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5598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绪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二、中医药基础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目标,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学理论发展简史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对生命的认识;提出“治未病”的观点。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难经,成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详细的论述。,伤

2、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众多医家收集整理 而成。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发展影响深远。,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金元四

3、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明清时期,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立温病学的湿热病因理论。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近代与现代,整理前人的成果,中西汇通,重视以人为本、治未病。编著的书籍有中国医学大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1中药学的发展2方剂学的发展,1.中

4、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收集药物365种。梁代: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南朝:雷敩著 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图谱。明代: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2.方剂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有方剂记载。其中某些方剂至今仍在延用。魏晋隋唐时期: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数千首,前者首先使用“成药”一词。宋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方三万余首。明清时期:普济方收方增加至六万余首。,小结,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

5、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3.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篡发行的中成药药典。,选择题(单选),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E伤寒杂病论2.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的是 A肘后备急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D五十二病方 E新修本草,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功能的整体

6、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机能的统一性。形神一体观:形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内脏与形体官窍相互影响。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体与神志病变相互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诊断: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防治: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养生:形神共养

7、、形神共调。养形: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等。养神:恬淡虚无。康复:形神共治。治形: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病变当治形为先。治神:精神伤害引起躯体疾病当先治神。,(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脉象、汗液的变化。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水土不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瘿瘤与饮水、关节病与阴雨寒冷。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季节、地域不同用药有别。,(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对人体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环境、地位、经济条件对疾病影响。社会环境和疾病防治的关系 社会环境影响情绪进而影响疾病防

8、治。,二、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 即疾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规律和病理变化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证的基本概念 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疾病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的基本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证、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证的重点是现阶段(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症状和体征是两者的基本要素。,(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明确病变为何种证的过程。辨病因: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辨病位:分析判断确定疾病所在位置。辨病性:确定疾

9、病虚实寒热之属性。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变化趋势及转归。,(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及方药。因证立法:根据证而确立治则治法。随法选方:根据治则治法确立相应的处方。据方施治: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施。,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小结,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3.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选择题(单选),1整体观念是指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10、 D人在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E人自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2.“证”的基本含义是 A疾病的病位 B疾病过程中症状的总和 C疾病过程中病因 D疾病过程中的病性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选择题(多选),3.中医学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生理机能的整体性 C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D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E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4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辨证施治 D同病异治 E整体观念,第三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

11、基本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事物的阴阳属性: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事物的阴阳属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2、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 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阴,阴中有阳,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转化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阴阳消长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阳出现了颠倒,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了变化。,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是阴阳双方自动向最佳目标发展和运动,是维持

13、事物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阴阳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大体的均势状态。,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平衡,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经络分阴阳。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阳、物质属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用于疾病的诊断: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用于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相对平衡。,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指五

14、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及人体五行归属表(自 然 界),事物及人体五行归属表(人 体),(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制化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制化,指五行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发展。五行制化规律是:五行中任一行亢进时,必然随着有制

15、约,防止亢而为害。,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土侮木。,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指五行中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的资生关系,

16、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每脏都有生我、我生和我克、克我的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以传本脏,相生关系的传变有“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指导疾病的诊断,内脏有病可以从形体、官窍、色泽、声音、脉象反映出来。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的进展及疾病的预后。五音、五色、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语音、面色、口味和诊断有内在联系。,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脏腑用药:脏腑用药要以五色

17、五味为基础,结合药物的四气和升降浮沉等综合分析,辨证应用。控制疾病的传变:本脏有病,要依据传变规律治疗他脏。确定治则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病的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的原则是抑强扶弱。指导针灸取穴:“五腧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小结,1.阴阳是指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概括。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3.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五行的生、克、乘、侮、制化及母子相及。,一、单项选择题,1阴阳是指 A空间的上下 B温度的寒热 C亮度的明暗 D事物的动静 E相关联对立的事物或现象2.五行相生中“火”生的是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二、多项选择题,3.下列现象属阳的有 A南 B北 C春 D秋 E上升4五行包括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三、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3.阴阳,四、问答题,1.简述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简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