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773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传染病及其应对》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发传染病及其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发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新发传染病,是指以前没有发现、近年来新确定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也有称其为新出现的传染病或新出现的感染病。,主要有以下情况,:一种崭新的疾病;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在新的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老疾病;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重新引入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出现特有的症状;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我国新发传染病,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包括: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的新的传染病

2、;已知的传染病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人群;原先未被认识的传染病;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出现或再度流行,新发传染病的种类,1依据传染病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及被发现的过程,所谓新发传染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过去可能或根本不存在,而新近才在人间出现的传染病。像艾滋病、O139霍乱等,可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疾病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才被发现和确定。如军团病、莱姆病、人埃立克体病、丙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可能属于这一类。,新发传染病的种类,第三类: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被人们认为是传染病或一直没有确定其病原体,近年发

3、现了这些病原体并予以确认。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属于早已存在但其传染性既往未被认识;流行性出血热很早已被认为是传染病,但其病原体在1977年才被发现和确认。,新发传染病的种类,2按引起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大致可以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三类新法传染病。1996年美国统计,在31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中,属于病毒性14种、细菌性11种、寄生虫性6种。,新发传染病的种类,3新发传染病的数量 一般认为所谓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年内新发现的传染病。按照这一定,则截至2000年底,单病种为42种(含轮状病毒腹泻,1973年;不含SARS,2003年);截至2003年底,单

4、病种也为42种(含SARS,2003年;不含轮状病毒腹泻,1973年),1973 轮状病毒1988 戊型肝炎病毒1976 隐孢子虫 1988 人类疱疹病毒-1977 埃博拉病毒 1989 丙型肝炎病毒1977 丁型肝炎病毒 1989 丙型肝炎病毒1977 军团菌 1990 戊型肝炎病毒1977 汉坦病毒 1992 霍乱弧菌O139:H7 1980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HTLV-I)1992 巴尔通体 1982 HIV 1993 Sin nombre病毒 1982 大肠O157 1993 庚型肝炎病毒1982 伯氏疏螺旋体 1995 庚型肝炎病毒19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HI

5、V-2)1996 牛海绵状脑病毒1983 肺炎衣原体 1997 A型流感病毒(H5N1)1983 大肠杆菌O157:H7 1999 西尼罗河样病毒 2003 SARS病毒,近3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病原体,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爆发与流行或大流行型:主要是指新发传染病一开始就以爆发或流行的态势出现。(O139霍乱、SARS等);局部流行型:一些新发传染病开始只在局部地区或较小范围发生和流行,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大范围扩大的趋势。(ELTOR霍乱);散发性:许多新发现的传染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持散发。(寄生虫);隐现型:新发传染病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时隐时现。许多新发传染病都具有这一特征,很值得研

6、究。,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新发传染病不可预知,不知道何种、何时、何地发生;一般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急性新发传染病的病死率一般都很高,如AIDS、埃博拉 出血热、尼巴病毒性脑炎在48左右,人禽流感在50左右。,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政府决策人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产生恐慌心理,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新传染病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动物在新传染病的发生上起巨大作用,新传染病传播的社会因素,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动物携带病毒 大多为隐性感染 人

7、类捕杀动物 导致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造成巨大威胁新开农田草地改成玉米地 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携带病毒传染人类,新传染病传播的社会因素,便捷交通利于传染病播散 便捷的交通淡化了传染病地区性,西尼罗河病毒早在中东、非洲出现,1999年8月在美国暴发,2003年美国和加拿大发病数千例;世界的都市化 人口集中在城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贫困居民居住环境低劣拥挤和肮脏给传染病传播提供条件,新传染病传播的社会因素,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变化造成新的降雨格局,空气潮湿的改变,微生物的微观生态学改变,诱导新病原的出现;再造森林 鹿是莱姆病病原的主要宿主,森林面积增加导致鹿数量增长,导致了美国和欧洲莱姆病的流行,

8、传染病防治中的新问题,1.生物体变异带来的新问题:(1)新发现传染病:70年代以来,新发现40余种传染病。出现的速度:惊人(每年一种以上)。消灭天花:Edward Jenner(1796年)发现牛痘,WHO于1979年10月26日宣布消灭天花,经历了近180年。危害的程度:非常严重。如HIV、O157、O139等。如1981年报道第一例艾滋病,全球已累计有HIV感染者6900万,其中约2400万死于艾滋病。到2010年全球HIV感染者将从目前的4200万达到约1亿人。,传染病防治中的新问题,(2)病原体耐药:敏感耐药 耐单药耐多药,传染病防治中的新问题,(3)致病力改变:1)毒素分泌增加:如,

9、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扩增。2)侵袭力增加: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获得侵袭因子基因。3)定居能力增加:如,粘附因子、菌毛等基因表达的变化。,传染病防治中的新问题,(4)抗原性改变:1)人群免疫力缺乏,导致疾病流行甚至大流行;如:流感病毒变异、霍乱弧菌血清型变异等。2)疫苗保护力下降,导致免疫接种效力低下;3)病原检测诊断困难:如:出现漏诊、误诊。4)生物恐怖:传统病原体、基因工程菌,人类如何应对新的传染病,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强化对传染病的认识强化病原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四项策略,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开展应用性研究影响传染病发生出现的生态及环境因素微生物进化和变化人类

10、对新病原的易感性新发展和改进的控制策略。促进预防和控制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依靠多种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能力培训大力开展各种基础及应用性研究,亚太区域新发疾病防治战略,目标1 降低新发疾病的风险目标2 尽早发现新发疾病目标3 尽早对新发疾病采取应对措施目标4 加强对新发疾病的防范目标5 在亚太区域内进行可持续的技术合作,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建立机制,储备技术加强监测,及早发现政治承诺,依法防治依靠科学,扩大合作,中国应对新发传染病已采取措施,制订、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监测能

11、力建设制定策略,开展防治工作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对策与措施,1.加强科学研究(1)生物变异规律:抗原变异规律、致病基因传递规律、耐药性变化规律、微生物群落等。(2)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如生物芯片等。(3)研制安全、高效疫苗:多价基因工程菌苗。,对策与措施,2.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治体系(1)加强完善疾控与常规监测体系:(2)尽快建立快速反应系统;(3)信息情报系统(4)救治体系,对策与措施,3.我国尚未发生的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1)我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一些新发传染病在我国出现或流行。如艾滋病、O139霍乱 可能还存在一些新发传染病,我们尚缺乏病原学证据。对一些国外已

12、报到发生的新发传染病,我们尚未开展全面调查研究。,对策与措施,(2)我国对新发传染病应采取的措施 专业培训、预案制定与演练 全面调查研究 知识宣传与普及,新发传染病的发现手段,临床异常个案的调查人禽流感事件群体异常事件的调查SARS事件动物异常事件的调查鼠疫?周边事件牵动的前瞻调查与回顾调查O139群霍乱(O22、O155),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关注点,事件如何发生在哪里出现?怎么发生的?与吃有关么?(猪流感-不吃猪肉了?)事件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国有吗?我周围有吗?疾病的直至效果是什么有得救吗?会死人吗?我该怎么办?是否要买药储备?,专业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关注点,什么症状体征表现?尚需要收集更多的临床信息,密切关注吧。发现病原体了吗?传染源是什么?发现了该怎样?没发现又该怎样?需要评估!什么传播途径?会人传人吗?仍需要观察!预防措施有效吗?该怎样进行公众风险沟通?,再发传染病,专业人员最关注的问题:什么原因造成快速增多了?病原体发生什么变化了?从前储备的防治物资够吗?去哪里补充购买?社会公众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