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7177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1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露宿者服务工作坊.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露宿者服務工作坊,黃洪博士香港大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1.2006http:/web.swk.cuhk.edu.hk/hwong/,大綱,近年香港露宿者的變化露宿者的數量及變化露宿及再露宿的原因及狀況綜合服務模式評估,近年香港露宿者的變化,總體人數曾經急速上升,經濟環境改善及深宵服務推出後,人數下降及趨於穩定年青化:中青年比例增加短期化:短期露宿者比例增加多元化:除了吸毒者,精神病患者,酗酒人士外,失業及貧窮勞工的比例增加深宵化:並無固定位置,在深宵才出現短期露宿者有強烈的意願上樓及工作對緊急服務有很大需求,露宿者數目,898*,50%,露宿者登記冊人數,新服務開始,露宿者登記冊人數,新服務開始,

2、露宿者的變化(1997-2003),年青化短期化類別多樣化深宵化,年青化,年青化,年青化的程度減低,短期化,受訪者露宿時間(2000),短期露宿者的比例(2000-2003),露宿者類別分佈(2001-2003),深宵化,露宿及再露宿的原因及狀況,經濟問題是初次露宿的主因(2000),經濟原因,個人原因,家庭原因,環境原因,初次露宿原因,露宿期間曾上樓的狀況,露宿者再次露宿原因:不適應及經濟因素,有家歸不得/假露宿(2001),受訪者於香港及內地是否有固定居所(2003),有家歸不得,30.4%回應可以有固定居所,14.6%於內地有地方住,更有2.2%於內地及香港都有固定居所。但內地有居所一項

3、只作參考,因不少受訪者理解為你有冇鄉下可以返並將國內親戚家亦列入考慮,不同於我們的預設;統計時亦已此類答案剔除。,假露宿 vs.有家歸不得,其中有28名有固定居所而要露宿的人士,其固定居為籠屋、板間房、床位、梗房、套房、木屋及宿舍,經交叉分析,其中11人因天氣太悶熱而擇露宿而將住處視作儲物地方,待天氣轉涼便回到住處,1人工作地點遠離住處而於工作地點附近露宿、2人與同住者不和而露宿,其他不明。另外更有19人可回到公共屋村、6人有租住私人樓宇、7人有自置居所;其中5人因出獄、出院或離開戒毒所後不能歸家、5人因居住環境太差、擠迫、悶熱而露宿、另有6人因家庭問題、3人因失業、1人因健康、1人欠債而露宿

4、,其餘不明。,假露宿 vs.有家歸不得,我們認為行內假露宿的名稱並不合適,由於有關人士雖然是有居所,但確實有露宿的行為,而且亦是由於居所的居住條件惡劣或距離太遠而被迫露宿,所以並不是假裝或虛假的露宿者,但與無任何居所的無家可歸者有分別,這群人士可說是有家歸不得,以這一概念去形容這群有固定居所依然要露宿的人可能更為準確。有三成露宿者屬有家歸不得的比例相當之高,這亦解釋了為何露宿者在夏天的數目比冬天多,出現季節性的現象。而且這些露宿者的問題比起無家可歸者可能更難處理,因為他們已有居所,一般都對上樓服務沒有興趣,難以由安排住所服務作介入點,要處理的反而是家庭、工作或轉換居所等。,露宿地點的環境,露宿

5、地點的環境,相對於基線調查,有安全地方儲物及能在附近看到電視的人多了,另一方面打風落雨擔心有危險的人亦多了,但整體而言變化不大。總括而言,露宿的環境雖然比固定室內的居所惡劣,但相對這群低收入人士之前所居住的板間房及床位的惡劣居住環境來說,差別並不太大。若上樓是指重回板間房及床位,這對露宿者的吸引力並不大。所以改善露宿者上樓後的居住環境,是增加其上樓的動機及減低其再次露宿機會的重要策略之一。,不想接受短期住宿服務原因,四分一(25.2%)是認為短期住宿的居住環境或宿友太差,跟進下他們表示短期住宿直接令他們聯想到露宿者之家一類的短期宿舍,而在他們印象中這些宿舍有很多人吸毒而不想入住。有兩成人(19

6、.1%)覺得宿舍太多限制而不想入住。而有一成多(13.0%)則認為住宿時間太短。有8.7%習慣露宿、亦有6.1%被訪者回應想靠自己而不接受服務,6.1%覺得唔鍾意/煩、4.3%覺得宿舍太遠、回應經濟問題及唔知去邊申請各有3.5%、未聽過有咁既服務,唔知詳情有2.6%。由此可見,在非吸毒者露宿者社群中對露宿者之家一類短期宿舍有成見,認為宿舍多吸毒者,所以並不願意接受有關服務。而對於吸毒者,不願接受有關服務的主要原因是宿舍的限制較多。因此如能把吸毒及非吸毒的露宿者分流進入不同的短期宿舍,一方面令宿舍管理有更強的針對性,而在為吸毒者提供的短期宿舍必須同時提供戒毒的康復服務,方能有效管理。,露宿地點是

7、否安全,露宿地點是否安全,露宿地點是否安全亦影響露宿者的主觀感覺及其上樓的動機。有三成半左右露宿者表示在在過去三個月內在露宿地點有露宿者的東西被偷/搬走(37.3%)及有人吸毒(33.5%),四成七(47.2%)表示曾有警方人員到來搜查,這顯示露宿地點常有偷竊及吸毒的罪案出現。表示曾有人爭執及吵架及有人被打及襲擊的只有13.3%,所以香港的露宿者的不安全感或受威脅的感覺不高,只有兩成(21.3%)會擔心在睡覺時唔知會有什麼事會發生。,露宿者的交往及主觀感受,除了不感到受威脅外,露宿者更可在露宿地點有社交生活及獲得情緒及實質支援。有六成露宿者(63.8%)可以找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聊天;有四成(

8、40.3%)露宿者在有需要時如患病可得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會幫你手。這反映在露宿地點中,露宿者仍有一定的社會支援網絡,得到其他露宿者及街坊的關心及協助。有超過半數被訪者(50.3%)同意在露宿地點覺得有伴的感覺。有三分之二(63.9%)更表示會情願留在露宿地點而不願留在街上其他地方,顯示對露宿地點有一定的留戀。另有四成(45.5%)的露宿者會感到受人尊重。,交往及主觀感受,新加入露宿者(2003),有高達三成(32.1%)受訪者露宿不足三個月主要以男性居多(96.6%),其中有四成二(42.3%)為40歲或以下。這現象反映了較年輕的短期露宿者數目不斷上昇,而41至50歲短期露宿者逾二成五(24

9、.7%)。這兩個歲群組別合共佔六成七(67.1%)之多,與傳統長期露宿群以中老年居多形成強烈對比,年輕化趨勢延續的情況值得關注。,新加入露宿者的教育程度,由於新加入露宿者較年輕,他們多在過往政府推行九年強迫教育的制度下成長,所以學歷較整體露宿者為高,具有小學至初中程度的佔六成三(63.1%),另外逾二成多(20.3%)具備高中及預科程度,被訪者當中只有接近一成二(11.9%)從未入學。雖然學歷相對地較整體的露宿者為高,但現時失業嚴重,以他們的初中學歷的程度能否適應經濟轉型下的再就業或有機會接受再培訓,是政策製訂時應留意。,新加入露宿者的家庭狀況,中有接近二成八(27.9%)已婚,而離婚及分居者

10、逾一成三(12.8%,分別佔10.5%和2.3%)。這現象反映有家庭背景而淪為短期露宿者的家庭支持程度存疑,他們婚姻破裂或家庭需要的輔導至為明顯。此外,五成八(58.1%)新加入露宿者為單身人士,他們露宿的原因有別於婚姻和家庭因素,,新加入露宿者的露宿原因,新加入露宿者的露宿原因以經濟問題最多,接近六成(58.6%)左右。其次兩成六(26.4%)受家庭問題困擾;第三是一成八(18.4%)因工作問題所致。由此可見,因經濟或工作困擾(例如失業、無法有安定工作),以及家庭問題困擾是被訪者主要的需要所在。如果能及早在就業輔導和支持系統上加以支援,特別是協助他們建立社會聯繫(social tie),則可

11、減低其他問題包括露宿問題併發的危機。,平均每月收入,新加入露宿者的接受服務意願,新加入露宿者無論在尋求短期住宿服務、就業輔導及其他支援服務的意願都很高,分別是六成七(67.1%)、七成五(75.9%)及六成五(65.1%)。這現象反映了他們對改變現狀的意願很高,本身希望藉著住屋條件的改變、就業以改善生活條件,以及願意接受政府或非政府機構的支援,從而強化他們的社會網絡。,深宵外展服務,社會福利署於2001年初,邀請了三間非政府機構建立三隊露宿者深宵外展探訪隊,並安排機構自定介入手法,針對日益增多的露宿者及相關問題,特別是住宿與就業輔導,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試驗服務計劃。這三間非政府機構分別是基督教

12、關懷無家者協會、聖雅各福群會和救世軍,它們分別於2001年4月起相繼招聘人手並於六月提供服務,涉及的服務範圍包括港九新界。由於三間機構以深宵探訪為主要工作時段,其接觸的露宿者對象,正好彌補了社會福利署露宿者支援服務時間的局限;而這批較夜出沒的露宿者,他們的需要和問題亦有其特色,我們在基線調查中發現,露宿者有露宿短期化和深宵化的現象,在以下非政府機構推動的露宿者深宵外展服務可見一斑。,服務的困難,雖然深宵外展隊較能接觸到深宵才回到露宿地點的露宿者,但從基線調查結果的討論中,我們發現露宿者深宵化對推行服務所構成的困難。一方面是有關服務單位必須要在深宵進行外展探訪,否則就無法與露宿者接觸;但另一方面

13、卻又會遇上露宿者相繼熟睡,因而無法接觸或作較長時間的溝通,因此出現兩難情況。,服務的特點,主要於深宵時間去接觸露宿者;每機構自行具備緊急宿舍服務;新設有緊急經濟援助;採綜合服務模式,機構本身提供相當全面服務,而在復康服務上多以轉介形式進行;與私營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比與社署外展隊更方便;透過機構間的合作,並與調查研究小組建立協調機制。,服務成效,截至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共三十一個月中,三間非政府機構的深宵外展隊共探訪露宿者11,635人次,新接觸露宿者2,799名,成功為529名露宿者安排住宿,及為243名露宿者安排就業。三間非政府機構的服務成效各有不同,一方面反映各服務區域中露宿者的不同特色,另一

14、方面亦因各機構以不同的策略和手法去提供有關服務。,三間機構的比較,救世軍接觸的新個案數目每月平均有45.84個,比起聖雅各福群會每月平均接觸12.29新個案,以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每月接觸32.16新個案為高。探訪露宿者人次方面亦以救世軍的245.32人次為優,其次是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每月平均探訪86.42人次,聖雅各福群會則每月平均探訪43.58人次。介紹住宿服務亦以救世軍較為突出,共成功為205名露宿者介紹住宿,平均每月令6.61名露宿者成功上樓,高於聖雅各福群會的5.48人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4.97人。,三間機構的比較,救世軍在這方面的優秀表現,除了救世軍工作員的努力外,我們

15、相信與救世軍負責的油尖旺區地域小,露宿者的露宿比較集中,因而較容易接觸露宿者有關。至於在安排就業方面,以聖雅各福群會的表現最好,每月平均為3.32名露宿者安排就業,高於救世軍的2.68人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1.84人。這是由於聖雅各福群會有專門的工作員直接負責露宿者的就業服務,而並不是單單轉介露宿者到其他就業服務機構,而且工作員能與部份僱主建立長期關係,有較多的職位可以介紹予露宿者,此外,機構亦對就業輔導及轉介作多方面的嘗試,所以其就業服務最為成功。,對成功就業個案的分析,我們應用回歸分析法分析服務介入與個案成功就業的關係。首圥,我們分析露宿者的個人背景與成功就業之間的關係,個人的年齡對是

16、否成功就業有影響力(Beta=-0.13,p0.05)。當我們加入服務機構介入的手法,年齡的影響力變成不明顯(p0.05),反而是工作員的工作方法更有影響力。最能夠影響個案就業的是工作員直接為個案尋找工作(Beta=0.27),其次是為個案提供尋求工作時的膳食津貼(Beta=0.24),第三是陪伴個案見工面試(Beta=0.18),三者對是否成功就業的解釋力接近69%。反而,機構最常用的就業轉介與個案成功就業並無明顯關係(Beta=-0.06,p0.05),對成功就業個案的分析,有關分析顯示,直接的就業援助,介紹及陪伴露宿者去尋找工作是最有效的協助辦法,而加上有膳食津貼的輔助,令露宿者能解決在

17、工作初期的膳食問題,對他們能否成功就業至為重要。反而,簡單轉介露宿者到其他機構如勞工處、社聯就業輔導服務社等的成效並不明顯。在日後就業援助中應加強直接的援助,而既然露宿者的年齡及學歷對其是否成功就業並無影響,服務機構沒須選擇性提供就業協助服務,而應向所有有就業意願的露宿者,提供直接及細緻的就業輔助,並繼續提供膳食津貼,提高露宿者成功就業的機會。,不同指數的比較,初接受服務(入住臨時住宿後七日)露宿者對比基線調查沒有接受服務的露宿者,除工作穩定指數外,社會孤寂、精神健康、社會聯繫及無家程度的指數改變都達明顯水平(p0.05)。除社會孤寂增加外,初接受服務的個案的社會聯繫、精神健康及無家程度三項指

18、標均較街上的露宿者有所改善。這反映服務機構的介入包括住宿、就業的介紹以及個案輔導工作中的關心令受助的露宿者更樂觀、感到有希望、所以其精神健康得以改善;並同時提供了正規的社交途徑,讓個案擴闊生活圈子,加強其社會聯繫,亦令其無家程度下降。,社會聯繫增加及社會孤寂增加,接受服務的個案的社會聯繫及社會孤寂均並沒有接受服務的露宿者為高。社會聯繫指數上升表示露宿者的社交圈子有所擴大,但同時比街上露宿者感到更孤獨寂寞。出現這表面有矛盾的情況,我們相信社會聯繫指數反映著個案客觀的社會網絡,如認識幾多人,有沒有參加正規社交活動等;,社會孤寂增加,而社會孤寂則反映個案的主觀情緒,是否有朋友,朋友是否能傾心事等。我

19、們相信這現象一方面顯示個案親密的社會網絡瓦解,即使認識更多朋友,但能對生活及情緒作出支援的深交並沒有增加;在初接受服務時,這個角色往往是由跟進社工扮演的。隨著跟進時間的增加,社工支援角色亦日漸淡化而令其社會孤寂程度增加。這說明現時服務雖能幫助個案認識更多人,有更多社交機會,卻未能令他們感覺到有朋友的感覺而不感孤獨寂寞。,非正規而恒常的社交,研究小組相信要解決社會孤寂問題,不能單靠鼓勵服務對象參加正規形式的小組及活動,因這只能擴大其社交圈子,但未必能協助他們找到朋友。反而,加強服務對象與不同網絡如親友網絡、鄰舍網絡、前露宿者的互助網絡等進行非正規而恒常的接觸和社交,才可以令服務對象的社會孤寂感進

20、一步降低。,初接受服務各指數關係,服務初期對精神健康影響,對精神健康影響大小依次是社會孤寂(Beta=-0.274)、社會聯繫(Beta=0.177)工作穩定(Beta=0.174)及無家程度(Beta=-0.151)。可見影響露宿者精神健康的並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項因素在接受服務初期,以受助人社會孤寂的影響最大,佔精神健康的變化差不多三成,而其他社會聯繫、工作穩定、及無家程度三項因素的影響力則相若。,服務初期介入策略,因此,要改善露宿者的精神健康,需要同時兼顧改善露宿者社交的社會網絡、住屋環境的無家狀況、以及工作的穩定在上樓初期,降低其孤寂感,重建其較親密的網絡及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其

21、他社會聯繫、工作穩定、及無家程度三方面的介入亦不能偏廢。,接受服務六個月後各指數關係,指數關係的變化,在接受上樓服務六個月後,社會孤寂、社會聯繫、無家程度及工作穩定指數依然與精神健康有明顯關係(p0.05)。社會孤寂與社會聯繫關係依然明顯(p0.05),社會孤寂與無家程度關係亦見明顯,同時兩者亦互為影響(p0.01)。接受服務者的無家程度與社會孤寂由最初沒有明顯的直接影響變為相互影響。其次是工作穩定取代社會孤寂成為影響精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無家程度與社會孤寂的相關,在接受上樓服務六個月後,對於無家程度的變化,社會孤寂的解釋能力有兩成(Beta=0.20),而相反方向,無家程度對社會孤寂變化的

22、解釋能力亦接近兩成(Beta=0.189),但在初接受服務時,兩者的影響力並不明顯。,無家程度與社會孤寂的相關,這顯示接受服務的前露宿者在上樓後,若回到居所只是面對四面牆壁,而缺乏其他人的關心,這一方面會加強其孤寂感,而另一方面亦會強化其無家程度。孤寂感與無家程度兩者之間亦互相強化,我們認為要在上樓後留意為前露宿者建立較親密的網絡,令其獲得適當的關懷及互動,這才能減低其社會孤寂感及無家程度。,工作穩定成為影響精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在上樓後六個月,不同因素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力有所轉變,依次是工作穩定(Beta=0.273)、社會聯繫(Beta=0.225)、社會孤寂(Beta=-0.179)、及無

23、家程度(Beta=-0.178)。可見,在上樓後六個月,工作穩定取代了社會孤寂成為影響精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其影響力更高達0.365,能解釋精神健康三成半的變化,明顯高於其他三項因素。這顯示上樓後六個月,受助人經已較為適應上樓後的環境及生活,所以社會孤寂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力大幅下降(由-0.274下降至-0.179),影響力由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工作穩定的影響,受助人在上樓後的工作穩定性會影響其長期經濟狀況,加上工作是否穩定會影響社會網絡的大小,以及影響受助人自尊感及自我效能,所以對其精神健康的影響愈來愈重要(由0.174上升至0.273),影響力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我們相信個案得到穩定就業

24、,其精神健康便會好轉;這亦意味著個案一旦失業,又無其他支援,會令精神健康大幅下降,其他指數亦受影響。所以在露宿者上樓後,加強其工作穩定性是中長期改善其精神健康及整體狀況的方向。無論時期的長短,均有多項因素影響露宿者精神健康,社會聯繫及無家程度的影響力比初接受服務時亦有所增強、社會孤寂的影響力則下降,所以多方向的介入亦不能偏廢。,總結,由於出現大量有家歸不得的對象,所以我們要以無家者的概念來代替傳統露宿者的概念。由於有大量有家歸不得的對象,所以採取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的策略,亦即是在有關人士出現經濟及家庭危機時,若家庭服務的同工可以及早介入,預防危機惡化,避免其離開家庭,將可減少無家者的出現,總結,在無家者接受服務初期,其社會孤寂反而較露宿時強,顯示在協助其重新投入社會時,建立較密切的支援網絡非常重要,而這部份工作可由露宿者服務同工逐步交由家庭服務同工作長期的跟進。家庭服務可考慮為中年低收入男性開展更多的支援服務及小組工作而新型露宿者數目的減少,代表核心(如吸毒及精神病)的露宿者比例將上升,而這些露宿者的康復的跟進,亦需要家庭服務、康復服務及露宿者服務,三者建立銜接及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