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5799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节民俗文化圈理论.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民俗文化圈理论,本章教学重点提要:民俗文化与地域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是所有的民俗文化存在地域性都非常明显,所以形成了我们所特别突出的民俗文化圈这一理论,并通过这一章内容的介绍给予明确,因此,本章的教学重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1、弄清文化圈与民俗文化圈的概念;2、民俗文化圈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3、民俗文化圈稳定和扩张现实和历史因素。,第一节 民俗文化圈概念,民俗文化圈是一种以族群为活动依托,具有地域性和传承性特征的民俗文化生存形态。,第二节 民俗文化圈的形成,一、家族制度的作用 二、自然村落的制约三、地理环境的影响四、行政区划的规一五、方言的内聚力量,一、家族制度的作用,家族制度

2、是一种在家庭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联系前提,以家长或族长制为组织形式,以祠堂、族产等为共有财产,以家规家法和共同祭祀为行为规范和情感纽带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我国的家族制度在许多时候表现为同姓集居的现象,一个宗族的人,世代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村落。他们有着共同的姓氏和祖先,生活于同一方天地,从事着同一种生产方式,过着相同的日子。由于同姓同源,世代居住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同的民俗文化习惯。,二、自然村落的制约,在许多情况下,中国农村的自然村落以同姓集聚的形式出现,这种自然村落往往也就是家族制度的体现,他们所传承的民俗文化事项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容易理解的。不过,除了同姓集聚的自然村落之外

3、,大量存在的是非同姓,来自于各个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后者情况较少见)的人所组成的自然村落。这种自然村落的族群,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并无祖上的“血缘”关联,人们仅仅因为迫于生活或生存而走到一起,在早期,文化背景和习惯并不相同。但是,在长期的一起居住于同一自然村落的生活中,由于生产方式相同,生活空间和区域相同,便在互相影响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相似或相同的民俗文化事项,从而形成一个以自然村落为主的民俗文化圈。,三、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同姓氏自然村落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圈,其实也是地理环境影响的一种表达形式,他们因为长期共同生活于同一方水土而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民俗文化义项。不过,我们在

4、这儿所要涉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自然村落这一较为狭隘范畴,而是指有着相对一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区域,比如某一乡或某一县甚至是数县之中,由于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而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民俗文化义项,从而形成具有内聚力的“圈”。,四、行政区划的规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行政区划的意义有时是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从大一统的中国来说,汉民族的完成就得利于秦一直到汉的长期的大一统的行政区划的建立。这种行政区划的建立,为划一的行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最直接也最有利的条件,从而为规范、趋同同一行政区划之内的民俗文化作了导向性的工作。因此,长期的同一行政区划,

5、往往导致大小不同意义的民俗文化圈的形成。,五、方言的内聚力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文化的传播来说,语言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忽略的。不过,我们这儿所指的方言,并不是指中国实际上存在的十大方言,如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等,这种巨大的方言区域,由于存在大量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辽阔的面积、众多的人口,可能形成一些相似的民俗文化义项,但却不太可能铸造具有内聚力的民俗文化圈。因此,这儿的所谓“方言”,是指在方言的基础上进行分片之后的各个地方语支(小片),尤其是地方土语。,第三节 民俗文化圈稳定的因素,民俗文化圈既是一种系统,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由于传承是它得以保存的唯一依托,因此,对于民俗文化来

6、说,传承形态不仅基本上是固定的,传承对象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它们在同一家族、同一自然村落、同一地理环境或行政区域,以及同一方言区之内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传承和认同,来达到建立相同民俗文化圈的目的。并通过同一家族、同一自然村落、同一地理环境或行政区域,以及同一方言区来保持自身民俗文化圈的内聚力和自己的民俗文化义项。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民俗文化圈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所决定的。在许多时候,它与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变更上的关联,在经济基础变更之后,依然保持传统的风貌,就是民俗文化圈的功效。因为家族、自然村落、相同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相同的方言,总是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当

7、然也不随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平稳发展,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相对于民俗文化圈来说,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平稳发展,是民俗文化圈得到保存的一个政治和社会背景。从具体表现来看,第一,稳定的政治常常使民俗文化圈保持自己的运行规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行政性的政治干预,有的只是引导和善意的改良。第二,平稳的社会发展,可以在物质资源方面,保证民俗文化圈运行的所有需要。第三,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平稳发展,使家族宗族、自然村落、行政区划和方言的变动减少,从而使民俗文化圈的运行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有更加独立的方

8、式,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第四,各种文化的交往相对温和,激烈碰撞的方式被避免,自身文化生存空间的选择性较大。以上四个方面说明,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平稳发展,是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圈独立、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战争的、民族的等等方面,但对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来说,没有生气的政治或无为的政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缺乏文化交往独立生存空间则是共有的因素。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当中,尤其是对于文化的生存来说,自我的累积和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运行机制。民俗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整个文化形态之一,不仅也在完全的自我累积

9、和发展中生存;同时,因为它所具有的内聚力和族群的认同作用,还在进一步加强封闭的社会环境氛围,制造一些小的分割的社会空间,从而使民俗文化圈具有更加稳定的因素。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封闭的社会环境,不仅使民俗文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圈也反过来加强封闭的社会环境,形成相互强化的一个生存链。,三、长期不变的生存方式,这儿的生存方式我们主要是指物质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经营方式等。在传统的社会,长期以来生产技术水平都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手工生产工具象征着生产力的低下,以及紧随而来的贫困、落后、饥饿等等的威协,人们并没有处在自在生存的阶段。在生产经营方式方面,主要是自给

10、自足。当然,这种自给自足并不是完全个体的,而是一种家庭或家族的行为。因为,事实上,从猴子变成猿人开始,原始人就完全靠族群而生存。费孝通所说的,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获得生存,就是这个意思。当人们处于低下的生产工具和必须群体配合才能有效地生存的时候,一种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规则”,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规则就是习惯法,也就是我们的习俗制度。当一种生产方式长期不变地存在着的时候,相关的“规则”,也就不会改变。更何况这些“规则”,本身也就是一种非生产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与生产性的生存方式具有同样重要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呢。所以说,我们的民俗文化圈的长期稳定存在,是与我们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不可

11、分离的。,四、独立的生存运行机制,从前,许多民俗学者,将民俗视同为上层建筑,是一种附着于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是一种只见影子,不见本体的现象。因此,从我个人的认识来看,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具有不断重复进行特征的独特生活方式。这种在重复进行中传承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存运行机制。即它具有相对的传承个人和族群以及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具有相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具有相对的仪式和文化解释系统,具有满足族群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习惯规约和道德规范价值,具有排斥和吸收相异民俗文化的过滤功能。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可感觉和把握并进行分类的文化形态,它更是族群

12、的一种生存系统,一种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谐、健康、有序、平和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生存方式。正是民俗文化所具有的这种独立的生存运行机制,使民俗文化圈获得稳定的保持和发展。,五、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使民俗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的方式。而事实上,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族群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是任何其他文化样式都无法取代的。在使人这一地球上的高级动物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中,民俗文化起了最初的教练员的作用,正是这一作用,使每一个人总是以自己族群的习惯为习惯,以自己族群的社会信仰为信仰,以自己族群的生活禁忌为禁忌,以自己族群的所好为爱好。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说,民俗文化的独

13、特的文化功能,就在于随时随地去创造一批适应自己文化习惯并追随自己文化习惯的“信徒”,这些“信徒”又反过来使自己所“享用”的民俗文化得以完整无误的传承,使民俗文化圈获得超稳定地存在。,第四节 民俗文化圈的扩张,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民俗文化圈仅仅是一种视角,一种平面状态。而本质上,民俗文化圈是一种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与族群及个体相联系的多维立体结构,它因为加入了人这一特殊的因素,而成了一个具有生命的、运动着的“活”的结构。承袭性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民俗文化圈内部的承袭,一种是在民俗文化圈传承过程中的空间的扩张,后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传播。民俗文化圈的内部承袭,主要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传承为主

14、外部传承:首先,民俗文化圈的扩张并不是一个向四周如涟漪般等量的推进,而是向四周或某一个方向的不等量的散射,有的传的很远,时间延续的也很悠久,有的则很快被其他民俗文化圈中的相似的民俗文化义项所吞噬或涵化。,第四节 民俗文化圈的扩张,其次,民俗文化圈的扩张并不是一种实际上的民俗文化圈的无限涨大,而是一种向外输出民俗文化义项的传播。第三,在民俗文化圈的扩张中,民俗文化义项的传播并不是一种随个人主观愿望的随意传播,而有着种种限制和条件。、从具有影响的民俗文化圈向周边扩张、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向后进的区域扩张、人口增加并向周边扩张移民,从而造成民俗文化的传播,本章思考题:,1、谈谈你对民俗文化圈形成的看法。2、为什么民俗文化圈具有相对稳定性?,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