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6687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4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评价》PPT课件.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说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价的实际操作第三节 关于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价的若干思考,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说,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定义: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基本内容:(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重要作用:1、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4、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说,二、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2、政府外部动力。3、政府内部

3、动力。4、技术手段的完备。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评价的新特点:(1)公共政策评价走向职业化和学科化。(2)公共政策评价的范围日益拓宽。(3)公共政策评价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突破了早期模式,评价标准由对经济和效率的关注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三、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1、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2、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

4、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以是由政策机构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乃至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的,也可以是由投资或立法机构组织的,或由报纸、电视、民间团体等其它各种外部评价者自己组织的。此外,由公共政策目标群体进行的评价也属于外部评价。3、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事前评价的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2)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评价。执行评价就是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

5、。事后评价是公共政策执行完成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也叫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它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以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实,在实践中,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常常被结合起来使用,这就产生了另一种评价类型整合的公共政策评价。它将实践者对事前信息的产生和转变的关心,与对事后信息的产生和转变的关心结合起来。,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说,四、公共政策效果评价1、公共政策效果概念包含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条件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2、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1)直接效果 公

6、共政策实施对主体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2)附带效果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环境、团体、个人产生效能,这种效能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一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作用被称为外在的或附带的作用。(3)潜在效果 由于公共政策的实行有其延续性,一个现行公共政策不仅对目前环境发生作用,在长时间看来,它还将对未来不确定的新情况发生潜在的影响。(4)象征性效果 有些公共政策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它可能具有的有形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其初始的用意也不过是让有的人群得到印象,以为他们要求的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为了激发起某种精神。,第二

7、节 公共政策评价的实际操作,一、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1、评价标准设定困难的原因(1)公共政策目标的影响;(2)法规制度的限制;(3)公共政策效果有预期和非预期、正面与负面功能,因此在设定标准的同时要兼顾不同方面的要求是困难的;(4)评价标准本身应力求数量化、具体化、客观化,但公共政策效果和影响的后果有些则往往是认知、态度、心理等主观层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评价是非常不易量化和客观评价的。2、公共政策评价标准的大致内容(1)投入工作量;(2)绩效;(3)效率;(4)充分性;(5)公平性;(6)适当性;(7)执行力;(8)社会发展总指标。二、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1、评价准备阶段2、评价实施阶段3

8、、评价总结阶段三、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方法是公共政策评价者在进行公共政策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总称。目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自我评定法等四种。,第三节 关于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的若干思考,一、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3、公共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因果关系不易确定;4、有关人员抵制;5、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6、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1、以研究取代服务;2、以好恶取代科学;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4、以形式取代实质;5、人为制造

9、信息障碍;6、人才、经费的缺乏。三、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1、提高对评价工作意义的认识;2、公共政策评价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价组织;4、明确公共政策目标、精选评价对象;5、建立公共政策评价信息系统。,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一、思维与思维方法公共决策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不同公共决策类型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所谓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二、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指的是决策者在公共事务的抉择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

10、与间接性的反映。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是决策者依据公共事务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它是思维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结合部,通过思维方法的得力运用,可以有效地达成决策结果,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三、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公共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类型,公共决策中的思维方法同样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1、决策特征。2、公共性特征。“公事”便是“决策”,更具体地说就是关系到社会存在发展、民族生死存亡的公共决策。所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都必须保持利益超脱,设定制度上和思维方式上的双重预警机制;同时,也必须注意消除一种当利益不相关时便发生的消极介入、缺乏效率的

11、畸形决策思维状态。总而言之,公共决策的基本属性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具有“公事公办”的思维方式,努力塑造公共决策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四、公共决策思维类型1、一般思维类型(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有的特征有:一是反应的快速性;二是认识的直接性;三是完成的随机性。直觉思维的基本形式表现为直觉想象和直觉判断,后者有经验直觉和理性直觉两种类型。(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来反映客体的思维方法。它大致有三个方式:通过观察进行描述。联想。直觉猜测。一般而言,形象思维具有具体可感性、形象概括性、表达情感性和推演性等特征。(3)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

12、、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灵感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的特征包括: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灵感的诱发,大致有以下五道程序:一是境域。二是启迪。三是跃迁。四是顿悟。五是验证。(4)立体思维在四维时空中,在综合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决策对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规定的基础上,再现决策对象在一定时空的内在或外在结构、位置、网络,以及这种结构、位置、网络运动变化的立体形态或全息轨迹的开放思维形式,就叫做立体思维,或叫整体思维、空间思维。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立体思维的外在特征表为:个体性;鲜明性;具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联想的多

13、极性;思维结果的可感触性。,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五、公共决策思维类型1、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2、经济合理性思维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

14、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3、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1)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2)渐进思维同样具有条件性。(3)渐进思维并不等于单纯地怀疑人类自身的决策能力和认识能力。4、顺序决策思维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地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

15、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5、剧烈变革思维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迅速解决问题。6、无为思维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公共政策中一种十分著名的定义就是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老子就专门论述了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

16、关系,认为无为就是一种有为。7、创造性思维定量分析方法不可能解决全部的决策问题,决策者在下列几种情况适宜采用非理性或创造性的思维方法:(1)在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过程中,分析者经常面对不适宜定量分析技术的情况。(2)有的公共政策问题尽管可以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决策,但仍然存在某些难以量化的因素。(3)即使是那些能够进行完善分析的问题,在进行定量分析以前,也要注意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利用他们的直觉和判断,否则定量分析有可能失去方向或意义。8、集体思维方式(1)集体思维可以保证理论与知识的完整性。(2)集体思维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3)集体思维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第七章

17、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六、公共决策思维方法举要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Alex F?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头脑风暴法的类型有:(1)直接的头脑风暴法;(2)质疑的头脑风暴法;(3)有控制的产生设想的方法;(4)鼓励观察的方法;(5)对策创造方法。2、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

18、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传统的德尔菲方法采用函询调查的形式,它遵循(1)匿名原则;(2)循环往复原则;(3)控制反馈原则;(4)团体回答统计原则;(5)专家共识原则。3、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通过审视前人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可能就会找到一种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使用文学研究中的术语,将此类方法统称为类比法(analogy)、隐喻法(metaphor)或明喻法(sim

19、ile)。,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4、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巴拉姆的驴子”,这只虚构的驴子刚好被置于距两堆完全相等的干草垛同样远近的中心点。这头驴子终于饿死了,因为它始终无法决定何去何从,两垛干草的绝对平衡使这头驴子进退两难。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头健全的驴子在草垛前饿死的现象是个重要的问题。这种状况的难处就在于需要让决策者放弃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5、理想方案思维法按照这种方法,公共决策者首先将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都列出来,然后把它们搁置在一旁。反过来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一个理想解决的原则。决策者应着眼于这个理想解决的总原则,而不应当纠缠细节,要注意其特有的性质。然后再把列出的可能性拿到桌面上来

20、审查,看看它们之中哪一条最接近这个“理想的方案”。换句话说,决策者不再是根据它们本身的优劣,而是根据它们与这个“理想”接近的程度来审查这些可能的方案。6、简单矩阵思维法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一、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系统思想(system thought)就其最基本的涵义来说,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发展的观念。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gen

21、eral system theory)的概念为标志。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是早期的系统科学理论,而同时期出现的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学则是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二、系统的概念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系统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为: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三、系统方法及其特点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2、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国内一些学者从系统的属性内涵出发,概括出系统方法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2综合性。3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4可行性。,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四、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简单地说,系统分析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具体说来,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

23、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系统分析是以系统观点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计算工具找出系统中各要素的定量关系,同时还要依靠分析人员的直观判断,运用经验的定性分析。借助这种互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才能从许多可行方案中寻求满意的方案。20世纪4070年代,系统分析曾沿着两条不同的渠道发展,一条是通过咨询机构和研究所;另一条发展渠道是与大学相联系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五、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1、公共决策系统HA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以上四个阶段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系统决策的过程。在系统工程的工作过程中,由系

24、统开发得到的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评价等步骤之后,最终必须从备选方案中为政策主体选出最佳的开发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用系统观点来分析公共决策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1)按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或称为战略规则、管理控制和运行控制3个层次。(2)按公共决策的性质可将其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根据人们做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统计决策)以及非确定型(完全不确定型)决策。(4)按公共决策的目标数量可将其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5)按公共决策的阶段可将其分为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

25、策,也可称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六、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1、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以下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1)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2)部门系统分析。(3)地区系统分析。(4)企业的系统分析。(5)一项工程的系统分析。2

26、、系统分析的特点和作用(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析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七、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

27、政治系统理论学派是运用系统思想或系统方法从事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系统,它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子学派:一个是以伊斯顿(D.Easton)为代表的系统分析学派,另一个则是以阿尔蒙德(G.A.Almond)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分析学派。伊斯顿提出政治生活是有系统的行为,因而根据政治生活的互动现象便可建立含有经验意义的政治系统。这个政治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由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构成。阿尔蒙德认为,合法的强制性使政治系统显示了作为一个系统而特有的重要性和凝聚性,这是政治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根本差别所在。,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八、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系统分析的基本要

28、求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即是对公共政策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观点予以综合考察,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从而为公共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了搞好系统评价,要解决的问题和遵守基本原则是:将各项指标数量化;将所有指标归一化;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保证方案的可比性;分析指标的系统性和政策性。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有:目的、备选方案、模型、费用、效果和评价标准。系统分析从明确实现目的开始,通过模型预测各种备选方案的效果和费用,然后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确定各方案的优劣顺序。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的大类指标有:(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

29、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2、系统分析流程(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系统分析的步骤 明确要研究的对象;选择可行方案;选择计算准则;应用模型技术;生成输入数据;模型运行和操作;结果分析。(2)系统分析工作至少应包括的内容从解决问题的范围来看,应包括系统目标的建立、系统结构的确定、准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可行方案的构思、待选方案的确定以及未来效应的分析等。从作业活动来看,应包括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量化和系统评价等。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来看,应广泛采纳行为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等方法,以及建模、模拟、优化等工具。从数据处理和

30、信息转换来看,应把信息处理作为系统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渗透在系统分析各个作业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即从系统分析的起始工作开始,一直到采取政策行动为止的每个步骤和工序都有着信息分析的成分。简言之,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模型化即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方案选择;最优化分析即依据模型求解,得出最优解;综合评价即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九、决策支持系统1、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

31、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 S.Scott)和彼德GW基恩(Peter G.W.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它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公共决策及系统工程的研究热点,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2、决策支持系统具有的特点(1)对准政策主体经常面临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2)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3)提供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

32、人员使用的交互会话方式。(4)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5)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政策主体制定政策。十、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分析有益的观点与方法(1)从硬系统思维过程变化到考虑政策主体行为的软系统思维过程(2)从如何优化一个给出的系统,变换到如何设计一个优化的系统(3)从告诉政策主体怎样做某种类型的规范决策模型,转变为政策主体共同参与分析、做出决策的交互型决策模型。(4)从求解最优解转变为寻找协调和平衡解。(5)从静态的搜索求解过程,转变为动态的递归循环搜索求解过程。在系统分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1)从系统的环境、目标及其结构的角度来观察系统的状态。(2)要重视系统

33、的信息。(3)要重视人在系统中的作用。(4)要了解系统的变化状况,即现在系统转变为未来系统的相互对应关系。(5)了解系统的研究层次关系。(6)对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既应满足该系统的所有目标,还应使该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功能。仅仅用简单合理的系统分析模型和工具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