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5475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8.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腹部影像解剖,上腹部的结构,肝脏胰腺脾脏胆系胃及十二指肠,肝脏的正常CT表现,1、肝大小、形态、轮廓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4、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脉前方,内径6-8mm。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大于4.5cm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厚

2、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胆管及胆囊的正常CT表现,胰腺的正常CT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胰头最大横径约3cm,胰体2.5cm,胰尾2cm。胰腺随年龄增大有退化的趋势。,脾脏的正常CT表现,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CT标准为不大于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上、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或大于5个肋单元诊断为脾大。,肝脏八段分段法(Couinaud),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外段,肝右静脉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以门

3、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第一段:肝尾叶;第二段:左上外段;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第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肝脏门脉系统,肝脏静脉系统,上腹部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一、脂肪肝,病理: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CT表现:平扫:肝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低于脾脏密度。,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CT表现: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

4、状。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3、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二、肝硬化,病理 肝癌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直径5cm;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三、原发性肝癌,增强扫描: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密度超过肝实质;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3)转移征象 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

5、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缺损。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扩大,增强后内有充盈缺损。淋巴结肿大: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肝门内及肝内胆管扩张:系肿大淋巴结或位于肝门的癌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晰,亦可不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增强扫描(1)病灶边缘强化。(2)病灶均匀强化。(3)出现“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 缘为高密度强化带,最外层又低于肝实质(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度带为 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改变),四、

6、转移性肝癌,五、肝血管瘤CT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2)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

7、,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缘较清。,肝血管瘤,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腹主动脉,肾,肝血管瘤,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肝血管瘤,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肝血管瘤,六、肝囊肿,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由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临床多无症状。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等,数目不等;增强后不强化,

8、肝组织强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七、肝脓肿,CT表现:(1)平扫 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楚或不清楚。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或靶征。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胆囊炎,CT表现(1)急性胆囊炎 平扫 A胆囊增大,横径大于4.5cm。B.胆囊壁厚,大于3mm,边缘模糊,周围环状水肿带。C.胆囊穿孔形成脓肿:正常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区。D.可合并有胆囊结石。增强扫描: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2)慢性胆囊炎 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常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1.病理 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2.CT表

9、现(1)平扫 腔内结节型:从胆囊壁突入腔内的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软组密度结节,胆囊腔仍明显可见。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胰腺,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二、正常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一些常用的测量值,胰腺大小 胰头3cm;胰体2.5cm;胰尾2cm(前后最大径)胰管

10、 主胰管:体部不超过3mm,胰腺主要疾病,胰腺癌 男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腺泡 周围浸润 消化道造影 胃受压 12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 CT为首选检查方法,胰腺癌CT表现,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胰腺癌,CT表现:(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3)肾前筋膜增厚。(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6)胰腺脓肿。,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左侧肾

11、旁前间隙积液,慢性胰腺炎,CT表现(1)胰腺萎缩缩小。(2)胰腺及胰管钙化。(3)胰管扩张(局部或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 珠状。(4)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 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假囊肿,脾脏,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脏大,1、CT表现(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2)大于5个肋单元。(3)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脾外伤,1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2 脾实质内血肿 3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脾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脾梗塞,CT表现 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增强扫描,梗塞灶不强化。,脾囊肿,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增强后无强化。,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