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016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4——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 研究时间: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余杭镇一中教育集团太炎校区 八(3)班组长:许钦羿成员:郑宇骁 鲍霖睿 周亚军 应琦 陈舒扬指导老师:林东源目 录 一、活动背景(3) 二、活动目的(5) 三、活动计划(5) 四、活动过程(6) 1问卷调查(6) 2实地寻访(6) 五、体会感受(14) 六、我们倡议(14)七、附件1区政协委员朱妮娅关于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的提案(15)2区文广新局关于朱妮娅提案的回复(17) 3小白菜民俗文化园(17)4余杭镇二小传承民间艺术 (18)5余杭镇一中组建男子舞龙队(18)不可湮灭的记忆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

2、况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真实地反映古镇余杭民俗文化的现实情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古镇余杭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呼吁社会给予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足够的关注,我们确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余杭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进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和民

3、间技艺。本文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体会感受和我们倡议介绍了整个活动的研究过程。【关键词】 余杭镇 民俗文化 遗存一、活动背景今年年初,“新浪网”上的一则老物件,载着似水年华渐渐消逝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民俗文化遗存亟盼抢救与保护的报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初夏的骄阳下,(无锡)钱桥镇毛村的连片老宅里不时响起敲墙的铁锤声,随着又一垛残墙的轰然倒地,老屋旁腾起了一片尘烟。走进一间隐约写有“消防队”的老屋,在杂物堆中,分明看到了一台完整的“水龙”旧时农村的消防设施,对农耕时代而言,其作用类似于今日的“救火车”。 这件“水龙”1米多长,木身铜头,构件完整、制作精美。一年半前,钱桥中学要

4、编撰一套校本课程,美术老师高波接受了有关乡土教材的编写任务。在此后的每个双休日,高波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包括前洲、玉祁、阳山、陆区、胡埭在内的整个锡西的每个村庄,拍摄了近3000张照片,收罗了近百件“看看没有用,实际上我们先辈经常使用的老物件、老农具”。在日复一日的调查走访中,他发现了这些即将湮灭的宝贝。这些“老东西”不属文物,也不值多少钱,文物贩子不要、博物馆不收,但它却是我们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保留、复活、触摸到一段已逝的历史。 近几年,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随着大批老建筑的拆除,大批民俗物品也随之消失。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离开了土地,过起了城市般的生活,原本依附于田园的一些

5、传统文化特质,也随之流失消亡。在民俗物品中较为典型的老式生活用品、古老的生产工具,在弃之不用、束之高阁之后,因存放场地的消失而被抛弃。无锡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基础。高波认为,今天的民俗文化是由历史延续而来,正是这种代代相承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和发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对无锡地区一些传统的特色文艺、手工制作、民俗传统等进行挖掘、整理并加以妥善保护,让这些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与调查的老人合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文化包含物质的(如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等)和非物质的(如地方戏

6、曲、地方语言、地方传说等)文化两部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而这也是该地域人文底蕴的标志。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着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艺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处于江南余杭的西隅的中泰,融汇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农历三月十八东岳庙会、背炉子、拳灯等风俗,纳布鞋、铝锅换底、修补雨伞等民间手艺等无一不蕴含着我们家乡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文化串起了地域文化的精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族民间文化才是构成我们民族的DNA。”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

7、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余杭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进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二、活动目的人们对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了解有多少?人们是如何看待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消失会对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向一部分学生以及各界社会人士做了调查,发现人们对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了解较少,虽然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得到了保护,

8、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许多民俗活动和民间技艺消失,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传承的机会减少,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仍十分紧迫。因而此次活动,是为了真实反映出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现在的真实情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呼吁社会给予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足够的关注。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范围及其保护方法措施,在活动中体会到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传承价值及意义。2、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的受挫能

9、力。3、在活动中,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培养探究和交流能力,增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三、活动计划决定在研究中采用实地采访调查和资料文献查阅的方法进行。在古镇进行一次一定规模的寻找探访民俗文化活动,掌握目前还在世的一些传统民间手工艺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并进行整理资料写调查报告。具体步骤:第一阶段:选定主题、提出问题 时间:2010年7月8月活动内容:了解余杭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历史溯源,讨论提出最想调查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哪些问题;如:人们对它的了解;面临消失人们会怎么做;怎样保护和改进它等等;第二阶段:合作调查、解决问题 时间:2010年8月9月活动地点:

10、当地传承人家中活动内容:走进家庭和传承人对话;调查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历史沿革;内容、形式及特点;代表作品及技巧;道具、伴奏乐器、服饰等;传承状况;同时走进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全方位了解余杭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对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以调查表格、调查故事、调查日记等形式搜集整理所活动的资料。第三阶段:相互交流、成果初现 时间:2010年10月活动内容:整理和分析从调查和实验中取得的资料,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各组员展示阶段性成果。集体讨论,教师指导,修改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最终由组长汇合呈现实践活动成果,完成调查报告。向全校宣传古镇余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四、活动过程(一)问卷调查

11、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为了使调查更具科学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收的112位接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让我们震惊,其中对“您对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了解的情况”一问中,不了解和了解较少的人员占了88.4%;对“您是否关注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一问中,不关注人员占了90%;对“如果当地政府部门决定成立民俗文化保护基金会,您愿意资助吗”一问中,不愿意和视情况而定的人员占了92.8%。这一组组的数据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身边的很多文化瑰宝正在面临着消失和遗忘,这更激起了我们调查的欲望。(二)实地寻访1东岳庙会实地采访7月20日,我们调查小组

12、采访了80岁的余杭镇凤凰村10组的孙杏宝老人,主要了解古时余杭“东岳庙会”的情况,老人告诉我们:余杭出南门直路塘下有一座庙宇叫“东岳庙”(原橡胶厂内),此庙有一个东岳菩萨,东岳菩萨有坐宫和行宫,坐宫是泥塑的,行宫是樟木雕的,可以抬来抬去,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都要出东岳庙会。该庙会据说从光绪年间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岳庙被日本鬼子烧掉,庙会活动停止。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上铜山老百姓派代表去问东岳菩萨是否进山,菩萨如说进山,上铜山老百姓在三月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家家户户到余杭街上买米、买菜,日夜不关门,像过春节一样招待外来客人。少的办几桌、十几桌,多的办几十桌。东岳菩萨是用八仙木椅从岳庙抬出来。三

13、月二十八一早铜铳鸣放、流星、滚车开路,各村和外地来的民间艺术队约六、七百人,浩浩荡荡从岳庙出发,经石鸽横溪头、八角亭、沙塘、过后殿、杨桥、章岭高地上,到目的地白云村上铜山,行程三十余里。在上铜山各路民间艺术队伍进行表演,各显才艺,晚上全体人马吃住在各家各户,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第二天又派村民代表去问菩萨,什么时辰回家,传说第二天一定要下雨,说是东岳菩萨要报娘家。时辰一到,庙会队伍从上铜山出发经九曲岭,过汪家埠回到岳庙。现在,东岳庙早已荡然无存,连橡胶厂也已经拆迁,我们去实地调查的时候,正是建筑公司在往地基打桩的时候,工地上一片繁忙,70年前东岳庙会的情况只有留在为数不多的老人的记忆中了。2清水

14、丝棉丝棉自作(吴玉昌提供资料照片)8月初,我们采访了吴玉昌老人,请他介绍余杭清水丝棉的情况。吴老拿出他自己研究的资料,告诉我们: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周朝时已桑蚕家养,民户剿丝。到了唐代,丝绸生产已很普遍,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特谕将余杭丝绵列入贡品。1929年,余杭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古代已有人总结出了“清、纯、淡”的制绵用水标准。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万山之水倾斜于苕溪,日夜流动,温而不寒。这种含杂质较少的淡水,对制绵很有利。丝绵制作从需经6道工序:即选茧、煮茧、苕溪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

15、撑“大兜”、晒干。余杭妇女在世代相传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巧细腻的工艺。余杭清水丝绵产品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边道薄而匀称,无绵块、无杂质,手感柔滑,韧性强,拉力强,放置长久不泛黄,久负盛名。清水丝绵生产技艺主要是通过母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丝绵。随着经济的发展,丝绵生产日渐稀少,被现代免翻技术所取代。清水丝绵只有小范围内生产,供自家使用,到了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3布鞋纳底现在,大家只要上街去,皮鞋、胶鞋、球鞋、布鞋,什么鞋子都能买到,而过去穿的鞋,大多数是家庭妇女们手工制作的,一家大小数口人脚上穿的鞋全靠她们一针一线的做出来,是一

16、件十分辛苦的活。可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余杭镇宝塔村的郑老太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空闲时,在宝塔农居点南边的空地上,62岁的郑老太就会带着三、四个妇女,晒着太阳开始了纳鞋底的活儿。郑老太在纳新鞋纳鞋底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先要裱布,先把面粉调成稀薄的浆糊,准备好一块三夹板(以前是家里脱下一块大门板),将浆糊刷在三夹板上,然后把零头布一块块粘上贴平,再刷上浆糊,再贴上零头布,这样反复几层后,放在日光下晒干,就成了硬布。然后用硬纸按脚的大小剪好鞋样,再用毛笋壳按鞋样各剪出左右底,然后,用新布按样剪好上下面,并用狭布条沿好边,做成了底板。第三,照鞋底板衬上碎布(一般用穿破了的旧衣剪开),周围比

17、底板大约一厘米左右,一层一层的叠到一厘米多一些,上下面都衬上较牢的新布料,最后,将衬好的鞋底毛坯用纱稀疏的订牢,就可以纳鞋底了。纳布鞋底,要有很韧性的纱,郑老太她们买来苎麻,用水浸软后,掰成一丝丝的,用手搓成细细的麻纱,就用这麻纱来纳鞋底。手巧的她们,针脚细密,横竖整齐、结实。要纳好一双鞋底确是十分辛苦的,手上扎出血来是经常的现象,她们还在底上纳出花纹来,如荷花、如意等等,就像一件手工艺品。4铝锅换底朱师傅铁匠铺(直街46号)在余杭镇弯弄口的直街46号铁匠铺门口,一位老奶奶不耐烦的催促着朱连根师傅,希望他把自己的铝锅底尽快换好。“快点呀,连根师傅,你还不换好的话,我就要冻感冒了。”朱师傅轻轻的

18、吹了口气,嘴角香烟的白灰随风飘落,手中锤子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淹没了他含混的回答:“何师母,你急也没有用的,我要一点一点的给你敲密实,锅底接的不牢就会漏的。”今年67岁的朱连根师傅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学做铁匠的活了,用自己修修补补的手艺养家糊口,三十多年来就一直在弯弄口这个铁匠铺里做活。别看这铝锅换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朱师傅根据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快速铝锅换底的技术,改良了维修工具,街坊邻居们都爱光顾他的小摊。在口碑相传的广告效应里,老人的生意也还过得去,只是现在社会发

19、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铝锅换底的生意相对清冷。二三十年前,一只铝壶是家里的大宝贝,坏了就换底,从来不买新的,一把壶换个一两次底,非常的普通。现在直街上老人们去开水房打水的铝壶,一般就是朱师傅的杰作。朱师傅已经铝锅的底换好,等在一旁的老太太一定要朱师傅试一下水,看锅是否漏。朱师傅边将新换底的锅压进身后盆中的水里,边说:怎么会漏?这点把握都没有,我还在这里摆摊,我的手艺是摆着的,手艺好就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这是我最荣幸的事情。老太太弯腰看了看,新底锅的确丝毫不漏,满意的提了锅,慢慢消失在小巷深处。朱师傅将修理工具收拾摆放整齐,点了支香烟,等待着下一个客人的光顾。5.余杭油纸伞浙江余杭的纸伞制

20、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古镇余杭文化名人何为老师对余杭油纸伞有专门的研究。我们去他家调查的时候,他先给我们看了他收集的余杭油纸伞的照片,并告诉我们: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

21、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余杭油纸伞6.修伞技艺既然余杭油纸伞这么出名,那么修伞也就成了余杭民间手工艺人的一门技艺。吴师傅在修伞现在的伞,人们不当回事,随便都能在大街的商店里买到。可在以前,伞是一家人贵重的物品。听长辈说,专门有修伞的工匠穿街走巷,吆喝着生意来修伞。修伞人一来,邻居街坊就把油伞、花伞、黑布伞拿出来,请修伞匠打个补丁或是换条骨架,甚至整伞绷纸涂油。店铺在南渠街的59岁的吴玉法,土生土长的余杭人,已经做了43年的修伞补鞋匠,年轻时就走街串巷在余杭镇上为大家修伞补鞋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却闲不住,还在南渠街的路口摆了个修鞋摊。修鞋的同时他修伞的老本行却扔不掉,还时常

22、把路上拣到或别人送来的破伞一一修好,再送给别人。老人的技术娴熟,不管你拿把什么伞,也不管你的伞坏成什么样子,经他一修都能整旧如新。粗糙的大手修起伞来灵巧无比,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接骨换架,老人动作总是敏捷迅速,干净利落。他一边精心的修理着手中的一把近支离破碎的雨伞,一边自言自语:现在的伞便宜了,但质量远不如以前,用料不讲究,做工也不地道,一把伞撑不了几天。7.珠宝加工传说,珍珠的发现与利用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盛誉。南湖和北湖都有大片的珍珠河蚌养殖业,可传统的珍珠加工工艺却即将失传。在余杭镇南渠街上开首饰加工店的姚阿炳师傅,还有一手高超的珍珠加工技

23、艺。珍珠,历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它的品位在加工,它的价值在制作。姚师傅告诉我,加工珍珠首饰,程序复杂,工艺麻烦,却收费低廉,所以现在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他自己也主要做金饰品加工了。姚师傅说,不管做金饰品还是做珍珠饰品,一定要细心抛光,抛光是整个制作工序中的核心,做的不好,首饰将失去光泽。姚阿炳在做首饰他珍珠加工时非常专注,排列珠子要慢慢拿起其中的一粒,屏住呼吸,暂时不动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静气。然后,慢慢地将珠子按照早已烙印在脑海里的顺序一粒粒地穿起来。如果感觉不好,姚师傅会剪断重来,一定要他称心满意为止。近20年来,姚阿炳师傅主要还是从事金器加工,他的手艺远近闻名,生意也特别红火。当问他生意这么

24、好心情怎么样时,阿炳师傅哈哈大笑,为了生活更好就得多赚钱,要赚钱就要有一付好手艺。各式各样的皮影8.皮影表演住在观音弄底的王石根老人有一手表演皮影戏的绝活。王师傅从小生活在山西农村,学得了这门手艺,他家里现在还有好几十个个皮影木偶,虽然有些破损,但看得出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白骨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像京剧里面的人物。王师傅告诉我,几年前经熟人介绍他还去了杭州,在吴山广场为大家表演过。说到陕西老家家乡时,王师傅眼睛开始有神了,那里有他的亲人以及朋友,还有他小时候的回忆。他家里有一台很旧的录音机,他经常放一首陕北民歌,边放边拿出皮影木偶舞弄一阵。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他还拿出来,提起线耍了起来。录音

25、机的音量开得老大,有很多的噪音夹杂其中。王师傅告诉我,他表演的是“穆桂英挂帅”。王师傅娴熟而忙碌的表演着,一会儿缓慢,一会儿急。一会成队的人马出动,战场天摇地动;一会单刀激烈拼杀,台前人仰马翻。最后以一匹战马向天长嘶结束,余意深长。一场表演下来,王师傅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嘘嘘。最后王师傅摇摇头说,皮影这门技艺现在已经是后继无人了。9.弹花加工弹棉花师傅陈时宝弹棉花小师傅朱明检清早起床,直街老邮电所对面,陈时宝的棉花加工作坊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陈时宝是天台人,祖辈就为弹匠,他在家排行老大,人们都习惯的喊他陈老大。现在棉花翻新都用机器,但陈师傅告诉我,以前他们都是人工加工弹花的。他说,早先他和父亲、兄

26、弟都是走街串巷的上门为客人弹棉花,扁担的一头是大弹弓,另一头则是碾饼、弹锤、牵线杆之类的行头。后来,人们觉得请弹匠上门弹棉被太麻烦,既要招呼弹匠的茶水饭菜,又要找个合适的场地,还有那令人生厌的满屋飞絮。这样,陈师傅就在老家的街边租了间房子,开起了“陈时宝棉被加工铺”,两个弟弟也分别起了炉灶,各立门户。后来,老家生意不好,20多年前就来余杭开了加工作坊。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活,丝缕理清才能拢成棉被形状,然后铺底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点缀花草,书写主人姓名,就能铺另面的网线了,最后扎角,均匀的碾压成型。如果是旧棉被翻新,那还得多一道工序:撤除旧有的网线。后来他花了两千多块

27、钱买了一台机器,生意还过得去,一个月下来,能挣二、三千块钱,除去成本、生活的开销,多少有些节余。现在他35岁的外甥朱明检也学了这门手艺,在南门头开了一家棉花店,生意也挺红火的。10.竹木箍桶余杭镇直街杨家弄口临街的一间店铺,显得陈旧而凌乱:被熏得黑黝黝的板壁及楼板,一只悬挂于楼板的蒸桶,几把挂在门板上的锯子,一扎扎竹篾环成的箍箍,几块散落在地的杉木板。70岁的徐福林老人就在这堆竹木杂物里,一手抡一把斧子,一手扶着一块木板,不断地用斧子将它修理齐整。“五十五年的手艺啦,现在都有些力不从心了。”面对我的采访,老人有些无奈地说。徐福林老人在编竹箍徐福林老人告诉我,他15岁就开始学这门手艺。那时的老余

28、杭镇上,木匠、桶匠、漆匠、 篾匠、铜匠的铺子很多,一般都是前店后坊。四邻八乡大凡婚嫁喜事都会赶来选购、定购,或请这边的师傅专程去家里打制。到了年关腊月,老街里挤挤攘攘的多是洋溢着喜气排队买嫁妆的父老乡亲们。15岁的徐福林一开始就对那些冷冰冰的锯呀、刨呀、凿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锯子一锯,木头均匀按尺寸分成两段,再用斧子一劈,多余的木头就去除了,然后用凿子修饰。“以前的时候,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天和木头打交道,就是过年稍微空些。嫁女儿都要三大件,五大件。”所谓三大件即脸盆、脚盆,外加一子孙桶。五大件则是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了,在三大件的基础上再加小水桶、饭箍桶。”箍桶一定要选用杉木,因为杉木不易变形。

29、杉木砍下来,要劈成一块块,然后要放到太阳底下彻底晒干,不然,箍成的木桶就容易渗水。”除了木板讲究,竹箍也是挺要紧的,但关键是手艺,用老毛竹才能箍得紧。老人拿了几条细竹条,圈成一个圆圈,看他编的竹箍又圆又结实,套在杉木桶上刚合适。五、体会感受1.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在我们调查期间,当问及“你知道余杭有哪些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时,有40%的人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就拿余杭的油纸伞来说吧,曾经作为红极一时的馈赠佳品,但它没有像西湖绸伞那样享誉世界。分析原因更多的是人们对它除了实用价值外的工艺价值并不重视。2、技艺传承人青黄不接从我们的采访和通过网上查寻,知道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这样它

30、就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加上传承有许多规矩,民间约定俗成,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且往往要留一手,以前常常是徒弟出山,师父讨饭,师父不得不留一手。像余杭清水丝绵生产技艺主要是通过母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丝绵生产日渐稀少,被现代免翻技术所取代。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往往因人而存,随着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人亡艺绝。3、保护亟需全社会积极参与要真正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必须对掌握了某种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支持,鼓励其带徒传艺,使他们能安心从事技艺的传授和学习。特别对年青的传承人,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鼓励学习技艺

31、,同时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使他们从中得到实惠甚至发家致富。让全社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抢救和保护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保护工作。六、我们倡议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对我们的重要。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鼓励民间手工艺人要坚持下去,让这些我们传统的文化得到光大。要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旅客参观或购买,增加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收入。继续开展调查工作,拯救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让一些喜爱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年轻人来学习、继承与发展特色文化。真心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身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附件1:区政协委员朱妮娅关于

32、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的提案(附议人:张炜戴园丽)余杭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间艺人藏龙卧虎。近两年来,余杭区有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优秀传承人构成了余杭历史文化的丰厚家底。经调查,全区摸排到非遗线索51000余条,调查项目5774项,登记征集民俗实物500余件。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民俗文化等急需抢救保护。为有效保存、保护这些民俗实物,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促进民间优秀艺人的生存和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3、建议建立一座以弘扬余杭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民俗博物馆,成为余杭百姓和外地游客了解余杭民俗文化的窗口,成为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基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催生地。余杭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必将有益当代,泽被千秋,也将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耀眼亮点。 一、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活态文化传承的需要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是区别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社会遗产,民俗文化的保护更重传承。因此,民俗博物馆在功能设置上除了展示展览民俗实物的同时,更注重民间艺人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民俗博物馆应为部分优秀民间艺人带徒传承提供一个传承基地,为优秀民间地方戏曲、曲艺展示以及民俗、民风、民间

34、绝活的展演提供一个舞台,这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也是公众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期求的。民俗博物馆也可以结合传统岁时节令,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民俗活动,公众也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余杭的民俗风情,感悟传统节日的魅力。民俗博物馆还可以为广大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讲座和手工作坊实习,这是民俗博物馆传承活态文化特有的功能。这与现有的以展示文物为主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上就有了很大区别。民俗博物馆应当展陈的民俗文物、民俗场景等,与其他文物展陈的内容、风格等都有极大区别,它是传承活态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2、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到渠成 年来,我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

35、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据了解,我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截至目前,我区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项目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艺人通过走访调查进行了登记采录,大批的民俗实物也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征集了部分实物进入了乡镇陈列室,当仍有大量珍贵的民俗实物流落民间,被老百姓遗弃,如不进行系统的整理征集,若干年过去将极有可能不复存在。 同时,我区已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大量非遗项目的照片

36、、录音、录像进行了数据整合,如能通过在民俗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展示,甚至能让公众通过三维形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众所共享,将是政府为百姓所办的真正惠及民生的大实事。 3、现有展示展览环境的欠缺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从前民间曾使用过的民俗器物因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正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如缫丝车、水车、磨盘、蓑衣、风箱、家谱、绣花裙、土布机、印刷雕版等大量民俗实物正在被老百姓遗失或遗弃,它们被烧的烧,扔的扔,在不经意中减少甚至消亡,而像中医医案、根雕、泥塑、竹刻、皮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和道具在民间也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的流失不断消亡。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有着

37、很强的收藏价值和再创造价值,它们需要有效地保管收藏和有价值地利用。如前所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由于在功能定位的不同和展位的稀缺,无法常年开展民俗风物展,无法承担巨量的民俗实物的收藏和保管,而在2005年、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在部分乡镇建立起来的乡镇非遗陈列室,由于设备简陋,地方狭小,更无法科学地保存和利用这些民俗实物。 二、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的初步建议 1、建立余杭民俗研究会,展开可行性论证 我们建议,尽快建立余杭民俗研究会对余杭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邀请省内外民俗专家召开研讨会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建立余杭民俗研究会,让各类民俗专家对余杭的婚俗、寿俗、信俗、稻俗、蚕俗、民

38、间工艺等展开研究,对已征集的实物和登记在册的实物进行研究分类,对民间老艺人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为余杭民俗博物馆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分析。同时也可邀请广大市民为余杭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建议建言,引入民间资本参与。 2、建议将民居、古宅改建民俗博物馆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希望,尽快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如果因财力不足、用地指标紧张等原因,不能建设新的民俗博物馆,也可以将民居、古宅改造为民俗博物馆使用。如果再拖延下去,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将可能连征集民俗文物都成为不可能。到那时,能摆进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寥寥无几。同时,随着民间老艺人的不断故去,很多技艺也将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消亡,我们也急切盼望能够给老艺人

39、提供一个传承技艺的舞台,让他们能够传承技艺,服务公众,让广大公众也有机会学习、观赏这些承载千年文化技艺的绝技、绝活。附件2:区文广新局关于朱妮娅提案的回复朱妮娅委员: 您好!您的建立余杭民俗博物馆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建立一座以弘扬余杭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性民俗博物馆”的建议很好。区委区政府也很早意识到通过民俗博物馆的形式来保存、保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文广新局也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导,扶持资助,推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非遗陈列室的建设完善: 1、在区级层面,我们建立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并将三楼作为展示水

40、乡民俗文化的展示点,通过实物、视频等方式展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区文化馆正在筹建一个200平方的非遗陈列室,展示我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2、在镇乡、街道层面,我们鼓励推动镇乡、街道和民间博物馆的建立。目前已在闲林、仁和等地建立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部分镇乡的非遗陈列室也正在筹建当中。 3、在专题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方面,我们利用景区资源,在西溪国家湿地内,建立起了五常龙舟胜会专题博物馆,并且已经对外展示开放;塘栖镇正规划在水北街建立2000平方的蚕丝专题博物馆,专题展示余杭蚕桑丝织文化。 4、在政策推动方面,今年,区文广新局拟出台民办博物馆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办法,进一步引导民间力量建设、

41、管理民俗博物馆。 您的建议很有价值,我们会继续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并给合实际,分步实施。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附件3:小白菜民俗文化园小白菜民俗文化园地处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镇上文山社区02省道旁。该园是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例为主线的主题文化公园,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典范。小白菜文化园由梅花园、杨梅林、奇案展示馆、江南水街四大块组成,集中展示了园林文化、佛教文化、杨毕文化、水文化、石文化,完美再现了晚清江南名镇的风土人情。此外,水街内各项民俗风情表演更是精彩无限,狮王争霸、打年糕、酿米酒、皮影戏、木偶戏、杂耍、古老中幡、现场庭审杨乃武等。小白菜民俗文化园还汇集了

42、从全区各地收集到的濒临消失的晚清建筑、古石桥、石臼、长廊等,是一个“余杭晚清建筑露天博物馆”。 附件4:余杭镇二小传承民间艺术 近日,余杭镇第二小学邀请余杭镇通济社区“空竹”队的队员,为师生传授“抖空竹”的技艺,把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抖空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该校将传承民间艺术作为“活读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如今该校已有剪纸、滚灯、纸绳等民间艺术项目,并多次演出获奖。(金昌才) 附件5:余杭镇一中组建男子舞龙队传承民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余杭镇一中与南安等几个社区共同组建了一支校男子民间舞龙队。在社区老艺人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艺训练。该校男子舞龙队的成立,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体现了社区与学校互动,开僻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创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葛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