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5774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酸发酵工艺》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乳酸发酵工艺,3.1 概述3.2乳酸发酵微生物和发酵机制,3.1 概述,乳酸发酵简史3.1.2 乳酸的性质,3.1 概述 乳酸发酵简史,(1)国外发展过程:1780年 席勒(Scheele),从酸乳中提炼制得乳酸。1857年 巴斯德(Pasteur),发现使牛乳变酸的乳酸菌。1878年 李斯特,成功地分离出乳酸细菌,命名为乳杆菌,即今天的乳链球菌。为纯种培养乳 酸菌、进行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1881年 Charles E.Avery公司,采用纯种发酵工业化生产乳酸。1894年 EijKman,发现鲁氏毛霉产少量乳酸。,1911年 斋藤,采用华根霉生产D乳酸。19171918年 赤木,采用德氏乳

2、杆菌以甘薯淀粉为原料进行工业化生产乳酸。1936年 Ward,分离获得优良L乳酸产生菌米根霉,并进行表面培养生产L乳酸,对糖的转化率为4050,后又提高到6267。1938年 Ward,采用米根霉在旋转发酵罐中通风,液体培养,生产L乳酸,转化率达7075。1950年 Bernhauer,采用米根霉以葡萄糖为碳源,L乳酸转化率达80,淀粉为碳源转化率为45 48。1982年 Stenroon等,采用海藻酸钙固定化德氏乳杆菌,最大转化率达97(90以上为D乳酸)。,1989年 Hang等,采用米根霉NRRL395以玉米为原料直接发酵生产L乳酸354 g/1000 g玉米。1989年 Hang等,采

3、用海藻酸钙固定化米根霉孢子生产L乳酸,最高产酸62 g/L,糖转化率达72。1990年 KirKovits 等 采用凝结芽孢杆菌DSM5169菌株在含糖190 g/L,酵母膏3 g/L培养基中,52 培养39小时,生成140 g/L L乳酸,其中L乳酸纯度达99.8。,(2)国内发展过程:1944年 重庆振元化学药品厂,采用德氏乳杆菌发酵生产乳酸钙。19851992年 无锡第二制药厂、河北秦皇岛乳酸厂、沈阳乳酸厂、银川乳酸钙厂等采用“双酶法处原料,大型发酵罐生产乳酸及乳酸钙。1991年 蒋明株等,采用米根霉发酵L乳酸小试。,1991年 刘祖同等,固定化米根霉EL56发酵生产L乳酸。1992年

4、曹本昌等,分离筛选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菌株进行L乳酸发酵。1997年 金其荣等分离选育出产L-乳酸占总酸99.6%米根霉突变株,适用于糖、玉米粉等多种原料。2000年 安徽丰原生化公司引进国外的“工程细菌”进行年产5000吨的L-乳酸发酵生产,产酸达180g/L。,(3)乳酸工业的发展,1982年世界乳酸产量2.42.8万吨,1989年增至3.0万吨,其中5060为发酵法生产的,主要是DL型乳酸和乳酸钙。荷兰、巴西、西班牙、美国、日本都相继扩建和新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L-乳酸厂,其中尤以美国为甚,Dow chemical co.和Cargill两公司已联合完成年产7000吨聚乳酸的中试,并于20

5、02年初宣布将投资3亿美元建世界上最大的第一套年产14万吨聚乳酸生产线。目前世界乳酸产量达20万吨每年,其中荷兰purac公司10万吨每年,美国ADM公司6.5万吨每年。根据日本有关专家估计,若干年内世界L-乳酸的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吨。,1944年重庆振元化学药品厂,曾以德氏乳杆菌发酵生产乳酸钙,目前我国有十几家生产厂,年生产能力约1314万吨。生产规模最大的是河南郸城金丹乳酸公司,年产8万吨。最近安徽丰原集团公司从比利时引进菌种可达180g/L,新建了年产2万吨的生产线。,Company Logo,L-乳酸的用途,糖果、饮料、果汁、葡萄酒、,乳酸钠静脉注射液和肾透析溶液,饲料添加剂防腐剂,

6、保湿及美白,乳酸酯树脂溶剂,聚乳酸,2.乳酸的用途,乳酸及其衍生物在食品、饮料、医药、工业和聚合物等不同的市场内有广泛的应用。1.乳酸可加到糖果、饮料、果汁、葡萄酒、和奶制品如酸奶作为增香剂、酸味剂或者防腐剂,在啤酒生产过程中作调酸剂代替磷酸。2.硬脂酰乳酸盐可作为面包的改良剂。3.乳酸钠可用于静脉注射液和肾透析溶液。乳酸钠、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的混合物用于化妆品中有助保湿及美白。4.乳酸钙可为乳品饮料添加钙质以及制成药用钙片。5.其它乳酸盐如铝、铜、铁、锰、镁和锌等可添加到运动性饮料和保健品中来补充矿物质。6.乳酸酯(甲基,乙基、异丙基、丁基、2-乙基己基乳酸盐)可用于化学和电子工业,及作树脂

7、溶剂用于液晶显示器、可读写磁盘、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板的生产过程中。乳酸及其盐也可用于化学法电镀、皮革加工、纺织染色等。,图-2.1 与乳酸发酵有关的优化环境和L-聚乳酸的环境循环,聚乳酸的合成,乳酸聚合成聚乳酸的技术,在实验室规模已行之有年,并不稀奇。简单可分为以乳酸直接缩聚的一步法,及先将乳酸脱水成丙交酯、再开环聚合的二步法(Galotta,2002;Gruber,2004;Henton et al,2005;Mehta,2005)。一步法须一面缩聚、一面脱水,以免乳酸缩聚时产生的水分又将聚乳酸降解。但是要将水分从熔融的黏稠聚乳酸中吸出,十分困难,目前只有同济大学及三井化学使用一步法聚合(A

8、jioka et al,1995;Sakashita,2004),其他公司均使用二步法(图-2.1)。一步法须较高纯度的乳酸为原料。,图-2.2 乳酸聚合技术:以乳酸直接缩聚的一步法,及经丙交酯再开环聚合的二步法,聚乳酸和传统热塑塑料的功能性比较,乳酸用途网络图示,乳酸工业规模及市场分析乳酸生产技术研究进展乳酸产业的发展趋势,(3)乳酸工业的发展,乳酸工业规模及市场分析,全球主要的乳酸生产商和产能,普拉克泰国新建的十万吨厂,可扩建到二十万吨设计产能,2007 年全球乳酸市场(不含聚乳酸部分)约 26万吨(乳酸溶液和衍生物换算成 100%纯乳酸)。,图4-3 各大公司市场占有比例,图4-4 全球

9、乳酸市场简介,2007年中国国内乳酸行业及市场现况,中国 2006及2007:出口约3万吨/年(约1 US$/kg)乳酸溶液及衍生物(未换算成100%乳酸),进口约4千吨/年。2007国内(乳酸发酵)产能:7-8万吨.国内实际市场销量:4-5万吨。新建工厂:南通道森1万吨(2007年初),葫芦岛胜农利(凯能)2万吨(2007),宁夏昊凯(凯能)3万吨(08年底),及重庆博飞1万吨(08年底)。2007年闲置乳酸发酵产能:10-15万吨2009年会有5-10万吨的工厂在河南,湖北,与江西建成。,国内乳酸供求情况,国内乳酸市场占有率,中国乳酸生产厂所公布的乳酸发酵产能,河南金丹:产能约6-8万吨

10、D/L乳酸(开发L乳酸中)安徽丰原格拉特:产能约3万吨L乳酸,扩产至3.5万吨 宁夏昊凯(及凯能):约3万吨L乳酸(2008年底)葫芦岛胜农利(凯能):约2万吨L乳酸(2007)江苏森达(原华德):约1万吨D/L乳酸(2006)重庆博飞:约1万吨L乳酸(2008年底)江苏道森:约1万吨L乳酸(停产?)(2007)江西武藏野:约3-千吨(正加D乳酸或新线?再建2万吨?)湖南安化:约3千吨L乳酸山西乐达:约3千吨L乳酸河北新化:约3千吨L乳酸五粮液:约3千吨其他:肇东兴东,广东高宝,江苏昌华,河南永煤,三江固德(原广水)乳酸衍生物厂正筹建乳酸发酵厂,中国现有近20万吨产能,却只有4-5万吨国内市场

11、,含出口共7-8万吨市场!,乳酸生产技术研究进展,表-5.3 不同乳酸菌所产L-乳酸的光学纯度,表-5.4 乳酸生产原料的开发,表-5.5 乳酸发酵新工艺研究进展,目前国内都转向采用细菌厌氧发酵法生产L-乳酸,进而生产L-聚合乳酸许多单位环绕L-乳酸发酵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即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开展:1.菌种的选育或分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改造 2.原料的选择与优化 3.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4.发酵过程中原位分离L-乳酸的新工艺 5.精制乳酸新技术等研究,如天津大学,广水乳酸厂等采用分子蒸馏由 粗制乳酸(在操作系统压力为0.1Pa,蒸馏温度为5575,适宜的蒸馏温度应低于75)产品纯度

12、可大于95%本研究室采用清液的细菌L-乳酸发酵,研发了一种复合营养液,每吨乳酸成本只比混液发酵增加150元左右,且发酵液色泽比较浅,有利于分离提纯。,6.乳酸产业的发展趋势,L-乳酸的生产成本由每磅1美元降至每磅0.5美元。最近Chemical Marketing Reporter 上公布的热稳定性的乳酸价格为每磅0.7美元(合1.2万元/吨)要使聚乳酸被市场接受,大量用于包装材料和一次性用品,估计聚乳酸的价格降到2万/吨以下,发酵乳酸的价格要低于1万/吨。,乳酸对三碳化合物及其它生化品的优势,葡萄糖,丙酮酸,乳酸,TCA循环,100%理论产率,66.7%理论产率(脱羧),丙交酯,PLA,80

13、%理论产率(脱水),丙烯酸,乙醛,乙醇,聚乙烯,H2O,31%理论产率,CO2,乙酰辅酶A,其它三碳原料,丙酸或其它,PBS,CH2=CH-COOH,CH3-CH2-COOH orHO-CH2-CH2-COOH,3碳通常优于2碳和4碳!乳酸是最易生产的3碳物!,乳酸菌,酵母,好氧菌,乙烯,新聚合物?,新聚合物?,(淀粉和纤维素),与其他生物基或者生物降解塑料相比,聚乳酸是目前最重要的环保塑料,其领先地位可以由目前聚乳酸工业规模、在建和已公布项目的数量、市场的聚乳酸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及聚乳酸相关专利及文章的数量来证明。聚乳酸成为首要还保塑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市场价格。许多其他

14、生物降解塑料诸如Ecoflex、PHBV和PBS销售价格大概在4-6美元/kg,而在2008年原油价格超过80-100美元/桶时,聚乳酸的到岸价约2美元/kg,已近于传统塑料的价格,使得聚乳酸产品能与PET及PS、甚至一些PE或PP产品竞争。,二、乳酸的性质,乳酸的物理性质(1)乳酸:乳酸,lactic acid,学名为-羟基丙酸(-hydrxy-propionic acid),分子式为:C3H6O3(C2H5O.COOH)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因此具有旋光性。L乳酸为左旋性,D乳酸为右旋性,DL乳酸为消旋性。乳酸分子量为90.08,比重在25时约为1.206,结构式表示如下:,乳酸异构体的理化

15、性质,乳酸溶解性乳酸完全溶于水、酒精、乙醚很不容易结晶析出。乳酸浓度达60以上,已有很高的吸湿性。商品乳酸通常为60溶液,药典级乳酸含量为85.090.0,食品级含量为80以上。乳酸溶液性质乳酸通常是乳酸和乳酰乳酸的混合物,为无色透明或浅黄色糖浆状粘性液,几乎无臭或略带脂肪酸臭,味酸,与水、乙醇、乙醚、丙二醇、甘油、丙酮混溶,几乎不溶于氯仿、石油醚、二硫化碳和苯。在67133Pa(0.51mmHg)的真空条件下反复分馏,可得到高纯度的乳酸,进而获得单斜晶体的结晶乳酸。,乳酸分子自动酯化能力。乳酸越浓,这种趋势就越强。表示乳酸浓度时,往往用游离酸和总酸(包括水解后方能滴定的聚合形式的总酸度)来表

16、示。右图代表这种情况的曲线。,例如,总酸为85,则表示由游离酸61,聚合体21,水18组成。充分脱水而完全由聚合体构成的浓乳酸,水解后的总酸浓度为125左右。,一般浓乳酸溶液中20或更多的乳酸自动酯化。分子间生成直链形式的乳酰乳酸的聚合体,又称聚乳酸。其反应可表示为:,若加热脱水,乳酰乳酸可通过自身酯化为环状的内交酯,形成树脂状高分子的聚乳酸,其结构如下:,三、乳酸发酵微生物和发酵机制,乳酸发酵生产菌种乳酸生产菌 自然界中可产乳酸的微生物很多,因为分解糖类产生乳酸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获得能量的最原始手段之一。但是产酸能力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只有霉菌中的根霉属(Rhizopus)和细菌中的乳酸菌

17、类。,(一)乳酸细菌,工业上应用的乳酸细菌包括杆状菌和球状菌,都是革兰氏阳性菌,不运动,无芽孢,常排列成长短不同的链,厌氧或微好氧,表面生长弱或无。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凡主产物是乳酸(对糖转化率达80%以上者)的菌称同型乳酸发酵菌,否则为异型乳酸发酵菌,过氧化氢酶阴性。乳酸消旋酶阳性者产DL-乳酸,阴性者产D-或L-乳酸。,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是国内外乳酸生产中常用的乳酸菌。工业上除生产发酵食品如干酪、香肠、腌泡菜等需要一些异型发酵菌外,单纯生产乳酸都采用同型乳酸发酵菌。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现国内外积极开发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L.rham

18、nosus)等乳酸细菌的L-乳酸发酵研究,其优点是发酵温度高,无需提供无菌空气和机械搅拌。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曹本昌等筛选获得一株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L.casei subsp.Rhamnosus)此菌在50厌气发酵,产酸率达90g/L。梁大芳等筛选分离获得鼠李糖乳杆菌IFFI-422,此菌在40下发酵48小时,产L-乳酸达88g/L,转化率和生产强度分别为95.6%和1.83 g/L.h。近年来,上海工业微生物所、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都分离选育出不同性能的L-乳酸产生细菌,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产酸达12%16%和转化达率95%以上。西欧、比利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

19、建工程细菌可产L-乳酸180g/L。,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乳酸生产菌株及其生产情况见表,(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菌落疏松或稠密,最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匍匐枝爬行,无色,假根发生,指状或根状分枝、褐色。孢囊梗直立或稍弯曲,24根群生,与假根对生,有时膨大或分枝。囊托楔型,菌丝形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未见。最适发育温度37,41亦能生长。有淀粉糖化能力,发酵生产乳酸最适温度为30。可利用无机氮,如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等。,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目前发酵生产乳酸的方法有根霉好氧发酵和细菌厌氧发酵两种方法-根霉好氧发酵法已经工业化生产-细菌厌氧发酵法是在近年发展起来的,具

20、有 1.成本低 2.较少产生CO2废气,环保等优点但只有少数单位,引进国外的乳酸细菌进行L-乳酸的工业化生产外,大多数厂仍采用细菌厌氧生产DL-乳酸。我国很多研究机构,大学都在从事L-乳酸发酵的研究,但大多数都处于中,小试研究阶段,国内从事L-乳酸发酵研究的单位和水平情况-1,国内从事L-乳酸发酵研究的单位和水平情况-2,(三)细菌乳酸发酵机制,1同型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是葡萄糖经EMP途经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为乳酸。此发酵过程中,1mol葡萄糖可以生成2mol乳酸,理论转化率为100%。但由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其他生理活动存在,实际转化率不可能达100%,一般认为转

21、化率在80%以上者,即视为同型乳酸发酵。工业上采用德氏乳酸杆菌转化率达96%。,葡萄糖2Pi2ADP2H 2乳酸2ATP2H2O,2异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是某些乳酸细菌利用HMP途径,分解葡萄糖为5-磷酸核酮糖,再经差向异构酶作用变成5-磷酸木酮糖,然后经磷酸酮糖裂解酶催化裂解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磷酸酮糖裂解酶是异型乳酸发酵的关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还原为乙醇,同时放出磷酸。而3-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后半部分转化为乳酸,同时产生两分子ATP。扣除发酵时激活葡萄糖消耗一分子ATP,净得一分子ATP。因此由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其产能水平比同型乳酸发酵低一半。异型乳酸发酵产

22、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CO2和ATP。,此过程1mol己糖生成1mol乙酸、1mol CO2和1mol乳酸。乳酸对糖的转化率只有50%。,3双歧(bifidus)发酵途径 双歧发酵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n bifidum)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的一条途径。此途径中有两种酮糖酶参与反应,即6-磷酸果糖磷酸酮糖酶和5-磷酸木酮糖磷酸酮糖裂解酶,分别催化6-磷酸果糖和5-磷酸木酮糖的裂解反应,产生乙酰磷酸、4-磷酸赤鲜糖和3-磷酸甘油醛、乙酰磷酸。,此发酵过程中,2mol的葡萄糖可生成2mol乳酸和3mol的乙酸,乳酸的转化率理论上只有50%。,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羧化酶 乳酸脱氢酶

23、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 合成酶,(四)米根霉乳酸发酵机制,米根霉能产生淀粉酶和糖化酶,它能利用糖或淀粉或淀粉质原料直接发酵生成L-乳酸。米根霉能将大部分糖转化为乳酸,但同时伴随着产生乙醇、富马酸、琥珀酸、苹果酸、乙酸等其他产物。它们之间的比例随着菌种和工艺的不同而异。福井认为,根霉的糖代谢主要有以下几种反应:由于严格限制供给锰离子,从而解除了乳酸和ATP对PFK酶的反馈抑制,使EMP途径的代谢流增大。,1正常呼吸:C6H12O66O2 CO2H2O;2。同化作用(生成菌体):干菌体量的95%来自碳水化合物。3富马酸发酵:C6H12O6 3O2 C4H4O42 CO2 4H2O 4酒精发酵:C6H12O6 2C2H5OH2 CO2;5.L-乳酸发酵:C6H12O6 2 C3H6O3若抑制1、3、4反应,乳酸产率就可以提高。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经选育的高产L-乳酸的米根霉,其发酵机制如下总反应式为:2 C6H12O6 3 C3H6O3 C2H5OH CO2根据WaKsmann和Foster试验,米根霉在好气或厌气发酵条件下由葡萄糖生成L-乳酸和乙醇。若在好气条件,合理添加营养盐和微量金属元素,异型乳酸发酵可转变为同型乳酸发酵,只产生L-乳酸。此时糖酸转化率接近乳酸细菌的同型乳酸发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