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5975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1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理论》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際關係理論,講席 井敏珠,第一節 人際需求論與社會交換論,一、人際需求理論 Schutz(1958,1966)主張人際關係是否要開始、建立或是維持,得依雙方的人際需求相互配合的程度而定。人際需求包括情感(affection)需求、歸屬(inclusive)需求、控制(control)需求。,(一)情感需求,個人有付出情感與獲得情感的期望,並且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感,和他人建立關係並維持情感需求。1.缺乏人際關係(underpersonal):避免親密關係,態度冷漠。表面上很友好,卻與人保持一定的情緒距離。,(一)情感需求,2.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希望與他人有密切

2、的情緒聯繫並試圖建立這種關係,態度積極熱情地想與每個人建 立親密關係。但情感也不易專注,較不易 獲得交心的情感。3.適度人際關係(personal):關係密切與否都能恰當地看待自己。依據情況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也可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二)歸屬需求,個人能被他人認同接納,在群體情境中產生歸屬的需求,想要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1.缺乏社交(undersocial)的人生活較為封閉,通常選擇獨處,內傾、退縮、避免與他人建立關係。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二)歸屬需求,2.過度社交(oversocial)的人生活中常需要同伴,無法忍受孤獨,經常向外與他人進行接觸、吸引他人注意

3、。3.適度社交(social)的需求,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決定自己是否參與群體,可以一人獨處,也可以參與活動以滿足歸屬的需求。,(三)控制需求,個人希望能成功地影響周遭人事的慾望,在權力問題上與他人建立並維持滿意關係的需要。1.逃避型(waiver):傾向於謙遜、服從,在與他人交往時拒絕權力和責任。2.獨裁型(autocrat):好支配、控制他人,喜歡最高的權力地位。3.民主型(democrat):根據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範圍,能順從上級,亦能自己掌權。,二、社會交換論,社會學家Homans(1950,1974)認為人際互動過程中,社會行為是一種商品交換;個人所付出的行為為了獲得報酬和逃

4、避懲罰,降低付出的代價和提高回收利益的方式去行動。Thibuat及Kelly(1959,1978)提出代價與報酬(cost-reward)關係理論,交換的觀點在於分析雙方付出代價與獲得報酬的情形,期待低代價高報酬的互動,人們會被最能夠提供報酬的人所吸引。,(一)報酬和代價,1.報酬是指在人際關係中所獲得任何正面有價值的結果,包括物質與非物質。個人對報酬的認知具差異性。Foa(1971,1974)提出六種基本報酬的類型,包括愛(love)、服務(sevice)、物品(goals)、金錢(money)、資訊(information)、地位(status)。,報酬可分為特殊性與具體性兩個向度。(1)

5、特殊性向度 指人際關係中所獲得的報酬 價值依提供者而決定,例如溫柔對待等,會因提供者的不同而具差異性。(2)具體性向度 指人際關係中所獲得的報酬 是具體實在的物品,例如金錢、職位等。非具體象徵性的報酬 如忠告、肯定和鼓勵等。,2.代價是指個人在人際關係中所得到任何負面結果,包括時間、精力、衝突、焦慮和自我貶抑等。Sedikides在1994年以大學生為對象,研究在浪漫關係中所經驗的報酬和代價為何?代價包括壓力、憂慮、時間、精力、爭吵、對方的依賴感、缺乏與其他社交和交往的自由。研究發現在性別上具差異性:男性較關注的是金錢、時間和精力。女性則是對伴侶的依賴和自我認同的喪失。,(二)評估結果,1.獲

6、得報酬與付出代價相互抵消後,整體的結果是對個人有益(報酬高於代價)或是有損失(代價高於報酬)。2.獲得報酬與付出代價,所獲得實質結果將人際關係做比較判斷:ThibuatKelly(1959)分為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和其他選擇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1)比較水準 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應該獲得的報酬結果,是根據社會規範以及個人期望所產生的標準。A.與個人過去的人際關係做比較。B.與其他類似經驗的人做比較,高自尊的人對人際關係會有相對較高的比較水準。(2)其他選擇比較水準 是個人認為從其他選擇的人際關係中,代價與報酬與目

7、前進行的人際關係做比較,衡量可用其他選擇時,個人所能接受的最低滿意度。A.滿意人際關係中,結果的水準超過比較水準。B.不滿意結果的水準時,仍然繼續維持,結果水準與其他選擇比較水準相當或超過。反之結果水準低於其他選擇比較水準,則會不滿意目前的關係。,(三)協調結果,社會交換理論中的共識是如何協調結果以使雙方的報酬達到最高。ThibuatKelly(1959)提出三種基本獲得 報酬與付出代價的關係:(1)對稱的獲利(2)對稱的吃虧(3)雙方代價與報酬不對稱,(四)公平原則,Homans(1950,1974)認為個人希望自己獲得的報酬與其付出的代價成正比。人際關係公平原則前提下,可採取資源分配方法有

8、三種:(1)公平分配:每個人得到相同結果(2)各取所需:考量每個人的相對需求(3)正義分配:所或利益與貢獻成正比,公平論(equity theory),四個前提:(1)人際關係中雙方讓彼此的利益結果達到最大。(2)發展出每一個人公平分配報酬的規則,促使集體的報酬達到最大。(3)個人察覺人際關係不公平,會感到煩惱。(4)覺察不公平存在時,會採取行動回復公平,其方式有真正公平與運用認知改變不平衡的覺察。,社會交換論,社會交換論主張投資報酬決定人際關係,過於將人類的人際行為視為一種理性的模式,無法完全地解釋複雜的人際互動行為。(Verderber Verderber,1992),第二節 符號互動論與

9、戲劇論,一、符號論 Mead和Blumer認為個人對於他人的行為並非產生直覺反應,而是透過思考和詮釋,然後針對他人行為的意義,產生文字等抽象符號的媒介。其三種基本假設:1.人對事物所採取的行動,是以這些事物對個人的意義為基礎。2.這些事物的意義源自於個人與其同伴的互動,而不存在於這些事物本身。3.當個體在應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時,會透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這些意義。,(一)符號,包括語言、符號、文字、手勢、表情、動作和其他抽象符號等。語言和文字是一種符號,其意涵是個人和社會所賦與的,是個人在互動中用來代表感覺、觀念、思想、價值和情緒方面的溝通。人際互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察、傾聽、行動等,都須

10、經由符號來表達以達到溝通的目的。,Charon(1979)指出符號有三個基本特質:(1)符號的發展具社會性,經由互動過程以符號表達意念、價值和思想。(2)符號的意義與運用並非完全一致的,它是由使用者隨意而定。(3)手勢與語言都含有某種特定的意義,當人們將幾個手勢與語言連接一起,它們就能用來表達意思、溝通和互動。,(二)詮釋,Blumer的詮釋在闡明 Mead行為主義和傳統制約不同看法。傳統制約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連結,經過學習可以產生自動化的反應;而符號互動論則強調在人際互動上接受刺激後,需經過個人的詮釋再做出反應,即是刺激-詮釋-反應。如此,人際互動是一種有意義的互動。Blumer認為詮釋意義

11、具有三個基本原則:(1)人對事物的反應基礎建立在事物對己的意義。(2)事物的意義在人際互動中顯現出來。(3)事物的意義是經由個人詮釋而確定。,(三)扮演他人角色,詮釋、分析和反應是人們互動的過程。透過詮釋他人的語言、姿勢和符號,來進行溝通和互動,預期對方的反應為何,以便適應彼此。易言之,運用想像力扮演他人的角色,才能瞭解他人的立場,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並在互動中協調適應,促進人際互動的效果。,(四)心靈、自我和社會,(1)心靈幫助個人瞭解自己與他人,協助個人決定行為反應。(2)自我是具有反省的意義,是思考過程的一部份,個人可以跳脫自己的立場,以旁觀者量自己,產生自我對話。自我是兒童時期學習他人

12、角色,經過預備、嬉戲階段、團體遊戲階段以及想像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逐漸發展出來。(3)人際互動的符號是抽象的,具有社會文化的內涵,對符號的詮釋需要在社會文化脈絡下進行。人類的社會發展就是一連串符號互動的歷程。社會現象是個人整合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後,進而詮釋進行人際互動的一個歷程。,人透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個人透過人際互動學習有意義的符號,然後運用這種符號來進行自我互動並發展出自我。個體在符號互動中逐漸學會在社會允許的限度內行動,個人的行為會受到自己對情境所下定義的影響,進而促進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成效。,(二)戲劇論,Goffman研究個人製造印象,以及他人根據其印象所做出反應的過程。(一)印

13、象管理 個人用適當語言或非語言行為控制他人對於自己的印象形成過程,又稱印象整飾、自我表演,是一種社交技巧。人際互動中,藉由修正自我的呈現,以獲得個人想要的回應。第一印象會影響對方對自己的反應。,個人印象管理方法,1.依社會標準或是對方的好惡修飾自己2.隱藏自我。為了讓人產生良好印象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常常將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3.依社會角色整飾自己,表現出符合社會角色規範的行動。4.投對方所好。,(二)互動場地,Goffman將人際互動分前台frontstage和 後台backtstage(1)前台 公開領域,正式扮演社會角色。(2)後台 私密領域,輕鬆扮演自我角色。,(三)面子功夫Goff

14、man認為表面功夫是指個人採取行動,藉著注視、手勢、姿態,及言語的敘述,使他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1)面子功夫是指個人在人際中盡量求表現以保留面子(save face)。避免丟臉,表現出個人的自重。其運作是個人對角色的自覺。(2)人際禮儀的四種類型:表達式禮儀、迴避式禮儀、維繫式禮儀、認可式禮儀。(3)人際禮儀的功能有a.指示性功能b.自我保護及肯定功能c.維持對等性功能,第三節 其他人際相關理論,一、社會角色模式 人際關係中,角色是指社會期望的行為型態(張春興,民84)(1)角色期望是指個人取得某種社會角色以後,會按規範希望或他人要求來扮演該角色的心理傾向。(2)角色衝突是指個人在生活中角色

15、扮演時所遭遇的心理困境,與特殊人際角色有關的義務。,二.遊戲模式 Berne(1964)主張人際關係是相當受到一些遊戲的控制或影響。遊戲是指用來影響對方的一些人際策略,一個人人格包含P、A、C三種自我狀態。(1)父母自我狀態是一個人從父母或是其他具影響力的人學習而來的。(2)兒童自我狀態是一個人以自己過去,特別是幼兒時期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表現。(3)成人自我狀態是利用既有資源來思考、記憶和應用,通常以不帶感覺來表現。,三、平衡論 美國社心和完形理論家Heider(1958)提出人際關係中,個人與他人的態度和認知信念不一致時,會促成個人態度的改變。強調認知結構中評價因素與情感因素的一致性,在維持

16、認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P-O-X模式,P代表個人、O代表另一個人、X代表共同關心的對象,三者之間用正負號表示,當三者乘積為正,表示和諧人際關係,反之則是不和諧。個人為維持人際平衡所採取的策略:a.改變自己的態度b.改變他人的態度或意見c忽略彼此的差異.,四、場地論 Lewin於一九三提出場地論,其瞭解人類行為的公式為Bf(P,E),B為行為,P表示個體,而E是環境。f是函數關係,即行為是個體與其心理情境二者的函數。人際關係的互動情形不僅個人的行為表現,還包括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場地論中有三個主要觀點(1)此時此刻(2)知覺(3)意圖,五、俗民方法學 社會學家Garfinkel(1967)

17、以微觀社會學角度探討個人理解社會現實的過程,在日常生活態度與意義經驗分析上,並強調個人對世界常識的理解,以及其互動方式。(一)計算 人際互動過程中,雙方所表達得意涵是什麼?雙方對話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常以省略方式進行,彼此已共同瞭解,雙方瞭解不需口頭解釋的部分稱指標性表達。,(二)指標變義性 人際互動過程中所有行動要依其特定情境與特殊互動脈絡去分析、研究與解釋。同一種人際互動在不同脈絡中會有不同意義。(三)對等原則 人際互動並非一成不變,個人可依實際情境去應變而行動,並透過經驗的累積學習。(四)自然語言 人際之間互動所形成的基本對話結構。言行所隱含的意義存在對話中。語言溝通的單位是語言行為

18、運作過程中的產物。,六、人際相關理論的觀點,(一)Adler的社會興趣 人類行為受到社會驅動力的影響,具有社會性和創造性。人天生有一種主動關心周遭人事物的潛在傾向,稱為社會興趣。(二)Fromm的逃避自由 人類基本的兩難是自由與安全,個人因為自由所產生的社會紊亂而恐懼自由、逃避自由,個人希望能接受他人的管制,而獲得安全需求的滿足。,(三)Horney的基本焦慮 Horney(1937)提出基本焦慮論,人的焦慮主要由於幼年時期的恐懼、不安全感、愛的需求以及罪惡感等複雜情緒,累積形成怨恨受到壓抑(repression)而產生的。基本焦慮是一種自覺渺小、無助、受威脅的感覺。兒童處於高度競爭情境中會感

19、到焦慮不安,進而發展出三種對抗基本焦慮的策略:(1)朝向人們:藉著情感投注等來保護自己。(2)對抗人們:藉著攻擊和敵意來保護自己。(3)離開人們:藉著孤立和退縮來保護自己。Horney將人際關係分為順適型、進取型、分離型,(四)Sullivan的人際觀點 Sullivan發展出以人際互動觀點為主的人格發展理論。不同階段,人格發展即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進行,注重早期發展人際關係中的焦慮喚醒(anxiety-arousing)。嬰兒依賴重要他人來滿足其生理與心理的需求,缺乏愛及關懷導致缺乏安全感及焦慮。成長過程中經歷社會化過程,不斷的評價造成壓力,使兒童自我標籤好的我和壞的我。壞的我帶來個人的焦慮,漸漸發展出自我系統,透過覺察控制,以保護自己免於焦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