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2809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56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情报科学理论第4章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 与学术流派,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 4.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产生 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 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 4.5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4章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流派,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1国外情报科学结构理论分析 由于各个国家的情报实践模式不同,情报工作模式多样化,产生了不同的情报科学学科结构理论。国外情报科学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各自均有明确的研究基点与研究主线。(2)从各自的基点出发,沿其主线连续地进行一系列研究,从而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结构理论和学术流派。(

2、3)各自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用户的问题。,4.1.1 国内外情报科学学科结构理论比较分析,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2国内情报科学结构理论分析 我国情报科学学科结构理论还没有在已确定的研究基点的基础上,沿一定的研究主线进行深入系统的连续研究,尚未形成学术流派。我国情报科学结构理论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二元分类结构(2)多元层次结构(3)环形板状结构(4)情报流螺旋环形结构(5)立体空间结构,4.1.1 国内外情报科学学科结构理论比较分析,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3国内外情报科学结构理论比较分析(1)我国情报科学理论研究有许多是借鉴了国外情报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2)我国情报学者丰

3、富和发展了国外情报科学有关理论。(3)我国情报科学结构理论的发展需要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作为方法论基础。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理论研究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基点和主线,才能形成科学的有生命力的体系结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可以为我国情报科学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4.1.1 国内外情报科学学科结构理论比较分析,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目前我国在情报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比较普遍的是将情报科学学科结构按照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来划分。1理论情报学及其分支学科 理论情报学反映客观情报现象和情报流运动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包括以下分支学科:(1)情报研究学(2)情报数学(3)情报哲学(4)情报经济

4、学(信息经济学)(5)情报社会学(信息社会学)(6)情报学方法论(7)情报系统学,4.1.2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4.1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2应用情报学及其分支学科 应用情报学是情报科学技术与方法在情报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研究情报有效地交流传递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包括情报的获取、加工、检索、报道、传递、存储以及整个提供服务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以下分支学科:(1)情报资源学(2)情报检索学(信息检索学)(3)情报计量学(4)情报咨询学(5)情报教育学(6)情报管理学(信息管理学)(7)情报应用技术工程学,4.1.2 情报科学的学科结构,目前的情报科学理论体系仍然处于“观点各异”、“齐头并

5、进”,尚无具有统帅作用的理论体系的局面。这一客观事实说明:(1)情报科学目前正处于各学派理论相互竞争的“理论多元化”时期,即情报科学正处于“科学研究纲领”进化时期;(2)情报科学已发展到了应对各学派理论及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种学派理论为带头理论体系,其他各学派理论及观点相辅相成、互补长短、共同促进的研究阶段。,4.2.1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产生的背景与原因,4.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产生,情报科学各学派理论及观点之所以“观点各异”、“齐头并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从情报科学学科本身来看,情报科学是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叉而成的跨专业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研

6、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势必要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由于情报科学形成时间较短,发展历程曲折,有些基本概念还很混乱,还未形成具有统帅作用的基本理论。(2)从情报科学理论的研究者来看,他们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熏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3)从情报科学的方法来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严谨的方法论。,4.2.1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产生的背景与原因,4.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产生,1理论基础 一个学说、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受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哲学基础指导的。2研究对象和范围 在哲学基础确定的情况下,不同方向的研究者对情报科学的范围和对象是有不同认

7、识的。3对相关学科的借鉴 由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必定有差异。4研究方法 由于各学派特点不同,研究方法的侧重面也是不同的。5应用目标 各不同理论学派有不同的应用目标。,4.2.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4.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产生,从上述五个标准出发,根据各派的主要特征,以上述之一或若干个结合起来作为主要指标,分出了六大情报科学学术流派:古典信息理论派 社会传播派 属性结构派 智能结构派 决策功能派 系统理论派 每一学术流派又分出若干个略有不同的学术观点。,4.2.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4.2 情报科学学术流派的产生,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

8、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古典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J.W.GIbbs)和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Boltzmann)带来了突破,他们首先将统计学引入物理领域,开始了对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研究。波尔兹曼把函数引入统计物理学,首先对熵做了微观解释,指出熵是关于一个物理系统分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表示分子运动的混乱程度,并且把熵和信息联系起来,指出“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了的信息的量度”。这样,由于熵函数被引进了物理世界,就为信息论的创立提供了进行理论借鉴的思想前提。,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古典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发展过程和代

9、表人物本世纪20年代奈奎斯特(H.Nyquist)与哈特莱(Hartley)最早研究了通信系统的运输效率问题。哈特莱在1928年提出用讯息出现的频率的对数来度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哈特莱的这种论述,为香农(Shannon)后来建立信息论奠定了初步基础。维纳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测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叙述了信息概念形成的思想前提,并把信息概念做了推广,认为信息不仅是通信领域研究的对象,而且与控制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维纳在更一般化的高度上提出了信息概念和具有哲学意义的信息实质问题,这就使控制论与信息论在信息概念这个实质问题上统一起来,互为理论基础。,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

10、科学的学术流派,1古典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香农把数学统计方法与信息量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的信息论学说,成为集大成者,这就是人们将其视为信息论创始人的原因,人们也把他的工作看做是现代情报科学的源头。香农的信息论主要观点集中反映在他与维弗合编的专著通讯的数学模型中。由于通信的对象信息具有随机的特点,因而提出了信息熵的数学公式,从量的方面来描述信息的传输和提取问题,并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这样,古典信息理论便告诞生了,从此开辟了对情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纪元。,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古典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 古典信息理论的许多概念影响、

11、促进了情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的“信息”概念即我们所称的“情报”概念。(1)情报量的基本概念香农把情报量公式称作是不确定性的量度,把情报看作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情报就是两个不确定性之差,用公式表示则为:I=S(Q/X)S(Q/X)式中I代表情报,Q表示对某事件的疑问,S表示不确定性,X为受到讯息前关于Q的知识,X 为收到讯息后关于Q的知识。,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古典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1)情报量的基本概念香农提出了一种经典传播模型。他认为,传播是两个系统之间以一定量的情报为内容的活动(香农等古典信息理论家不考虑情报的质),是一种以收信人的不确定性为目的

12、的联系关系。此系统的模型如图4-1所示:图4-1 香农的经典传播模型,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古典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2)情报量的定量处理古典信息论不仅从定性上提出了情报量这个概念,还用数学方法对其做了定量描述,这是一种杰出的功绩。视X为随机事件集,P=P1,P2,P3,Pn,为事件X的概率分布,S则为情报结构。进行处理,得到下列香农的情报量公式:,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古典信息理论的主要内容(3)情报量与物理熵和“有序程度”维纳:“情报量是一个可以看做几率的对数的负数,它实质上就是负熵”;“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

13、织程度的度量”。波尔兹曼:“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了的情报的量度”。情报与熵是互补的,情报就是负熵。情报描述系统的有序状态,表示系统获得情报后,无序状态的减少或消除,即消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古典信息理论通过概率,有序与无序这些概念,将物理熵与情报联系在一起,并在数学表达上找到了两者的一致性。,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古典信息论对情报科学理论发展的贡献(1)对情报理论定量化的贡献 利用古典信息论提出的情报量概念和情报量基本公式,我们便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些重要概念。这就会使传播问题更为明确,更为定量化,精确化,更容易解决。信息论的情报量数学公式,对于情报量的积聚

14、、浓缩,知识的合成,情报数学模型的建立,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知识系统的研究,都具有指引价值。这是情报量概念对情报理论,甚至整个学术理论的贡献。,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古典信息论对情报科学理论发展的贡献(2)对情报概念普遍化的贡献 信息论是一种新的概念化成果,它的核心内容“情报量”概念具有应用于解决许多学科的本质问题的潜力,使情报概念逐渐表现为一个统帅一切的大概念,这种情况将会促进情报学术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最终有可能会使情报科学成为溶合一切本质现象的一门基本学科、元科学、大科学。,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古典信息论对情

15、报科学理论发展的贡献(3)在描述生命系统、知识、结构方面的应用根据古典信息论来推论,生命体是知识(即结构)的载体,人类还创造了关于知识结构的知识,而研究“关于知识结构的知识”这个新的维度的学科,应当就是情报科学。古典信息论的情报量概念是一个划时代的概念,它将熵、情报、知识在一个结构内统一起来了,为情报科学概念的发展,做出了他们原先意想不到的重大贡献。,4.3.1 古典信息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古典信息论的局限(1)古典信息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它只是强调了情报现象的技术性的一面。(2)与情报有关的研究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第一个层次是技术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语义问题,第三个层次是所

16、谓效能问题,古典信息理论只考虑了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它已逐步演变为纯粹的通信理论。(3)古典信息论确实存在局限性,但并不能以此来非难信息论在情报科学中的根本重要性。,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社会传播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主要特征:首先,该派把情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目标看作是情报的传播过程。他们把人类的情报传播过程看作是与能量交换、物质交流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遍性活动。其次,这个流派的所有学者,都把情报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即将传播放在社会的背景上来分析,着眼探讨在社会的不同平面上情报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这是我们视其为社会传播派的原因之一。第三,从社会角

17、度研究情报的传播的同时,此派的学者都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控制情报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上。,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1)情报科学的学科内容、特点和研究方向萨式将情报过程看作是结果引起的从一个物(通常称为源)向另一个物传递,称之为情报的一系列连续事件。情报科学的基本课题是从所有各个角度研究情报的行为、属性和效果,以及影响人类和受到人类影响的各种传播过程。情报科学就是要研究情报系统的结构、目的、功能、属性、行为和性能。,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1)情

18、报科学的学科内容、特点和研究方向 萨式认为,情报科学可以在下述的各个问题领域找到各种各样的研究方向:与知识、文献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有关的问题,相对知识和文献的总的组织、创造、扩散、分布、使用和过时的形式的研究;与人情报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传播行为的诸方面有关的问题;各种情报系统的功能发挥问题,图书馆、情报检索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信号传递系统、操纵和控制系统等;技术的使用问题;与情报表述有关的问题,如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结构、索引、分类、编码等;认知问题,像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2)情报科学的基本现象和情报

19、系统对情报科学来说,具有意义的传播研究是处理人类知识传播的研究。过程的实现是依赖于系统的。在情报系统方面,总的研究方向是情报检索系统和过程,许多通用的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情报系统。,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2)情报科学的基本现象和情报系统萨式认为所有的情报系统都具有下述五个基本功能:获取功能(存取功能);情报表述功能:以某种表述形式和结构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概念处理;文档组织功能:储存材料和/或储存他们的表述;处理查询和查找程序功能:以有组织的方式和约定的描述方式从系统中将所储存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取出来;传播功能:分配输出

20、,或以某种有组织的方式显示输出,这意味着能以概念性和分配类型进行安排的过程。,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3)情报的“相关性”概念“相关性”是情报科学中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是与情报有关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传播过程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它与所有情报系统基本目标提供相关的情报有关系,是所有传播过程的效能的量度。相关性作为传播的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人们认识到相关这种现象总是伴随着传播过程,即存在于所有的传播过程中。,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4)关于建立情报科学的理论基

21、础 与其他从事情报科学研究的学者一样,萨拉塞维克也感到情报科学缺少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即没有一个智力上的、理论上的框架能够将有关的现象、问题统帅起来,缺少一个统帅型的理论。所以,他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寻找这样一个体系,首先是这样一种统帅理论。在寻找基础的过程中,萨式发现哥夫曼提出的传染病传播理论是创造这样一个基础的努力,认为该理论具有普遍性,可以将他提出的关于情报现象和过程的概念、理论和观点统一起来。,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哥夫曼的情报社会传播传染病学理论(1)对于情报科学现象的基本认识情报科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控制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关于

22、传播过程本身,哥夫曼认为,它具有三个大的问题领域:行为问题:它处理从源传向接受者的情报能否成功地在接受者身上产生期望的结果这个问题。表述问题:它关心的是对传递的情报进行表述,以使得接受者能正确理解情报的所有各个方面的问题。技术问题:它处理的是从源向接受者传递情报的准确度问题。哥夫曼从结果回溯法入手,提出了情报传播的传染病学理论。,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哥夫曼的情报社会传播传染病学理论(2)情报传播过程与传染病传染过程的相似 在疾病方面,我们处理的是可以运输并传递的传染性物质;在知识传播方面,我们处理的是知识的运输和传递,这种传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取决于

23、各个人不同的观点。在两种情况下,为了使扩散能够发生,都必须首先有人创造出传染性物质或思想,其传播作用的载体,以及乐意接受的环境。所以,在两种情况下,扩散能达到的程度实际上就是传播传染性物质或思想的媒介与它们接触的个人之间的有效接触。在思想传播情况下,人类是一种扩散媒介,通过话语或通过书籍、文章等传播思想。这与他自己直接地或通过某些中间寄生促使细菌扩散一样。进而言之,思想的传播途径与疾病的传染路径一样,都是通过世界的交通运输线。,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哥夫曼的情报社会传播传染病学理论(3)哥夫曼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把情报过程中的三个原始概念知识、情报、思想,与

24、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原始概念做了类比。将知识、情报、思想三个概念放在情报传播过程中考察,知识是传播以后在接受者身上发生的某种效果,而情报则是包含着能激化知识的作用的成分的某种东西,是一种素材、媒介。哥夫曼抓住了过程和系统的关系,揭示了核心问题就是有效接触,而有效接触的量度则是相关性。这一切道出了过程和系统的实质,无疑对于情报工作实践和情报过程与系统的设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哥夫曼用数学方法对情报过程做过动态分析,提出了形式化理论和方法。,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维克里的人本社会传播理论(1)维克里:“情报科学是对社会情报传播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2)情

25、报传播是三种基本自然过程中的一个,其他两个是质量传播和能量传播。而情报传播又总是以某种方式与质量传播和能量传播联系在一起。,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维克里的人本社会传播理论(3)维克里对情报的认识是以人本为中心,而且是放在社会背景上来探讨情报传播的,这就使其理论与一般传播理论区别开来。对于单个的传播行为,将情报传播概括为SCR简化模式。S代表信源,R代表信宿(信息接受者),C代表信道。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传播。传播行为是在社会背景上进行的。,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费桑的情报流活动规范理论(1)情报概念费桑对“情报”和“情

26、报流”这样的情报概念在使用和研究上的混乱和非科学提出了异议,认为有必要将“情报”中所包含的明显的、起本质作用的活动区别开来,区别出“情报流”的有意义的使用条件和场合,从而建立起明确的情报流模型。费桑引用马凯(D.M.Mackay)的论述,认为“情报量不是度量一种东西,而是度量一种关系。”这里费桑强调了情报是一种关系、联系,而不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或物理存在。,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费桑的情报流活动规范理论(2)情报科学的界定范围费桑认为,任何学科研究范围的确定,都必须以他自己的术语来研究和讨论,而不是以他们的可能应用方面的术语来进行。情报科学的活动范围和研

27、究领域是思想交流,而不是发送信号,即处在香农的信息论范围之外。情报活动所包含的变量有源、接受者、标引、讯息、渠道和编码,因而情报科学主要就是研究这六个变量及其各种组合。,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费桑的情报流活动规范理论(3)情报科学的基本活动报道(告知)费桑认为,报道包含着在涉及源、编码、渠道或标引几者之一或更多方面的情况下,将接受者与讯息关联起来的方法。报道是最低层次的一整套文献或情报性活动。费桑认为,可以用三元方法来方便地表述情报报道的基本的、可以细分的语言学关系。所谓三元方法,是通过三个元素来进行分析。语言学传播一定要通过中介,而中介在本质上是一个三

28、元关系。从上述六个变量中选取三个变量进行组合便可得出20个各不相同的三角形。,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费桑的情报流活动规范理论(3)情报科学的基本活动报道(告知),图4-3 费桑的三元方法,根据这个六角形,费桑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组合,这些组合代表了情报科学的研究领域,也代表了情报活动的部分内容。,4.3.2 社会传播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5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理论一是他的情报科学研究范围主要限于科学情报;二是把理论建立在科学交流的基础之上。情报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情报科学的理论,如情报科学的对象和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情报科学、科学情报的结构

29、和特性等;科学交流,包括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文献加工和情报检索;科学情报工作的规律、理论、方法、组织和历史;情报用户需求的研究;情报活动的效率;计算机在情报活动中的应用;情报科学的语言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等等。,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该派研究者认识到情报既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具有固定效能和价值的共同商品。它是一种瞬时过程,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智能过程派认为情报的主要特征可概括如下:(1)发生在脑中的,因而是智能的;(2)是一种过程;(3)无客观性,即其存在和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异;(4)参与人的智能活动,起着帮助认识

30、世界、实际决策的作用。,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勃拉特的意象改变智能过程理论(1)意像改变与智能过程哲学基础专著意像情报 勃拉特智能过程情报科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布尔丁的意像概念。勃拉特针对人类传播的本质,提出传播的实质是通过传递讯息来达到改变别人的意像的目的。这样,他就将意像理论与情报现象沟通起来,从而建立起了系统的智能过程情报理论。,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勃拉特的意象改变智能过程理论(2)情报与情报科学情报是意像接受到了一个讯息时所产生的意像的变化。“情报”是一系列事件的名称。具体说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产生文字启示

31、的人们的动机和目的;研究文字记录本身的特征;研究使用文字启示的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勃拉特提出了情报科学的定义:“情报科学是对文字记录的创造者、用户,其使用、特征和传播进行研究的科学。”,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勃拉特的意象改变智能过程理论(3)情报传播过程要素和过程模型,图4-4 勃拉特的传播过程模式,在勃拉特的模型中有五个基本要素:源、接受者、媒介、语言以及目的,讯息本身则由后面的三个要素组成。,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霍肖夫斯基与马萨的智能过程理论(1)情报与解决问题情报科学的“两伙伴”“情报科学在本质上是由目标截然

32、相反的两个伙伴组合的合营企业。一个方面是生产者,即情报学家本人,他是规律的知识体系的贡献者;另一方面是用户,他所感兴趣的是效果,是情报学家如何帮助他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情报费用的支付者。”,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霍肖夫斯基与马萨的智能过程理论(2)情报科学的输入与输出情报科学必须能输出下列三种知识:关于资料和知识的生产的知识;关于资料传播的知识;关于生产性地使用资料和知识的知识。随着社会情报活动的发展变化,输入端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情报科学的具体处理对象是不确定的。未来的情报系统的目标必须是以合适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未合适的人员提供合适的情报,并

33、将情报提供到他的工作岗上去。欲达此目的,首先就需要确定用户寻求和利用情报的需求。,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法拉丹的情报思维智能过程理论(1)情报的思维过程与情报科学图景法拉丹认为情报过程中的事件应当包括情报发出者和情报接受者的各个思维阶段,以及从知识产生情报和情报转化为知识的活动。法拉丹的情报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知觉水平上和概念水平上对情报生产者和情报接受者认识、处理情报的过程进行描述和探索。,图4-5 法拉丹的情报科学图景,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法拉丹的情报思维智能过程理论(2)认知及语言思维结构 法拉丹认为,从

34、大的方面来看,情报科学是一门认知科学,就是说,它处理的是思维过程。对于情报过程的许多个阶段或步骤法拉丹都是从认知角度进行认识和处理的。从情报科学角度来看,人类认知活动有两个极,一个是产生情报发生者从源中提取情报的过程;另一个是接受情报时发生的认知过程。对这连个认知极的研究越深刻,我们就越能够改进和控制情报储存和检索过程,以获得所期望的结果。,4.3.3 智能过程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4戴彭斯的智能状态过程理论(1)情报科学的两个研究方向:情报流本身以及情报这种现象(2)情报的功能与机制:状态生成机制,状态使用机制,传播机制。(3)关于情报的元理论的基础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建立起来

35、:第一维度是背景空间,第二维度是功能空间,第三维是物理空间。这三个矢量相互作用、控制、相互作用的原则便是情报检索的基础。,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属性结构派认为情报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文献的一种物质属性,这方面以布鲁克斯在波普尔三个世界哲学基础引申出来的所谓世界概念最为突出。按照属性结构派的观点,情报是一种独立的、隐含在文献中的客观属性,是文献本身所固有的,不管对于何人,也不管在何时、何地、它都是同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且,此种存在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就是属性结构派观点的精华。从上述角度看,显然情报科学的任务主要不是研究人的情报智能行为,而是如何对情

36、报结构进行解析,所以此派学者便与智能过程派采取了背道而驰的研究方向。代表人物主要有贝尔金、布鲁克斯等。,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贝尔金的情报结构理论(1)情报科学的概念要素 方法论的关于概念的用途方面;行为性针对性,与应用其中的现象有关;定义性适用范围,与概念使用的背景环境有关。,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贝尔金的情报结构理论(2)情报的结构属性 贝尔金与罗伯特逊(Robertson)通过对情报类型进行普遍化,提出了情报是一种结构的观点,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情报谱。,图4-6 情报谱,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37、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布鲁克斯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1)布氏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世界3 布鲁克斯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种能为情报科学建立起新的规范的哲学基础。认为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世界1是物质世界,即宇宙。世界2是人类的主观世界,即“无形状态”或“智能状态”的主观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世界,记录在语言中。包括艺术、科学、技术一切人造物中的人脑的产物。,图4-7 三个世界的关系,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布鲁克斯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2)客观知识与客观情报布氏情报科学的真谛从世界3中的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出发,

38、布鲁克斯提出了潜情报,即客观情报概念。他认为,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独立于主观世界的客观情报,这种客观情报是任何人都可以记录下来并与别人共享的情报。当然,这种客观情报一旦传递到具体的个体,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便成了主观情报。布氏认为情报科学的任务就是使世界3的知识有序化:“组织知识”,提出“情报科学研究活动从对用户的响应进行主观分析转到对科学文献中固有的客观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这是布鲁克斯情报科学的真谛。,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布鲁克斯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3)智能空间与情报科学基本方程布鲁克斯认为世界2与世界3是不能在同一个空间进行研究的,进而提出“情报空间”的

39、概念。情报科学基础方程:K(S)+I=K S+S 式中K(S)代表原有知识结构,I为情报增量,K S+S 是接受情报后获得的新的知识结构,S为知识结构的改变增量,其含义是,原有知识结构在输入情报后,会由于知识结构的增量变化而成为新的知识结构。,4.3.4 属性结构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布鲁克斯的属性结构情报理论(4)情报过程定量化对数透视法则与情报空间 布鲁克斯提出了表示情报量和内容的方程式:(5)情报科学的终极目标智能图 布鲁克斯提出上述理论观点是有其终极目标的,这就是建立所谓体外大脑知识库,编制智能地图。,4.3.5 决策功能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以美

40、国约维茨(M.c.Yovits)为代表此学术流派的突出特点是:在理论基础上将情报看作是决策中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分析,建立起以情报处理为核心的通用决策模型,用定量的方法对一系列与决策过程有关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处理,描述情报流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过程,提示相互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情报量、情报价值、情报效益、决策者效能、决策者能绩等概念和关系量来揭示情报的决策功能。,4.3.5 决策功能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情报与决策 约维茨等将情报与其效能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对于决策有价值的资料,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以定量的方式严格地定义情报,提出了新的通用情报系统模型。,4.3.5

41、 决策功能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通用情报系统模型(GIS),图4-8 GIS模型,4.3.5 决策功能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3情报决策过程 4决策过程中的若干情报因素 约维茨提出了学习、选择、信心、预期价值、不确定性等重要的与决策有关的情报因素。约维茨等人对于情报决策过程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认知心理学的深度。5情报决策过程的数学描述 约维茨等人通过动态概率矩阵,导出了一个精密、严谨而有实用意义的决策数学模型:期待价值模型。,4.3.6 系统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1系统理论派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1)它不是孤立地分析单个的情报现象,而是将其作

42、为系统的一个因素来考虑,或者将整个情报过程本身就看作是一个系统。(2)第二,从人本系统角度,而不是从社会系统角度研究情报过程,因为后者属于社会传播范围。(3)第三,借用技术系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控制系统方法,对人的情报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由机械论向非机械论过度。(4)系统理论派是20世纪80到90年代逐渐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兰洛依斯(R.N.Langlois)、列哥梅尼德斯(P.A.Ligomenides)、斯特朗(Strong)和布莱克(Blake)。,4.3.6 系统理论派,4.3 国外情报科学的学术流派,2系统理论派的学术观点(1)兰洛依斯的观点可归纳为控制论系统情报理论。(2)列

43、哥梅尼德斯从系统动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出发,着重从人作为一个情报处理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交流角度,探讨了情报过程的系统行为规律。(3)斯特朗提出了适应系统情报理论。他从一般系统论观点出发,将人的情报处理机制看作是一个适应性情报系统,从行为和类型角度探讨了人脑的情报机制。(4)布莱克从生态学、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角度对情报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就情报的本质以及它与机体和组织管理的关系提出了十分有见地的看法。,4.4.1 基于“科技交流”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受国外情报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情报科学理论体系是基于科技情报和情报交流而建立的。基于“科技交流”

44、的理论体系推进了情报科学研究的许多重点领域:科技情报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等。,4.4.1 基于“科技交流”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严怡民在情报学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情报科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可称其为理论情报学;二是情报技术的应用研究部分,可称其为情报技术科学;三是情报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部分,可通称为应用情报学。洪传科根据情报科学研究的范围,将情报学分为狭义情报学与广义情报学。华勋基的“理论应用技术”体系 卢泰宏提出了基于情报交流的 SCU 规范,他认为情报科学有三个研究规范:面向情报源(S)、面向传递过程(C)和面向用户(U)。文岳雄

45、还提出“情报流螺旋环”论,4.4.2 基于“社会知识”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情报科学的研究视野从科学技术逐步扩大到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知识”这一理论观点。“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对情报科学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情报面向社会应用而产生较大的分支学科,如情报经济学、情报社会学等。知识学的提出、知识交流论、知识集合论、知识管理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实质上延伸了情报科学的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情报价值的多维性。,4.4.2 基于“社会知识”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刘植惠认为,知识有序化理论是情报科学基础理论的

46、核心部分,他认为情报科学是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的一种关于以知识为主的社会信息产生、传播、序化、利用、吸收社会化及其产业化的理论。马费成认为,情报科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将知识和信息组织有序化,以用户认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臧兰提出建立情报科学的多元层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理体系,二是学科体系,三是学体体系,以情报科学为核心学科,以情报为主题范围,与相关学科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框架结构,形成描述“社会情报活动”大系统的趋全性、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体系。,4.4.3 基于“信息资源网络”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1987年卢泰宏等人的“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首次提出了

47、大情报观。以刘植惠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大情报”观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科技情报工作改革开放的需要,对发展我国科技情报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进入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情报观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信息资源管理 IRM 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初,并迅速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4.4.3 基于“信息资源网络”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符福峘认为,情报学科体系研究已扩展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门相关学科。提出未来情报学科理论体系结构发展将体现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形态结构;二是本质结构;三是层次结构。李纲认为,情报科学的发展应当针对社会信息化等各种挑战

48、和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使情报科学发展成为一门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综合学科。王知津阐明了网络时代情报科学以文献信息和数字化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网络环境下文献型信息和数字化信息的生产、加工、传递、转化及其效用的发挥。,4.4.4 基于“信息知识智慧”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21世纪,情报科学要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体系框架,从情报科学的本质出发,深入探究逻辑严密的,体现学科特色的新情报科学理论体系。情报科学的研究正围绕信息与社会、信息与服务、信息与学习三大范畴展开,并按照社会需求导向和科技进步导向发展。情报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是依托一个新的环境:网络环境、信息

49、化环境和知识环境,更重要的是从情报源、情报系统的“物”中心的研究转向“人”中心的研究,从技术主导转向人文主导,从应用普遍性转向知识领域。,4.4.4 基于“信息知识智慧”的理论观点,4.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梁战平认为,情报科学是一门研究有效地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的规律性科学,它发源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已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赖茂生认为,21 世纪的情报科学将向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发展。柯平认为,新的情报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与核心既不是单纯的交流或知识,也不是信息资源与网络,而是“信息知识智慧”的相互关系与转化。,4.4.4 基于“信息知识智慧”的理论观点,4.

50、4 国内情报科学的理论观点,情报的形成从与信息、知识的逻辑关系上是:信息知识情报。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使得从信息到情报必须要经过知识的环节。情报的本质应当是转化的中介:信息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智慧与信息的相互转化,知识与智慧的相互转化。情报工作的基础是信息工作,必须从“大情报观”强调扩大到信息领域 转向“大知识观”。21 世纪的情报科学要回知识层面,要研究情报的转化过程与情报增值,研究情报与智能的结合,研究以知识为中心的情报活动等。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重点解决的是数据处理问题,情报科学要重点解决知识处理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柯平认为,情报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从“信息知识”链、“智慧信息”链、“知识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