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7982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7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ppt(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在判断句的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式:,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语末助词,不是判断词,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煞句,只是兼有帮助判断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2、有时除了句末用“也”,主语后面还用助词“者”提顿(有的说如郭锡良在主语后加上代词“者”复指),形成“者,也”这种形式。“者”、“也”都不必译出。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3、还有只在主语后面用“者

2、”,句末还用“也”,形式为:者,。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虎者,戾虫。战国策秦册4、“者”字,“也”字均不用,也可形成判断句,即“,。”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个“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非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值得注意的几种判断句:1、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可以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了。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子路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承前省,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史记鸿门宴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史记中有好几个例证,王充论衡一书用得更多了一些,魏晋以后就更多了。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3、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究竟有没有判断词,这是目前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有人认为,“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是

4、判断词,而是“做、当”的意思。当然,有时“为”字的作用很象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如: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在极少数句子中,“为”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夫执舆者为谁?(那个驾着车的人是谁?)论语微子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4、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则”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我马维骐。诗小雅皇皇者华,“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便

5、(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维”和“惟”有时看上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这些副词和语气词还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来使用: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三、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1、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有时这种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2、用判断句形式去表达比较复杂内容,这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必须灵活地理解。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战国策齐策,3、还有一种常见的灵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