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7469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成语故事与人生.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一、汉语成语的概念界定 辞海为成语下的定义是,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二、汉语成语与我们人生观的的联系 三、成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观念。(一)关于诚信的理解。1.爱情成语故事中的诚信观念和民族文化 2.诚信的文化心态。,四、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人际交往原则。*保持适当的独立和自由 1.相濡以沫 2.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焉。论语.里仁,成语概述,111 成语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汉英词典翻译成语为set phraseI,idiom。,成语

2、概述,112 Idiom 我们再研究一下idiom的含义,看看它与成语对应的程度。113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意义者),比如说give way(退让;不能支持),多数人认为以上两义中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成 语 概 述,114 英语idiom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也就是强调习语性,而汉语成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强调出处和定型。有些四字词组只有字面意义如。欢欣鼓舞”、“力不从心”、“时不我待”,从idiom标准来看就不太符合。,成语概述,12谚语、俗语与proverb121 谚语 现代汉语词典对

3、谚语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成语概述,12谚语、俗语与proverb 马国凡成语一书对俗语与成语(指四字词组)区别分析如下:(一)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二)成语比谚语的结构更定型化。(三)成语在语言的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子之外。(四)成语多表示一般概念,谚语多表示判断和推理。,成语概述,122 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对俗语的一般解释是“通俗流行之语”或“约定俗成广泛通行之语”。马国凡成语认为俗语包括谚语在内,也包括歇后语,因此俗语意义最为广泛。谚语与成语的差别也适用于俗语和成语。Arthur HSmith在pr

4、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一书中认为英语的Proverb就是汉语的俗语(su-yu)或俗话(suhua)。他认为Chinese proverbs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成语概述,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一)引语,或经典著作中引语的简写(二)诗句(三)对联句(四)合有典故的俗语(五)地区性或地方性有关地名人名的俗语(六)双关语或谐音双关语(主要指歇后语)(七)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其他俗语,成语概述,1.3.1 汉语成语的范围 一般认为汉语的成语就是指四字词组,这是狭义的解释。有入认为必须是“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马国

5、凡成语提到对成语有一种广义的解释,那就是把谚语、俗语等等部包括在内。“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成语概述,41 成语理解上的困难41l 这里说的成语指狭义的成语。喜欢用catch a crab和骑马找马来作例。412 成语用隐喻的情况比较多。413 成语力求言简意赅。414哲学文化背景对成语的影响。,(五)汉语成语的分类,1、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的成语。是用比喻的办法,表现一个深刻的哲理,一段寓言往往是一个故事,用简洁、固定的词组概括其寓意便成为成语。比如,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自相矛盾来源于韩非子难势,狐假虎威战国策等。

6、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鸡犬升天来源于神仙经。愚公移山来源于列子汤问等。2、来源于宗教经典作品的成语。“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宗教文化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行为,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我们汉语的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儒家、佛家、道家的作品,中国是多宗教国家,汉语成语也受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想来源于儒家和道教作品中的: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大智若愚、望洋兴叹、过犹不及等。来源于佛教作品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回光返照、一尘不染等。,3、来自于著名作家作品名句的成语。如“怀璧其罪”出自左传醒公十年,后以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受谗害。自强不息(用为指奋

7、发图强之义)来源于周易乾(卷一);4、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的成语。比“如约法三章”指凡事先讲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源出史记高祖本记和资治通鉴,指汉高祖刘邦打进秦国都城咸阳后,听从张良劝告,与诸县的文武官员、和豪杰约法三章,并得到当地百姓拥护的故事。又如“江郎才尽”出自于南史江淹传。,(五)汉语成语的分类,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1.1汉语成语从形式看,以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其基本形式,崇尚偶数。据许肇本的统计,“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个字的就占了97%强。”对四字格的偏爱,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观。1.2从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纵向来看,成语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各个历

8、史时期的产物,可以说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在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征。“时不我待”“但求无过”“三番五次”。,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1.3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反映了汉文化的精神取向和物质基础。这既包括审美情趣、态度价值观、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又包括生活方式、军事技术等物质文化。比如说群体和谐性思维,成语还显示了民族智慧等。炉火纯青,老马识途。1.4从来源上看,成语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5体现了古代礼仪常识。等级身份的差别,古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差,这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1.人性的张扬,1.1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

9、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1.人性的张扬,1.2.人性张扬与个性的张扬 个性:个性也叫人格。人格该词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面具”。综合各种定义后,心理学界倾向于将个性看成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1.人性的张扬,1.3人性张扬是讲究尊重人的尊严和需求,而个性张扬则是激励人的斗志,鼓励人克服困难积极进取。,1.人性的张扬,1.4 A.“班门弄斧”的价值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

10、耳。”郢,指郢人;楚国郢都的巧匠。强颜,犹厚颜,不知羞耻意。有时用“班门弄斧”亦带有自谦意,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曰:“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1.人性的张扬,1.4 A.“班门弄斧”的价值 传统的诠释:明代进士梅之焕来到李白墓前看到历朝历代的题诗无数,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诗曰:“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在诗仙坟前写诗,也不好好掂量掂量。,1.人性的张扬,1.4“班门弄斧”的价值 作家金庸的智慧与自谦: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赋诗,北大讲学弄斧敢于到“班门”首先须有高远的志向。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

11、该力求出其类而拔其萃。而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在高水平、高层次、高难度的激烈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1.人性的张扬,1.4弄斧敢于到“班门”弄斧敢于到“班门”,其次须有勇敢的精神。不敢与一流的高手较量,则永远成不了一流。既不能、说什么也不敢到“班门”,也不能、还没到“班门”就自己先矮三分。怕被别人耻笑,怕丢了既得的名声,怕有损现有的“羽毛”,怕这怕那,畏首畏尾,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就杰出的事业的。,1.人性的张扬,1.4弄斧敢于到“班门”弄斧敢于到“班门”,再次须有壮阔的襟怀。一方面不能心胸狭窄,谁比自己有本事就忌妒谁,本事越大,忌妒越强;另一方面要敢于自以为非,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决心取人之长,补己之

12、短,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大。,1.人性的张扬,1.4 弄斧敢于到“班门”弄斧敢于到“班门”,最后还须有聪明的头脑和善于取舍的智慧。在敢于同高手切磋技艺的同时,还必须在较量中发现对方的精到的关键之所在,找出自己的弱点,用心体验,真诚汲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更可攻石。,左传中的成语典故,三.源于左传之典的意义变化情况 1.意义基本没有变化。如前所述的第一种取典形式下的典故,大多忠实于原文含义。2.意义有变化转移的 语出 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的“疲于奔命”按原文记载含义为固奉命奔走而筋疲力尽。后世也常用来指事情繁多,忙不过来。,2.人生的态度,2.2固守“安贫乐道”干事业

13、的误读“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安贫乐道”的字面含义,就是指一个人在贫穷的境地中,却能泰然处之,不会因为贫穷而郁郁寡欢,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依然坚持自己的一贯信念,并以此为乐。,2.人生的态度,2.3“贪生怕死”是人的权利 贪生怕死 是个贬义词,出自汉书文三王传 其实,“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而“本能”只能升华或超越;若与人的“本能”作对,企图抹杀它,比如否定人的利己本能搞“斗私批修”或“大公无私”注定是要失败的。,2.人生的态度,2.4量力而行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

14、力而行。”(能改变与不能改变的:羊羔的故事、逆流而上的鱼)思想改造的艰难性“一夜可以造就上千个暴发户,一个贵族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查尔斯的婚礼,2.成语中的哲学观念,2.1传统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四项基本观念,即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分别依次阐述这四项基本观念与汉语成语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1.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己久,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新石器时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时期。(原始的旱地和水区农业,狩猎业已经成熟)2.在中国

15、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商、周(易经)、春秋战国时期。3.天人合一”观念正式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观点,是在汉代哲学及宋代哲学中。,2.1.2“天人合一”与“战胜自然”,1.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说天与人完全没有区别,而是说天与人虽有区别,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天与人是有别而又统一的。“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最主要的是讲人与自然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关系,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的。,2.1.2“天人合一”与“战胜自然”,2.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

16、家鼓吹“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的关系,片面强调与自然斗争,这与我们的传统观念不同。,古今对照的启示,1.我们看我叫刘跃进 安分守己(非安贫乐道)人心难测心无旁骛洁身自好心安理得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 温水煮青蛙。非洲草原的狮子和羚羊。一个果农对松下幸之助的贡献。最后成熟的果子最丰润。,3“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3.1与“天不绝人,事在人为”观念相关的成语。天道(或天命)与人事,是天人关系的又一核心内容。“事在人为”就是指事情要靠人去做。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在人

17、为”这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从古自今激励一代代人。早在明朝,朱之谕就在与野博书四十四首中提出:“事事皆在人为,特患不肯用功耳。”,3“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3.2体现“神、宗教、法的象征”的成语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代一向崇天尊神,认为“天神合一”,认为“天”是主宰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神圣力量,是至高无上、神圣的,崇天为神。人相对于天来说,显得无比渺小,人们在表达至高无上的事物时,就用“天”来比拟、象征。,3“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3.3与“天道即人道、天性即人性”观念相关的成语。中国古代思想家反对把天人关系割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18、然”;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3“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3.4天下即人间。天与人存在不可否认的联系,人们常用“天下”来指代人间,并且一般局限于古代中国范围。人的很多行为在成语中都用到“天下”,以说明此行为的影响之大。,4天人合一类成语对社会的影响。,1消极方面天命观宿命论严重栓桔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听天由命、听天任命(3)怨天尤人6)天缘奇遇(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4天人合一类成语对社会

19、的影响。,2积极方面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们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讲究和谐,整体观念,争而不怒,,4天人合一类成语对当今社会的意义。,1.“高度审视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2.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一文中解释说:“天地本来无心,人有心而能认识天地,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就可以说是天地的心,正确地理解天地便是为天地立心。”这个解释可谓很平实,没有一点神秘性,也道出了传统文化尊天敬天的本意。,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1.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概述。“刚健自强”的思想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000年来的文化、社会发展都得益于这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这种精

20、神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历来有着艰苦奋斗,不怕任何困难,抗拒外来侵略,保持民族独立,保持个人人格独立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积极的方面,由此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1.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概述。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的运行从不间断,称之为健,也称刚健;人应效法而自强不息。”儒家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磨练个人的品格。刚健自强,还包含了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刚健

21、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1人贵有志 人各有志,志存高远,但有了志向后,需要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跛鳖千里 语出荀子修身,指跋的鳌不停地走,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努力,即使条件很差,也能获得成就。不舍昼夜 语出论语子罕,指不论白天黑夜,比喻日以继夜忙碌工作。,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2逆境求生 自强的可能性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天赋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后天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哀兵必胜 语出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

22、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指两军对垒,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后多指被压迫而从事正义战争的一方,一定会胜利。,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2逆境求生 破釜沉舟一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将勤补拙语出: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谓用勤奋弥补拙笨。笨鸟先飞 比喻资质、能力差的人,做事比别人先动手来弥补拙笨。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不能听天由命,要敢于拼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取得最终的成功。,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3.自强、勤劳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

23、我们勤劳,一切皆有可能。中国历史中有很多颂扬勤劳、勤奋的佳话,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成语。箪食瓢饮 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安于清贫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闻鸡起舞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指有志者及时奋发。击楫中流,祖逖的故事。,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宵衣旰食 语出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也指公务繁忙。燃松读书语出曾巩元丰类稿卷42。现在比喻抓住一切机会刻苦学习.,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4.艰苦奋斗、不畏艰难 在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我们

24、提倡“艰苦奋斗”,以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生活上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奋斗,不畏艰难,才能取得佳绩。反映这类思想的成语有:乘风破浪 船趁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赴汤蹈火 语出荀子,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克勤克俭 指既勤劳又能节俭。含辛茹苦 喻指忍受种种辛苦。水火不辞 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知难而进 迎着困难而上,仍然去做。,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5.人格坚强、不畏强敌 刚健自强要求做到坚持自己人格的尊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具有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他们不畏强敌,努力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国家、民族的尊?

25、,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们能从一些汉语成语中体会到古人的坚毅品质和优秀的人格魅力。,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不甘示弱 不甘心显示比别人差。不为五斗米折腰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有人格。不畏强御 指为官刚正,不怕强暴。宁死不屈 谓宁可死,也不屈服。顶天立地 形容雄伟豪迈或光明磊落。,第2章 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6为国自强 刚健自强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前程的奋斗上,还体现在为国为民方面。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刚健自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显得无比重要。在危难之际,只有那些自强不息的志士挺身而出,才能救国救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谓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才止。,第2章

26、汉语成语“刚健自强”的观念,精忠报国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形容非常爱国 马革裹尸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3“刚健自强”的观念对民族发展的影响,1、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2、先秦诸子及后代思想家对人所具有的主体力量和平等人性的揭示和阐述,为人们确立“自强而胜物”的可能性,为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人生信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使我们感受到先哲们自强不息精神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3章汉语成语体现的以和为贵观念,3.1以和为贵的哲学观念。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

27、在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积极作用。所谓“和”,不是否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3.1以和为贵的哲学观念。,在历史上,汉族是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近代,汉族又和五十多个少数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内部密切团结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多元的统一体。多元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和”的体现。对于和与同做出了深刻辨析的是西周末周太史史伯,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3.1以和为贵的哲学观念。,“和”包括了“他”与

28、“他”的关系,即包含不同事物的关系。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稳,谓之和。“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和表示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以和为贵”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莫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我们“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3.2.1“以和为贵”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和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可以是无穷的。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人人皆知“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这就是“和”的力量。地利人和语出孟子,原意是在战争能获胜的各种因素中,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后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

29、好的群众关系。,和的力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二人心齐,力量如同锋利的刀剑,可以切断金属。指团结的力量无敌。和气致祥对人谦和可以带来吉祥。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指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宁静为本。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众人一心,力量坚固如城。亦指众人一心,其力可共同筑起一城。,和的力量,322和睦相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他人方便,

30、自己也方便。和睦相处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能够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能解决很多民族冲突,化干戈为玉帛。犯而不校先秦,孔子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指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322和睦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对人要存有恕道、留有余地。和衷共济 语出尚书。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辅车唇齿 指互相依存的双方。和睦相处 彼此和好地相处。一团和气 原指态度和气,后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使战争变为和平。,5.导演眼中的成语故事,1.现代战国历史剧:荆轲刺秦 千斤市骨 韬光养晦 忍辱负重 心无旁骛 镇定自若 图穷匕现,

31、二、心态决定人生,1.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心态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动能心素和复合心素所包括的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1.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乐在其中。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以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源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以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孔子曰:“仁者爱人。”(1)要拥有乐观的心态,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积极的那一方面。,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2)乐观的人总是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威廉

32、华兹华斯曾有一首诗道出了这份独特心境:“我曾孤独地徘徊像一缕云独自飘荡在峡谷小山之间忽然一片花丛映入眼帘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我凝视着凝视着但从未去想这景象给我带来了什么财富我的心从此充满了喜悦随那黄水仙起舞翩跹。”,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乏欢乐,欢乐还要你去用心地体会。伯特兰罗素认为:“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

33、道的法官,一个诗人,一个幽默大师。,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季常之痛”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人生沉浮1.乐观的心态,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论:“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读者的感受亦畅快如此。,生命阶段体验的几个原

34、则,1.白龙马和驴子的故事(设定人生的目标)有的放矢 2.好像都是别人的钱好赚.(别人成功的艰辛自己最清楚)废寝忘食,生命阶段体验的几个原则,3.四合院里的石榴树(根有多深,就能长多高)根深叶茂 4.美洲虎的故事(为自己寻找设置对手)生于忧患,作业与思考,1.孙膑因为对孙子兵法的创造性运用,而在战国时期负有盛名,他的人生也颇富传奇和哲理,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孙膑经常受到不公待遇的原因,再用一个成语概括孙坦荡看待自己遭遇的心态。,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3

35、7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二、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它是民族文化民族道德、民族传统以及民族个性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周易作为一部文化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周易成语中

36、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1.朝乾夕惕 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2.“持之以恒”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江青的人生。,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革故鼎新 周易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经济是基础。,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妇女受到

37、尊重,因为她给家庭带来光明。一个贤淑的女人,是上天赐给一个家庭的礼物。家庭相处观念。,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1.殊途同归 强烈的兼容意识 周易.系辞下,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金兰之友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四)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

38、是诚实守信用。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周易成语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五)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周易谦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大而能谦 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史记中的成语,一、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52万余字,130篇。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带有生活气息和独创性的文学著作。它首先是对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的忠实纪录,又以文学性的生动语言记录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史记中的成语,一、史记 史记详尽而生动的纪录,不仅留给 我们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

39、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成语,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史记中的词语句子等,流传后世形成成语的达360余条。,史记中的成语,二、史记成语的分类 史记中的词语句子等,流传后世形成成语的达360余条。就其来源和形成来看可分为两大部分,七大类。,史记成语的分类,(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当时典籍中的语言或者成语或是引用俗谚 1.史记从古代著作中,以一个固定词组的形式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此类颇多,达74条。(1)史记魏世家:“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中的“百战百姓”来源于孙子.谋攻(2)不毛之地 源于春秋公羊传 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唯命是听 挥汗成雨 势不两立等。,史记成语的分类,

40、(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当时典籍中的语言或者成语或是引用俗谚 2.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这一类有28条。(1)前据后恭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据而后恭也。”源于战国策秦策一原作“前据而后卑”。(2)立锥之地 史记.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便无立锥之地。”荀子儒效原作“置锥之地”。,史记成语的分类,(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当时典籍中的语言或者成语或是引用俗谚 2.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

41、这一类有28条。(3)百步穿杨 前功尽弃 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苏厉以射箭游说周赧王和白起,免攻魏国。源于战国策西周策,史记成语的分类,(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当时典籍中的语言或者成语或是引用俗谚 3.这一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此类成语不多。(1)洋洋得意 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其夫为相御,拥大盖,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扬扬”一语,早见于苟子儒效,作“扬扬如也”。后世演化为洋洋得意。,史记成语的分类,(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当时典籍中的语言或者成语或是引用俗谚 3.这

42、一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此类成语不多。(2)唯唯否否 唯唯诺诺 史记赵世家则记载: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唯唯否否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梁丘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唯唯诺诺 源于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1.史记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整个地传留下来,固定为成语,这一类较多,共125条,在史

43、记中出现了149次。现在择要说明。如(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怒发上冲冠”;(2)吕不韦列传中的“奇货可居”等。种地获利十倍,贾贩货物获利百倍,扶持人才获利不可胜数 公子异人 人质返秦为安国君孝文王义子 为庄襄王,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1.史记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整个地传留下来,固定为成语,这一类较多,共125条,在史记中出现了149次。现在择要说明。(3)博闻强识史记.三王世家:“盖闻孝武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

44、知,非博闻强识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贤明君主的作为,只能是“博闻强识”之人能参透。,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1.史记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整个地传留下来,固定为成语,这一类较多,共125条,在史记中出现了149次。现在择要说明。(4)尺短寸长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1.史记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整个地传留下来,固定为成语

45、,这一类较多,共125条,在史记中出现了149次。现在择要说明。(5)衣绣夜行“锦衣夜行“沐猴而冠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说项羽的一段对话“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2.原文出自史记,经后人加工修改或节缩,逐渐形成为成语,这类有47条,出现54次。(1)强弩之极 冲风之末 死灰复燃 如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

46、,矢不能穿鲁搞;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死灰独不复燃乎?”(2)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3.史记中的一段话或一个故事,后人取其意而以四字来表达,形成了成语。这类共23条,出现24次。(1)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2)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史记.蔺相如列传(3)令人发指 史记刺客列传:士皆瞋目,发尽上指。易水送别。,史记成语的

47、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3.史记中的一段话或一个故事,后人取其意而以四字来表达,形成了成语。这类共23条,出现24次。(4)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4.史记中使用的谣谚、俗语、古语等,后来形成为成语。这类共49条,出现56次。(1)一鸣惊人 故事最先见于韩非子.喻老中伍员祖父伍举谏楚庄王: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

48、人。又在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谏齐威王: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4.史记中使用的谣谚、俗语、古语等,后来形成为成语。这类共49条,出现56次。(1)利令智昏 最早此寓言见于吕氏春秋.去宥: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史记.平原君恰卿列传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韩将冯亭上党十五城邯郸之围(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窃符救赵),史记成语的分类,二、在描述历史事实或者纪录历史人物的语言中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的典籍中出现该成语。4.史记中使用的谣谚、俗语、古语等,后来形成为成语。这类共49条,出现56次。(2)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