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6213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169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国际分工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对有关理论作出分析。(8课时),第一节重商主义第二节 绝对利益理论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第四节 新古典比较利益理论第五节 相互需求理论第六节 要素禀赋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一、历史背景二、主要理论观点三、发展阶段四、重商主义贸易学说的评价,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世纪下半叶。,一、历史背景,15世纪的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自然经

2、济日益衰落,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与此相对应,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整个社会形成了对黄金的渴望;,但是西欧普遍不盛产黄金,金银货币主要是从流通中获取,尤其是从对外贸易中获得;亚当斯密称当时的经济思想是“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因而得名“重商主义”。,二、主要理论观点,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主要由商人、官员、牧师和哲学家等提出和倡导,观点和政策主张虽各异,但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却有共同点。,(一)金银货币是一国真正的财富(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三)坚持多卖少买的原则和国家干预,三、发展阶段(见表31),(一)早期重商主义(二)晚期重商主义,四、重商主义贸易学说的评价,(略),第二节

3、 绝对利益理论,一、历史背景二、绝对利益理论的特点三、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四、绝对利益理论的评价,一、历史背景:,(一)18世纪后期,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的主张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本国经济,积极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国际分工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二)代表人物及著作:,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代表作:国富论1776年出版,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二、绝对利益理论特点

4、,1.它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范围 2.它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3.它肯定了“看不见的手”的机制 和作用,三、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观点: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同样产品的条件下,一国生产其中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卖价较便宜的产品,从而形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换或贸易,进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参加贸易和分工的国家都从中得到利益。,(二)分析:假定A国和B国在分工前,同时 生产酒和布两种商品,生产一 单位布和一单位酒,A国分别需 要100人/年和90人/年,而B国分 别需要80人/年和100人/年见表3-2,表3-2 A、B两国的生产成本 单位:人/年,上表显示,A国在酒的生产上占有优势,B国在布的生产上占

5、有优势,按绝对利益学说,两国应各自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在分工前,A国生产酒和布各一单位总共需190人/年,而B国生产酒和布各一单位总共需180人/年;分工后(按绝对利益理论分工),则同样的劳动,A国可生产190/90=2.11单位酒,B国可生产180/80=2.25单位的布;,显然,同样的劳动,分工后比分工前可生产出更多单位的酒和布。,假设两国再按1:1的比例对两种商品进行交换:A国可得到1单位布,并剩下1.11单位酒,比分工前多了0.11单位酒;同样,B国可得到1单位布,并剩下1.25单位的布,比分工前多了0.25单位布;,结果,两国都获得了专业 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三)结论:各国都

6、利用各自生产条件上的绝对优势,生产那些成本低于其它国家的产品,然后去交换本国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这对己对他都有好处,也称“绝对成本理论”。,四、绝对利益理论的评价,主要贡献:首先,揭示了了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的重大作用;各国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获益,从而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利益分配问题。,其次,反对重商主义倡导的国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主张市场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一、比较利益理论的产生背景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和证明三、比较利益理论的例外四、比较利益理论的评价,一、历史背景,比较利益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又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7、。,从实践上看,比较利益理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谷物法的废除),从理论上看,比较利益理论是在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绝对利益理论隐含了一个基本假设,即一国必须在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但是,如果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国际贸易是否会发生?,如果发生了,贸易双方是否都可以获利?各国是否还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基于上述问题的探讨,比较利益理论应运而生。,(一)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二)比较利益理论的证明(三)优点(四)缺点,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和 证明,(一)比较利益理论的基

8、本观点,1.代表人物: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do 1772 1823)英国经济学家2.代表作:1817年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3.观点:比较利益理论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这两个国家之间仍会进行贸易。,只要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即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利益。,假定分工前,A、B两国的生产成本如表3-3所示:,(二)比较利益理论的证明,表3-3:A、B

9、两国的生产成本 单位:人/年,很明显,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都比A国占优势:生产布的优势是A国的1.5倍(120/80=1.5),生产酒的优势是A国的1.1倍(100/90=1.1)。按比较利益学说,B国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布,A国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小的酒。,分工后,A国用分工前生产一单位布和一单位酒的劳动,可生产(120+100)/100=2.2单位的酒;B国用分工前生产一单位布和一单位酒的劳动,可生产(80+90)/80=2.125单位的布;可见,同样的劳动,按比较利益分工后,比分工前可生产更多产品。,假设两国按1:1比例交换酒和布,则A国可得到1单位布,并剩下1.2单位酒,比分工前多

10、出0.2单位酒;B国可得到1单位酒,并剩下1.125单位布,比分工前多出0.125单位酒。,(三)优点: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以其简单易懂而又严谨的分析方法透彻地阐明了国际分工的利益,证明了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参加国际分工,从事国际贸易,使自由贸易的主张在英国首先取得胜利。,(四)缺点:李嘉图的模型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一,两种商品、两个国家和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221模型),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其二,李嘉图未能解决国际分工后,两国商品交换比率的问题其三,比较利益学说是一种静态分析的理论,容易使人忽略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对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是不利的。,三、比较

11、利益理论的例外,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而且两种商品生产的绝对不利程度相同时,则两国之间不会产生分工和互惠贸易。,四、比较利益理论的评价,(略),第四节 新古典比较利益理论,一、引进的新概念:,(一)机会成本、边际机会成本和机会成本理论 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或者说,机会成本是指利用 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2.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是指追加生产一单位某种商 品的机会成本。,1936年,美

12、国经济学家哈勃勒将机会成本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在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的中心观点:机会成本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专门生产该商品并出口部分该商品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商品,这样通过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益。,(二)相对商品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例如,商品X相对于商品Y的价格为两种商品的价格比,即PX/PY。,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与其生产成本相等,则X的机会成本等于 X的相对价格(PX/PY)。,(三)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微观经济学用来研究消费

13、者实现收入有效配置问题的工具,它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和一定的资源条件下,选择不同组合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这时,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好,只有先后次序的问题,没有满足程度大小的问题,不存在满足程度大小的问题;(见图31),设在图中的A、B两点,消费者消费8单位Y商品和3单位X商品,与消费3单位Y和7单位X商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或效用相同,即无差异。,图31 无差异曲线,I0,I1,I2,X,Y,3,7,O,8,3,A,B,由图31可见,无差异曲线有如下特点:,1.无差异曲线表明,两种能互相代替的商品,可以有无限数量的不同组合,且每种组合都带来同等满足;,2.无差异曲

14、线的数量是无限的;在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充满整个坐标的空间,这表明消费者对满足水平的偏好是无限的。,3.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纵横两轴所形成的A-B平面,叫做商品面;商品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为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都代表着各个不相同的满足水平。,4.无差异无限不可能相互交叉;5.无差异曲线在A-B平面上,由左上方逐渐向右下方倾斜,即曲线的斜率为负数。,6.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它上面的每一点的切线都在曲线的下方;这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边际替代率,其经

15、济含义是指在维持消费者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而需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四)生产可能性曲线,1.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ve Possibility Curve):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生产两种产品的各种可能性的产量组合线图。,2.转换率:一种商品转换为另一种商品的比例关系;边际转换率: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商品A,所必须减少的商品B的数量。,设MTRAB表示A、B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个点,既然投入既定,则两种相互转换的商品生产的投入总量应该相等,即两种商品各自的变量与其边际成本之积应该相等。,设A商品的边际成

16、本为MCA,B商品的边际成本为MCB,A商品的增量为A,B商品的减量为B,则:,公式(31),即:,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处于均衡状态时,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设A商品的价格为PA,B产品的价格为PB,边际转换率的公式表示为:公式(32),公式(32)表明,一个厂商以一定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若想保持最优的生产状态,按既定的价格获得利润,则两种产品价格的比率必须与两种产品边际成本的比率相等。,若不相等,厂商必须减少边际成本较高的产品的生产,将其节约的资源用于生产边际成本较低的产品,以便增加利润。,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直线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凹向原点的

17、曲线边际机会成本递减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直线,A,B,O,图32,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凹向 原点的曲线,A,B,O,图34,边际机会成本递减凸向 原点的曲线,A,B,O,图33,二、两种情况下的比较利益模型,(一)边际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模型;(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模型;,(一)边际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模型,1.绝对利益理论模型(图35),布(C),小麦(W),O,图35(a)A国,O,E,G,I0,I1,50,25,PC:PW=1:1,布(C),小麦(W),O,图35(b)B国,O,F,H,I 0,I1,80,PC:PW=

18、1:1,40,如图(35):,两国未开展贸易时,A、B两国的生产点分别为E点和F点,都达到生产和消费的均衡。此时,A国的国内比价为 PC:PW=2:1,消费水平为I0。B国的国内比价为PC:PW=1:2,消费水平为I 0。,两国开展贸易后,根据绝对利益理论,两国各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放弃生产无优势的产品,即A国生产小麦,B国生产布,产量QA=50单位,QB=80单位;,假定交换比价为PC:PW=1:1,如图所示,经过交换,A国的消费点为G点,B国的消费点为H点,消费水平分别为I1和I1,均比原来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可见,分工和贸易给A、B两国带来利益。,(2)比较利益理论模型(图36),布(C

19、),小麦(W),O,图36,O,S0,20,A国,60,30,S1,.,2:1,C,.,布(C),小麦(W),O,图36,O,S0,B国,80,60,S1,C,2:1,120,1.5:1,.,.,如图(36),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内的生产与国内的消费是相等的),A国用单位劳动时间可生产20单位的小麦,或60单位的布,这两个端点间的连线为A国国内比价线,倾斜度为3/1,即PW:PC3:1;,B国用单位劳动时间可生产60单位的小麦,或80单位的布,这两个端点间的连线为A国国内比价线,倾斜度为4/3,即PW:PC4:3;,为满足国内需求,假定A国生产30单位布和15单位小麦,生产点为S0,B国则生产

20、45单位小麦和20单位布,那么,在图中该生产点为S 0点,其消费与生产相一致。,如上述图形36所示: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B国在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采用比较利益理论进行分析;,依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TA=TB=T)PWA:PCA=3:1,PWB:PCB=4:3PCA:PCB=QCA/T:QCB/T=80/T:60/T=4:3PWA:PWB=QWA/T:QWB/T=60/T:20/T=3:1,很明显,B国小麦的价格是A国的1/3,布的价格是A国的3/4,所以B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更具有优势;同理可证得,A国在布的生产上更具有优势。,或者说,A国在生产布的劳动生

21、产率比 B国高,机会成本比B国低,卖价便宜;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比A国高,机会成本比A国低,卖价便宜,从而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A国专业化生产布,B国专业化生产小麦,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可使两国都获得利益。,由上可知:第一,国际分工取决于机会成本;第二,国际分工以贸易利益作为自己的稳定条件。,只有给两国都带来利益的国际贸易,才能使国际分工保持下去,即两国开展贸易后,国际比价应处于A、B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假定国际比价2:1符合这一条件,A国自己消费30单位的布,按照2:1的国际比价,用余下的30单位的布换回15单位的小麦,以满足国内对小麦的需求,图中的C点是贸易后

22、,A国的消费组合点;,B国消费45单位的小麦,按照2:1的国际比价,用剩余的15单位小麦换来30单位的布,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图中C表示贸易后,B国的消费组合点。,在A、B两国贸易后,其消费点都比贸易前高,这就是国际贸易给参加国带来的利益;因此,在一国生产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而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两国仍然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换获得贸易利益。,(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模型,1.图37所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其生产与交换是如何实现的:,Y,X,O,图37(a),O,A国,C,A,PPCA,TA,Y,X,O,图37(b),O,B国,C,B,PPCB,

23、TB,如图所示,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PPCA 和PPCB;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分别表示各国所能达到的最大生产量X产品与Y产品的组合;,由于仅有供给因素(用PPC线表示),无法确定究竟选择曲线上哪一点来组织生产,需要引进需求因素(由无差异曲线表示)。,每个国家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是一族无限多的曲线,其中必然有一条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消费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点称为切点,该切点为封闭条件下一国经济均衡点,它表示资源配置的优化及有效利用,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如图所示:A、B两国切点分别为A、B点,A、B两点的切线分别为TA和TB;它们的斜率表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商

24、品的相对价格。,(2)图38所示,A、B两国在贸易条件下,其生产与交换是如何实现的:,Y,TW,O,图38(a),O,D,A,C,PPFA,TA,A国,进口,出口,A,Y,TW,O,图38(b),O,B,C,PPFB,TB,B国,出口,进口,B,F,E,比较A、B两国国内相对价格,B国在B点的,小于A 国在A点的;这说明,A国在生产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而B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两国按照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即A国放弃部分X产品的生产,将让出来的资源扩大Y产品的生产,在图38中表现为A点沿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而B国相反,其生产点沿生产可能性曲线下移。,3、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25、条件下的比较利益,当A 国生产从A点移向A 点,B国生产从B点移向B 点时,A、B两国生产Y和X产品的机会成本逐渐增高;分别在 A 和B 点时,A、B两国国内相对价格相等,形成TW的统一交换价格。,作为A国,因专业化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它用Y产品去交换X产品,出口DC的Y产品,进口AD的X产品,交换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消费点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给定的界限;作为B国,则出口EF的X产品,进口FB的Y 产品,消费点E也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限定,福利水平高于实行分工前的情况。,4.结论:,图38是(22)模式,在A、B两国构成的世界中,A国的出口即是B国的进口,反之亦然;图中,EF=AD,DC=F

26、 B,即 ADCEFB。,这表明,在边际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异,就可以进行分工和贸易,对两国都有利;同时还表明,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国际分工不会导致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因为,随着成本的增长,进一步专业化会丧失原来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第五节 相互需求理论,针对李嘉图解释国际交换条件时存在的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J S Mill)18061873 年1820年留学法国,与圣西门交往曾任东印度公司职员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

27、的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特点:把需求引进国际贸易理论,即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以补充比较利益理论之不足。他认为,李嘉图仅从供给方面解析分工模式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因而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商品交换率。,主要论点:,(一)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国际交换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二)国际交换条件(交换比例)国际需要方程式,1.国际交换比例以国内交换 比例为界限;2.国际交换比例由国际需求 方程式所决定;即国际交换比价必须等于两 国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1.贡献:相互需求理论从相互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的确定,丰富且深化了大卫李嘉图的理论;,理论贡献与缺陷:,2.缺陷:

28、穆勒把劳动耗费和成本高低对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放到次要地位,以两国进出口价值平衡时的供求一致作为决定交换比例的依据,背离了劳动价值论;因而,相互需求学说不可能真正解释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问题。,4、小结:,供给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供给,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的;两国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商品的强度相等,即两国相互需求对方商品总量之比相等;,因此,两国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化,也会引起贸易条件和贸易利得的变化;若一国单方面对另一国商品需求强烈(增加),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贸易利得愈小;反之,相反。,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一)提供曲线(二)提供曲线的意义,(一)提供曲线(Offer Cu

29、rve)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他用几何图解为穆勒的“国际价值”决定原理作出进一步系统的说明。,其所运用的工具是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和供给曲线(Reciprocal Demand and Supply Curves),提供曲线的含义: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V,X 毛呢,酒,O,P,M,图39A,Y,100:20,f,X 毛呢,酒,O,d,图39B,Y,a,b,c,e,英国提供曲线B,f,X 毛呢,酒,O,d,图310,Y,a,b,c,e,图39中,X轴表示英国在不同交换条件下愿意供应毛呢的数量,

30、Y轴表示英国对葡萄牙酒的相应需求数量;英国毛呢和酒的国内交换比例,以价格线OV表示,图中线段MP,是英国为获得M桶酒所愿意支付的交换价值的限度。,若毛呢(以酒表示)的国际价格低于此线,英国宁肯减少毛呢生产,自己酿酒,则贸易不会发生。若毛呢(以酒表示)的国际价格高于此线,英国的提供曲线便产生。,随着英国需求酒的程度的增强,会出现若干个毛呢提供点(o、d、e、f等),联结o、d、e、f等点成OB线,即英国的提供曲线,表示英国愿意以不同数量的毛呢换取葡萄牙的各种数量酒的提供曲线;同理,图310中的OC为葡萄牙的提供曲线。,(二)提供曲线的意义,提供曲线既表示可出口商品的供给,又表示要进口商品的需求;

31、一对提供曲线,决定了两国的贸易均衡。,所谓均衡是指经济中变动的各种因素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在国际贸易中,若两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达成交换价格,在这个价格条件下,双方的提供与获得正好达到等量互补,这时,国际贸易就达到均衡。,X 毛呢,B,Y,D,D,C,酒,B,PE,PV,图 3-11,O,图 3-11中,OB是英国的提供曲线,OC是葡萄牙的提供曲线,两条提供曲线相交于D点,表示供给与需求平衡;OD线表示两国的贸易条件(即毛呢和酒的比价线,用OPE的毛呢交换OPVD酒);在OD的比价线上,英国的出口正好抵付它的进口,葡萄牙亦同。,若英国对酒的需求增强,愿用更多的毛呢换酒,这时英国的提供曲线会

32、下降,从OB降到OB;若葡萄牙对毛呢需求不变,比价线就会从OD降至OD,表明英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英国出口利润降低会使厂家减少出口,葡萄牙利润提高则会增加出口,从而使交换比例恢复到D点,并稳定下来。,第六节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回顾:大卫李嘉图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的角度,揭示比较利益的基础,阐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1879-1952)和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提出比较利益论的另一种解释,即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狭义):又称为要素禀赋比率理

33、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商品流向的学说。,要素禀赋理论(广义):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狭义要素禀赋理论二、广义要素禀赋理论三、里昂惕夫之谜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谜后扩展,一、狭义要素禀赋理论:,代表人物: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代表作:俄林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出版该理论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理论);,(一)H-O理论的假设前提,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与两种生产 要素,即222模型 2.生产技术相同,即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 3.消费者偏好相同,既两国消费无差异曲线的方位与形状相同,4.要素密集程度固定,即

34、某种产品在A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B国也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规模收益不变,即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成线性正比关系 6.要素流动性 7.完全竞争 8.商品自由流动,(二)H-O理论的基本内容 H-O模型的基本命题是: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例如,资本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基于如下推理过程:(1)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它们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造成的。(2)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不同,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3)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 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4)各国生产同中产品时

35、,其 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直接原因。,(5)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同种产品时,分别处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总之,H-O理论试图说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别,是各国比较优势得以形成的基础。,(三)H-O理论的特点:1.它强调在生产各种产品时,不是投入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投入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生产要素,进而提出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技术配比问题,使理论更贴近现实;,2.它不同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H-O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上;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各国生产者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或生产技术水平的差

36、异上,以产品本身生产的差异说明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即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二、广义要素禀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又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即H-O-S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根据H-O理论提出的。,(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内容 包括:一是 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即,原先要素价格比率不一致的两个国家,在发生自由贸易后,要素价格比率会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二是 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即,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的国家不相等,经过自由贸易后,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证明,艾奇渥斯盒状

37、图(Edgeworth Diagram Box)分析方法:通过两种商品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找出一国产品的生产契约曲线,反映一国最大产量的产品组合,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对应;,Oy,Oy,K,K,L,A,A,B,B国,B,A国,L,图 3-12,从图 3-12中,横轴表示一国拥有劳动力存量,纵轴表示一国拥有的资本存量;A国的劳动力存量比B国的多,而资本存量比B国的少;A国的要素存量方框是一个横躺的长方形,B国为资本存量方框是一个竖起来的长方形。,从图 3-12中可见,A国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通过两国X产品与Y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求出两国的生产契约曲线;OXOY为A国的生产契约线,OXOY为B国的生产契约线。,三、里昂惕夫之谜,(一)“谜”之由来及内容1、“谜”的由来2、“谜”的内容(二)“谜”的解释1、谜内解释 2、谜外解释,四、要素禀赋理论的谜后扩展,(一)人类技能和人力资本说(二)技术差距和产品周期说(三)偏好相似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