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8643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229 大小:6.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9页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9页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9页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9页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2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第二节 城市规划第三节 城市统筹与生态城市第四节 城市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与容量(一)城市规模指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1、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聚集数量的多少,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首要标志。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建设使用的土地面积,是城市存在的空间范围,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3、城市规模确定的标准(1)以城市经济总量为标准:将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2)以城市职能为标准:将城市经济系统中基础职能最大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3

2、)以城市规模等级为标准:不同等级的城市构成不同的城市体系。,(二)合理规模与容量,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与城市人口容量密切联系。,二、城市等级分形,(一)分形理论的引入 分形理论是当今世界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1967年他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指城市与等级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

3、似性,即分布序列中局部与整体间的自相似性。分形理论为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形研究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城市体系的信息,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城市体系的特点和城市体系的发展演化态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为正确制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撑点。,由于城市人口具有分形化的趋向,(二)模型简介:“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与模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1)奥尔巴克的发现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Ri=K(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4、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2)捷夫模式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人口为 Pr城市的位序;,(3)常用模式:罗特卡1925年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捷夫模式q=1)转换为 lg Pilg P1qlgRi,位序规模法则中的指数q可以指示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特征,有人将q称作Zipf维数。结论(1)当q=1时,首位城市与最小城市人口之比恰为区域的城市总数;(2)当q

5、1时,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分散,首位城市垄断性强;(3)当q1时,城市规模分布集中,城市体系人口分布均衡,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较多。(4)当q0时,所有城市一样大,当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LOGO,1790-1950年美国城市位序-规模演变,巴尔的摩,规模一直保持在前 10位,19世纪前半叶地位尤其显赫;南方港城萨凡纳规模在稳步增长,而相对位次在缓慢下降纽约州的哈得孙,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位序迅速下降;洛杉矶从 19 世纪后期,横贯美国的南太平洋铁路通车后,它神话般地迅速崛起,已经进入最大城市的行列之中。,(三)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由六个等级的城市组成,依次是小城市、

6、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复合城市,小城市在最底层,是城市体系的基础;大城市是国家的骨干城市;超大城市数量虽少,但所起的作用特别巨大。,三、城市最佳规模,(一)最优城市人口规模争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一直争论不休,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城市最佳规模进行了论证。最小成本理论是最早有关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是人均成本的函数,其中,成本主要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投资成本与城市运用成本等,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人均成本之间呈现“U”型关系。,(二)最优城市规模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等级规模、不同的类型,城市化表现出各种样式,都与具体的国情和区域

7、情况紧密结合,正是由于规模与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才构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城市体系,因而,城市的最优规模也是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城市存在不同的最优规模。,(三)适度城市规模理论,在城市规模发展过程中需要考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以及这两者同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从城市规模的动态角度确定它的合理规模。,MC,A,B,C,D,F,E,G,X,Y,MU,C,U,图:城市规模收益与成本,1、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成本、收益,城市规模,成本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1)A点成本收益相等,城市的最小规模;(2)B点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最低成本规模;(3

8、)C点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人均最大收益规模;(4)D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的社会最大收益规模;(5)E点收益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最大收益规模;(6)F点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城市人均成本控制规模;(7)G点总成本和总收益相等,城市最大规模。,结论:第一,从城市自身的角度来看,规模B的成本最低,规模E的受益最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规模D对社会的贡献最大,最优城市规模;从城市内部居民的角度来看,规模C所获收益最大;从城市之外的居民角度考虑,规模F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城市规模从A到G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城市规模都是合理的。第二,城市的最小规模和最大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城市两

9、级规模的数值彼此是不同的。第三,城市规模的适度领域很宽。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规模系列可以有多个等级组成。,2、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1)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2)经济发展水平(3)产业结构(4)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5)资源状况(6)环境承受力,四、确定城市规模的方针,(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2、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3、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4、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5、1990年,城市发展方针纳入城市规划法,明确:“严格控

10、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6、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十五”计划还特别强调,要“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1、小城市重点论;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3、大城市重点论;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三

11、)对规模政策的看法,既不支持小城镇论,也不笼统地支持大城市论,不主张用规模政策作为指导全局的城市发展方针,因为规模政策有很明显的片面性:,(1)人口规模尽管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能概括城市本质特征的全部。城市规模被城市职能所决定,是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职能的等级越高,城市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小。城市人口除了正常的自然增长以外,如果城市为外地服务的职能在扩大,城市的规模就不可阻挡地要扩大,反之城市规模趋于停滞。企图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没有抓住根本,难有理想效果。,(2)城市的职能又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的各种内外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腹地广大,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丰富

12、,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处在有利地位,就必然要发展。硬性控制这类城市(常常是大中城市)的规模,结果将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坚持在条件不好的区位发展城市,也必然造成损失。,(3)不管有多少学者热衷于探讨城市的最佳规模,至今仍然没有找到这样的最佳规模。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它们各自制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选择某一级别的城市“发展”或“控制发展”是与城市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相违背的。,(4)从经济效益上讲,随着城市规模级的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有逐级提高的总趋势。因此,现阶段笼统地提“控制大城市规模”不妥。大中城市对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和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对人

13、多地少的中国也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经济意义。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并将它总结为“越大越好”的说法也是危险的。分析表明,影响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对城市工业的投资水平和城市工业结构,并非城市规模。,(5)中国地域广阔,城镇的规模等级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按省区分类,大体有6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处在演变过程的一定阶段。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任何一种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都不可能广泛适用全国各省区。但这并不否认在较小地域的发展战略中,可以有城市规模的政策选择。,(6)规模政策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城市规划在执行这一方针时面对一双矛盾:一方面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所谓

14、“控制”、“合理发展”、“积极发展”缺乏准确的含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缺乏逻辑,因为一切“控制”或“发展”都应以“合理”为标准;另一方面,方针中的大、中、小城市却有100万、50 万和20 万人口的明确界线划分,具有了某种指令性作用。在这种难以处理的矛盾中,城市规划和规划审批一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全面控制。,1979年批复的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规定远期规划人口50万人以内,1985年末已达到57万人;同年批准的兰州市规划,规定远期人口在90万人以内,1985年已达127万人;1983年批准的南京市规划,规划近期人口140万人,远期人口150万人以内,实际到1985年已经达到192

15、万人;1984 年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规定近期人口85 万人,远期人口100万人,1985 年实际已达到100.31 万人。这种违背城市人口发展规律,人为地硬性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削弱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人们对城市规模的认识和预测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投资的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加重了“城市病”,而不是缓解了“城市病”。城市问题愈尖锐,就越想控制城市人口,形成恶性循环。,第二节 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16、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仲马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伍子胥),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突出特点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如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设计布局。,外城

17、,宫城居中,皇城,中轴,约28米宽,左祖,右社,皇城,宫城,紫禁城,大内,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城南门,钟鼓楼,午门,宫城南门,左祖右社,(3)风水思想,风水学长期以来一直被斥为封建迷信。辞海对风水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辞源:“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现代汉语词典:“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风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一种独特的环境思想,它也一直是中国人

18、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风水思想的价值取向在于获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波及至今。,(4)数字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数字“3”代表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九重天。,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城市规划之父”)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Milet)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古

19、罗马的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本时期最为重要的著作是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十书。,广场与公共建筑群,城堡与教堂。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巴洛克建筑:极重浮华雕饰和建筑物的轴线构图。,(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二)现代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领域

20、的新自由主义和市民社会思潮的逐步兴起,复杂科学中有关系统的复杂性和演化的不确定性思想的确立,为人们剖析传统的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模式,构建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准备了条件。,城市规划模式:渐进主义规划模式、倡导规划模式、战略规划模式、激进结构规划模式、营销规划模式、生态规划模式等;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带形城市”、“同心圆环状城市”、“多核心城市”等;城市规划方法:系统方法、控制论、理性决策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生态理论等。,(三)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和展望,1、1949-1958年,这一时期“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建和新建城市,加

21、强城市规划。”2、1959-1976年,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没有进展。3、1978年至今,城市规划新发展阶段。1978年中央批准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980年相继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的暂行规定;1984年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1年建设部批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我国城市规划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道路。,二、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用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城市布局现状出发,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对规划期内城市各项要素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发展

22、留有余地,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理,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3、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政府、市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纽带,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控制2)城市建设增长速度的调控,包括城市

24、建设用地增长、房地产业开发数量、市政基础设施增长速度、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3)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4)城市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的调控等。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规划师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二)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综合比较分析各种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的优缺点,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最佳方案。比较的内容有下列几项:(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2)占地、拆迁情况;(3)产业结构;(4)交通运输与城市道路系统;(5)环境保护;(6)居住用地组织;(7)综合防灾;各方案的用

25、地是否有被洪水淹没的可能,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需要的资金和材料。,(8)市政设施(9)总体布局(10)工程造价 在方案比较中,上述各点,应尽量做到文字条理清晰,数据准确明了,分析图纸形象深刻。方案比较所能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区别对待,经充分讨论,提出综合意见。最后确定以某一方案为基础,吸取其他方案们的优点再做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提高。,(三)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1、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规划布置时,必须和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道路系统及当地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条件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在规划

26、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与河流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绿化特点,因地制宜,与城市总体布局统一考虑。如北方城市以防风沙、水土保持为主;南方城市以遮阳降温为主。,(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城市中各类绿地功能使用不同,规划布置时应将公共绿地在城市中均衡分布,并连成网络系统,做到点、线、面结合,并与市郊相关的各类绿地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发挥公共绿地的最大效用。点:公园、小游园等。线:街道绿化、林荫道等。面:分布面广的块状绿地,2、城市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需要处理以

27、下关系:(1)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2)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自然面貌的关系(3)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用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3、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1)自然景观的利用 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地形,不同的环境条件,与城市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划布局有比较紧凑整齐的条件。为了避免城市布局的单调,可以挖底补高,增强空间感。,2)丘陵山区,地形变化大,城市规划布局应充分凸显城市的主要景观,并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多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3)河湖水域,不但可以解决城市的水运交通及用水、排水问题

28、,并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2)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划 结合城市的防洪、排涝、蓄水、护坡、护堤等工程设施,进行城市环境面貌的处理与改造。(3)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在城市扩建改造中,应充分利用,特别是城市的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历史条件。对于适合当下需要的设施,既不抱残守缺,也不轻率拆除,而是分别情况,进行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四)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我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分布着很多不同类型的城市。各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在城市总体规划时,不仅要掌握一般城市总体布局

29、的特点,还要分析城市在特定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就几种不同特点和条件的城市布局举例如下:,1.工矿城市 矿业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1)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矿藏分布对矿区城市的结构有决定性影响,矿区工业的布局与矿点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般情况下,矿井分散,那么矿区工业分布也分散。(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如:索道、管道运输等。(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矿区居民点一般应根据地形因地制宜,灵活布局。,(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地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5)由于矿区

30、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2、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风景旅游城市首先体现在对风景资源的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这一主要的城市职能上。不少风景城市除了风景游览外,还兼有其他一些城市职能。在风景旅游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工业

31、不适当的发展将损害景观、污染环境,因此在风景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首先要受到风景资源的约束与限制。首先,从工业性质面加以严格控制,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其次,在工业布局方面,合理选择工厂建设的地点,使工业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妨碍风景区内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与周围自然环境取的配合。总之,应该克服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把风景与工业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风景城市中不能发展任何工业;而另一方面,无视风景城市的特点,不加选择、不加控制地在风景城市发展很多的工业,这显然是错误的。,(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风景与城市生活居住的关系,在不同的城市中有不同的情况,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4)正确处理风景

32、与交通的关系 风景旅游城市要求机场、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接近市区,而有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运输繁忙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在一般情况下不应穿过风景旅游区和市区。在临近湖泊、江河、海滨的风景城市,则应充分利用广阔的水面,开辟滨水公共绿地,组织水上交通。,(5)正确处理风景旅游与休、疗养的关系 在风景优美而又具备休疗养条件的城市中,还往往开辟休疗养区。风景是对全体游人开放的,而休、疗养区则为一定范围内的休疗养人员服务。因此,如果将休、疗养区设在许多风景点上,在实际上势必缩小了游览面积,减少游览内容和可容纳的游人数量,往来频繁的游人也会对休、疗养区有一定的干扰。,纪念性城市 纪念性城市的

33、主要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或文化历史意义比较重要,革命纪念旧址或历史文物遗迹在城市中分布较多,它们在城市布局中往往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纪念性城市,在规划中应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保护革命纪念旧址,历史遗存物与新建建筑物之间的关系。,3、山地城市 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布局方式:(1)组团式布局(黄石、乐山等)城市用地被地形分隔成组团式布局。工业成组布置,每片配置相应的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片与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布局形式虽然可以为城市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市政工程设施比较分散,各部分的交通联系不太方便。因此,每个组团不宜太小,必须

34、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配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2)带状布局(兰州、青岛等)受高山、峡谷和河流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沿河岸或谷地方向延伸形成带状布局。这种布局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平面结构与交通流的方向性较强,但其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城市不宜拉得过长,城市中心宜布置在适中地段或接近几何中心上。(3)有机疏散、分片布局(重庆等)有机疏散、分片布局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山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布局方式。这种布局形式使劳动和居住联系密切,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和交通消耗的时间,同时可较好地解决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矛盾,使城市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港口城市 港口的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

35、密切的联系。在港口城市,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岸线的自然条件也是港口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深水岸线是港口城市赖以发展的生命线。,(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地分配岸线(2)合理组织港区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海港城市的无线电台较多,因此对有关空域须加以合理规划与管理,为避免相互干扰,应分别设置无线电收发讯台的区域。(3)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来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与总体艺术面貌。,三、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框架和动脉

36、,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一)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1、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形成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在城市逐步现代化的同时,拥有现代交通也成为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2、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1)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2)交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l)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2)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而大量

37、流动人口及服务人口是形成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3)交通枢纽(如站场、港区)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3)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l)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布局。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4)城市交通是城市面貌的反映,对外交通是城市的门户。5)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内部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 交通类型较多,但客流货流各有特点 流线、流量具有一定规律 不

38、同交通工具对道路系统有不同要求 交通交叉点众多 静态交通(如停车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 功能清楚、系统明确 交通均衡分布 合理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km/km2):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道路长度。干道网密度(km/km2):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为23 km/km2,相应的干道间距600 1000米。,(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定性定级)交通性与生活性 城市道路等级 主干道:3045m;次干道:2540m;支路:1215m。(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

39、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的关系(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三)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城市对外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城市与其外部区域之间进行人与物运送与流通的的各类系统的总称。它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以及道路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按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和地区条件,综合利用它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们的技术经济条件。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生

40、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共同发展。,1、铁路,按与城市关系铁路建筑与设备分为二类:与城市直接有关的可设在市区或接近城市中心,或在城市外围有城市干道连接的地区。如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与城市无直接关系尽可能布置在城市外围有相当距离的地方。如编组站、车辆段、列车段、客车整备场,北京西客站,上海南站,杭州火车站,京都火车站,2、港口,港口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原则:1)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有各自的岸线 2)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并不能分割城市,阻碍干道交通 3)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尽量方便与缩短职工上下班路途 4)城市交

41、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网络 5)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并接近对外交通设施和货运干道。,3、公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公路交通与城市关系的三种情况: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线路直通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一般宜从城市边缘通过。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多采用环城干道解决。,4、航空港,现代航空运输给人们带来便利扩大了空间,促进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但现代航空港也给城市带来问题。航空港与城市之间地面交通联系问题 航空港对城市的干扰问题 正确选择航空港的位置及合理解决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是航空港规化的主要任务。,航空港的用地规模 航空港的用

42、地规模与其类型、级别以及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关。国外机场用地规模建设 大l:7000m w:1000m s:700hm2 中l:5500m W:1000m S:550hm2 小 l:4000m W:1000m S:400hm2 我国民航机场的用地规模 小型地方支线机场 50-100hm2 中型地方支线机场 70-200hm2 大型地方支线机场/国际机场 270-700hm2,航空港的位置选择必须尽可能有预见性,全面性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其有较场的适应性。主要因素有:净空限制要求(机场净空限制的规定有净空的临界部位处建立的一些假想面组成。应保证在净空区内没有障碍物。)、噪声干扰影响、(为减少飞机噪

43、声影响,居住区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在5km以上,居住区边缘与跑道近端距离不能小于30km)用地条件(尽量平坦,也要有一定坡度53%、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用地面积大,应尽量用劣地,少占良田、必须有发展预备用地。)、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公用设施条件,(四)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1、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2、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3、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如工业区、

44、仓库区、货站、码头等)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四、居住区规划,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与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1、居住区的组成居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居住区的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和室外工程*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居住

45、区的环境组成: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居住环境,2、居住区的类型按建设条件的不同分:新建的居住区和城市就居住区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分:城市内的居住区、城市郊外的居住区、独立工矿企业的居住区按住宅层数的不同分低层、多层、高层、混合等,3、居住区的结构居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邻里单位、居住小区和新村、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居住综合区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小区居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住宅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二)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城市旧居住区存在问题:乱布局混乱,

46、工厂和居住混杂,犬牙交错,道路分工不明,交通不畅 差房屋质量差,室外缺少公共过滤地和各种活动场所,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且超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 挤交通拥挤,居住拥挤,合住户、困难户、缺房户多,建筑密度高,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1、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和更新(1)维修改善指一些经常性的维修保护和局部改善措施,包括:维修改善旧住宅和居住区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损坏程度、使用年限、建筑与环境关系进行区别对待)旧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改善:包括道路、市政

47、设施及环境卫生方面(2)更新:指对旧住宅和建筑在保留其外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现代化更新,2、居住区的整治规划 是指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居住区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现存居住区主要问题:土地使用不经济和不合理,需要调整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使用不便,需要充实和提高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有的潜力还没有发挥,或实施不足,需进一步改善居住区公共绿地被侵占加强安全管理,3、旧居住区的改建规划 是指对旧居住区进行重建局部改建,是在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需要保留或保护的居住地区,对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或利用旧区的一些空地进行插建改建时需考虑:以大范围的详细规划为依据局部改建宜相对集中力

48、量成组成群的改造,以利施工组织和建筑面貌的统一在局部拆建和换插时,应对新建住宅有一定要求,需单独设计适当处理新建和旧有建筑外观的关系,道路沿线改建,一般是为满足城市交通发展或改造市容的需要而进行,改建需要注意:应根据该道路在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性质、红线宽度、交通状况和道路沿线现状以及街坊内部的改造要求统一规划,综合设计沿街建筑的项目、规模、层数、标准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或整体规划的要求应考虑街道宽度原有建筑空间的组织应集中力量一次建成,避免过分拆迁或将就充分调查分析成片集中改建,一般房屋普遍差或无维修必要,五、城市公共空间,(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城市公共空间狭义

49、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2、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二)商业区、城市中心

50、、城市广场,1、商业区(1)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商业活动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居民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衣物及杂物等,是有规律的活动,早在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社会已有发展,形成了零售和批发的集市贸易,并出现了市场、商店和商业街。城市出现商业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生产进一步促进商业区的发展。,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当时的汴梁街市的繁荣景象,(2)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现代城市商业区时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的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也可有金融、贸易及管理行业。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