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6581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4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论下》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秦文论(下)上一章主要讨论的是儒家文论,也讲到了墨子的文论,这一章主要讨论老庄和法家的文论,没有讲到的儒家文论也还会有所涉及。一、无为与审美这里主要讲老子的文论。老子关于文学的议论很少,其与文学有关的思想大约是其无为说,这涉及到老子对文学的态度和某种审美理想的建立。无为,本是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张。这里先从老子的无为思想说起。1、无为而治,绝学无忧()什么叫无为?无为与有为对立,就是不作为,就是保持事物本有的状态。老子主张无为。,他说:“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所谓无为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即主张无为而治。他说:“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

2、无败。”()老子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性。他认为,是有为造成了社会问题。他说:“智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无为。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智乎?”“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甚至对无为进行哲学的论证。他说,比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3、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一切知识、学问、文学、艺术,都是有为的产物,老子主张无为,排斥有为,有否定文化,排斥文艺的倾向。他说:“绝学无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2、无为与自然、素朴老子又讲自然。他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圣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然也就是无为。老子又讲素朴。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4、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素朴也就是无为。、无为与审美()老子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有为显然是不正确的,所谓无为而治,这种政治主张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老子深刻揭示了文化和自然的对立,强调文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无为是指事物本有的状态,所谓无为,从正面说就是自然素朴的意思,因而对无为的主张,又可以说是在张扬一种自然素朴的审美理想。剥除自然素朴的政治色彩,更可以看到这一点。老子说:“恬淡为上。”“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5、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自然素朴的意思。老子推崇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复归于朴。”()文艺固然是有为的产物,也确实有许多文艺是矫情做作的,这样的文艺当然在反对之列,但如果有一种文艺,不那么做作,比较自然素朴,这样的文艺,恐怕老子是不会反对的。联系儒家中和雅正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可以说老子树立了一种和儒家不同的自然素朴的审美理想。、无为与虚静老子又讲静、虚静。他说:“静为躁君。”“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静、虚静也就是无为

6、。所谓无为,一般指外在行为方面,虚静是指内在心灵方面,是指内在心灵的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虚静甚至涉及到审美心理问题。二、生命与歌诗;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言与意这里讲思想家庄子的文论。,庄子文论颇不容易讨论,他关于文学的议论很少;讲庄子文论依据庄子这部书,而这部书里很少的关于文学的议论,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所以不一致,是因为这部书并不都是庄子本人所写。现存庄子这部书分内、外、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这大约是西晋时郭象根据西汉以来流传的本子编定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我们采用这种看法。我们讲庄子文论主要以庄子内篇为依

7、据,也要用到庄子外杂篇的材料,其中天下篇评述春秋以来的各个思想流派,对庄子的思想和文章的描述很重要。,、生命与歌诗庄子重视生命,有时偶然涉及歌诗,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他有这样一些思想:()用歌诗描写生存状态。大宗师说: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一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耶,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者。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乎使我至此极而不得者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乎。,人间世说: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

8、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以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表达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知北游说:齧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悦,行歌而去之,曰:形若稿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大宗师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

9、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耶?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不因歌诗而使生命受到损害。德充符说: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

10、是非吾所谓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稿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庄子本不赞成说话,认为人说话是不得已的事情。他说:“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庄子还是说话了,那么庄子是怎么说话的?庄子是怎样写文章的?天下篇有很好的描述:,“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11、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瑋,而

12、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这几句话很值得注意,正指出了庄子文章的文学性。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庄子通过他的创作所流露出来的文学主张,大约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是文学。这里结合庄子的文章来具体解释一下。,按照古注,所谓“谬悠”,是虚远,忘于情实的意思,所谓“荒唐”,是广大空旷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说法,“谬悠”“荒唐”,大约就是虚构想象夸张的意思。逍遥游开头有这样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13、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外物篇有这样一段: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搳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铨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趋灌渎,守鲵鮒,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于经于世亦远矣。可见庄子通过创作主张虚构想象夸张,而这正揭示出文学的特点。,按照古注,“无端涯”,是

14、无端可寻,无涯可见,不着边际的意思。“连犿”是宛转的意思。所谓“谬悠之说”、“无端涯之辞”、“连犿无伤”,用现在的话说,这是讲庄子的文章缥缈宛转。天运关于咸池之乐有这样的描写: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徽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蜇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有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

15、涂卻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遂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心穷乎所欲知,目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矣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殆。,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常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心而言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

16、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通过自己的文章主张缥缈婉转,正揭示出文学的特点。按照古注,“瑰玮”是奇特的意思;“参差”是变化的意思;“諔诡”,是诡异的意思。所谓“其书虽瑰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思诡异,章法变化。我们接着看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

17、不至而控于地而已,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可见庄子通过自己的创作主张文思诡异,章法变化。这也揭示了文学的特点。,、言与意所谓庄言正论,人们很容易注意其所指并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而那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的背后,也是有意的,但人们往往不注意,或不一定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逍遥游讲到这样一件事:,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问曰:其言何谓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

18、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庛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纷纷然以物为事!,可以说这正是庄子文章所面临的问题,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应该说肩吾不相信这所谓神人并没有错,他不过是在按庄子所说的所谓庄语在理解,但庄子不希望人们这样来理解他的文章,因

19、为他的文章不是庄语,这里已经包含他的文章是文学的意思。文学是语言艺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固然可以象庄子所说的那样去“得意”,但也并非就忘言,只要不象肩吾那样把庄子文章当作正论去读,而是当作文学来阅读,就不必忘言了。,三、浩然之气、虚静、专注和物化先秦时期,关于文学创作也有一些重要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创作心理问题。比如孟子讲浩然之气,老庄,特别是庄子,重视人的精神心灵,而庄子的后学常用一些寓言故事加以说明,所谓虚静、专注、物化之类等,都有这方面的问题。,1、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20、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刚健之气,一种充沛勃郁的精神。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有理性的支撑,所谓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怎样养浩然之气?首先要靠理性,所谓“以直养而无害。”同时要和实践联系起来,“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本来所谓“浩然之气”是谈人生问题,并非谈文学,一般认为与所谓“知言”有关,有“知言养气”之说,但这似乎并不足以揭示其理论意义。,但如果把所谓“浩然之气”

21、和孟子的文章联系来看,理解就会不同。孟子的文章每每具有昂扬奋发的气势,这显然是其浩然之气的体现。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主要涉及创作主体的修养和创作心境问题。2、虚静老子讲虚静,所谓“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庄子也他是主张虚静的,人间世里有所谓“心斋”之说:,“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

22、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聚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这讲的就是虚静。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庄子外篇达生里有一个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而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辙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

23、神者,其是与。”这本身讲的是人生问题,但用了工艺的事例,所以涉及到创作问题。,3、专注。虚静本身就有专注。所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这就是专注。达生又有“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这本身也是讲人生问题,但用了工艺的

24、事例,所以涉及到创作问题。4、物化齐物论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庄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艺术创作时,常会有一个物,即对象在艺术家头脑里出现,艺术家的心灵沉浸到对象里面,这就是所谓“物化”。所谓“物化”的概念最初见于这里。达生又有一个“工倕旋而盖规矩”的故事说:,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这就明确地涉及到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四、文与用这里讲韩非的思想。韩非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他也是非常关注现实的。他也很重视语言,他最重视的,是那些游说之士

25、向诸侯君主所进之言。当时向诸侯君主进言的人很多,有的人确实有真知灼见,有的人则并非有切实可行的主张,他们能言善辩,而诸侯君主不能察,甚至给他们很优厚的待遇。韩非尖锐指出,,“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焉。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辩而不周于用。”(五蠹)韩非警告这些君主,“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亡征)对此,韩非明确提出,对这些进言,要以是否实际有用作为评判的标准。他说:“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辨),应该说,韩非同墨子、荀子一样,也提出了一种评判语言的

26、标准。这当然与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有关系的。但如果韩非的思想到此为止,那并没有提出太多新的东西。问题是韩非据此明确提出所谓文与用的关系问题,值得注意。他说:今世之言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韩非进一步认为文和用是对立的,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楚王问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买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

27、,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外储说左上),不要以为韩非不懂艺术,其实韩非是很懂艺术的。关于音乐,他谈到,“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关于绘画,他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这都是有见解的看法。韩非看到,艺术有时也有能服务于功用的一面。他说到这样一件事:“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兹郑踞辕而歌,前者止,后者趋,辇

28、乃上。”还有这样一件事:“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语言有时讲一点艺术,也可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其实,韩非子的文章有时也是有文采的。其有主道讲君主应该赏罚分明说:“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

29、近爱者不骄。”句式排比。其又有扬权讲君主要注意抑制臣子的势力说:,“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雍圉。数批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通篇是韵文。但是,韩非认为,服务与功利的艺术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超功利的。他有这样一段话:“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者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五蠹),韩非所推重的,并不是这种能服务于功用的艺术。他强调艺术与功用本质上的对立,本身就包含了这一思想。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第三章 两汉文论引言、时间概念两汉,指西汉和东汉。前206年,西汉建立,公元年,王

30、莽代汉,建立新朝,西汉结束。25年,东汉建立。196年为汉献帝建安元年,进入曹魏时代。两汉文论主要讲从西汉建立到195年的文论。其间约400年。、社会思想文化概况,()西汉是一个强盛的时代,西汉末年,国势衰败,王莽建立新朝,很快被推翻;东汉建立后,出现中兴的局面,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最终走向分裂。()先秦儒家尊崇的诗书礼易春秋成为经典,人们专注于对这些经典的注解阐释。西汉初一段时间曾以黄老哲学治国,汉武帝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此后几千年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基本政治理念。司马迁的史记对五帝以来的历史和思想文化作了一个总结。东汉时期,班固写作了断代史汉书,学者们关

31、于经典的研究有重要著述。,()两汉文学除散文外,主要是辞赋的创作。、两汉文论的特点()与先秦以来的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对诗经、楚辞及汉赋的评论。关于诗经的论说有某种经学色彩。()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文论,也还是提出了一些新的东西。()是文论自先秦创始到魏晋南北朝繁荣的一个过渡。,一、诗言情志、美刺、世与诗(正变)、诗之用这里讲两汉时期的诗论。这主要就诗经提出。先秦儒家曾就诗经提出了许多文学观念,两汉时期继承了这些思想,同时有一些新的发挥和阐释。、基本文献汉代诗经已经成为经典,关于诗经有许多研究。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有毛诗序、毛诗故训传(毛亨)、毛诗故训传笺(郑玄)、诗谱(郑玄)、周礼注

32、(郑玄)等。这些文献包含着重要的文学理论。,、诗言情志从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看,言情言志本难绝然分开。尚书尧典以来讲“诗言志”,毛诗序加以发挥,同时提出言情的问题:“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谓诗言情志,带有综合的倾向。毛诗序认为诗经里有许多表现情的作品:,“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序通过对诗经情感表现问题

33、的讨论,提出对诗歌言情问题的看法。其中“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一句话最重要,可以说概括了儒家关于诗歌言情问题的基本主张。,、美刺诗经里即有美刺的观念流露出来,谈不上自觉。两汉时期,这一看法则相当明确了。毛诗序将这种美刺的观念贯彻到批评实践中,具体指出诗经中的有美刺。先说美。大雅崧高说:“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诗序说:“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大雅烝民说:“四牡騤騤,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毛诗序说:“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