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393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04月.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榕 2015年04月,对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一、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重要文件二、几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三、关于地理教材和教学,主要内容,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重要文件,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2、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功能的转变,具体六大目标,(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转变,(4)改变课

3、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转变,(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转变,(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的转变,(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

4、价的转变,我们收获了哪些新理念?,大家说,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成功的教学是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活动,教师同样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者,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知识不只是那些可以用笔纸可以测试的知识,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给予,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规范性 教材具有特殊的教学规定

5、性 内容的规范(依据课程标准,减少无效的“信息单位”)文字的规范(通俗而不失科学,减少学术概念的出现)逻辑结构的规范(内容杂而不乱,形散神聚)工具性 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有助于引导教学 有利于培养能力 有益于实践活动,教材观:强调教材的规范性和工具性,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 合作 探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

6、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战略主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一个“抓手”课程改革五项任务(五个统筹)统筹各学段 统筹各学科 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 统筹校内外阵地 十项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形成育人大的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田慧生 文 课程 教材 教法2015年1期),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把握育人方向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当前立德树人的主要内涵和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两个教育

7、: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3.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4.加强体育和美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二,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一项(一)研究和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成果,

8、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成果未公开),三个领域,十个一级指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指向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在内涵上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多功能,既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其终生学习和成功生活,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中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也是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

9、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三个领域,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沟通与合作,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反思与调控自我,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生命健康 学会学习 主动适应与创新,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10、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历史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语言、符号与表达 科学、技术与应用 人文与审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24个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备品格 个人修养/社会 关爱/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框架,2 学科核心素养,(1)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论述了教育目标、学习结果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结果。以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达教育活动所期

11、望达到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上位”的),依据一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2)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是什么?(跳出学科看学科),依据二

1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依据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四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3)选择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三个考量,历史的考量:对百年地理课程文件及教材的梳理,寻找地理教育的“基因”,以地理学科为例,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1研究地理与人生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知道适应环境的方法。2说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实况,以扩充民族及国际的同情心。3认明本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培养自助,自决的精神。4利用自然的景物,培养审美的观念。,新中国成立之前地理课程

13、的目标表述(举例),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地理暂行课程标准:1本国地理 阐明今后建设计划大纲所依据地理背景之意义,确实了解建国方略及三民主义中一切方案,而收笃信力之实效。2外国地理 阐明我国在国际上所处地位及有关重要各邦经济、商业、政治、外交、军事、交通等所受地理环境支配之原则;国际间分离合作之关键趋势,使知如何可以达到恢复我国国际地位之平等,并应取何种态度,以促进世界大同之责。3养成学生研究时事应付时事之能力与习惯。4使学生明了地理学科之性质与应用,增进其研究地理之兴趣。,最新地理课程的目标表述,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14、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摘录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0,祖国认同(认知地理国情,热爱伟大祖国,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国际理解(认知世界情势,尊重多元文化,关注世界大事)人地协调(认知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备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PRED),地理学的考量:从地理学的思想、视角、方法等方面

15、,重新认识地理教育的本质要求。(强调育人价值),综合理念多维视角人地关系,地理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傅伯杰院士,国际的考量:世界各国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启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国际地理联合会1992年),深信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意识到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知道 在一个日益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虽然知识、理解力、技能、

16、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但这几方面仍然可以组合成为三大目标。学习地理鼓励学生探索和发展知识和理解力、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特别要发展下列几方面:(1)知识和理解方面(2)技能方面(3)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以下是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出现频数较多的25个核心素养关键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景观欣赏,资源权益,地图运用,时空视角,综合分析,地理信息收集,环保,地球观,空间思维,整体观念,实践探究,可持续观,家国情怀,敬畏自然,文化理解,地理鉴赏,国情认知,地理信息获取表达,正在研究,如何选择学科核心素

17、养?如何表达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界定)?育人价值是什么?主要表现是什么?,3 学科核心概念(观念、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核心 概念,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例1 数学课标中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课标解读中认为这些概念“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核心概念 出现在一些课标中,例2 生物课标确定了10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

18、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每个主题下又有若干核心概念,充分体现“理科课程内容要突显重要概念传递的”要求。,例3 小学科学课标(送审稿)确定了21个核心概念,如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物质科学领域);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生命科学领域);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设计与技术领域)。每个核心概念下又有若干分解概念。,为什么重视核心概念在学科课程中的学习意义,两个观点,1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

19、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选自生物课标解读)。2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实事内容。,韦钰院士在她的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一书中写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深邃、复杂,而又变换不定。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人类具有特有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类比、推理和抽象。人类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在于能够对感知、客体、特征和事件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找出其本质的共同点,组织成为概念。因此就能够:(1)进行有效的记忆;(2)鉴别客观世界的不同事物;(3

20、)进行类比和推理;(4)想象和认识更多新的事物和情境,扩展已有的知识;(5)构建更加复杂的理论。所以,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概念是人类知识的基石。”,国内外地理学者对地理核心概念(大观念)的表述:,美国国家课程中的地理核心要素 研究者基于欧美地理思想遗产概括了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地球表面空间 地方和区域 自然系统 人文系统 环境和社会 地理学的应用,空间传统(方法、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研究传统(人、地方和区域),人地关系传统(自然和社会),地球科学传统(或环境传统),德国地理教育标准中的核心要素 提供看待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活动之间的联系的视角或洞察力(地理学科能力之一:学

21、科专门知识),基础(系统)概念图示,我国地理学家、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空间 时间 区域和地方 尺度 系统 景观 全球化 发展 风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环境(人地关系、环境变化、景观、发展、风险)地理学的研究途径空间-分布(空间、时间、尺度、系统、区域和地方、全球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需要研究,如何选择学科核心概念?如何表达学科核心概念?术语式表达?定义式表达?如何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对接?,4 教学模式研究,教学要不要有“模式”?,如何看待“翻转课堂”?,“走班制”行得通吗?,核心问题:如何看待“教”与“学”,对“翻转课堂”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界关注,课

22、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0期刊登一组文章 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 翻转课堂中“翻转掌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华东师大慕课中心陈玉琨教授认为:“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完成进阶作业,参与在线讨论的基本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先学后教,关于地理教材和教学,三,教材编者的角度教师的角度,能力为重,科学适宜,德育为先,以能力为导向,落实“四基”要求,有

23、效地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材内容。,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教材的容量、难度、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我们的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过分注重以学科体系架构的框框,跳出过分注重以描述知识为主的框框,从公民教育角度构建教材的宏观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教材的微观结构,实现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教育目标,构建教材体系结构的思路(方向要坚持),人教版两套地理教材“中国的地形”片断设计,逻辑结构,教学结构,知识结构,教材最终呈现的逻辑结构,一定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结构结合的特点来考虑的。,一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二

24、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教材的教学结构是教材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是教材最具活力的部分。,教材结构的梳理和调整,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逻辑结构,教学结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设计好教科书的隐性结构和显性结构,教材突破口的选择(需要坚持的),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有用性,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叙述课文,活动课文,阅读材料,说明地理概念的图示,阐述地理现象的对话,展现地理过程的图像,对叙述课文的深化,与叙述课文并列,拓展,有机整体,2012年版地理教材的修订,(一)全面调整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二)处理好科

25、学逻辑和认知逻辑的关系 认识区域部分的结构重建(三)体现时代发展变化(四)突出“认识区域”部分案例学习的方法引导(五)落实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六)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七)全面改善图像系统和版面设计,教师的角度:一个难点,一个重点、一个关注点,一个难点:怎样解读教科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背后的方法论的东西?,回到地理的思维框架中,地理分布 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是地理学首要的研究领域。地理学要回答的问题不仅仅是分布在哪里的问题(Where),还要回答在什么条件下(When)、为什么分布在那里(Why)、形成怎样的分布类型或规律(What)等问题。这一连串的W,体现了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逻辑

26、,也构成了研究地理分布问题的基本知识框架。,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地理的核心概念,地理学家在描述地理位置时,通常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去说明一个区域和地方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其方法论是:地理位置的描述要借助一定的、能突显出区域位置地理意义的参照物。具体概括时,重点关注某个区域或地方与该参照物的空间位置关系,通常要从距离、方位、可接近性等不同角度去分析概括这种位置关系。,一个重点:课堂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目标分解(层层落实、细化)任务分析(基于课标要求,过程和结果)起点确定(学生已有的基础)目标表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章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2认识地

27、球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节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以上是对本章前三个“教学目标”的细化。,第一节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证据,科学地说明地球的球形形状。2.会通过绘地球大小示意

28、图,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地球表面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并说明地球仪的地轴、赤道、两极的位置。,落细落小,可测量,创新思维与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用另一个词表达就是创造力,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纲要)认为,创造性力的心理要素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中学生处于创造力的奠基时期,他们的创造行为起因多为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情境,具有现实性、主动性和有意性;他们的创造力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例如,语文、历史等学科促进学生思辨性的发展,数学推动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地理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既然学生的创造行为与问题有关,那么,我们不妨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入手,训练学生

29、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关注点: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一,更多地考虑思维过程是否详尽展示,操作步骤是否明确提出,思维方式是否被学生接受。这里强调教师要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审视和整合地理课程内容。地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用以分析世界上形形色色现象的一套独特而一致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由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综合的领域、空间表述组成的三维矩阵(重新发现地理学)。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撰文指出“地理学者能解读一般人因为专注细节而忽略了的整体特征,地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此种地理学的视角。”我们需要很好揣摩和体会提出的这些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第二,更多地构建

30、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要构建概念图,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概念建构。,第三,注重具体问题与抽象模式二者之间的沟通。归纳、总结是把具体问题提炼为抽象模式(或原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总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的,这已经被老师们惯用;但是最终获得的知识却应是适用面广的抽象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案例“背后的东西”。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获得的知识越是抽象,抽象为一个定义,其适用面越广。学生抽象内容的获得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常常需要在教师的归纳、总结的引导下完成。,第四,具备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教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斯滕伯格认为,三种思维对人成功地解决各种问题关系重大,它们

31、是: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针对培养目标不同,要匹配不同的教学问题。例如,要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就应多从分析、评价、解释和比较的角度设问(在设计“地球上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内容时,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不同水体之间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井水不犯河水”吗?);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多从创新、发明、想象和猜想的角度设问(在设计“水循环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有的老师用“假如水循环停止”的反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要提高实践性思维,就应多运用所学,利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设问。,问题的呈现。时间、频度、形式(最适合的形式是使问题准确、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将一个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或一组新问题,因此,设计引导解决问题的步骤,实际上就是设计一个小问题链。当这一连串的小问题全部被解决后,原来提出的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主题”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原问题,每个主题下都设计了“步骤”,即问题串。,结束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路上,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谢谢老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