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015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矛盾(1)

2、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1内容及意义,续表,2.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

3、盾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王安石变法,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续表,(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

4、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为了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对新占区的统治,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整顿吏治等建立各种新的制度;迁都洛阳,推行移风易俗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角度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提示:(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

5、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提示:(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2)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角度 孝文帝改革(2010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

6、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

7、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观察下面图片:请回答:(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2)孝文帝迁都洛

8、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目的、地位、作用,把握根本问题,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孝文帝迁都的动机及其决策的正确性。答案(1)原因:平城民族隔阂严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相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洛阳,一方面易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另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11世纪的北

9、宋王朝面临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严重威胁等社会问题。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围绕“理财”、“强兵”、“取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在保守派反对下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角度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提示:(1)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的不满。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2)评价: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10、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角度 王安石变法(2010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

11、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点拨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通过材料的意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

12、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事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

13、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答案(1)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设立“市易务”来获取财政收入。(2)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结论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改革的主流是好的,应该肯定。结论二:大地主阶级的代表,改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该否定。(3)应当看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当看主流。,(5年6考)王安石变法,【考向预测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4、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请回答:(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2)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3)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

15、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解析第(1)问的“特点”是归纳材料中的要点。第(2)问要围绕上述要点回答。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银行作用”的含义,便于分出带有“银行”色彩的措施。答案(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3)措施:青苗法和市易法。,(5年4考)孝文帝改革,【考向预测2】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

16、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年。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

17、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解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根据材料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夺土地)。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可从土地制度方面思考,性质可从都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方面思考,意义可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封建化角度分析。,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单击此处进入 课时跟踪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