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82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境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生境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生境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生境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生境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境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境界.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理论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讨,确认人生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建构人生的意义化生存。,第一节 人生意义与回归日常,人生是指人的生命所展开的日常活动,其中要点有二:,第一,以维护并能拓展人的生命作为其活动的宗旨,一切与此宗旨相冲突者,均在否定之列;第二,为了达到此目的,一切与人生相关的活动,必须含蕴此宗旨,才能作为人的基本活动而得到肯定。这就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活法才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宗旨呢?,答案是:只有有意义的人生,才能实现人的生命的充盈与提升。,不同历史阶段上对人及其活动有着多样化的认识,亚里士多德: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逻各斯”(即理念、理智),因此,人的肉体不

2、能代表人的本性,人的灵魂、精神、理性,才是人的本质所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思”突出了人作为一位思考者,他的思考对于人的存在的先在意义,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理性精神的人,不能称为人。,康德:倡导人是目的,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弘扬人的超绝万物的智性品格。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人的本质,通过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而产生的创造性,使人完成了通向更高生存的攀升。,人,其实是由他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自然性与文化性相统一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且以社会性、精神性与文化性来统摄而非否定它的生物性、物质性与自然性。,当人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不是停滞的,而是进化的,不是被动的,而是创造的

3、的时候,它就构成了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景观。这样的生命景观,就具有了人文精神。,人生意义正是对人文精神的自然承接与熔铸。,人生有意义,就是指人的生活不再受制于物种的需要,而是能够自主自由地生活,超越现有的生存环境而指向一个更高的生活目标。爱因斯坦是活出了人生意义的杰出典范。,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

4、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爱因斯坦,肯定人生的日常形态,成为人生意义的必然前提。,事实上,当人们轻视甚至否定日常生活时,人生意义同样会被剥夺,当人不能像人那样去过人的日常生活时,人无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人生意义。,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否定人在俗世生活的合理性,将人的生活看做是对神秘来世的追求,禁止人的基本欲望的满足,使得现世之人,成为上帝与来世的牺牲品。中国“文革”十年:人在生活上应当向低标准看齐,试图从理想的高度来杜绝人对物质的追求。,马克思将日常生活提到了人类生存的最高意义上来认识,称它是历史的“世俗基础”。,“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

5、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李泽厚从“体用”角度论证日常生活的合理性,将日常生活视做人生本体。,“今天的时代不是专门歌颂大人物、英雄的时代,而是广大群众的时代,群众不是一个压人的空洞的概念,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你、我、他这些无数的个体。所以,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看起来平淡,但在平淡中可以有很深刻的含义和内容。”(

6、李泽厚),今天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它的难题:,人们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将物质的追求合理化,制度化,人性化,但物质主义的流行,消费热潮的兴起,商品化的侵袭,却又形成了大众化的流行趋势及其横扫一切的新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准则。,身体的满足感、生存的瞬间感、意念的物欲感,成为现代人的形象内涵。人生意义,曾在回到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被肯定,又在过分依赖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被全面消解。按照美国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说法,这是“物的法则”的胜利,“人的法则”的失败。,第二节“无意义人生”批判,对日常生活中这种无意义生活倾向的批判,成了精神界的一种勇敢而自觉的行为,叔本华通过对“凡夫俗子”的批判,

7、揭示了无意义人生的空洞。,他认为:物质的财富不能成为人之幸福的根据;恒久的幸福只能来自人的内心,来自人的理智的超常发育与发达。“凡夫俗子”是“指那些为着并不真实而自以为实在的现实而忙忙碌碌的人”。提出在人的物质需要之外的“精神需要”,意味着人所依重的不是物质的获得与消费,而是精神的充实与提高。,只有当人将其外倾的眼光,转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沉内窥,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被物质欲望所掩埋,而能活出人的独特风采。这不是反对物质的需要,而是限定物质的需要。当物质的需要不是唯一的需要时,物质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参与人的建设。,马尔库塞称现代人为“单面人”,“单面人”只有单面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服从的

8、不是自由自主的原则,而是视现实原则为最高原则,这取消了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的丰富性,导致了现代人的精神苍白与思想疲软,从而成为当代社会的顺民而失去了追求的理想与前进的目标。马尔库塞对现代人的分析与批判,不仅直接揭示了现代人的基本思想特征,而且深入地解剖了产生如此状态的社会原因: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合谋,才是现代社会精神解体的真正元凶。,现代社会中,物质的能力、需要与精神的能力及需要之间,所经历的一场可怕转变:(马尔库塞),人们买来的物品和服务控制了人们的需要,阻碍了人的能力的发挥。在交换能丰富人们生活的商品的过程中,个体出卖的不仅是自己的劳动力,而且还有自己的时间。较高水平的生活是以被全面控制为代价

9、的。人们居住在公寓群内,并拥有私人小汽车,有了这些小汽车,他们再也不可能逃离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去了。人们拥有装满了冰冻食物的大冰箱,拥有十几份宣传同样思想的报刊杂志。人们有数不清的精品和小玩意,他们被这些东西牵着鼻子走,分散了对现实问题的注意力,使他们认识不到,他们既可以少工作一些,又可以决定自己的需求和满足。,尽管日常生活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人,同样不能在其中耽溺,那样的话,所付出的将是自身的束缚与沉沦。,人的工具化,压抑了人的本能;人的本能的被压抑,使人产生了惰性;这种惰性,使得现代人失去了创造与梦想的能力,社会因此失去了前进的真正动力。,身外的满足与物质的需要,虽然能够构成人生意义,却同

10、样不是人生的唯一意义,而且只有当身外的满足、物质的需要与超越性的追求结合时,才能显示出更为充分的意义。,由于现实针对性而珍有合理性与重要性的一些观点:,霍克海默:对于“内心世界消失”的深重惋惜。杰姆逊:对“情感消逝”的痛心疾首。张炜:对“精神魅力”的忧愤向往。方东美:对“生命的内在意义是在于继续不断地显现光明”的热烈吁求。,人生无意义化倾向的突现与对这种生活倾向的批判构成了对于人类幸福的两种不同理解,1、生活主义者的庸俗的幸福观,幸福等同于物质的占有与感官的满足。这种幸福观,是一种即时的幸福观,单面的幸福观。物质主义者与感官主义者之所以没有稳定的幸福感,就在于他们抓住的仅仅是人类活动中的那种非

11、核心的内容,从而在这种非核心的内容之上建立价值观念。,2、超越性的幸福观。,一个幸福的人,不再受制于简单的享受而能自由行动,不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能在任何情况下创造业绩,心灵充实,为自由而活,并在自由的生存中参与人类的自由创造。,超越性的幸福观,建立在对物质的超越与感官享受的超越之上,它是一种以心灵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为其特征的幸福观。,它不是物对我的完全占有,而是我对物的自由超越;它不是感官对人的狂欢,而是拥有的心灵活动足以将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之上;它不是一种封闭的单一的生理的或心理的满足,而是指向个体对人类文化与使命的整体体验。,超越性的幸福观,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成为幸福的

12、基础。任何动摇精神在幸福中的地位,都将使幸福变色。满足与不满足的统一若一味地沉溺于满足,将使幸福失去创造性的本质特性,不满足才能促使人向更高境界攀升。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向历史的承接,将使幸福有着它的深厚底蕴;向未来的延伸,将使幸福有着它的无限发展空间。,幸福不是瞬间的,它有一种持续的特性,一切仅仅只能产生瞬间感的快乐乃至欢乐,都不能称着幸福。幸福不是单一维度的伸展,而是全面的幅射,将无穷的世界纳入它的母体之中孕育而创造。幸福不是被动的得到,当个体洋溢着幸福感时,幸福是主动的创造,使个体变得日益丰富,世界变得流光溢彩。,超越性的幸福观,建立在人生是活出了意义的基础之上。,没有深刻和广大意义的人生,

13、不可能是幸福的人生。没有对精神、价值、文化、理想、自由深入思考的人生,不能建立幸福化的生存。走向幸福之路,是由对幸福的合理追求决定的。,第三节人生境界理论,人生境界理论对人生意义的分层研究。,人生境界,是指人生活动中本有不同的生活等级,这不同的生活等级具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依次由低向高排列,为人生活动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第一类: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此时的人,凭本能的需要而生活着,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有限。因此大都是“顺才”或“顺习”。“顺才”即率性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行乎止乎,均非自我的有意而为,而是自己的习性使之然。“顺

14、习”是照“例”行事,或照着自己的个人习惯行事,或照着社会的共同习惯行事,依然是没有主见和选择。此时的人,活在没有意义的时空中,活在无思无想的层面上。,2、功利境界,此时人的思想意识已大大加强,人了解他的行为目的,为达到目的,会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并将有步骤地实施其计划。但功利境界只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这意味一切与自己无关者,均不会成为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们的注意点。因此,功利境界毕竟狭小,只有“小我”,没有“大我”,这样的“小我”也就显得不够深沉阔大。,3、道德境界,人于此时,舍利而求义。舍利就是舍弃自己的私利,求义就是求取社会的共利。道德境界建立在人对社会的亲和与认同之上,个人之“小我”融化

15、进社会之“大我”。将个人与社会相联接,确认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而进行,于是,谋求社会的发展,也就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谋求个人的发展。,4、天地境界,人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社会,而是“事天”、“知天”。在理解社会之外,还能理解整个宇宙,从而在一个最大的范围内来认识社会,认识个人。此时的人在生存方面,已经进入了极为广大自由的境界,随心所欲而行事,无不合规矩合目的,指向人的健康与全面的发展。,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的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的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的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的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的境界。,第二类:美学家宗白华的境界说,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

16、种,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主于利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主于爱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主于权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主于真因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主于美介乎学术与宗教境界之间的是艺术境界:主于神,宗白华的境界理论对应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结构关系,构成了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功利境界;第二层面:伦理境界与政治境界。展示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上的两大要求:通过对爱的追求,实现人类的伦理结构,从伦理的角度维系人类生存;通过对人群共组的建设,利用权力的作用,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直接融合,使社会能够在统一的状态中向前平稳发展。第三层面:学术境界、艺术境界

17、与宗教境界。对真、美、神的追求。,主于神的天人合一状态,是人类的至善状态。,处于此一境界中的人,最自由最自主,最真诚最富创造性,所以,主于神即主于善。宗白华的宗教境界是指人对至高至大信念的追求与实践。第三层面的境界,是确认人在社会活动之上所建立的超越实际利益的精神价值,它处于境界的至高层面。,第三类: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生境界观即他的“需求层次论”,包括基本需要与发展需要,基本需要内含四个等级:,(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发展需要,是建立在基本需要获得了满足以后的一种高级需要,它是为了实现和完善自身价值而产生的需要,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它指生活得有意义,自

18、我满足,轻松乐观,活跃而有个人风格,单纯与丰富相统一,追求正义与秩序、完善与完成,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环境而能自由与独立,从而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马斯洛的发展需要相当于,当发展需要作为一种境界:大致相当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但又含纳冯友兰的道德境界中的内容;大致相当于宗白华的学术境界、艺术境界与宗教境界,同时也有一些伦理境界中的内容。,三类境界理论的共同点:,都认为人生应当由功利向非功利的方面超越,才能产生人生意义;但都没有否定低一层面上人生活动的意义。人生意义的形成,能超越生活领域而被创造出来。人生意义的获得,是由个体的实践创造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

19、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行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胡适人生有何意义,第四节建构意义化人生的途径,如何建构一种充满意义的人生:,突出精神在生活中的地位,加强人生艺术化的进程,建构一种整体化的生存状态。,其一,为现代的人生注入精神的内涵而建立人生意义。,当代生活的困境:一切传统的与精神

20、相联系的方式,已被当代生活所粉碎,人的精神脐带已被无情地割断。基督教的神学世界缺乏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意义。自然主义人生观试图从生活本身寻找生活的意义,但并没有解决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人的精神的重要性被提出。,外在的物质条件是人存在的依据,内在的精神活动同样是人存在的依据,并且还是人存在的最高依据。对于人的生活而言,精神是内在的,本体的,批判性的,所以,人才能前进。,人的精神的内在性,来自于它的历史。,只有精神的历史才是精神的当然母体,一切思想、愿望、思考等新的精神形式,只能在这个母体之中才能孕育成熟,并长大成型。精神的历史又是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之海,并不拒绝一切的精神探险方式,这同时保

21、证了精神活动的自由性与无限性,为精神的向着更高层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其二,从审美上看,应当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人生,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件艺术作品来创造,所以,它服从的是艺术的规律而不仅仅只是人生的规律,这就使得人生会像艺术一样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张通过对人的审美教育,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优美感情,无一不是对人生的丰富与提高。,这种生存方式的创造特点:(朱光潜),第一,一篇好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人的生命也应当像这样的好文章那样,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处处放出光彩来。第二,一篇美文应当是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其间没有丝毫的做作,一个

22、人也当如此,自成一片风景,自有一种特性,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才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精神品味。第三,文章忌俗,生命也忌俗,保持与表现生命的本色,不去蹈袭,才能增加生活的特色与魅力。,其三,人的整体性生存,决定了人生意义的整体性特征。,这包括两点:第一,与人类群体发生关系才能产生意义。一人一事若与人群没有关系,就失去了产生意义的基础,没有产生意义的可能。第二,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的密与疏,深与浅,决定了意义产生的大与小,高与低。与世界无关者,不能产生终极意义。,雅斯贝斯指出了一条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追求整体性的路线。,人走向整体性存在的最终道路,应当是在天地境界中。,一方面,人似乎被大自然的永恒

23、与雄伟贬低了;另一方面,由于人体验的不仅仅是自身、社会,他的心胸也因此变得极为宽阔,极为丰富,人在天地境界中,建立了人与整个宇宙的亲密联系,人就进入了最终的生存空间,活出了最终的意义。,若不再被外在的要求所限制,而能听命于宇宙的要求,听命于源自宇宙的自己的内在要求,从事于自己、于人类、于宇宙自然都有价值的活动,人就不会成为人类之累,此时的人生所显示的就是人类之大乐,宇宙之大乐,人生意义也就达其巅峰,人生的活动也就辉煌灿烂。人生至此大成功。,小辞典:,人生观: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主要指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为何而活?

24、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应当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等等。,小辞典:,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因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该学派接受了存在主义,尤其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社会意识、社会文化对个人本能冲动的抑制,是自我异化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根源,提出了“人性解放论”,主张“心理的变革”,运用“批判的社会理论”来解答当前的社会问题。,小辞典:,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认为宗教对人类的作用途径有三种:在知识上,宗教运用人由上帝或神所创造的解释来解答人类的困惑;在意志上

25、,宗教运用利他主义理念来反对人间的不平等现象;在感情上,宗教运用各种艺术活动来达到引导人们建立信仰的目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思想的普及,人类起源及各种道德伦理问题获得了有说服力的解释,艺术向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宗教的作用日减。蔡元培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美学文选,180页),推荐书目:,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思考题:,如何评价当代生活的世俗化、平庸化倾向?试评述“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如何评价天地境界与宗教境界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