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哲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233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与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文学与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文学与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文学与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文学与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与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哲学.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与哲学,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与哲学都运用语言作为表达的符号和工具,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因此,其他艺术品种很难形成说教化倾向,唯有文学能够。反之,哲学的艺术化倾向也只能向文学靠近。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便显得更为密切一些。文学因为有了哲学内涵而有了超越一般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哲学因为有了文学这个载体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而文学与哲学又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哲学是我们对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是一种用抽象概念

2、来表现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文学则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自己审美体验的形象化的表现,以形象化、感性化为特点。,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更高层次,文学家的创作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如英国哲学家塞缪尔亚历山大受益于华兹华斯和梅瑞狄斯,黑格尔对古希腊悲剧家的洞察力也深深仰慕。另一方面,哲学又从一般的原则高度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支配人们的思想,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不断对文学产生影响,作家总是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不可避免地受一定哲学思想的影响。,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近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读红楼梦,是文学与哲学相联系的一

3、个实践范例。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的文学与哲学比较论。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文学和思想”中所说:“文学可以看作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因为文学史寓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哲学有直接的知识,至少说明他了解该哲学的一般观点。”,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布吕奈尔说:“如果没有柏拉图,怎么理解雪莱?”雪莱还受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葛德文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哲理性、思想性的存在是使作品更具力度和深度的原因所在。屈原离骚之所以比一般吟咏田园山水的“纯诗”伟

4、大,在于它具有更多的思想和社会内涵。鲁迅作品之所以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因为其内在思想的深刻性所致。唐君毅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中指出:哲学文学关系之密,古今中外皆同。西人多有哲学为文学之灵魂文学以哲学为内涵之论。并且认为:中国文学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文学不同的两大特色:“第一为自然文学,第二为伦理道德文学”。,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但是对作品的哲理分析不能代替对作品的文学分析。“诗不是哲学的替代品,它有它自己的评判标准与宗旨。”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质疑:“难道一首诗中的哲理性愈多,这首诗就愈好吗?难道可以根据诗歌所吸收的哲学价值的大小来判断它的优劣吗?或者可以根据它在自

5、己吸收的哲学中表达的观点的深度来判断它的价值吗?”,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韦勒克认为:“浮士德的第二部毫无疑问受了过分理智化的牵累,常常处在成为明确的寓言的边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感到艺术上的成就与思想重负之间的不协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言人佐西马(佐西马长老,神父),比起伊万卡拉马佐夫来就不够生动。”德国学者温格尔也说:“文学作品不是把哲学知识转换一下形式塞进意象和诗行中,而是要表达一种对生活的一般态度。诗人通过非系统的回答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但诗的回答方式随时代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西方美学中,人们对于文

6、学与哲学的关系(即艺与道的关系)看法分歧较大。1.柏拉图:推崇能够反映和观照无限绝对的永恒“理式”的文学作品,否定感性的摹仿艺术。2.亚里士多德:“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亚里士多德以诗接近哲学来为诗争地位,仍然沿用了柏拉图的理性主义逻辑。就真理性而言,哲学仍然高于文学。,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古罗马基本遵循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二人立下的范式,时而偏于柏拉图(如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时而偏于亚氏(如贺拉斯、阿奎那)。但他们基本都不否定文学。如普罗提诺:美是从本体世界的“太一”流溢出来的,它分享了来自神的

7、理性和本体世界的真理之光。因此,文学不仅是对物质的感性世界的摹仿,而且也是对理念的本体世界的摹仿。,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二、中世纪时期哲学成了为宗教服务的神学,文学也成为颂神的赞歌,两者都成了为宗教服务的奴婢。三、文艺复兴时期1.瓦尔齐:诗于哲学、逻辑学是一回事,他将以实在物为对象的伦理学、物理学等称为“实在哲学”,而将以研究事物、表达事物的思想语言为对象的诗和逻辑学、修辞学等称为“理性哲学”。,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画家达芬奇:诗所处理的是精神哲学,绘画所处理的就是自然哲学。3.锡德尼:在一切知识中,诗最为古老,它是一切知识之父。且哲学“只能教导已经充分受过

8、了教育的人。但是诗作是适合最柔弱的脾胃的食物,诗人其实是真正的群众哲学家”。,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四、新古典主义时期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以及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诗学,都以文学向哲学靠拢来为文学争得地位,认为文学是理性和真理的产物,一切文学“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1.笛卡尔和布瓦洛:认为文学是理性和真理的产物,一切文学“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四、新古典主义时期2.维柯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智慧就是“诗性智慧”,因而,人类的童年是天生的诗人,“然后哲学家们在长时期以后才来临,所以可以看作各民族的老人们,

9、他们才创造了各种科学的世界,使人类达到了完备”。3.黑格尔也认为古代艺术中,真实、理念对于感性的东西是非常亲善的;但到了现代,“艺术已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思考与反思已比美的艺术飞得更高了”,哲学将取代文学艺术成为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这类思想直接影响了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五、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理性在文学中的合法地位在近代西方受到挑战。既然文学不能在理性、认识真理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么文学是否应该如柏拉图所主张的那样被驱逐出境?近代思想家作出了否定的回答。1.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经验美学中,情感就已成为艺术的审美本

10、质;卢梭则反理性主义倾向而将情感的需求奉为至尊。,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大陆理性派的正宗传人康德对理性限度作了推究。从康德开始,不再将审美放到认识的领域中,靠接近认知和逻辑的哲学来获取自身价值,而是严格而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即情感。他推崇“自由美”,认为文学对于主体的自由和创造力有着巨大的贡献。席勒继承康德,认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文学无需到哲学的真理、认识和理性中获取价值,但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却不在哲学之下。唯心主义哲学的兴起对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作用很大。,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六、科学哲学与人本哲学的分化黑格尔之后

11、,“绝对理念”随着“上帝之死“一同衰落了,哲学开始分化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两极。1.以摩尔、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以便使知识从逻辑形式上明晰起来,他们既分析普通语言,又明显偏好逻辑的数理的语言。他们认为,文学是有重要价值的,不过这种价值不是靠纳入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哲学而获得的。所以,他们排斥美学和伦理学。,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人本哲学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使一些哲学家走上了排斥科学和技术的道路。在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就是对理性、科学和机械论的支配地位的反动;在德国,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浪漫

12、哲学、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也极其反对科学、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对于主体生命的压迫和分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弃置不顾。,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人本哲学对科学的疏离,使它必然向艺术靠拢。于是,柏拉图的逻辑在这里被颠倒了过来,即文学不是靠接近理性而获取价值,而是哲学以非理性并尊崇生命的感性为荣耀。(1)人本哲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这些哲学家本身就是诗人或作家,他们以写作哲学著作为主,也写作文学作品,形成了“哲学诗化”或“诗化哲学”的倾向。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关系而言,萨特虽不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始作俑者,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传播最广,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运用了文学这个载体助其诠释、

13、传播其哲学观念。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简言之可分为三大方面:,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其一,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指人的存在。由于世界是荒诞的,因而人生是痛苦的,不可理喻的,人的存在状态是孤独、烦恼、畏惧、绝望、死亡。但人首先存在,通过其活动才获得自身的意义,以自身的言行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中篇小说恶心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历史学家罗康丹深深体悟到外界的荒诞和毫无意义,他活在自己的感觉中,尽量避免与身外的人与事发生联系,一旦周围的世界侵入他的意识,他就会产生一种“恶心”感。主人公决定进行自我拯救,他通过创作新作品的形式来重新确定自己的存在本质,完成从“自为存在”向“自在存在”的超越。,第

14、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其二,选择是自由的,选择的结果是不自由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由于世界的荒诞性和不可靠性,其行为的选择也就没有理性可言。短篇小说墙就是这种观念的直接体现。“我”游击队员伊比埃塔本意是牺牲自己,保护同志,结果却是出卖了战友,变成了叛徒,整个斗争过程突然失去了意义,生死荣辱是非曲直仅一墙之隔,“我”的行为是我自由选择的,但这种选择所得到的结果却始料不及,但“我”却必须承担后果。,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其三,在不能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他人就将成为我的地狱。戏剧间隔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的体现。三个鬼魂聚在一起,相互追逐又相

15、互折磨,但他们却既无法改变自己,也无法逃避对方。萨特认为,“他人是我的可能性的潜在毁灭者”,因为人总有一种否定他人的趋向,总是希望把别人看做自己为他规定的角色,其中潜藏着奴役他人的欲望,因而奴役和被奴役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一个内涵。“他人就是地狱”即此之谓。,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人本哲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人本哲学家对审美和艺术的推崇。叔本华将艺术的陶醉与哲学的沉思、宗教的涅槃看成是解脱生命意志的三种方式。尼采则用审美的感性沉醉(酒神精神)取代“上帝”和“理性”,将艺术看成是自我超越的不二法门,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度推崇。尼采认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和世界的存在

16、才具有合理性。而要回到审美的生活方式,就要舍弃宗教和哲学的虚假模式。“上帝死了”指的就是宗教已沦为无实在意义的虚假形式,而对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复活,就是要以审美的沉醉取而代之。,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人本哲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人本哲学家对审美和艺术的推崇。叔本华将艺术的陶醉与哲学的沉思、宗教的涅槃看成是解脱生命意志的三种方式。尼采则用审美的感性沉醉(酒神精神)取代“上帝”和“理性”,将艺术看成是自我超越的不二法门,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度推崇。尼采认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合理性。而要回到审美的生活方式,就要舍弃宗教和哲学的虚假模式。“上帝死了”指的就是宗

17、教已沦为无实在意义的虚假形式,而对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复活,就是要以审美的沉醉取而代之。,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狄尔泰则认为,艺术并非人类较低阶段的产儿,艺术与哲学、宗教在对于生命之谜的解答和反思中,具有同样意义。尤其在哲学已被日益科学化和工具化的现代,本该为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却躲进数学和逻辑的象牙之塔,拒斥对社会人生和文化价值的思考,只能由诗人取代哲学家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机械繁荣与技术统治的背后,神已隐去,将无意义和荒诞留给世界。物质的繁荣掩盖不了现代人精神已处于冥暗的午夜。“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去的神的遗迹。正因为如此,诗

18、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现代人本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颠覆,表现在对直觉的推崇和对理性的贬低上,认为对主体生命的认识不能靠理性,而要靠直觉。因此,哲学只有向艺术靠拢或者接近文学,才能找到解开生命之谜的钥匙。如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对“直觉”的推崇。克罗齐认为艺术就是直觉。,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叔本华对康德哲学进行了人本主义改造,将康德的“现象世界”变成“表象”,以为“世界就是我的表象”,而把康德的“物自体”改造成“意志”。他认为,意志是盲目而非理性的,因而对意志的认识不能靠理性,而只有靠直觉。因而哲学应为一种艺术,一种天才的直觉洞见。柏格

19、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理性没有能力去处理真正活着的生命,即使去处理也会将活的生命当成无无生命的,而直觉作为对生命的直接领悟,才能进入这座生生不息的生命大厦。,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中国哲学的主旨不是“爱智”,而是“闻道”中国先贤将诗、乐列入“六经”,与书、礼、易、春秋并列,因而他们不可能如柏拉图那样崇尚理性,贬低感性和情感,将诗驱逐出境。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时,儒家又强调“以理节情”,“以道制欲”,“发乎情,止乎礼义”(里脊乐记、毛诗序),所以不可能像西方人本哲学那样以审美和艺术去反叛理性。,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儒家的“理”就是讲求

20、伦理秩序的“礼”,其用途在于节制人的情欲,以免破坏既有的伦理整体。即在儒学中,本体论、认识论完全从属于伦理学。(二)儒家以“喜怒哀乐”等主体情感和生命原欲为“天下之大本”,与柏拉图、黑格尔等将理念、理式和绝对精神等说成“天下之大本”不同,而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将“意志”、“本我”等生命原欲说成“天下之大本”有极大的形似性。,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希腊文Philosophy意为“爱智慧”,这种“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的传统,使文学也以表现理性深度和真理为荣,现代人本哲学和生命哲学也认为只有靠直觉才能认识主体,找到通向生命之门的真理。中国哲学的主旨则不是“爱智”,而是“

21、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推崇的“理”也非柏拉图等人的“理念”,而是讲究伦理秩序的“礼”,目的在于节制情欲,不破坏伦理整体。孔子着意于现世为人,而不考虑外在的知识和不着边际的想象,“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与天道”,对于认识论绝无兴趣。在儒家学说中,本体论、认识论从属于伦理学。另一方面,孔子注重人际关系,而不是去深入认识主体生命,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不同。,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与海德格尔的“未知死,焉知生”形成鲜明对比。道家哲学在无意于认识外在的自然与主体的自我上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儒家之道教人如何在现实为人,道家之道就是教人如何保生、全生以及

22、解除生命的痛苦。因此中国文学将重点放在表现天伦之乐、吊古伤怀、颂祝主人、亲朋唱答、感时忧国等主题上,或者寄情山水田园,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像西方文学那样致力于模仿自然,挖掘社会与人生的真理,体悟生命主体,甚至去开掘人的潜意识。,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二、中国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契合1.二者的契合,表现在对生命主体和人生意义的推崇上。中国古代的“理”讲的是伦理,建立在朴素的伦理情感基础上,所谓“父慈子孝”以及由此扩大而来的“君仁臣忠”。“礼”本身就是和合了理智、情感与意志,与西方现代人本哲学对生命主体和人生意义的推重十分接近。中庸开篇即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23、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等生命原欲是天下之大本,所以就应该以诗歌使之抒发,以音乐使之表现,因而要“兴于诗”(孔子)。,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将“意志”、“本我”等生命原欲说成“天下之大本”,与之相似。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对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叛逆态度,使得西方的史诗传统也开始向抒情诗转化;而中国文学一开始就以感发志意、表现情感为其审美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但也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文学以疏导人的情欲、陶冶人的性情为己任,但无意于人的生命本体。而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

24、生命本体的体认要深刻得多。现代西方文学是反理性的,高扬野性的生命力,导向破坏的动态美学,与宁静中和的中国古代文学相反。,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二者的契合,还表现在注重生命的整体而反对分化。中国哲学以“致中和”为己任,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交融。儒家在“致中和”的旗帜下,将伦理与审美和合在一起,在审美中也不要大喜大悲,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家对“分”、“偏”、“亏”的反对而对“全”与“混沌”的推崇,使之连“哀乐”与“悲喜”也一并清扫了。这种“致中和”的哲学,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如文学中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说与诗词的结合、戏

25、曲的悲喜交加、“文、史、哲不分家”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感悟式”批评和“混沌”美学,都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与文学的中和思想,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与痛苦的解脱,是出于一种伦理目的。因而中国古代戏曲中很少有一悲到底的悲剧,也少一喜到底的喜剧,一般都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集,即使的悲惨的故事,也要留条光明的尾巴。而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对片面分化的反动,既有伦理意义,也重视认识的方法,如叔本华、柏格森以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主体生命。尼采认为,希腊人是具有原始的本能的生命力的,但是苏格拉底之后,破坏生命里的“理智”胜过了礼赞生命的“本能”,完满的性格被逻辑分析所取代

26、。因此,要复活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使分裂的碎片与断肢重新归于完满。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有极大的相似处。,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3.二者的契合,也表现在哲学的审美化,或者对审美和艺术的推崇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有推崇哲学而轻视文学的倾向,如“先质而后文”和“文以载道”说。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道”本身就不脱离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使得中国的哲学有审美化的倾向。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伦理和审美(儒家和道家)。儒家代表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将伦理与审美的和合是成功的,中国理想的家庭是“诗礼传家”,理想的国家是“礼乐之邦”。美学观点就是“温柔敦厚”,“致中和”,“哀

27、而不伤,乐而不淫”等。,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道家代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苏轼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以,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庄子在他的逍遥游和养生主里也都表达了这种超然世外、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第三节 中国

28、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儒道相通:儒家在入世不能时便有走向审美的趋向,而道家的至境虽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但是措意于在现世中避害全生的观点也不少,特别是老子哲学,它可以与法家合流成为治世的道法家,也可以独自成为在儒家建构的大家庭中的利己主义哲学。此外,道家思维的直觉与体悟特征,与儒家也是相通的。可以说,儒道哲学基本上不尚逻辑推导和知性分析,而尚务实的人生经验与直觉体悟。这就使整个中国哲学与文化有一种泛审美泛艺术化的倾向。,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三、中国古代哲学对文学的影响1.中国古代哲学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最大。文学史上各

29、个时期文学风尚的不同,与这两家的影响有关。魏晋时期,老庄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很大。魏正始年间,玄学兴起,文学也离开了“建安风骨”的传统。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个,已有浓厚的老庄思想。到西晋晚期,玄学进一步发展,玄学诗兴起。诗品讨论这种现象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儒道佛诸家思想都有一定地位,作家可以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形成风格不同的流派,因而文坛丰富多彩,文学成就也比较突出。到了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利用儒家学说,提倡道德观念和理学思想,强调“尊天理,窒人欲”,片面强调文艺创作为宣传封

30、建教条服务,大批“头巾气”、“学究气”的庸人之作充斥文坛。,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2.中国古代哲学对作家产生极大影响哲学思想深入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因而必然会对他的整个创作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杜甫思想主要源于儒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每饭不忘君”。他发扬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积极一面,忧国忧民,始终关心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命运,因而被誉为“诗圣”。,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李白更多接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封建传统,诗作也具有更多的叛逆精神和飘逸风格,被誉为“诗仙”。王维后期接受佛教思想,“以禅颂为诗”

31、,“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胡应麟诗薮),因而被誉为“诗佛”。,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美国学者牛顿P.斯托尔克奈特的论文文学与思想史是研究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比较重要的成果。一、充分肯定研究哲学思想与文学作品联系的重要性“对一件艺术品的理解必定包括对它所反映或体现的思想的认识”,“熟悉一件艺术品所蕴含的或明显地与之相关的思想是进行鉴赏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二、研究哲学思想与文学作品联系的方法1.研究者应把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进行分类,看其是否从思想上或虚构的内容上或主题上代表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他会发现,蕴含在它的结构里已在别处、别的时代用不同的方法表达

32、了的主题或思想。我们很可能发现,我们正在阅读的作品反映了或者属于被称之为某种“流派”或“主义”的思想方式,亦即同时出现而又有足够的共同特征可被辨认出来的思想“综合体”。,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2.思想的影响不可能像硬币或柜台那样原封不动地动一部分人手中转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或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个,对思想影响的描述总是一个微妙、复杂的问题,因此绝不能过分简单化。当思想从一个头脑转向另一个头脑时,它在结构、方向和接受方式上一定会产生变化,而诗人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诗歌里或文学里的思想的发展经常是想象的、象征的或比喻的。这和那种因强调定义和

33、精确而带有书卷气的智力的或科学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不同。思想家关心的是含义,希求的是多少保持严格的一致性。而有想象力的作家则通常更急于表明某种思想如何影响了生活,它又怎样烘托了拥有这种思想的人的情感。他不必再费心思去使他的读者相信,只有他的观点才是真实的或唯一的。”“文学家更为关心的是引起我们对思想的注意,而不是他自己对思想的论证或分析。而在哲学上,对思想的反映则表现为知识、见解或信仰,也就是说,通常都包含某种确定的主张。”,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举隅,三、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发展的斯托尔克奈特以浪漫主义作家与柏拉图主义的关系,以及古代、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对上帝、人类、自然观念的不同为例,说明思想是演变发展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继承前人的哲学思想必然带有“它们过去全然没有的那种时代特色”,因此,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思想史学家,他就必须学会“认真对待时间”,必须认识到时间不仅在事物上而且也在思想上留下了印记。思想只有通过变化和重新整理才能以文化的形式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