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41745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柳宗元一、学习目标1 .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2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重点: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学法指导: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小组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

2、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柳宗元:唐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着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 .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清冽()为纸()为屿()为堪()

3、怡然()俶尔()犬牙差互()悄怆()()幽邃()寂寥()翕忽()参差披拂()()2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3 .小石潭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用笔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小组讨论。本组解决不了的,请写在下面横线上,班级交流。活动二:朗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内容。活动三: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三、小组合作总结四、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字(1)心乐之()(2)水尤清冽()(3)纸()(4)屿()(5)堪1)(6)蔓()(7)可百许头()()(8)俶尔()(9)斗折蛇行()()(11)悄怆(

4、)(12)以其境过清(1)(IO)犬牙()2 .翻译句子。(1)如鸣佩环,心乐之。(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五、稳固、拓展、延伸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六、反思: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3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4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重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法指导: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再读课文,了解作者

5、感情。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种写景用了什么写法?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认真阅读第二段,思考:1 .小石潭中的鱼怎样?作者是怎样来写鱼的?2 .从对鱼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潭水有什么特点?渗透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活动二: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活动三:小石潭中的气氛怎样?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活动四: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活动五: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说出劝说柳宗元的话)三、小组合作总结四、当堂训练(一)理解性默写:1、写潭水清澈的句子,2、写潭的水源的句子,3、

6、写作者感受的句子,o4、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o5、和“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一句是。6、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动态句7、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8、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二)赏析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五、稳固、拓展、延伸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六、反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学习目标1 .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重点:诵读、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借助注释,了解课文

7、大意。根据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军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课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苦境中写的。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了解作者。苏轼,字(),号(),()之一。2解决生字词。遂()寝()藻1)苻()柏()(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用“1画出停顿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4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活动二:精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把你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小组讨论交流或请教老师。活动三: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文中语句作答)活动四:面对所见夜景,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课文中哪些语句可见作者的“闲?你怎样理解这个“闲?活动五: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L解释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1)(4)积水空明:)(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翻译以下句子。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落交横

9、,盖竹柏影也。3)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默写文中描写庭中景色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分析。五、稳固、拓展、延伸1写出有关赏月的名句。2苏轼借助月光自我排解,表达出乐观的心境。大家应该从东坡这里取到了快乐人生的真谛。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六、反思:阿里山纪行吴正功一、学习目标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开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难点:学习文

10、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品味语言的魅力。【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2019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表达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表达、说明的对象都

11、在移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防止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防止记流水账。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风行()静谧()堪称()谛听()山Ian()一hong潭水()2 .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得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

12、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活动二、作者在结尾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并简单概括。活动三、在这美丽的风景描绘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什么感情吗?活动四、课文写的是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但第一节不是写景,可否去掉,为什么?活动五、品味语言。找出你认为优美的段落,细细品读,尽情领略美的享受。格式是:我喜欢原因是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 .给以下点字注音。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2 .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人()

13、,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阴(),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3 .下面括号中的词语读音相同,请选用适宜的填人空格,并简要说明选用理由:(4分)(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有如如蝇,如蚊的声音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或是的世界。(禅蝉)(2)了人迹罕的地方,却令人兴倍增。(至致)五、稳固、拓展、延伸必做题:作者欣赏了阿里山那美如画的风光,我们也跟着作者的行踪,领略了那里的美景,请你学习本文使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一下你的学校。选做题:抄写?高山青?歌词六、反思: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一、学习目标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2

14、.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4 .对照手法的使用。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学法指导: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注音写字:澜沧1)江蕨()菜竹霞()剁()菜赂 贿 XIJ IX 茄 雪 媚 XIJ IX 妩)手()写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二、合作、探究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局部组成,每一局部设有小

15、标题。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要求: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2.使用第一人称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 .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

16、,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富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2 .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保护可见一班。()五、稳固、拓展、延伸必做题:请你做一名导游,就当地最著名的景区写一篇导游词。选做题:以“西双版纳风情为题,摘录课内外有关读物。制作小卡片。六、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