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5922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215 大小:8.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理学》PPT课件.ppt(2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人口地理学第一节 概述,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各种人口现象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科学。研究核心是人口现象的各种地域差异。,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人口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实践上,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或地区人口政策的制定、劳动力利用和转移问题、人口迁移问题、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的是拉采尔,其著作人类地理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环境对个人和

2、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白兰士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20至3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涉及静态的人口分布和动态的人口增长与迁移,着重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方面来阐述人口地理现象。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

3、强。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00年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 一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水陆之间不平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4、。,2.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分布不平衡。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3.洲际分布不平衡,各大洲内部分布也不平衡。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9。南极大陆面积广大,至今无定居居民。非洲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4.人口分布具有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地图上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类大陆。世界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

5、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集中世界人口的2/3以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2/3以上,人口却不到2。,三、中国的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2.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距海岸线200km以内的人口密度为100人/km2,1000km以上为5.2人/km2。,人口线,表 距离海岸不同距离带人口分布,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垂直方向上不平衡。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

6、丘陵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9.7。,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自然因素 1.气候 气温和降雨量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小,生存环境恶劣,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降雨量过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地形,人口分布多在低平地区。气温和气压都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3.土壤 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水体,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

7、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世界上许多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分布。5.矿产资源 早期能源丰富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新资源、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二)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封建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集中。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稠密。,3.经济活动方式,工业区一般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中的种植业区比畜牧业区人口稠密。4.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许多城市是沿着主要交通线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逐

8、渐减弱。,(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开发历史较早地区人口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稀疏。两次世界大战使人口大规模移动。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分也有一定影响。,第二节 人口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即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一)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二)人口增长类型,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 也称“传统型”/“多产多死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宗教迷信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影响。,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 也称“过渡型”/“多产少死型”

9、。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活动对人口数量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进步,人口死亡率锐减,而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也称“现代型”/“少产少死型”。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极大提高,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现低自然增长率。,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第三节 人口

10、移动,一、概述(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示意图,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按地理范围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型,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向农村,农村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农村,(二)重要性,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发达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4.人口

11、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我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的主要流向是:欧洲人向新大陆迁移,非洲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被迫向美洲迁移,印度人主要迁往东亚和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丁美洲。,二战前: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中国,印度,非洲,日本,欧洲,美 洲,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以来,明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一)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越国

12、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永久性移民是人口由一国迁入另一国后,改变了国籍或成为侨民。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非永久性移民是指暂时定居在移入国,一段时间后返回移出国的移民。二战后的国际劳务输出属于这种类型,是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主要输出到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国际难民也属于非永久性移民。,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经接近尾声。2.国际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突出。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13、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6.由穷国迁向富国。,(二)国内人口迁移,指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主要有三种形式: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

14、看,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三、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1.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报酬。2.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5.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第四节 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属性规定的人口各组成部分在人口总体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构成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

15、会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实质上就是人口的空间分布。一、人口自然构成 是人口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1.人口年龄构成,反映了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或年龄组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的称为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 2.人口性别构成 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常用性比例表示。性比例为平均每100名女性人口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性比例在95106之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年轻型人口亦称增长型人口或扩张型;老年型人口又称为减少型人口或收缩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又称稳定型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图,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二、人

16、口社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的反映。1.人口就业构成 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在不同行业或职业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重心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2.人口文化教育构成 是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消灭了文盲,初级教育早已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很高,职业教育多样化。3.人口民族构成 指总人口中各民族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民族构成的差异对地区特征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第五节 人口的合理环境容量,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一、基本概念,1.人口容量: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

17、口承载量)2.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是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数量。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3.人口问题: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即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保护不相协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二、人口与发展的相关理论,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2.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种抑制3.新人口论 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实属刻不容缓”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大矛盾4.人口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于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 会进步的影响中提出了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公理:,两个级数

18、:,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战争、灾荒、瘟疫积极抑制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道德抑制,两种抑制:,新人口论中提出人口与发展的十大矛盾,1人口迅速增长与生产设备不足的矛盾;2人口迅速增长与工业原料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3人口迅速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4.人口发展快与粮食增产缓慢之间的矛盾;5人口发展快与资金积累慢之间的矛盾;6.人口发展快与教育事业落后之间的矛盾;7人口发展快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慢之间的矛盾;8人口发展快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9人口增长快与就业不足之间的矛盾;10人

19、口质量低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人口对发展的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分配不公平、组织管理不善以及资源浪费于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问题更加恶化,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加剧贫困,并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个“PPE怪圈”使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贫困陷阱),三、人口合理环境容量 1.内涵 人口发展极限(最低人口和最高人

20、口)最低人口指一定环境下保证容量生存下去的最少人口数。最高人口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负担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环境容量,即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最佳状态的人口。,2.预测方法,计算公式为:ZIP/n Z为人口总数,P为单位面积的平均粮食生产量,I为全陆地面积,n为人均粮食消费量。世界人口容量为159.04亿人,理想的人口容量为76.89亿人。,四、我国人口问题分析,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人口总体素质偏低3.人口结构问题突出4.流动人口规模庞大5.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6.人口安全与健康隐患频发,我国人口基数大,13,人口增长快,我国人口素质偏低,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

21、:人),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适龄人口快速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结果:2020年25-40岁的男子比女子多出4000万,流动人口规模庞大,2000年,我国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1.1亿。据预测,2020年以前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的速度发展,2020年城市人口达8亿之多,约为目前城市人口的两倍。,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由2.5亿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口,但这3000万人口由于生存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脱贫任务艰巨。加上因病、因灾返贫的人口,导致贫困人口有回升之势。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失业人口也明显增多,2003年的

22、政府低保人数达2235万,占城镇人口的4.5,贫困人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安全与健康隐患频发,近几年流行性疾病的突然爆发,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如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自然灾害对人口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威胁,如地震、海啸、干旱、沙漠化等;矿难的频繁出现,夺取了上千名青年劳动力的生命。,五、我国人口问题对发展的挑战,1.就业压力加大2.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3.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才招聘会,挑战一:就业压力大,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左右90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1.3亿城镇失业人数每年近千万,挑战二、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压力增加,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

23、尼系数为0.45;贫困人口由于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且贫困人口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对于农村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这些地区形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富裕人口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加深了社会的压力。,我国主要资源情况与世界水平比较,挑战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挑战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六、我国人口与发展战略,适度人口战略两个争论:宋健我国适度人口为7亿 何亚福现状决定中国不能谈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战略意义 人口优化战略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三种说法: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稳定低生育率;提高生育率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安全的快速反应机制,第六章 聚落地理学

24、第一节 概述,一、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和居住、生活、休息以及进行各自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的功能:1.居住功能。2.经济功能,聚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载体。3.社会功能,聚落是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载体。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按照聚落的规模和性质,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二、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一)国外聚落地理学的发展 聚落

25、地理学的发展始于乡村聚落研究,早期着重研究聚落区位分析和自然条件对聚落布局的影响。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科尔,交通殖民地与地形之关系对农村、集镇等不同的聚落进行了比较研究,专门研究了城市的交通位置、职能、区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聚落地理学逐渐形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独立学科。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大城市全面论述了聚落地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农庄、集市、城市的形态、位置、腹地做了详细论述。,白兰士首先提出全面研究聚落地理问题,认为研究聚落有助于揭示人类与土地的关系。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中,论述了聚落地理学,把房屋的特征、分布形式、发展因素等作为聚落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创立了聚落地理学的许多基本

26、原理,为聚落地理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克里斯泰勒创立了中心地理论,提出聚落是一个地域体系的整体,大小中心地之间有等级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聚落地理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大量引用数学模式、数理统计方法、遥感、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使聚落地理学日益推理逻辑化、体系严密化、理论模式化。研究领域更广泛:城市地理学获长足发展。研究实践性更加突出:参与了大量的居住环境、聚落规划等实践性研究。,(二)中国聚落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特点:1.重视聚落规划。大部分城镇制定了发展规划,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了大批城市规划人才。2.加强了理论研究。3.注意研究国外聚落地理学。,

27、三、城镇标准和聚落体系,(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1.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划分城镇。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伊朗、奥地利、美国、墨西哥、法国、荷兰、巴拿马、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几内亚、丹麦、瑞典等。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埃及、蒙古、巴西、土耳其、海地等。,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布隆迪、冈比亚、苏丹、摩洛哥、贝宁等。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南斯拉夫、前苏联等。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印度,(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我国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乡村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划分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行政

28、地位和行政范围。1.城市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聚居人口不足10万,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2.镇,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小型矿区、物质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三)聚落体系,1.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规律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城市系统内城市的组合排列规律,提出等级规模法则,城市人口规模规律。通常人口规模

29、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1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2.城市首位度理论,也称城市首位律,是城市规模分布理论,马克杰弗逊提出,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比第二大城市在规模上大得多,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称为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集中程度。,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研讨了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城市愈大,其职能愈复杂,中心性愈强,受其影响的城市数量愈多,腹地愈广。城市的基本功能

30、是为周围区域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按照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等级不同划分城市等级,形成城市等级体系。,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该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的中央。(下图中接点的大小便代表中心地的等级),交通原则: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是位于两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一、城市的起源与特征(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出现与三次社会大分工有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人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人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他们在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地点聚集,以交换产

31、品,这样的集聚地就是城市的最初形态。,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由于阶级的出现、部落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出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城市发展分为古代城市、中世纪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 兴起于奴隶社会,城市数量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城市集中分布在灌溉条件好,利于农业生产,交通便利,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2.中世纪城市 封建社会时期,人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外貌、形态、规模、职能以及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奴隶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城市。,3.近代城市

32、产业革命后,城市功能、结构、城市景观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城市的功能也由消费转向生产,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业区、仓库码头和商业区。4.现代城市 自20世纪开始,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功能向动态性、综合性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二)城市的特征,1.聚集性 城市的聚集性表现:一是人口数量的密集,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的主要特征;二是先进生产力聚集,创造社会财富最多,集中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城市的聚集性具有两重性:聚集为人类社会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条件,为经济发展繁荣的主要标志;由于聚集,出现了城市病。,2.高效性 城市经济是

33、一种以工业为主体的密集型经济,生产效率具有高度的优越性。3.开放性 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之一。表现:一是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开放。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开放,生产的专业化地域分工和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三是城市对国外的开放,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城市与国外联系日益紧密。,二、城市形成的因素,(一)社会经济条件 1.政治因素: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2.交通条件:一些交通枢纽发展成城市。3.文化因素:宗教、教育科技等形成宗教城市、大学城、科技城。,(二)自然条件,1.地质条件: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适合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2.地形:平原最适合,

34、地势平坦适合城市规模扩大,利于农业和交通的发展。热带国家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或高山地区。,3.气候:大城市多位于适合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城市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4.水: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合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还是运输通道。河口三角洲,适合城市发展。5.矿产:形成工矿型城市。,三、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地理学研究视角:把城市作为点,研究城市总体的发展过程和特征以及城市之间的关系,即城镇化和城市体系;把城市作为面,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及关系,即城市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城市地域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分为城市行政地域、功能地域和实体地域。城市地域形态分为团块状、带状、星状、

35、组团式和一城多镇型。,1.团块状城市,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地域形态呈团块状,单中心城市。优点:布局紧凑,有利于部门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缺点: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往往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团块状城市(北京城区),2.带状城市 城市沿交通线发展形成或因地形因素形成,交通线成为城市的发展轴。3.星状城市 城市有3条以上相互交叉的发展轴,形成星状地域形态,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和离心性。,带状城市(西宁),星状城市,4.组团式城市 城市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多个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5.一城多镇 大城市周围有若干卫星城。,组团状城市,卫星城一

36、城多镇,上海市区及卫星城,四、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土地功能划分 按照职能用途,一般分为七类: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心地带,交通最方便,地价最高,土地利用最集约。,曼哈顿CBD,巴黎拉德方斯区CBD,重庆CBD,解放碑,观音桥,(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域在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力5种力作用下形成分异,产生各种地带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1.中心商务区2.过渡地带3.工人住宅区4.中产阶级住宅区5.通勤地带,2.霍伊特的扇

37、形模式,城市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着主要交通干线或沿着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3.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城市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会产生多极核心。,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 7.次等业务区8.郊外住宅区 9.郊外产业区,五、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城市化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

38、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集中型与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外延型与飞地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为

39、外延型城市化。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称为城乡结合部。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环境下出现,有的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中心,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

40、区景观,也称为间接城市化。,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或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是由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造成的。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等各种城市病症开始蔓延。,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二)当代城市

41、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总体水平 2000年城市化率为46.6,预计2010年达51.8。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以人口集中为特点的城市化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内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欧、西欧、北美是高度城市化地区,从1960年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减缓。东欧、前苏联、南欧、日本当时还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19601

42、980年间,日本进入高度城市化国家的行列,前苏联成为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分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南美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20世纪初就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巴西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西亚是另一个城市化进程很快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南亚。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仍然显示了较快的城市化进程。,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43、称为超级城市。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化的趋势非常惊人。,巨城市是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第一个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是纽约,其后伦敦、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墨西哥城等。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世界地图,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

44、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长江三角洲都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环 渤 海 城 市 群,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城市带,纽约,伦敦,世界城市,世界城市

45、,东京,巴黎,上海,香港,新加坡,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20世纪50年代后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有商业服务部门。其后,事务部门开始外迁。同时,工厂也向郊区迁移。,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即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一些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城市实现了

46、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 向城市移民为主,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称之为生计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数量激增,人口膨胀,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数量都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商业区,内 城(低收入,少数民族区),郊区(高、中收入及白人区),富裕,贫穷,资本,高、中收入者,年轻专业人员,中心商业区,贫民区,混合区,城市边缘(郊区木屋),高、中收入,低收入,农民,农民,农业地区,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三)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我国城市化进城的波动性较大(1)“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城市人口增长最快

47、的时期之一。受战争影响迁往农村的人口,陆续返回城市。195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5.4。,(2)“大跃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81965年)三年“大跃进”时期,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出现过量城市化现象。1961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动员大批城镇过剩人口返回农村,造成“逆城市化”现象。,(3)“文革”时期(19661976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迁往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971年城镇企事业单位开始从农村人口中招收职工,城市化进城开始缓慢恢复。,(4)建设四化时期(1977年以后)1979年国民经济第二次调整,城市化速度很快,各类下放人员大规模返城

48、。1982年以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当代中国经济波动与城市化波动之间的关系,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1)19821988年,城市化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过低城市化”。严格控制“农转非”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对城市化进程的制约。控制大城市规模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城市人口众多,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员和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人口。,(2)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空间转移大部分不能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口。进入城镇,包括招工进城的农民、进城经商农民、进城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农民。进入集镇,在集镇企业工作和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就地转换,在村庄企业工作的农

49、民。,乡村城市化,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迅速,我国城市规模体系的结构变化较大。建国后,我国大城市及中小城市数量增加的速度非常快。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除了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华北、西部,中等城市化水平的省区主要在沿海和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东南沿海一些省区的市镇非农业人口绝对数很大,但其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没有新疆等省区高。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正相关,与人口密度负相关。,图 200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比较图,第三节 乡村地理学,一、乡村聚落的

50、含义 乡村聚落也称农村聚落,是指在地域和职能上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口聚居地。这些聚居地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分工的乡村聚落体系。,二、乡村聚落的分类,1.位置分类 平原村落、滨湖村落、沿海村落、三角洲村落、草原村落、山区村落等。2.形态分类 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聚落,住宅零星分散的散漫型聚落。集聚型又可分为团状、带状、环状三种类型。,3.职能分类,农业聚落和非农业聚落。农业聚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包括种植业村、牧业村、渔业村等。4.规模分类 小村、中村、大村。5.行政组织关系分类 自然村和行政村。,三、乡村聚落体系,(一)集镇 1.中心镇 2.一般建制镇 3.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