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51759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板块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时空坐标开始沦为半殖民鸦片战争产半豺第二次鸦片战争卜运动/: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同百垃同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八国联军侵华L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晚期宙然经潦开始解他pFlI民国I1840年1851年1856年1894年1898年900年1911年191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上学习西方技术到实践中引进西方技术从器物上学习西方洋务派到制度;I早期堆盘,学习西方,新思想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阶段特征晚清(18401912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政治: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

2、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2)经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深化,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民国初期,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3)思想文化:晚清时期的文化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学习的内容由器物推进到制度。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西医的传入促进了身体素质的发展。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

3、中国社会的影响。【考点定位】1.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2.边疆危机的出现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3.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4.辛丑条约的内容、危害。主题一鸦片战争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背景世界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地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矛头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军事非常落后社会矛盾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中国落后英国强大I封建专制制度;自 然经济为主;装备 落后;

4、军纪败坏;闭 关锁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资 本主义头号强国,船 坚炮利.战斗力强; 殖民扩张英国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2 .鸦片战争的概况项目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时间1840.6-1842.818561860年双方清政府与英国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结果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

5、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瓒瑶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概念阐释】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具有的通过驻外领事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

6、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权力。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3 .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2)经济:鸦片贸易合法化,协定关税根害中国关税主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思想: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4)社会性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解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 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 是全部的独立权;在经 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 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 学东

7、渐”。半:封建“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 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 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4 .近代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选必2,P62-63)(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背景表现近代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思维点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

8、不均衡。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特点表现近代发展很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探究视角I鸦片战争的背景材料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的对比国别中国英国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

9、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装备陈旧素质低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对外政策闭关自守,被动殖民扩张,主动中英贸易出超入超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试答:答案19世纪,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亟须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体制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世界大势下,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拓展深化】鸦片战争爆发的必

10、然性与偶然性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所具有的扩张性决定的。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在中英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英国依靠正常贸易难以打开中国市场,而其鸦片贸易又遭到禁烟运动的沉重打击。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的导火线。视角2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

11、文明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摘编自裴铢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试答:答案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拓展深化】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政治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文化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对外关系国门被打开,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社会生活西方的服饰、饮食、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革命阶段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特征总之,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客观上也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题二列强侵

13、略的加剧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边暹危机地区表现结果西北边疆左宗棠收复新疆(1)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2)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西南、东南边疆一中法战争(1)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进攻台湾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思维点拨】中法战争“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中国是战胜者,但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而法国作为战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

14、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2 .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2)过程1894年8月1日本在半岛偷袭清朝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一平壤战役:清军大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但也遭到重大损失。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1895年2月一威海卫战役: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清军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设厂日本可以在中

15、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掀起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概念阐释】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工矿利权。3 .瓜分狂潮开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主要内容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为支

16、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掠夺路矿利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4 .八国联军侵华(1)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经过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6月21日,慈禧太后决定向各国“宣战”。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

17、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概念阐释】“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4)结果:清军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方面内容危害政治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财政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

18、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军事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5)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豆)数成越来越多函砂面积越来越大列表人F色而逋)沿海延伸内地侵与民由以商品输出族阜机J为主到以资本F(艮济侵啜输出为主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材料日本除了把台

19、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试答:答案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

20、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拓展深化】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清政府政策调整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革命力量中华民

21、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视角2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材料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中国社会避免了继续“沉沦”。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

22、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试答: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抗争。“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新中国的

23、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落实典题演练【拓展深化】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侵华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清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度加深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赔款数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额增大赔款本息合计约9.82亿两。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所无法比拟的列强之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

24、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间的斗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争更加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激烈(2021广东卷)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命题设计聚焦考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情境设置本题以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输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创设情境,通过此情境,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题指津一

25、西南属于内地,洋纱输入却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属于沿海,输入洋纱要易错少得多,无法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排查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洋纱在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输入情况对比,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关键能力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因为自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相比洋纱有较大竞争力,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供应不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高,相比洋纱竞争力较弱,因此选C项1.(2022全

26、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

27、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2. (2022.北京卷)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28、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3. (20207月浙江选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

29、析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蜴来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4.(2023青岛一模)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该现象表明()A.民众民族意识淡漠B.清政府统治的腐朽C.英军善于分化抗英力量D

30、.沿海民众商业观念较强答案A解析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的所作所为,说明中国民众看不清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民族意识,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不是“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排除B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论述中国的一些民众所作所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英军所逼迫的,排除C项;从表面来看,题干中的“以图获利”“以求工值”能够反映一些民众的商业观念,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意识的挟乏,排除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1618世纪中期,中国的强盛是耶稣会士们口中称颂的对象。18世纪晚期,在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著作中,他们已摒弃了之前欧洲对东方

31、文明古国的向往之情,而是带着优越感来评判中国的一切。马夏尔尼使团成员与早前欧洲耶稣会士们相比,对中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朝腐败损害了国际形象B.英国使团成员的身份更高贵C.二者对东方文明了解的差异D.英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答案D解析18世纪晚期固守农耕经济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英国,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反差改变了西方人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故选D项。2. (2022韶关二模)有学者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D,表明了中

32、国战败的不可避免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其爆发和中国的失败都具有必然性,从而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选A项;材料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由材料“冲突不可避免”可知战争具有必然性,这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中国战败不可避免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3. 下表为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的相关记载,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可信的是()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镇江的记载出处记载英霍尔“狂仇号”军舰航行作战记“我们下了最严格的命令严禁抢劫这座城市也下令逮捕趁火打劫的中国暴徒他们才是他们同胞最恶劣的敌人。”英洛赫对华战争的最后几战

33、“英军的恶行比预料的要少。”中朱士云所写日记,见鸦片战争第3册“夷鬼城内外捉人割辫连日城中妇女遭淫掠者甚众。”A.清政府腐朽无能B.人道主义得到了彰显C.太平军趁火打劫D.英军曾犯下战争罪行答案D解析中国人的日记记录了英军暴行,英国人洛赫所记也承认英军有恶行,只是比想象中少,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显然是英国的粉饰,均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爆发,排除C项。4. (2023济南一模)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A.海上运输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达C.国内局势的变化D

34、,列强侵略的加深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南方粮食无法抵达京城,因此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故选C项;海上运输的发展推动了漕粮海运,但无法解释清政府鼓励商人补给京仓的做法,排除A项;此时是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商品经济发达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5. (2023铜仁一模)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

35、。”这表明()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俄国意图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俄国可以获得与其他列强一样的特权,并非反对英法侵略中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在华的矛盾没有解决,排除C项。6. (2023天津河西区一模)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赴新疆平定英国支持的入侵势力,后在新疆设行省:1885年,冯子材领导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败法国军队;1872年,面对日本力

36、图吞并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到台湾抵御日本侵略,后在台湾建省。清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C清政府坚决打退列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径D.台湾人民的斗争体现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答案C解析清政府分别派出了左宗棠、冯子材和船政大臣应对新疆、云南、琉球等地的边疆危机,说明清政府对列强侵略边疆的行为采取了积极抵抗政策,故选C项;清政府积极抵抗列强的侵略,有利于辍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排除A项;清政府抵抗列强的侵略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排除D项。7. 晚清时期光绪帝曾下诏令

37、:“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据此判断,下诏令时爆发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8. 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据材料“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丁汝昌”可知,丁汝昌出任北洋海军提督,指挥北洋舰队与日作战,即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项。8.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A.由民族企业

38、家主导8 .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由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9 .图一是点石斋画报乐卷上刊登的关于牙山战役的图画,它是对战斗宏大场面的全景再现。图二来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画报,图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写道:“大岛旅团的士兵英勇奋战,将牙山的清军驻兵打得溃不成军”。这两幅图片()图一牙山大胜点石斋画报

39、清图二牙山的激战日清战争画报日A.说明中日两国均在前线派驻记者B.说明牙山之战真实历史无从考证C.为了解甲午战争提供了可信史料D.为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独特视角答案D解析点石斋画报和日清战争画报对牙山战役均有关注,这为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大众报刊观察甲午中日战争这种视角,可谓比较独特的视角,故选D项。10. (2022宜昌期中)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斫口至湛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提高了国家的行

40、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项。11. 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则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答案B解析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义

41、和团运动,认为其是为了自卫身家,互相帮助,是一种义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故选B项;对华资本揄入主要指的是投资设厂,材料讲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并未明确表现出对义和团的利用,排除C项;清政府在一定时期利用过义和团,但是没有“正式”对外宣称招抚,排除D项。12. (2023温州一模)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这一条关系重大。以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使用的军队就是根据这个条约早已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九国公约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允

42、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提供便利,故选C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不涉及驻军,排除A、B项;九国公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2022汕头模考)(14分)下表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道光皇帝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析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江苏布政使李星沅闽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

43、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兔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耆英照会璞鼎查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答案看法:签订条约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向历史交代;开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泽,双方应广为遵守。评论: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感到耻辱,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盲目维护所谓天朝的“体面”;缺乏

44、近代国际知识,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维护本国利益。14.(15分)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近代报刊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材料一“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道战役报道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连胜倭奴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路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材料三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

45、来源构成消息来源分类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6分)(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4分)答案(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失实报道: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原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消息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