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系统的药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系统的药物》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目的要求:,1、掌握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用途;2、掌握肝素、香豆素和维生素K的作用、作用机理和用途。,第一节,抗贫血药,血液四大功能:1、运输功能2、调节体温3、调节PH值4、免疫功能,取决以下两条件:,1、量充足:(1)血液容量;(2)血液中的有形成分;2、运行通畅:(1)不出血(2)不凝血,一、贫血,贫血:血红蛋白 红细胞铁(一)缺铁性贫血:血液损失过多或铁盐吸收不足所致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高色素性 叶酸、维生素B12,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早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嘌呤、
2、嘧啶碱基,叶酸、VB12,(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二、抗贫血药,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补充疗法来治疗贫血,药物主要有三种:铁剂、叶酸和VB12。,1、铁的体内过程,2、缺铁的原因,(1)来源不足:(2)吸收不良:慢性长期腹泻、萎缩性胃炎等;(3)丢失:慢性失血性疾病(4)相对缺乏:婴幼儿、哺乳期、妊娠期。,铁 制 剂Iron Preparation药理作用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组织酶系如过氧化酶、细胞色素c等的必需元素体内过程 吸收 Fe3+需还原成Fe2+方可被肠道吸收 转运、分布、贮存:铁进入体内后与各种转运铁的 蛋白结合转运贮存临床应用 缺铁性贫血 如慢
3、性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引起的缺铁性贫血,不良反应,胃肠剌激反应饭后服;便秘Fe3+H2S形成络合物 影响Fe2+的吸收 对肠壁的剌激少 过量中毒:1克引起急性中毒 恶心、呕吐、休克、血性腹泻、重则死亡 磷酸盐或碳酸盐洗胃+去铁胺。,5、注意事项,(1)对因治疗:偏食纠正(2)忌与抗酸药合用(3)不与牛奶(钙)、茶叶(鞣质)、四环素同用(络合)。,制剂特点 硫酸亚铁 为Fe2+,吸收良好 枸橼酸铁铵 为Fe3+,吸收差 富马酸亚铁 为Fe2+,含铁高 益补力-500 为特殊复合制剂,可控制硫酸亚铁的释放 山梨醇铁 注射用铁剂,铁制剂,(二)叶酸(三)VitB12,1、来源2、药
4、理 作用,绿色疏菜、肝、酵母,牛奶、蛋黄、动物内脏及微生物合成,(1)参与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2)参与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3)参与氨基酸互变(4)维持有鞘神经功能的完整性(5)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二)叶酸(三)VB12,缺乏的原因,300-400ug/d(1)摄入太少 偏食(2)相对缺乏(3)烹调不当 不耐热(4)VB12缺乏(5)长期用抗叶 酸代谢药,2-3ug/d 吸收减少(空 肠吸收)“内因子”,(二)叶酸(三)VB12,氨甲蝶啶:抑制癌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不能识别正常细胞 TMP: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乙氨嘧啶:抑制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1)萎缩性胃炎:内因子分泌减少(2
5、)胃次全切除:重症溃疡,胃癌,4、缺乏 的原 因,叶 酸 类 folic acid药理作用 参与氨基酸和核酸合成 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四氢叶酸 N5,10-甲烯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丝氨酸转羟甲基酶,二氢叶酸还原酶,dTMP合成酶,dUMP,dTMP,叶酸类,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 吸收 在空肠主动转运吸收 排泄 肾(大部分),胆汁(少部分)临床应用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 B12 vitamin B12存在形式:氰钴胺素,羟钴胺素,甲钴胺素,5-脱氧腺苷胺素 药理作用 细胞分裂和神经组织髓鞘完整必需物质 N5-甲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 蛋氨酸,蛋氨酸合成酶,甲钴胺素,L-
6、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L-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5-脱氧腺苷胺素,A,B,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或注射 吸收 与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后在空肠吸收 转运 与转钴胺素II结合 排泄 粪便临床应用 恶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不良反应 偶见过敏反应,维生素B12,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血液凝固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a,a+VIII+Ca2+磷脂,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第二节 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肝 素 heparin,肝素: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为12kD 药用来源:猪肠粘膜或牛肺脏,肝 素,药理
7、作用1.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产生抗凝作用,肝 素,+,ATIII,肝素ATIII复合物,+,IIa,肝素ATIII复合物-IIa复合物,ATIII:主要灭活IIa和Xa,也灭活IXa,XIa,XIIa,激肽释放酶和纤溶酶等,肝 素,药理作用1.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产生抗凝作用2.高浓度增强肝素辅助因子II(HCII)的抗凝作用,肝 素,+,HCII,肝素HCII复合物,+,IIa,肝素HCII-IIa复合物,HCII:灭活IIa,还可抑制V,VIII和蛋白C以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肝 素,药理作用1.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
8、)与凝血酶的亲和力,产生抗凝作用2.高浓度增强肝素辅助因子II(HCII)的抗凝作用3.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内源性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TFPI)而产生抗血栓作用 t-PA:可激活纤溶系统 TFPI:目前发现唯一抑制VIIa/TF的生理物质4.降血脂作用,肝 素,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 80 分布容积 0.05 0.07L/kg 代谢 肝脏,经肝素酶分解 t1/2 个体差异大,因剂量而异 排泄 肾,肝 素,临床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等抗凝不良反应出血 轻度:停药即可 重度:静脉缓慢注射硫
9、酸鱼精蛋白2.血小板减少症(5%-6%)与免疫反应有关3.其他 如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孕妇);皮疹和发热等,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基因重组水蛭素 rDNA-hirudin药理作用抗凝 抑制凝血酶的水解作用(纤维蛋白、血纤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抗血栓 抑制V.VIII.XII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优点(与肝素比较);1.抗凝作用不需ATIII存在 2.仅抑制凝血酶抑制的血小板凝聚 3.抗血栓作用强而持久 对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亦有抑制,基因重组水蛭素,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代谢 较少 t1/2 1h 排泄 肾(90%-95%原型)临床应用 1.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
10、性心梗后的溶栓 2.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透中血栓形成,三、香豆素(维生素K拮抗药)华 法 林 warfarin药理作用 体内抗凝作用 无体外抗凝作用 机制: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II,VII,IX,X 凝血酶前体 凝血酶 氢醌型维生素K 环氧型维生素K,g-羧化酶,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华法林,(),华法林,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且吸收完全 血浆蛋白结合率 97 达峰时间 0.5-4h 代谢 肝脏 t1/2 42-54h 排泄 肾 临床应用 1.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所致血栓;心脏瓣膜修复术 2.防止髋关节手术静脉血栓 3.预防复发性血栓栓塞,华法林,不良反应 出血 严重时应停药
11、,并给予维生素K药物相互作用 1.体内维生素K含量降低,本药作用增强 2.血小板抑制药可与本类药发生协同作用 3.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使本类药作用增强(提高血浆浓度)4.水杨酸盐,丙咪嗪,甲硝唑,西米替丁等使本类药作用增强(抑制肝药酶)5.苯妥英钠使本类药作用减弱(诱导肝药酶),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Antiplatelet Drugs一、抑制血小板代谢酶的药物(一)环氧化酶抑制药阿 司 匹 林 aspirim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功能 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 花生四烯酸 PG过氧化物 TXA2,环氧化酶,TXA2合成酶,阿司匹林,(),PGI2,PGI2合成酶,临床
12、应用 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性形成和肺梗死等(溶栓疗法的辅助抗栓治疗),阿司匹林,(二)前列腺素类依 前 列 醇 epoprostanol,PGI2药理作用 1.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ATP cAMP 2.松弛平滑肌 扩张肾血管和支气管,腺苷酸环化酶,PGI2,(+),依前列醇,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t1/2 3min临床应用 1.体外循环,防止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2.肺动脉高压和呼吸困难综合征不良反应 1.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头痛、眩晕、潮红等 2.胃肠道反应,(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双嘧达莫(潘生丁)dipyridamole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磷酸二酯酶抑
13、制药 机制:1.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 2.增加PGI2活性 3.抑制腺苷再摄取 4.轻度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AMP,5-AMP,磷酸二酯酶,双嘧达莫,(),双嘧达莫,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但吸收缓慢 血浆蛋白结合率 91%-99 生物利用度 27%-59 达峰时间 1-3h 代谢 肝脏 t1/2 10-12h 排泄 胆汁,双嘧达莫,临床应用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性形成和肺梗死等(溶栓疗法的辅助抗栓治疗)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血压下降、头痛、眩晕、潮红、晕厥等 3.诱发心绞痛,环氧化酶,TXA2合成酶,阿司匹林,(),PGI2,PGI2合成酶,花生四烯酸,PG过氧化物,TX
14、A2,ATP cAMP5-AMP,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双嘧达莫,(),(),(),二、特异性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噻 氯 匹 定 ticlopidine药理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机制:1.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GPIIb/IIIa)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的暴露 2.抑制ADP诱导的a颗粒分泌 3.拮抗ADP对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噻氯匹定,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 t1/2 8-12h 排泄 肾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不良反应 1.中性粒细胞减少(2.4)(用药3个月内定期检查血象)2.腹泻(20%)2.轻度出血、皮疹、肝毒性,三、血小板GPIIb/I
15、IIa受体阻断药阿 伯 西 马 abciximab药理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GPIIb/IIIa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机制: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IIb/IIIa结合,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Fibrinolysin,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 溶解产物,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示意图,一、纤溶酶原激活药链 激 酶 streptokinase药理作用 溶栓 间接激活纤溶酶,链激酶 谷氨酸纤溶酶 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链激酶纤溶酶复合物,构象改变而自身催化,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纤维蛋白 溶解产物,(),链激酶,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t1/2 23
16、min临床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血栓栓塞、透析通道栓塞、人工瓣膜栓塞等不良反应 1.出血 2.过敏反应,尿 激 酶 Urokinase药理作用 溶栓 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谷氨酸纤溶酶原 赖氨酸纤溶酶原 纤溶酶,尿激酶,(),凝块表面纤维蛋白或 裂解产物 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尿激酶,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t1/2 16min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不良反应 出血但较链激酶轻,无过敏反应,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nisoylated plasminogen-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APSAC药理作用
17、 溶解血栓 APSAC 去茴香酰化APSAC,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 纤溶酶,(),链激酶赖氨酸纤溶酶原复合物,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一次静脉注射 t1/2 90-105 min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出血性脑卒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Tissur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药理作用 血栓溶解 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药,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t1/2 5-10min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 出血;过敏反应;低血压,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止血途径:纤维蛋白
18、(1)促进纤维蛋白形成:VK(2)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氨甲苯酸(3)直接作用于血管:垂体后叶素,第四节 促凝血药 Coagulant一、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凝血药维生素K vitamin K药理作用 活化凝血因子II,VII,IX,X前体的羧化酶的辅酶 氢醌型维生素K 环氧型维生素K,g-羧化酶,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凝血因子II,VII,IX,X,凝血因子IIa,VIIa,IXa,Xa,维生素K,临床应用 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1.低凝血酶原血症(吸收和利用障碍)。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胃肠广泛手术后患者 2.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新生儿出血 3.口服过量香豆素类和水杨酸类等所致出血
19、不良反应 1.局部潮红,出汗,胸闷,支气管痉挛,血压剧降等(静注过快)2.溶血和高铁血红蛋白症,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 甲 环 酸 tranexamic acid药理作用凝血 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结构类似赖氨酸)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口服但吸收缓慢而不完全 生物利用度 30-50 达峰时间 2-5h 代谢 肝脏 t1/2 1-3h 排泄 肾,氨甲环酸,临床应用 1.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出血,如前列腺、尿道、肺、肝、胰、脑、子宫、肾上腺、甲状腺等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脏器外伤或手术后出血 2.一般慢性渗血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血栓或心肌梗死,偶见颅内血栓 3.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及
20、嗜睡;低血压,氨 甲 苯 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 抗纤溶,但抗纤溶活性低于氨甲环酸 临床应用同氨甲环酸 不良反应较轻,三、凝血因子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药理作用 促进凝血 含凝血因子II,VII,IX,X及少量其他血浆蛋白临床应用 乙型血友病;肝脏疾病;出血(香豆素类过量及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不良反应 发热、畏寒等过敏反应,有传播乙肝和其他血源性疾病可能,第三节 血容量扩充剂,血容量 有效循环血量 休克全血血浆人工合成的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右旋糖酐,葡萄糖聚合物中分子低分子小分子(1)无毒;(2)无抗原性;(3)排泄慢;(4)维持胶体渗透压。,作用与用途,1、扩充血容量抗休克;2、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 DIC和血栓形成疾病;注意:皮肤过敏反应首次,第四节 造血生长因子,造血功能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红细胞生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途,多种原因所致:盆血粒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注意:注射给药局部刺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