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5828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是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制作,内容: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目的:掌握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和科学方法制作者:02级日语9班 杜洁,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 能动反映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人在实践活动中提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需要第二、实践活动优势的认识的发生成为可能第三、在实践中分化出主体与客体实践在人脑的内化,形成了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认识能力,(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二

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从人类知识的根源来看,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的发展提供新课题,推动着认识 二、实践不断给人提供大量的有关经验材料 三、实践的发展位人士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条件 四、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着认识主体的进化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一、认识可以使人掌握客观规律以指导人的活动二、认识可以使人的实践具有计划性三、认识可以调节人的生活行为四、认识可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可以使人实现对

3、自己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结构 认识的结构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其中介认识工具三个要素构成的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自然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并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客体的关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和价值关系。三重关系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

4、客体由能动性、客体对主体由制约性认识中介(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总和,(三)认识的本质,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物质引起感觉和思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感觉、思想到物质”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都是反映论一、承认客观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三、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所有唯心主义者都坚持先验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认识实先于感觉、先于实践、先天就有。,(三)认识的本质,3.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

5、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二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不可知论的特点 怀疑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认识和客观世界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三)认识的本质,4.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创立了一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指出了人对世界的能动反应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四)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认识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认识的

6、客观性认识具有创造性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及其特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使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征:直接性、形象性理性认识及其特征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使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征: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 统一:1.理

7、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二)认识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条件: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条件:一、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二、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市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意义:1.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

8、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重要性:1.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实现思想 2.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经过检验,在实践中检验思想。,(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从认识的对象方面看,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正确认识它 第二、从认识的主题方面看,认识还受到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物质手段、认识工具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狭

9、义的非理性因素 在知、情、意三类意识要素中,情感和一直(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和本能)属于非荔枝、非认知方面,称为非理性因素广义的非理性因素 除狭义非理性因素外,还包括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包括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具有激励和驱动作用 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非理性因素在创造性认识活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一)真理,1.真理的定义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

10、的,是理性认识的成果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观有阶级性,(一)真理,2.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有用即真理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观(其错误在于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3.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是根本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指1.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承认真理的可知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

11、的相对性指1.从整个客观世界看,真理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从特定事物看,真理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割裂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绝对主义真理观(教条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唯心主义诡辩论和怀疑主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能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将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实践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二,时间能将理论变成现实、承认实

12、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即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承认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即承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四)真理与价值,价值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一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价值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志,并且独立于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价值客观性的表现:、价值关系中的课题及其属性是客观的、价值关系中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中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即价值事实,(四)真理与价值,价值的主体性第一、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是否能够从可能变为现实,并不

13、是取决于事物而是取决于人第二、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同客体的创造性的关系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四)真理与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一、真理原则要求人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要求人的思想行为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第二、真理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是一元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多元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多样化原则,第四节科学的逻辑与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思考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如何理解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掌握这一标准有何现实意义?辩证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在认识过程中掌握辩证思维有何作用?,参考书目:,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