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6217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5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语言学》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传统语言学,忽略 传统 是 对 物种 的 背叛,一、西方传统语言学,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后语言哲学教学语法-思辨语法-经验语法/唯理语法,人类早期语言研究的研究视角,从哲学、神学、逻辑学或文学等角度。传统“小学”借字形、字义的训释解疑来阐明某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哲学家、逻辑学家拍拉图第一个认真探讨希腊语法,其对话录把希腊的句子划分为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两大部分。希腊语法的范畴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逻辑范畴的体系。希腊早期的语法研究还直接服务于文学,甚至与文学、文学评论混杂在一起。,基于哲学的名实思辨,公元前5-4世纪,哲学家Socrates,Plato对话,Aristotle解释

2、篇修辞学诗学和Stoics斯多噶学派论及语言问题:词缘何而生意义?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惯例派A:约定俗成的语言随人类的习惯而发展起来,人类可改变语言。自然派S:作为自然产物的语言受外部原则支配,一切词天然地代表它们所指称的事物,词源研究重要。,基于逻辑的范畴确立,基于范畴的词法体系,在研究逻辑范畴的过程中自然涉及到语言范畴,由此逐步建立了语法的基本范畴。早在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就研究过名词性范畴,分成阳性、阴性和中性,并从修辞术角度区分了请求、提问、回答和命令四种语句类型。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对语句进行逻辑分析,区分了相当于是主词和谓词的两种表

3、达单位。柏拉图在对话录中,从逻辑角度区分了两种句子要素:名词性成分(onoma)和动词性成分(rnema),柏拉图对句子的定义是:“只有把它们(onoma和rnema)联合起来,它们才能彼此呼应,而且一经结合就成为言语,至少是最初的和最短小的言语。”,亚里士多德诗学词类三分法,名词为含义的合成音,没有时间性,它的各成分本身不含意义。动词为含义的合成音,有时间性,它的各成分和名词的各成分一样,本身不含意义。连接词为某种不含义的音。首先是明确了词单位,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意义但不能进一步再分为有意义的单位。其次,在将柏拉图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限定为名词和动词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以后划分

4、出的连词、冠词、代词和介词的第三类句法成分。,斯多噶学派:词类五分法,创立了动词、连词、成分(冠词和代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的五分法,其中包含了形态和意义的双层分析法,一级分析根据形态而二级分析根据意义(如名词)。发现格变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区别,把格作为名词的形态范畴并给确定直接格(主格)、间接格(包括属格、与格和宾格)和呼格等术语。提出了动词的时体范畴,并且通过格变区别了主动(及物)、被动和中性(不及物)动词。,古希腊的语法研究范式,西方语法学史上最先形成的是形态学,然后才是句法学,而句法描写又以形态描写为基础。这一以形态学为关键的古希腊语法研究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是划分出词这一实体;然

5、后根据语义和形态变化确定词类;最后描写词语组合中的相关词形变化和分析句法。,R.H.Robins简明语言学史,“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首先从希腊语的语词成分的观察中,制订出一套描写和分析希腊语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在以前没有使用过。这正是希腊语法方法促使后人不断追溯的魅力所在。”古希腊屈折型的语法学体系的建立,并非哲人具有特殊的天赋,而是古希腊语言的天然特征所导致。,Thrax公元前100年语法科学,总结亚里山大学派的语法研究,西方第一部完整全面的语法书,任何英语语法教科书均受其影响。基于观察和经验的研究。创造的语法术语沿用至今。为什么研究语法?语法学是诗人和散文家对语言基本用法的知识,包括正确朗读/

6、结实文学/对术语和内容提供注释/发现词源/发现规律性/欣赏文学作品。名词的语法属性:性(阳/阴/中)类(原类/派生类)形(简单/复合)数(单/双/复)格(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呼格)。动词的语法属性:语态(陈述/命令/愿望/虚拟/不定式)、结构(主动/被动/中性)、类、形式、数、人称、时态。,3古罗马的语法研究,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征服希腊。西部是拉丁语,东部是希腊语(文化优势),用希腊语法理论和范畴描写分析拉丁语。Marcus Varro论拉丁语:词源学(类推+异常)+形态学(格+时态)+句法学。词的分类:有格的变化的=名词形容词,有时态变化的=动词、兼有格和时态变化的=分词、格和时态变

7、化均无的=副词。,Priscian语法惯例六世纪,中古语法理论经典。讲授拉丁语。词+词形变化表=语法分析模式。词类:名词、动词、分词、代词、副词、介词、感叹词、连词。动词时态分现在/过去/将来时、未完成/完成体、及物/不及物/被动态。,5-15世纪:中世纪欧洲语言学,作为教育基础的“七艺”: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传授基督教义涉及到语言问题,带动研究Aelfric(1000)Latin Grammar&Colluquium 讲究实用和规范的拉丁语语法著作。在经院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Speculative Grammar思辨语法,不再满足于仅就语言现象作出说明和描写的教

8、学语法。经院哲学的根在亚里士多德:事物生长变化四因: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思辨语法,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理论。Boethius第一次提出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语义共性:人/好/道德。Hispanus逻辑纲要把语言分为意义(主要/附加;本质/外加)、假设(形式/物质,目的语/元语)、名称三方面。Modistae学派探讨存在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以其基本分类和相互关系为研究课题。语言是一种惯例又由有限的单位按有限的规则组成,大自然的规律、语言内部的规律、人类的认识规律都可对解释语言现象提供理据。,词类问题:名词以稳定永久的方式表达一种事物及其属性;动词用暂时过程表示事物。句法问题:一个可接受

9、的句子遵循四条原则:物质=词、形式=各种结构的结合、动力=说话人强加于词的屈折变化、目的=所表达的完整的思想。三个条件:词能构成句法结构、词要有正确屈折变化、词要能相互搭配。建立了一种明确的系统的句子结构理论和句法关系理论,较教学语法更为深刻。,经验语法-经验主义,17世纪文艺复兴后期,欧洲力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得到发展,促成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兴盛;其采用的实验、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语言学的研究也有启发。培根: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经验,后者则从自然中得到,其内容是客观的,研究者从感性的材料中获取合乎规律的东西。逐个对事物进行分析。强调客观依据和实用价值。,唯理语法-理性主义,基础:相信人类有相同的思

10、维结构,所以人的思想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主要内容:寻找支配世界语言的共同原则、决定现存语言文字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共同因素,探索语言与思维逻辑社会文化的关系,英John Wilkins设想有一套普遍使用的语言原则,使世界各民族能够互相交流。人类知识的完整程式应包括:抽象关系、行为、过程、逻辑概念、自然种类、人际关系等。这些类别和关系都用不同的表达式,句法规则尽可能简单,语法关系通过词上角或后面的标记来表示。,保尔罗瓦雅尔Port Royal学派,1以笛卡尔的哲学为基础:人的思维和高于一切权威的理智是相同的,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语法在表达思想上有一致性。(笛卡尔:认识并不起源于感觉经验,而来自

11、理性本身;感觉是不可靠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只在于观念思想是否清楚明白,只须用理性来加以判断。自然科学的进步要求哲学从根本上进行概括和总结,提供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不再从表层结构认识词类,而是从更深的结构分析词的性质:动连叹词是思想的形式,名冠代分介副是思想的对象。3语言的普遍原则来自人类思维的本质;具体语言的特殊原则来自不断变化的习惯。前者旨在探讨语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相应的研究先于任何具体语言。,普遍唯理语法(1660),逻辑学家Antoine Arnauld和语言学家Claude Lancelot的合作结晶。“文字和字母”部分分析语言的物质成分,论述了元音、辅音、音节、重音、字母和拼

12、读教学法等。“词所表达的意义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所依据的原则和理由”部分研究语言的精神成分,在讨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后,对词类划分和词法范畴进行了详细解说。,唯理主义的词类分析,运用了笛卡尔唯理主义来解释传统语法体系。在词类九分法的框架中列举并解释各类词的理性依据,运用逻辑术语和规则来解释语法现象,把语言形式分成表思维对象或概念和表思维方式或判断的两类:前者包括名词、冠词、代词、分词、介词、副词;后者包括动词、连词和叹词。,演绎:语法和逻辑的对应,法语外还引用了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欧洲多种语言的例证,以此来说明种种语言中隐含着语言共性和语法范畴。普遍贯彻演绎研究,从分析思维方式出发,以探

13、索思维方式怎样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表现出来。普遍依据形式逻辑,把思维过程划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阶段,用以指称概念的声符是词语,进行判断表达是命题。既然思维可以分解为对象和方式,词也就可以分成与相应的两类,以简单化的等同在语法与逻辑之间寻找对应。,后继影响和理论启发,经验语法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唯理语法寻求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共同原则。前者对Bloomfield的结构主义有很深影响;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则非常强调普遍语法的重要性。学术思潮产生的背景:18世纪的语言学不再满足于对个别语言的语法描写,而是开始把各种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14、,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研究,目的:为保存口头相传的婆罗门教义吠陀经原文和梵语文学。代表:公元前5世纪潘尼尼八书。主要贡献:1词义的多变性和伸延性,词义靠观察语境得出或由师长教授;2句子本身的语义和语法都远远超过其组成词汇的总和;3区别语言中的外显即时表达(具体场合讲出的话)和内含永久实体(抽象的语言原则),类似于索绪尔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乔姆斯基语言运用performance和语言能力competence;4语音学和音位学;,5语法方面,描写梵语的屈折变化、派生现象、组织结构和句法用法。词类划分:名词、动词(有屈折变化);介词、小品词(无屈折变化)成句条件:一个句子由各词类搭配而成

15、;语义上必须合适;时间的连续性。6首创“零位”zero representation概念:零位,代表原则上应该有而实际上不存在的单位的标记。如,名词=词根+词干词缀+屈折变化词缀。,附庸-独立,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语言研究主要是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语言研究服从于哲学、历史等的研究的需要,因此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只有当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以后,语言研究逐渐摆脱开哲学、神学、逻辑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羁绊,语言成为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了,只有当独立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语言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产生、运用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之后,人类的语言研究

16、才有了质的变化。19世纪语言学家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欧亚诸语言,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其特点是运用历史比较法揭示有共同来源的语言或方言的亲属关系,比较亲属语言中的共同成分研究其在不同时期中的状态和演化规律,构拟出基础语。19世纪20年代起葆朴等学者把比较法运用于语言的历史研究,创建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法,从比较中揭示普遍规律,从比较中找出历史情况,从现存的各有关语言中寻找保留下来的古代语言特征,以构拟古代共同语。1786年(英)琼斯证明:古梵语和古希腊语、拉丁语有共同祖先。1799年(匈牙利)沙穆艾尔证明:匈牙利语和芬兰语同出一源。19世纪(德

17、)施莱歇尔、洪堡特、格林、博普、(丹麦)拉斯克、(俄)沃斯托科夫等都进行历史比较语言研究。,第一阶段,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日耳曼语语法“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音变受一定的规律支配,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

18、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阶段,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刊物形态学研究。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评

19、价,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强调语言研究对象的确定、科学方法的产生,强调语言研究摆脱了附属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语言学也有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诞生于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最初的一个阶段,而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问世,则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理论上的

20、成熟。,现代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三块丰碑,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对全世界的语言研究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们是现代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三块丰碑。,二、中国的传统语言研究,小学-章黄学派-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印欧语眼光-传统的缺憾/生命力,经学的附庸?章太炎黄侃学派,王士元:语言构拟是中国语言学的一大成就中国的语言构拟可追溯到明末的陈第(1541-1617)。通过内部构拟法构拟了上古汉语的面貌。1613-1682顾炎武通过对诗经韵脚和广韵的对比,初步拟定了古韵系统。这些研究无疑是建立在音系是规

21、则性演变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许多学者利用韵书、反切、谐声字和诗经用韵等材料巧妙地发现了汉字在上古的一些读法。这些方法在历史语言学中都可以归入内部构拟的部分。伍铁平1990:我国明清时代的语言学曾在几个方面领先于当时的欧洲语言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结合文字、训诂(微言大义)解释古代经籍中虚字的用法。实字易训,虚字难释最早文献:汉诗毛传,元卢以纬语助虚字研究第一本专著。集大成:清代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至清代尚未区分具体词类,解释语法现象只限于艰僻难懂或有疑义的词句,没有全面系统科学地揭示语言语法体系的规律性。没有把虚词的作用的普遍性找出来。,1898马建忠马氏文通,用历史比较

22、法,对语言结构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始形成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模仿西文“词类本位”。字“类其义”。“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各国语言“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藉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搜集和分析,在从语料中寻求规律,主体内容,文通分为四部分:首正名、次论实字、次论虚字、以论句读终。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位次分析法: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主次 宾次 正次 偏次 前次 同次。词(句法语义成分):起词 语词 止词 表

23、词 司词 加词 转词。,实字义类划分法,文通继承了传统的虚字和实字二分法,然后再划分具体字类,从而建立了汉语的字类系统。实字的定义是“有事理可解者”,实字下分出“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省事物之形者曰静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五类。虚字的定义是“无解而惟助实字之情态者”,虚字下又分“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四类。文通的字类划分是二层分类法,一级标准是虚实,二级虚字划分是“情态”标准或语法功能

24、标准;二级实字划分是语义标准。文通认为:“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对字类其义的评价,80年代早期,吕叔湘、王海芬(1984)就已指出马氏文通九类字的划分大体上合理,除把“字”改为“词”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变化。杨华(1994)认为“意义分析法的致命弱点在于以词汇意义代替语法意义,以逻辑分析代替语法分析,这也是中国早期语法著作普遍存在的弊病”。,字类假借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陈保亚(1999)认为:马氏在给实词分类时,界说中根据的是意义,实际操作中主要根据的是位置或分布。从根本上说,马氏主张从字所处的位置或分布来断定字类,这是本世

25、纪结构主义确定词类的一个基本原则:分布。评价:以结构主义理念,对文通的重新“解读”。文通词类划分的“义”一是语义关系,一是句中语法位置,文通采取的是意义与功能互融的分类原则。,位次说:两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位分析术语:主次 宾次 正次 偏次 前次 同次词分析术语:起词 语词 止词 表词 司词 加词 转词“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次者,名代诸字於句读中应处之位也。”凡名代诸字为句读之起词者,其所处位曰主次。凡名代诸字为止词者,其所处位曰宾次。凡数名连用而意有偏正者,则正意位后,谓之正次。凡数名连用而意有偏正者,偏者居先,谓之偏次。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

26、次。,对“位次说”的评价,位次说是马氏看到“中国文字无变”而根据西语“格”范畴建立起来的,是试图阐述名词、代词及其作为结构成份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词在结构体中的语法作用可以通过结构成分的分析得到确认,作为结构成分的词在结构体中发生的语法意义变化同样存在,西语以“格”说明之而马氏以“次”说明之。对汉语来说,可以不用格、次之类的术语,但对结构体内外的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进行说明则是完全必要的。(李开1993),马氏文通的三大价值,一、学科建设价值(1)采用“字、词、次”三线并进、各司其职的系统建构;(2)建立了汉语语法学的第一个字类系统;(3)设“词”和“次”范畴,建立了汉语语法学两个平面分析法;(

27、4)详细研究了虚词和词序这两种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5)对“句”、“读”、“顿”的重新阐释,建立了汉语语法学的第一个语句系统;(6)建立了单句的分析法,作了复句下位区分;(7)系统揭示了古汉语语法的特点。,二、文化交流价值 马建忠引进欧洲的普遍唯理语法,承袭汉语虚字研究的传统,以古典文献为语料,撰成文通,既为中国传统语法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范型。这种范型就是:西欧的理论框架与汉语的语言材料柔和一体。在运用西欧理论框架的同时,可以沿用有关的传统相应概念。,三、社会功能价值 为中国的现代化倡导“智民富国”或“教育强国论”。西方儿童之所以能够致力于研究数理生化和心理法律等

28、“有用之学”,就在于很快地掌握语文,西方儿童很快地掌握语文就在于“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而中国儿童之所没有时间“讲道明理以备他日之用”,就在于迟迟不能掌握语文,而迟迟不能掌握语文,乃是因为“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因此“比拟”西文规矩,揭示华文隐寓“规矩”以供儿童“通文”,成为当务之急。,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真正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而完整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语:是现代的汉语,白话文,不是文言文;是大众的普通话,不是行话或方言。句本位的语法:以句法为纲,以词类为目第一次把句法提到主要的地位。批评:以西方语法体系为框

29、架,以西方语法著作为蓝本,对汉语语法本身的特点重视不够。(模仿阶段),1词类:实体词(名、代)、述说词(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态词(助词、叹词)“词无定类,依句辨品”:从句法中心出发,按照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职能。受批评。2成分:主要的成分(主语、谓语)、连带的成分(宾语、补足语)、附加的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3实体词的位置:主位、宾位、补位、领位、副位、同位、呼位。,图解法,第一次实现了汉语语法分析的图表化。(主语)(述语)(宾语)工人 造 桥。许多 一座 强壮的 长长的 铁,句子成分分析的加线法,张拱贵、廖序东1955文章的语法分析要点:分析对象

30、是单句;一个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补足语)、定语(形容词性附加语)、状语(副词性附加语),主语和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语是连带成分,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作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是词;分析时,一般先找出句中的中心词(主、谓);看谓语动词后面有无宾语、补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对句子成分分析法的评价,优点:“让人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基本格局、结构)”,对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缺点: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主干部分“站不住”:我们便宜他了;意思变了:他死了爷爷;分析歧义的能力差:我们四个人一组,照片放大了一点儿;不利于发

31、现词语的用法特点:白白损失了一个营。,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供中学教师教学参考;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突出汉语的特点和规律的描写;采用了从意义到形式的编写体例。上卷词句论:从语法形式的角度阐述汉语的词、词组、句子这些语言单位的结构和类型,建立语法体系。下卷表达论:从语法意义的角度介绍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许多重要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它们的汉语表达方式(手段)。,Otto Jespersen(1924)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叶斯泊森语法哲学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外在形式上和内在意义上来进行考察。如果用字母O来表示外部形式,用I表示意义,那么便可以把这两种研

32、究方式分别以相应的公式OI和IO来表示。也可以说,研究句法应从意义到形式,研究词法应从形式到意义,这两部分语法事实相同,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两者互相补充的研究,可以给予某一种语言的普遍事实以一个完整而明晰的概述。,词类问题,按词的意义和作用,分:实义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辅助词(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系词、语气词、形容词)。词的配合关系(词组的结构方式)分:联合关系(牛马)、组合关系=附加关系(定名、副动)、结合关系=造句关系(主谓)。(未提到动宾、动补关系),句法问题,以句子的结构类型(句型)为纲,分单句和复句。单句分:叙事句(动词谓语句)、表态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判

33、断句(名词谓语句)。讨论了把字式、被字式。句子和词组的转换、句法的变化:以变换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词组和句子、各种句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王力1944中国语法理论,功能中心说,分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分析“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紧缩式”等特有句式。词类:实词(名、数、形、动、助动)、半实词(副)、半虚词(代、系词)、虚词(联结词、语气词、记号)。仂语:主从仂语(次品+首品、末品+次品、三品联结)、等立仂语=联合词语。,Otto Jespersen三品说,词类是根据词的本身特点确定的,而词品是根据词与词组合时的相互关系确定的。在词与词组合构成的任何一

34、个实体中总有一个词最重要,其他的词都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这个词,由此构成首品、次品、末品的结构或语义的从属关系。叶氏进一步把三品的划分运用到主谓结构和动宾结构上去,主谓结构的主语是首品而谓语是次品,动宾结构宾语是首品而动词是次品。不同品级的词同句子成分也有的对应关系,首品词经常作主语、动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次品词经常作谓语、定语,末品词经常作状语。,吕、王采用Otto Jespersen三品说,品级(ranks)和核心(nexus)这两个范畴是叶斯泊森对语法学理论的创造性贡献。词类是词典里的分类,句中要根据词与词之间限定与被限定的相互关系、词在组词造句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定词的品级,a fu

35、riously barking dog中主要核心概念dog是首品,限定dog的barking是次品,限定barking的furiously是三品。虚词无品。吕、王:用三品说(词级说)主要是为了解决词类活用问题。模糊了词类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品”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朱德熙、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和中国现代语法两书都曾因采用Jesperson的“词品说”受到批评。其实叶氏的词品说并不见得比当时流行于汉语语法界的词类通转说和词无定类说更坏。吕、王二氏的书只不过是用词品说代替了旧有的并不见得高明的词类理论。要是给叶氏的理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只能说是“不解决问题”,谈不上有多大的害处 吕叔

36、湘,悟,创立三品说是试图解决现代英语中的“词无定类”或“词无定位”现象。词类是就词的本身意义而言,词品是就词与词组合中的从属关系而言,词类固定不变而词品关系可变。三品说排除了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表面上使词类划分成为游离于句法分析之外,实际上揭示了词的语义分类和词的句法关系的非对称性。词类表示语义类别,词品表示句法关系,词品说的本质是语义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分流制李葆嘉即使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观察,也需要具有哲学的头脑卢梭,西语分析框架和汉语语言事实的撞击,具体语言中的语法是自然的存在,不同语法分析法的自发产生取决于具体语言的类型特征。不同的语言类型自有不同的自发传统语法学。传统汉语研究没

37、有西欧形态语法学意义上的语法学,但有依据汉语特点自然形成的“语义虚字语法学”传统。,“汉语无词类论”,高名凯1948 汉语语法论 大前提:区分词类不能拿词的意义、声调变化、功能和结合关系作标准,而只能拿标明各种词类的特殊形式,即狭义的词形变化作标准。小前提:这种标明各种词类的特殊形式是不存在于汉语的,而汉语的构词形态也不足以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结论:汉语的实词没有词类的分别。,方光焘-文炼“广义形态说”,广义的形态,除了单词的形态变化以外,还包括词和词的相互关系,词和词的结合,语词的先后顺序等等。单词形态变化不多的汉语,却必须从结构上来区分,从词和词的相互关系,词和词的结合上来区分,即是说从形

38、态学上来区分。我们排斥的是那种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语义学的研究范围,至于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正是我们所极端注意的,不过这种意义,并不体现于孤立的单词上,而是体现于词和词的结合,词和词的相互关系之中,“文法学中以形态学为对象的,是要从形态中发现含义。”如果我们离开结构去谈意义,这就不是语法的研究,如果我们执着于单词的结构形式而不顾结构中的意义,也会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吕叔湘“结构关系分类法”,句子成分代表一种结构关系,所以按照句子成分定词类也就是按照结构关系分词类。但是结构关系却不限于句子成分关系。第一,句子成分定类法考虑的是一个词的已经实现的结构关系,而且只考虑其中一种关系(词在句子里的

39、职务);结构关系分类法考虑的是一个词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因而是同时考虑它的各方面的结构关系。第二,句子成分分类法不得不随着词在句子里的职务的变更而变更它的类;结构关系分类法不受这个拘束,可以另外考虑变类不变类的条件。,汉语语法学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高名凯:凡语言没有形态变化不可划分实词词类;文炼:凡语言具有结合关系或结构关系可划分实词词类。但是:西语的词法形态变化 词和词的结合关系的汉语形态。无论是因为汉语没有形态而取消汉语实词词类的划分,还是因为汉语必须划分形式词类而生造语义结构投影的汉语“广义形态”,其实质都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语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形态性只是形态语言的

40、特殊属性,依据语义划分词类才具有世界语言的普遍性价值。,50年代主语宾语之争,1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是主语:黎吕王;“主席团”是宾语:张朱。2这样的事情谁肯干?“这样的事情”是宾语:黎吕王;“这样的事情”是主语:张朱。分歧点:印欧语确定主宾语主要看形态。确定汉语主宾语的标准是意义还是词序?词序是否反映结构的全部?汉语有没有倒装?有没有宾语前置?有没有主语后置?,有关结论,1语法研究要贯彻意义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2存现句施事宾语:台上坐着主席团。3受事主语句这样的事情谁肯干?遗留问题:1形式和意义如何结合?2“台上”是状语还是主语?,传统语法学的缺憾,1对象选择的狭窄 对规范性的强调导致传统

41、语法坚持书面语优于口语的取向,对一些处在变化中的非“规范”事实关注不够,由此导致语法分析的难以周详,语言阐释的缺乏深度。与20世纪欧美新语法学理论相比,传统语法学视野狭窄而缺乏生动。,2术语界定的含混现代语法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对语法术语范畴明确界定,建立术语定义系统。传统语法学的很多术语具有先验或印象色彩,缺乏周遍概括而定义含混。传统语法学对宾语的通常定义为:“The object of the verb is the term indicating the object acted upon”。但依据分布理论,宾语可能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可能是别的语义角色;动作的承受者可能是宾语也可能是其

42、他句子成分。,3方法取择的单一 传统语法学分析语法现象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从口语和书面语中收集若干用例分类排比以根据语感寻找规律。但用例的数量再大,也无法和开放性的语言相提并论,因此运用归纳法来研究语法的解释力有限。现代语言学在归纳法之外引进其他方法,如演绎法、比较法、实验法、统计法等。作为归纳法的对立面的演绎法,与归纳法互为补充,但汉语传统语法学明显缺乏演绎精神。,4应用目标的局限 传统语法学注重规范性的动因是为了语法教学,而语文教学功利性目的又导致语法研究热衷于规范性。满足于常式句的分解,缺乏语法描写的深度。与之相比,结构主义建立发现程序,重视事实观察的全面性、注重事实描写的系统性和注重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生成语法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形式语法,并且对研究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价,语法研究的数学性追求提升了学科品位。语法学成果不仅要求解释既成事实,而且要能预测未成事实;不仅可以描写某一语言结构,而且可以对其他语言结构进行描写。,“传统”的生命力,传统语法学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有着自我生长的语文教学空间,正是这些长处又使得传统语法学在不断改变中生命之树长青。批评传统的学者往往同时又是站在传统这个平台之上。,启发,冲突、碰撞是学术生命力的表现。仰视偶像是学术宗教形成的原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