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6931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看),(1)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学典籍 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近代中华文化经历衰微过程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再创辉煌的条件和要求:条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

2、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提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经历五千多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文明,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考点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

3、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

4、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性与个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示: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2、各民

5、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考点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

6、文化的理解。,提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等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时还要考虑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本课知识归纳,(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举措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

7、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青年学生来说,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从文化生活知识角度,应考虑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体制的改革、科技的进步、教育的传承、文化的创新的途径等),(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二者的区别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

8、,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3)二者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2011广东)“一个国家

9、、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说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民族的文化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因时而变的,故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故

10、排除,因此本题选A项。,2(2010江苏)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BC D,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知识的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应选;同时

11、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选。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错误。本题运用排除法可以快速确定答案为C。,3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A不符合题干要求;B只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C,4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

12、整理工作。这是基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BC D【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即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项错误。,B,5(2011福建)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

13、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知识点,回答本题关键要明确设问的规定性。本题为限制性措施类题型。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答题,限制了答案的范围;“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表明本题为措施类题型。结合两方面要求,可从包容性的具体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分别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要求我们能与其他

14、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6.(2012 山东)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A B C D,D,【解析】本题以全球的“汉语热”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计,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

15、文化影响力,故项正确;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项正确;项正确,正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考点定位】必修3: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作用等。,【背景材料】材料一:2011年8月2日,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文件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16、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材料二:2011年1月5日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获奖作品暨书法家祝贺作品展在北京开幕。汉字书写大赛为广大学生提高书艺、学习经典,提高语言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供了平台,对于促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据了解,随着电子时代的

17、到来,汉字书写被逐渐边缘化,几乎面临传承危机。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2010年第一期汉字文化杂志再一次大声疾呼“还给我们的汉字以民族尊严”!,(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说明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传承的标志和工具。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书法

18、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电子时代对汉字的冲击,我们应予以重视并积极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促进汉文化和汉字的进一步发展,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2)电子时代对汉字的冲击只是中华文化受到冲击的缩影,那么,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

19、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同时,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答“文化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材料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国内旅游市场进一步繁荣,提升旅游市场发展品质,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口号为“游中华,品文化”和“中华文化,魅力之旅”。启动仪式于元旦当日分别在

20、山东曲阜、贵州贵阳、江苏苏州、福建武夷山、河南登封等五地同时举行。,二、“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全面启动,材料二:“山东省2011年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包含开城迎宾仪式、六艺展示、启户仪式、祭孔乐舞和启动仪式等六项内容,将儒学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城迎宾仪式在曲阜万仞宫前小广场举行,万仞宫墙历来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走进明故城墙南门,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孔子思想宝库的大门;“六艺”展示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算数等,同时增加篆刻、木雕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展示;大成门启户仪式结束后,祭孔乐舞随之在大成殿露台开场。,(1)国家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有哪些意义?文化

21、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国家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国家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家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山东省2011年中华文化游启

22、动仪式”包含的六项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孔子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博大精深。“山东省2011年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包含的开城迎宾仪式、六艺展示、启户仪式、祭孔乐舞和启动仪式等六项内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2011年9月29日,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新台阶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 B潜移默化的特点 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点【解析】“天宫

23、”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具有民族特色,故选A。,A,22011年11月初,由陈文贵编剧、阎建钢执导的大型历史电视剧赵氏孤儿在浙江象山影视城开拍。2600年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至今。相关历史事件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史记,元人纪君祥据以创作杂剧,影响深远:现今京剧、潮剧、秦腔、豫剧都保留有赵氏孤儿这一剧目,同一题材的小说、话剧、电影亦不鲜见。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传承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A B C D【解析】未体现,不涉及世界文化。,D,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组织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

24、表,体现了国家对规范汉字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的上述做法()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影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有利于再造古老文化的辉煌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A BC D【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对汉字的规范,不符合题意。故选A。,A,“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请回答45题。4“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 B C D【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

25、族从此进入文明时代,它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很有说服力地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故选D。,D,5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这说明()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B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C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D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解析】题材强调“共同”二字,与B观点相吻合。A、D与题意无关,C是错误观点。,B,6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

26、。究其原因,除了中华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还在于中华文化()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原因,答案为C。,C,72010年3月14日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之所以拿富春山

27、居图之类的文化典籍来比喻两岸关系,这是基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B C D【解析】材料没体现,表述错误。,B,8201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文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在这里,“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指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 B C D【解析】“一方水土,一方文

28、化”未体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材料未体现。,B,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文化代表着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 B C D【解析】观点错误。,A,10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没有像以往奥运会那样,以主办城市的标志作为特色。整个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

29、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采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简洁鲜明,由单纯而大块的色彩组成的主体图案,象征着活力与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这告诉我们,(),A,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规律B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 特征C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色彩D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 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解析】“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体现了共性,故选A。,1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

30、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少数杰出人物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居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A BC D【解析】根据题意,符合题意。表述错误,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与历史和现实不符,中华文化经历了近现代衰微、落后,而当代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选D。,D,12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

31、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 BC D,D,【解析】本题考查的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易题。从题干的主题看,因为藏族人民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材料中并未得到体现。而由于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很大,所以是不准确的。,13材料:我国区域文化观念与区域发展模式比较:,(1)上表蕴含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

32、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不同区域文化影响着区域发展模式。(2)你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当如何对待与其他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答案】要正确看待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长处,也要看到各自短处,扬长避短。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和谐相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取长补短。,14材料一: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材料二:“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是英国

33、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的结论。材料三: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特征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华东的水乡文化,内陆的山寨文化,藏族洁白的哈达,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等。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不同的区域文化渐趋融合而又绚烂多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