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292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主要内容,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四、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含义,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

2、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3、,第三 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正所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一)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

4、,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道家、儒家、兵家等百花齐放;绘画、园林艺术、瓷器;中国功夫、书法、绘画、传统服饰、京剧、中医等在世界上都很有吸引力。,(二)拥有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海外的华文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

5、海外共有52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总数约4000 种。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 多种,其中固定出版的日报有100 多家,华语广播电台70 多家。,(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际公众在心理、行为上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会产生比经济、军事更加显著的效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形象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开放进取、和平发展的中国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支持。,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

6、成部分。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以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国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话语权明显增强。,(四)丰富的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

7、情感是感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五)大量的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但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此外,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8、。,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不足,1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这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2 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有名气的中国作家,与印度、日本相比差距很大。在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国韩国和日本。尽管我国期刊总数迅速增加,但无论是期刊总量和影响力还是人均拥有期刊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中国至今没有一份真正享誉

9、世界的杂志。另外,在跨国旅游、知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总体上看,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产品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重点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但对如何有效发挥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往往缺乏科学的谋划。有的城市新建的图书

10、馆远离居民区不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便民要求;有的城市兴建的博物馆、大剧院外表很壮观,但配套跟不上,使用效率很低等等。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无论在规模、普及程度、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4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延续至今所取得的成绩不容抹杀,但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进度不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导致我国民众素质相对落后。,5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

11、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他们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之下世界各国的人们有意无意之间接受了他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等话语的界定,以致这些价值几乎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准则,而且似乎唯有西方式的实现方式才是正确的。,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对我国经济、管理、财富进行评价的权威也来自美国的财富、福布斯杂志、金融时报、麦肯锡、IBM这样一些国际咨询机构,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软实力。,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12、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胡锦涛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

13、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为此,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

14、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这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一、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

15、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

16、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其次,要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立足于现时代,以全球化的思维和眼光回应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其三,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多样性的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而非彼此冲突,是那些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制订和实施“多样性共同生活”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公民对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才能增强拥有多样性文化

17、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四)强化体系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任务。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想的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

18、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此外,加强海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六)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与西方传媒产业的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

19、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七)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