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794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5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交流》PPT课件.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国际教育交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交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的文字的文化教育很早就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过国,并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另一方面我国也不断从世界各国吸取先进的教育文化,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育。,一、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文化教育交流源远流长。隋唐时期随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从事佛学、技能艺术、法制等学习研究的学问僧、留学生是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从事佛教研究的称为学问僧或留学生,从事学问、艺术和技能等学习研究的成为留学生。刚从梦寐状态走出的日本大和朝廷借助派遣的这些使节到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吸取汉文化

2、的精华,回到日本后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唐朝时期的日本,进入六世纪以后,在圣德太子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改革措施。第一,在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即按照德、仁、礼、信、义、智的大小分为十二个等级,并以紫、青、赤、黄、白、黑等色的浓淡装饰冠戴,分别按才能、功绩、忠诚等标准授予各 级官员,但大臣级贵族和地方贵族不在其列。冠位虽然只限本人一代,不能世袭,但如有功 绩,可以升级。该制度显然受中国和朝鲜品位制、官位制的影响,并为打破过去的氏姓世袭 制度、建立官僚体制、树立中央政府及天皇的权威奠定了基础。,第二,在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其精神多来自儒家以及佛教思想,例如“

3、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而君,民无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农桑之节,不 可使民”等。名为宪法,但无法律约束力,仅为官员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概括地说,十 七条的内容为“以和为贵、敬崇佛教、服从天皇、遵守礼仪、公平裁判、劝善惩恶、各司其 职、早出晚归、信为义本、平息怒气、赏罚分明、公正征税、熟知业务、不妒他人、消除私 心、据时使民、勿独断专”行等。,第三,恢复与中国王朝的交往,积极吸取大陆的先进技术与思想文化。在600年和602年,推 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 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4、之语;608年,再次派遣 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不仅显示 其希望平等外交的心情,也首次在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天皇”的称号。,二、朝鲜半岛留学生,朝鲜半岛同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但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来华则始于唐代。登科记考载:“(唐)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弟子入学,遂至八千馀人。”(徐松:登科记考,赵守俨点样,中华书局,1984。)但由于唐兴后50年,新罗陆续吞并了百济和高句丽大部,因此其后来自半岛的留学生专指新罗留学生。唐朝接收新罗留学生的确切数字已难稽考。不

5、过据有关史料记载,仅开成二年(837)在华新罗学生即多达216人,而开成五年(840)四月一次回国的新罗学生则有105人,足见数量之巨。,来唐留学的新罗人如此之多,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唐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基于泱泱大国气度和开放式胸怀的唐朝的“宾贡科”,对新罗学子也极具吸引力。宾贡科指对外国贡士和留学生宾礼相待,准其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同样可以授予官职,在华建功立业。崔致远便是典型的一例。致远,新罗王京人,大中十年(856)年十二,随商船自费来唐留学。6年后中进士,任溧水县尉。任满后,被镇压黄巢起义的大将军高骈聘为从事,补都统巡官,凡军中表状文告皆出其手。迁殿中侍御史。中和四年(

6、884)充唐朝国信使东归,历官翰林学士、兵部侍郎。高丽朝谥文昌侯,从祀文庙。著有中山覆蒉集桂苑笔耕集等,极具文采。,三、越南留学生,从宋到清,越南名义上为中国“属国”。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借口“讨逆”,派兵侵略并陆续占领越南领土。其后,明朝在越南设郡县,进行殖民统治;宣德二年(1427),始从越南撤军。其间,对越南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侵略,方法之一便是从该国选拔儒生送国子监留学深造。永乐十五年(1417)初,“定负贡儒学生员,充国子监。府学每年二名,州学二年三名,县学一年一名。后又定府学每次年一名,州学三年二名,县学二年一名。”明政府特在太学前建“交趾号舍”,“以处交趾官生”。洪熙元年(1

7、425)七月,越南82名儒生抵京后,明仁宗特谕礼部尚书吕震:“交趾距京师万里,远离亲戚而来,须是教养得宜,彼乃乐学,可望其成材。尔与学官宜知联此意。其衣服、岁赐,如云南之例。”,四、俄罗斯留学生,清康熙时,俄罗斯始有留学生来华学习:“俄罗斯,康熙间尝遣人至中国学刺麻(喇嘛)经典,以绥东方之众,并遣子弟入国子监,习满、汉语言文字。”雍正五年(1727)七月,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罗斯每次10年派4名传教士来北京传播东正教,并派6名学生来学满、汉语言。清史稿选举志载:“雍正六年(1728),鄂罗斯遣官生鲁喀等留学中国,以满汉助教等教之,月给银、米、器物,学成遣归,先后络绎。”国子监志外藩入学则

8、说:雍正皇帝命于旧会同馆设学,以满洲助教胡什图汉、汉族助教陈宪祖负责俄罗斯官生教学事务。此后直至清末,在按约陆续来华的众多俄罗斯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NK罗索欣和列昂节夫,二人被尊为“俄国汉学的奠基者”。,玄奘取经,玄奘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迦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取经路径,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史载当时“道

9、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