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634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0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区域协调》PPT课件.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 促进区域协调 建立互动机制,主讲人:长沙县维汉实验中学 孙亮中,专题三、促进区域协调,建立互动机制,湘潭县教研室 陈武进,热 点 聚 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这标志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全面形成。建议对各区域“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其特点有四:第一,战略布局更加完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第二,发展定位更加准确。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都有不同要求。第三,发展重点更加清晰。第四,政策导向更加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2、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首次提出“不”的区域发展理念,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2006年3月6日在记者会上指出,缩小地区差距的内涵不是指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缩小各地区间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关键是要使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最终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逐渐地享

3、受到同等的生活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点加强大型粮食基地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改革重组和技术改造。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做好部分城市和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

4、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温家宝强调,要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和带动欠发达地区。,资料卡,中国首次提出“

5、不”的区域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风沙固防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将被列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它们几乎会存在于全国每一个省份,立足保护和修复。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得到调整,有助于合理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特定区域内的特定问题和特定目标。甘南就是其中之一,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它被明确划定为湿地生态功能区,以加强天然林、湿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的方式实行退耕退

6、牧还林还草。甘南州补给着黄河源区约一半的泾流量,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发,已使这里出现了200多公里长的沙丘,草原承载量比50年前下降了约50。据有关专家测算,黄河中下游因洪灾或断流造成的损失中,20以上与甘南及以上地段的生态受损有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主要按照行政区来划定所谓“经济区域”,“大一统”、“一刀切”式地单一强调各区内增长,而忽视自然资源、环境禀赋承载能力。几乎不加节制地盲目开发,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和资源浪费,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贫困化”的经济增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中国每年因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其的8。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每年相

7、当于损失1000万亩耕地;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近4亿人口受到威胁;可利用草地30多亿亩,退化面积达85。另外,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沙尘暴、河流污染等生态环境灾难甚至还超越了国界,引发了邻国的担忧。由于分工协作差,利益兼顾不够,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过去的区域政策还是造成地区差距长期存在并不断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中国将在财政、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资料卡,专 题 网 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良性互动机制,鼓励,促进,继续推进,东北振兴海洋经济城镇化,重要基础,承东启西,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

8、红色旅游,优势互补,特色产业环境保护,第一课时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时政点击,1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重点加强大型粮食基地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改革重组和技术改造。3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重视发挥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42005年海洋经济再创新高。2005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

9、987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各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了海洋产业的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2005年上海港吞吐量已超过4亿吨,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港。2006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预计将突破20000亿元,年末涉海就业人员总量预计将接近3000万人。,角度探究,1为什么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2怎样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备考提示,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全

10、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完整阐明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东部率先发展是东中西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关键一环,在2006年高考备考中要注意其发展机制的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滨海区、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等内容。从良性互动机制来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有可能从政、史、地的角度来考查,城镇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海洋经济都曾经出击在高考试题中,今年若考此专题,从城市战略群来考的可能性较大。从长江带、环勃海湾、滨海区的带动来设点是要注意的地方。典例分析 选取发展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设问分析。,材料一: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大城市化乃至大城市

11、群化的进程,国际竞争也早已演变为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GDP对于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只有37%,比美国纽约、洛杉矶和五大湖区三大城市群对全美GDP的贡献率低30个百分点,比日本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对全日本GDP的贡献率低32个百分点。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第一次上升到

12、国家战略的高度。(1)发展城市群战略的提出有何经济意义?(2)把发展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什么认识论道理?(3)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动发展城市群。,第二课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时政点击,1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2中部地区将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积极准备并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各地区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3国家正研究措施推进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崛起。4农业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工作

13、的重中之重。中部地区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中部地区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关的税收是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5发展红色旅游。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决策。6目前中部崛起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僵化,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的问题较为突出。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弱,科学技术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角度探究,1为什么要促进中部

14、崛起?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2怎样促进中部崛起?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备考提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由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湖南属于中部地区,因而在2006年高考备考中要重视这一热点问题。促进中部崛起这一热点问题与农业、东部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结合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典例分析 以国务院研讨中部崛起问题和长江水域经济带发展为背景材料设问分析。

15、,材料一: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会议指出,中部地区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部地区,在促进中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推进全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三圈一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

16、长江中游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2)请从经济常识的角度为中部崛起提几点合理化建议。(3)请指出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推进西部开发、促进中部崛起中的重要纽带作用的哲学依据。,第三课时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时政点击,1在“十一五”时期,中国西部大开发将进入到一个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的新阶段。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2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在拉萨举行。胡锦涛在贺信中说,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7、,对于加快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改善沿线各族群众生活、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超过1.6万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全国同口径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42006年起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角度探究,1为什么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2怎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经济常

18、识角度分析哲学常识角度分析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备考提示,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特色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备战2006年高考,西部大开发要结合青藏铁路提前铺通、从特色产业、环境保护型社会的角度多加思考。典例分析 从青藏铁路建设来设题分析。,材料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9、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加强。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材料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属于高投入、高收益、综合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藏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拥有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了西藏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1)材料一对我们有何唯物论启示?(2)试分析说明青藏铁路全线铺通的政治经济意义。(3)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建成旅游强省,你认为,当地政府该如何正确行使其经济职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