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6145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0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一讲 鸦片战争,课标:列举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一、战前,中国:封建专制,闭关锁国,小农经济,英国:资本主义,开拓市场,贸易逆差,鸦片走私,灾难,禁烟,驰禁,严禁,1839、6、3,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比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进行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外交,坚船利炮,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军事,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腐败: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激化,政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19

2、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经济落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经济,世界,中国,总体,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二、南京条约及战后中国,1、鸦片战争(1840、61842、8),根本原因: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直接原因:禁烟,2、南京条约 内容:(通商、割地、特权)影响:(主权、市场、进程),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及战后中国,1、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过程 结果,(目的),1856、101858、6 第一阶段(占领天津)18591860 第二阶段(占领北

3、京),1858、6 天津条件(俄、美、英、法)1860、10 北京条约(英、法),2、战后,中国半殖民程度加深总理衙门和洋务运动,练习,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是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4、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

4、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指 A、英军 B、法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D,C,B,C,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部分官绅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长技”B、推动王朝中兴 C、实现“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现代化起步7、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B、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利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利8、下列与南京条约无关的是 A、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 B、使中国迈入近代化,C、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 D、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B,A,B,9、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 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提出了全面修约要求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10、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中国为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以下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南京 天津 厦门 重庆 A、B、C、D、,B,C,B,第二讲 太平天国运动,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

6、 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一、太平天国的创立,1、背景 西方对华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使尖锐的阶级矛盾激化(重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供了可能条件)2、创立:1851、1、11 广西 桂平 金田起义,二、天国兴衰,1、兴盛 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1853、3),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二、天国兴衰,1、兴盛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1856 全盛 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1853、1859 核心:土地制度 基础: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 思想: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2、衰败 湘军等团练武装的形成,二、天国兴衰,2、衰

7、败 天京事变 1856、9 盛 衰 太平天国新的领导集团形成 资政新篇的提出 洪仁玕 失败:18631864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性质:是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二、天国兴衰,二、天国兴衰,2、衰败 失败:18631864 主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重因:太平天国内部矛盾 相关因素:内部腐败,重大战略决策失误3、太平天国的意义,练习,1、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自然灾害严重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2、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清政府“借师助剿”B、天京事变 C、太平军北伐失败 D、安庆失

8、陷3、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D,B,D,4、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方案 D、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5、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真正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6、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A、宗教迷信严重 B

9、、阶级矛盾尖锐,C、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D、拜上帝会有创造精神,C,C,B,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描绘理想社会轮廓 B、都提出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C、都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D、都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在于 A、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峰 B、正式建立同清朝对峙的政权 C、太平天国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D、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A,B,第三讲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列举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 明治维新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对外扩张的“

10、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2、经过,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借口:“改革朝鲜案”爆发:1894、7 丰岛海战陆战:1894、11 旅顺大屠杀海战:1894、9 黄海决战,北洋舰队惨败,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3、结局:1895 马关条约4、甲午战争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战后中国展开救亡图存运动,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危害,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 兴起:19世纪末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被迫放弃瓜分中国、小生产者的盲目排外,方式错误,观念落后2、八国联军侵华 1900、61901、9 起因:义和团运动 结果:、1901、9

11、签订辛丑条约、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辛丑条约 经济上给中国人民加重负担 政治上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练习,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B、C、D、,D,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3、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由海上登陆进犯津

12、京 C、战争期间清朝皇帝都离京出逃 D、战后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4、19世纪末,位于长江流域最西部的通商口岸是 A、重庆 B、沙市 C、汉口 D、九江,C,A,A,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6、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A、B、C、D、7、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今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约 C

13、、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D,B,B,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 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以外国列强为斗争对象 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 9、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盲目仇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劫”发生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B、C、D、,D,D,D,第四讲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

14、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实行新政(变法、练新军、预备立宪)2、条件准备 组织方面: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相继出现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 东京,政党形成三依据:纲领、组织、领袖,(宗旨),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2、条件准备 思想方面:革命派与保守派的论战,扩大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及影响 军事方面:革命党的一系列起义,促进革命时机成熟,1907 安庆起义(徐锡麟)1911、4 黄花岗起义,二、武昌首义,1、概况:1911、10、10

15、 熊秉坤、金兆龙2、结果:(政府、都督、国号、政体)3、影响: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 内容上: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政体:内阁制 目的:约束袁世凯的权力2、帝制的终结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3 任临时大总统,原因:帝国主义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妥协退让;个人有利因素及两面派手法(新政有功、不完全守旧、有政治经验及政治资本),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2、帝制的终结 清帝退位:1912、2 宣统3、辛亥革命意义

16、,练习,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2、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发生于 A、武昌起义后 B、宣统帝下诏退位后 C、黄花岗起义后 D、中国同盟会成立后3、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是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D,A,C,4、下列不属于同盟会成立条件的是 A、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B、民报等刊物的创办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下列与武昌起义无关的是 A、率先发难的是徐锡麟和秋瑾 B、定国号为“中华民国”C、使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

17、瓦解 D、有较好的群众基础6、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兴中会成立 C、同盟会成立 D、武昌起义7、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B,A,B,D,8、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8、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D,A,第五讲 五四爱国运动,课标: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华侵略2、巴黎和会 1918 实质:帝国主义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 中国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二十一条”1915、1 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二、发展过程,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第一阶段 爆发及口号:1919、5、4 北京学生运动,二、发展过程,2、第一阶段 特点:青年学生走在反帝爱国斗争前列 3、第二阶段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运动中心:北京

19、上海 高潮:“三罢”斗争(广泛性)4、结果 卖国贼被免职 6、10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28,三、五四精神,1、内容: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2、五四运动的意义:“三个运动,一个开始”,(核心),(追求真理,勇于解放),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练习,1、巴黎和会的实质是 A、处置战败国 B、维护世界和平 C、重新瓜分世界 D、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领导阶级不同 B、奋斗目标不同 C、前途不同 D、指导思想不同3、五四运动中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实

20、现的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内除国贼 C、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C,A,D,B,5、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B、上海工人罢工 C、上海的“三罢”斗争 D、罢免三个卖国贼6、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7、上海学联吿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应归于 A、学生罢课 B、商人罢市 C、工人罢工 D、工商学的联合斗争,C,A,D,8、“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对这一口号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以民主和科学为救国理论 B、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C、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愿望 D、正确指明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斗争出路9、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之处的是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B、C、D、,D,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