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9135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346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生物防治》PPT课件.ppt(3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7/12,1,病媒生物与控制,孙 俊、周明浩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一、概 述,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病媒生物:也称病媒生物,指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这些生物通过在不同的宿主间传播病原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常见的病媒生物有蚊、蝇、蟑螂、鼠、臭虫、虱、蚤、蚂蚁、蜱、螨,另外还有蠓、蚋、虻、白蛉等 病媒生物性疾病:由病媒生物(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包括完全或部分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病媒生物性疾病习惯上称虫媒传染病。病媒生物性疾病均为传染病。,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病媒生物学就

2、是指以病媒生物为对象,研究这些生物传播相关疾病的机理、条件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分类鉴定、生态习性、传病机理、防制方法和措施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按动物分类学,病媒生物通常指二大类:1、节肢类动物 长六条腿的昆虫纲动物(蚊、蝇、蟑螂、虻、蚋、蚤、蚂蚁等)长八条腿的蛛形纲动物(蜱、螨等)2、啮齿类动物(主要是鼠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常见的病媒生物(一)蚊子 蚊子的吸血特性,是其传播疾病的基础,它能传播疟疾、登革热、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病毒病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

3、按蚊属 库蚊属 伊蚊属,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二)蝇类 蝇类有边吃、边吐、边排泻的习性,对食物造成严重污染,能传播多种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以及甲肝、脊髓灰质炎等。此外,某些蝇类的幼虫可寄生于人畜的组织或器官、腔道等处引起蝇蛆症。,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023/7/12,11,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三)蟑螂 蟑螂边吃、边排泄,不但污染食物,也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

4、甲肝等肠道传染病以及鞭虫、蛔虫等寄生虫病等。蟑螂还能分泌和排泄出有异臭的物质,使人闻到就恶心、呕吐;有些产生过敏反应。,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德国小蠊,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美洲大蠊,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黑胸大蠊,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四)蚤 大多数蚤对宿主选择性不强,若与原宿主脱离,可迅速转移到新的动物体上吸血。因此,它们可以在动物的个体间转移,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流行,如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2023/7/

5、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五)蜱 蜱大小与体虱相仿,它叮咬人畜,吸血,能传播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蜱媒回归热、斑疹伤寒、Q热、鼠疫以及莱姆病等。其危害多在农村,特别是牧区、林区,在城市环境危害较小,但近年来的“宠物热”加剧了其危害。,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六)虱子 寄生于人体的虱子(体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传播者,此外,它还能传播回归热、战壕热。(七)臭虫 臭虫对人的最大危害是吸血骚扰,多数人被叮咬后皮肤发生红肿,有的会发生丘疹,其痒难忍。,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八)螨

6、类 较常见的有革螨、恙螨、蠕形螨、疥螨、粉螨、尘螨等类群,其中以革螨种类较多,分布较广泛。能传播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等。(九)蠓 俗称墨蚊、小咬,常见的有台湾拉蠓、明斑库蠓等。它的危害为刺吸人畜血液,并引起局部反应或奇痒、全身过敏反应,可传播乙脑及马脑炎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十)蚋 俗称黑蝇、大咬等,雄蚋仅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蚋必须吸人畜血液。雄蚋寿命为1周左右,雌蚋为12个月。人畜被叮咬处红肿、发炎,甚至溃烂,可传播鸡、鸭等白细胞原虫,及人畜盘尾丝虫病。(十一)虻 俗称牛虻、马蝇虻等,虻刺吸家畜及人血,能传播伊氏锥虫病、炭疽病、野兔热、马传染性贫血

7、病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十二)白蛉 白蛉刺吸人及动物血液,能传播人及动物的多种利氏曼病、白蛉热、卡利翁氏病、白蛉皮炎等。(十三)蚂蚁 蚂蚁可直接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如伤寒、痢疾杆菌等。另外,蚂蚁侵入、活动会造成食物污染,甚至爬上人体咬人。有些地方的食品厂、制药厂和医院等常受蚁害的困扰,造成交叉污染。,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英文名:Red imported fire ant该学名意指“无敌的”(invincible)蚂 蚁,难以防治。其通用名火蚁,则指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

8、般痛感。,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红火蚁的起源与分布,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Parana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20世纪30年代入侵美国南部,目前红火蚁在美国已蔓延到12个州,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2年入侵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我国台湾于2003年9-10月在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红火蚁入侵,如今入侵的区域扩大到桃园县、台北县、嘉义县、台北市4个县市,受害总面积逾6000多公顷。2005年1月17日农业部在农业信息网商第345号公告在广东吴川等地发现红火蚁入侵危害,有关部门正紧急启动相关研究及控防措施。,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7,红火

9、蚁原产地及其传播扩散情况,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随后每年持续以的19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至1953年,分布达美国南部10个州,2003年在美国本土已有14个州超过1亿英亩的土地被入侵火蚁占据,在20世纪初因货物运输而入侵美国南方,1975-1984年间入侵了波多黎各,2001年成功跨越太平洋入侵澳大利亚,2003年10月在台湾首次被发现入侵台湾,2005年11月在广东省吴川等地被发现并控制,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美洲以外分布预测,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9,目前发生于巴西、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澳大利亚(2001年2月,首先在布里斯班发现)、新西

10、兰(2001年)、巴哈马群岛、马来西亚、特立尼和多巴哥、美国、英国维京岛、美国维京岛等地。,红火蚁的起源与分布,我国台湾、广东。,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红火蚁种类鉴定,形态特征,红火蚁隶属切叶蚁亚科 Myrmicinae,该亚科的蚂蚁结节2节,可根据其触角节数和锤节数区分不同的属:单家蚁属 Monomorium,触角 12节及锤节为 3节 大头家蚁属 Pheidole,触角12节及锤节为 3节或 4节 拟大头家蚁属 Pheidologeton,触角 11节及锤节为 2节 火蚁属Solenopsis,触角10节及锤节,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1,

11、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红火蚁种类鉴定,红火蚁的品级有雌、雄繁殖蚁和无生殖能力的工蚁,工蚁又分为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体型大小呈连续性多态型。,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红火蚁种类鉴定,小型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 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由数十个黑色小眼组成,位于头部两侧上方。,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红火蚁种类鉴定,小型工蚁,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

12、常称锤节。额下方连接的唇基(Clypus)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小齿基部着生刚毛1根 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上述口器的特征是与近似种热带红火蚁S.geminata的主要区别。,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红火蚁种类鉴定,小型工蚁,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6,红火蚁种类鉴定,小型工蚁,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7,红火蚁种

13、类鉴定,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红火蚁兵蚁头部比例较小,后头部较平,无凹陷;而热带火蚁兵蚁头部比例较大,后头部凹陷明显,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8,红火蚁蚁巢及其特点,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在野外,根据蚁丘的特点,可以迅速判断是否是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9,红火蚁蚁巢及其特点,成熟的蚁巢形成的蚁

14、丘(高度超10cm),初期形成的蚁巢,蚁巢内部结构,其它蚁形成的蚁巢,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0,红火蚁蚁巢及其特点,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1,(十四)啮齿类动物常见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鼠,种类很多,多为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宿主,疾病的传播媒介。啮齿类携带的病原体达200种,目前已知鼠可传播的人类疾病约160种。已知能使人致病的主要有细菌12种,病毒13种,立克次体5种,寄生虫7种。按其病原体大致可分为五类: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2,我国啮齿类动物有180余种,已查明可传播疾

15、病者为78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约30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危害最严重的有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小家鼠等。可以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疾病。,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3,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4,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5,二、病媒生物危害的方式,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6,(一)直接危害,1骚扰、损伤和吸血 吸血病媒生物大量孳生及活动,常群袭人体,使人不堪忍受,甚至无法工作和休息。饭馆、厨房常见蟑螂乱爬、苍蝇乱飞、边吃边拉,引起菜肴食具污染;在仓库码头,工人于运输粮食过程中被螨类所叮袭,乃常

16、遇之事。另外,虫群侵入耳、鼻、眼内,招致机械损伤。牧区当吸血蝇、蜱的盛发季节,家畜、家禽受大量刺叮的骚扰和失血,影响乳、肉、蛋类的产量。,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7,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8,2毒汁危害 节肢动物分泌毒物或刺叮时向人体注人毒液,可以通过下列渠道注入或接触人体。1)由口器叮咬而注入皮下,往往是含毒的涎液。例如毒蜘蛛、蜱类、螨类和吸血昆虫等;2)由螫器注入皮下,从频率和严重性来说,螫刺可能比叮咬值得重视,如蜜蜂、黄蜂、蚁类和蝎类等,3)分泌毒汁接触皮肤。许多病例是由接触蛾类幼虫毒毛引起的,在我国常见于马尾松毛虫、桑毛虫和其他刺蛾科、毒娥

17、科等。4)由虫体喷出分泌液。往往见于半翅目昆虫防护性反应,当其受干扰时可将其分泌液喷向接近的动物。某些蚁类、倍足类亦具类似反应。,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9,3变态反应或过敏性 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中某种物质产生的过敏状态和异常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作过敏原,后者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节肢动物的蛋白质。人群中一些有过敏体质的人,一经接触某类虫体或其虫体的成分,便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如剧痒、湿疹、哮喘等。有时亦可呈慢性变态反应,如鼻炎、荨麻疹等。变态反应常由昆虫螫刺或暴露于虫粉之后引起,但更多的是由于呼吸或皮肤接触造成。接触或呼吸致病往往来源于野外或户内环境中的许

18、多昆虫和螨类。蟑螂、尘螨都可引起过敏性人体的变态反应。,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0,红火蚁:,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1,蛰 伤 过 程,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4侵害组织和寄生 许多医学节肢动物可以固定寄生于人畜的体内或体表。其中蝇类幼虫侵害组织尤其重要,称作蝇蛆病。人体蝇蛆病都是偶然或兼性寄生,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和牧区,蝇卵或蛆常随食物、皮伤而入体内,危害不同的组织,包括消化(肠、胃)、泌尿和生殖系统以及皮肤、鼻腔、眼窝等,在我国主要由丽蝇、麻蝇等引起。,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3,疥螨科是寄生人畜

19、皮肤致生疥癣病的螨类,人疥螨广布全世界,在卫生和生活条件不良的社会里,可在家庭、学校等住宿拥挤的条件下爆发流行,导致较高的感染率。螨类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引起皮炎或其他组织损害。,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4,(二)间接危害,病媒生物由于携带致病性微生物,可在人、畜、动物间传播虫媒病,这是传染病中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们的传播方式分为下列两大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5,1机械性传播 在此传播方式中,病媒生物对病原体仅起着携带、输送的污染作用,病原体在病媒生物体内外并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尽管在有利条件下亦可繁殖,但非必要。,2023

20、/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6,媒介昆虫的口器、足和体壁衍生物包括鬃、毛、刺等,在其摄食过程中,可附着大量病原体。苍蝇、蜚蠊等可在人、畜粪便、伤口、脓疮、粘膜、分泌物、排泄物、厨余垃圾或其他含有病原体的介质上来往活动,易将病原体粘附于其口器、体表、足肢上,从而造成传播、输送和污染。它们的舔吸式或咀嚼式口器还可将病原体咽入消化道;如消化道液体对病原体无害,则在其中保存若干时间后病原体可随粪便或反吐液排出体外,从而污染宿主及其食物。,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7,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8,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9,至于吸

21、血昆虫包括吸血蝇、虻等在内,亦可凭借机械方式,由口器沾染并传播血内的病原休,例如虻类可在牛、马、骆驼等家畜间传播锥虫病、炭疽病等病原体。对此问题,有两个条件特别强调:一、病原体在血液中已呈感染期状态;二、昆虫的吸血行为受到干扰而中断,并未达到饱血状态,促使其再一次吸血。实验室人工传播实验已证明,三列伊蚊通过机械传播方式传播东方马脑炎病毒。,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0,媒介昆虫通过机械性传播方式散播的病原体种类不少,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各个类群。经体表、口器和消化道各种方式携带病原体的重要性,视病原体的性质而不同。与生物性传播在作用、本质和重要意义上大不相同。因为

22、,昆虫机械性传播病原体不涉及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发育、繁殖的生物学过程,是一种非特异性传播,其重要性远不如生物性传播。,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1,2生物性传播 这是病媒生物传播病原体最为重要的方式。病原体在病媒生物体内具有发育、繁殖的生物学过程,对病原体来说,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因为它构成了病原体生活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否则就无法完成其生活史。,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2,在自然界中,一般只有某些种类病媒生物才适合于某些病原体的发育、繁殖,因此生物性传播方式显示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关系。病原体在病媒生物体内,经历一定的时间,完成其发育、繁殖的循环-这一时期称

23、作外潜伏期。之后,才有感染力。当然,外潜伏期的长短,随着病原体的特点,昆虫种类和生理状态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等而不同。,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3,病原体在病媒生物体内的发育、繁殖方式,常随病原体的类别而不同,可以分为下列几类。繁殖式传播发育式传播发育、繁殖式传播经卵或经期传递式传播,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4,(1)繁殖式传播:病原体在病媒生物体内经过繁殖而数目增多,但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例如虫媒病毒、虫媒立克次体、某些虫媒细菌(如鼠疫杆菌)和螺旋体(如蜱传回归热螺旋体)等。这些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时期虽然都有感染性,但是,由于它

24、们在昆虫体内为数太少,或尚未逾越虫体中肠的层层屏障,或尚未侵入某些组织器官(如涎腺)或某些其他原因,所以感染的病媒生物在一定时期内尚无传染性。,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以三带喙库蚊和尖音库蚊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为例,第一期增殖常发生于中肠的组织细胞内;第二期在靠近中肠的脂肪细胞内,第三期则主要在涎腺细胞中,最后释放入涎腺管而在吸血时传播给易感宿主。在此过程之前,一般病毒进入蚊媒胃腔之后,必须克服或穿透重重屏障,方能入侵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和细胞间复制,定向穿过基底膜,从而克服全部胃屏障以至释出,进入血淋巴(体腔)和涎腺。,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6,(

25、2)发育式传播:病原体在此方式中,仅经历不同的发育阶段(期),它们在形态上明显有区别,但不进行繁殖,因此在数量上并不增加。病原体在虫媒体内发育的最后阶段,才具传染性。许多绦虫和线虫以昆虫为中间宿主而导致的人、畜动物的寄生虫病隶属于本式。,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已知寄生人体的线虫共有8种,在我国仅有2种,即班氏线虫和马来线虫。在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蚊媒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主要蚊媒则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幼虫在蚊体发育,成虫在人体寄生和生殖。蚊媒吸血(传染期微丝蚴)蚊胃脱鞘穿过胃壁经血腔进入胸肌第一期幼虫消化道、体腔相继出现经第一

26、次蜕皮第二期幼虫第二次蜕皮第三期幼虫(感染期幼虫)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大多数到达蚊喙的下唇雌蚊吸血人体。幼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繁殖。,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8,(3)发育、繁殖式传播:按照这一方式,病原体寄生于病媒生物体内,须经历发育循环和繁殖两个阶段,它们不仅在形态上出现明显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发生增殖。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病原体对人或脊椎动物并无感染性,它们须待完成发育和繁殖,达到最后阶段才具传染性。,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9,以危害人体的四种疟原虫为例,它们在虫媒按蚊体内经过雌、雄配子体受精后成为合子,然后一步步地发展为动合子、卵囊并形成成千上万个子

27、孢子(至此疟原虫的孢子增殖即告完成)。最后子孢子侵入涎腺,通过蚊媒吸血,子孢子才伴随涎液而感染人体,然后在人体内开始进行另一繁殖方式,称作无性的裂体繁殖。,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0,(4)经卵或经期传递式传播:若干病原体不但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主要还能侵入雌虫卵巢的胚细胞、卵细胞,经卵或/与经期(不同发育期)传递至子一代或子几代的某期(幼虫)或所有的发育期。这类传递在病原体中常限于虫媒的病毒、立克次体和螺旋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中则广见于蜱类和恙螨类,甚至蚊类、白蛉类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1,这一传递方式在流行病学中一般称作垂直传递,它

28、们在时间上有先后或亲代、后代之分。这与横向或水平传播不同,后者通常包括:虫媒脊椎动物宿主虫媒;虫媒种间或种内通过同类残杀习性而传播;通过环境污染如水内含有病毒而使蚊幼受染,再由经期传递而使成蚊感染;交配传播,例如雄虫附腺感染严重时,即可经过交配而传递进入雌体。,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2,三、病媒生物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3,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的地域性;二是在时间上的季节性。,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4,(一)地域性,传播病媒生物性疾病的病媒生物大都各有其自然地理区系

29、分布的特点。非洲的锥虫病(昏睡病)全系舌蝇类传播,而后者的分布局限于热带非洲一定的地理区域,因此该病仅见于非洲某些地区。疟疾的地理分布广及全世界,但传播疟疾的按蚊媒介则随地区而不同,我国南方山区主要由微小按蚊传播,而中部和北方平原地区则由中华按蚊传播。我国的森林脑炎主要是由全沟硬蜱传播的,它大量发生于东北和新疆的原始森林里,其成虫和若虫经常侵袭林区活动的人群而致病。,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5,(二)季节性,病媒生物其孳生、生活、繁殖受制于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对其种群的发生和增加具有密切关系。一般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常紧随媒介数量的增加而爆

30、发流行,两者的季节消长基本上一致,媒介在前,疾病在后,这是因为在生物性传播中,病原体在媒介体内需要经历一个外潜伏期。另外,人畜由媒介感染病原体以后至发病也有一个内潜伏期。两个潜伏期相加约等于媒介种群数量升降曲线和病媒生物性疾病病例数量曲线之间间隔的时间,这仅适用于生物性传播方式的媒介,至于机械性传播方式则不必经过外潜伏期,间隔时期亦相应地缩短。,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6,媒介最适宜的增殖季节和种群数量高峰随种类而不同,因此它们大量传病的季节亦迥异。例如一般蚊虫大量发生于夏秋,蚊媒病高峰也常见于夏秋。反之,人虱的繁盛季节是冬春,因此虱媒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也在冬春最为流行。

31、同样是暖季发生的昆虫,但由于它们的季节高峰不同,疾病流行时期亦常不同。,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7,病媒生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某一地区某种病媒生物性疾病的主要、次要媒介种类;然后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流行病学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切断其传播,开展有效防冶。,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8,四、病媒生物的确定,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9,传染媒介的确定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来说具有首要意义。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生的两个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即注意到:人畜动物病的爆发流行在时间上是否跟着某些媒介大量出现与叮咬吸

32、血之后(加上两个潜伏期),在地理上媒介和人畜动物病的分布是否相符。,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0,(一)判定媒介的标准,1生态学方面的联系:证明在自然情况下有嫌疑的昆虫吸食宿主的血液或其他可能有效的接触;2流行病学方面的联系:证明有嫌疑的媒介在发生的时间和/或空间与宿主的发病之间有令人信服的生物学关联;3自然感染的一致性:多次重复地证明,在自然情况下受嫌疑的媒介染有感染期的病原体;4实验感染:证明在控制条件下,有嫌疑的媒介具有传播病原体的能力;5对于主要媒介尚须考虑生物学梯度:有嫌疑媒介的种群数量的大小应与易感宿主发病率的高低相一致。,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

33、中心,81,判定媒介问题看来简单,但实际上比较复杂,其中包括媒介和病原体(有的发育期研究不够)的正确鉴定、媒介传播疾病的方式方法、流行病或病原体的分型(例如登革热)、某些病媒生物性疾病还有其他传染途径(例如Q热)等。此外还存在着实验技术问题,如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和实验前条件的控制等。这里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取得足够的证据。,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一种病媒生物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病媒生物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的媒介和次要的媒介。,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4、,83,(二)实验室感染,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媒介把病原体传给易感动物是确定媒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此条件下,感染成功也只能表明它有潜在的传染能力,反之,如果实验感染证明不可能,则媒介的怀疑也不能成立。这里往往存在着实际的困难,例如对利什曼病来说,人们往往难于获得实验室感染的成功。实验室感染的困难,或由于病原体滴度太低,或由于传染发生之前需要较长的发育时间,也可能该种媒介在自然界确无重要的媒介意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4,五、我国重要病媒生物的生态习性,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5,在病媒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中,许多生态学指标如生活史、食性、对宿主

35、的偏嗜性、种群密度和寿命、种群规模和年龄结构、栖息环境、繁殖率、死亡率、扩散、迁徙范围等,对研究病媒生物的传播机理及病媒生物的控制非常重要。,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6,(一)蚊虫,1、生活史 蚊虫的生长发育分4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蚊。前3个阶段生活在水中,成蚊生活于陆地上,产卵于水中。雌蚊一次产卵数十至一、二百粒。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幼虫经4次脱皮变为蛹,蛹羽化变成蚊。蚊虫从产卵到羽化的时间因种类、温度、营养等因素而异。在适宜温度和环境下,完成一个周期通常需要10天左右。,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7,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88,2、产卵 绝大多数蚊虫产卵于水中,虽然有些伊蚊的卵可产在湿土上,但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不同种类的蚊种有不同的产卵行为和方式:多数种类产出的卵单个(按蚊)或粘集成卵块(库蚊)浮在水面,不耐干旱和低温,产出不久即孵化。,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9,3、幼虫生活习性 幼虫孳生在水中,无水干燥时很快死亡。各种蚊虫幼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选择性,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大型静水如中华按蚊、窄卵按蚊、三带喙库蚊等;缓流清水如微小按蚊等;小型积水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等;污水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幼虫等。此外,还有少数蚊种有特殊孳生习性,如巴拉巴按蚊喜在遮荫的小积水中;海滨伊蚊喜在海边含盐分的

37、水中孳生。,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0,蚊幼虫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主要进行大气呼吸。幼虫依靠第8腹节的一对气门直接(按蚊)或通过呼吸管(库蚊)与大气相接。按蚊幼虫大部分时间平浮在水面。库蚊、伊蚊等必须时时上升到水面,以呼吸管倒挂在水下面进行呼吸。遇惊扰可转换位置或潜入水底不动,最适温度为2025,但有些蚊种的幼虫耐寒力较强,可以幼虫越冬,如微小按蚊等。食料缺乏或呼吸管(孔)被水面油膜阻塞,可延缓发育或窒息。,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1,4、蛹的生活习性 蛹不食但可动,常浮在水面之下,以呼吸管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遇惊扰时沉入水底。蛹的抵抗力较强,在无水

38、的潮湿土壤上仍可羽化为成蚊。,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2,5、成蚊的吸血习性 绝大多数的蚊虫吸血。在吸血蚊类中,雄蚊不吸血,以花蜜、植物液汁等为主,雌蚊虽然也吸花蜜,植物液汁等,并靠它们维持生存,但是除了自育性蚊虫外,必须吸取血液后,卵巢才能发育成熟。因此“血餐”是这类蚊虫的生殖及延续后代所必需。,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4,各种雌蚊对血源都有不同的选择性,即嗜血性,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是决定一个蚊种能否成为疾病自然媒介的条件之一。根据蚊类这一习性可将蚊类大致分为三类:,2023/7/12,江苏省

39、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5,(1)偏好人血的:如埃及伊蚊、白蚊伊蚊。(2)人和动物血兼吸:如:中华按蚊、微小按蚊。(3)偏好动物血的:不少野外蚊种,如三带喙库蚊。有的野外生种类,平时吸取动物血液,当有人进入它们的栖生场所,也会凶猛地侵袭吸血。,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6,虽然根据雌蚊对血源的选择性可将蚊类大致划分为上述三大类,但须注意即使同一蚊种对宿主的偏好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可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专吸一种宿主血液的蚊虫极为少见;蚊类宿主选择性是相对的,也受正常血源的影响。,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雌蚊正常刺叮活动的时间,因蚊种而不同分为白天吸

40、血和夜晚吸血两种类型,主要在白天吸血的很多伊蚊以及少数曼蚊等。主要在夜晚吸血的如按蚊、绝大多数的库蚊等。夜晚吸血的蚊种其刺叮周环又可分为黄昏型和夜间型两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8,黄昏、黎明型: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等,近日落开始,日出后终止,在黄昏和黎明出现两个高峰。夜间型:嗜人按蚊、大劣按蚊等,刺叮高峰在午夜前后,或通夜不规则地无明显的活动高峰。,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9,6、成蚊的栖息场所 雌蚊吸血后常暂时停息于附近的隐蔽场所,进行血液消化。其后,有的继续留在室内,有的则飞往他处寻找适宜的栖息场所。蚊虫栖息场所,因蚊种和环境而不同,一般可分

41、三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0,(1)家栖性蚊种,吸血后,白天多栖息在人房、畜舍的隐蔽处,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等。(2)半家栖性蚊种,兼有室内、外栖息的习性,吸血后部分留在人房或畜舍内,部分飞往野外草丛、石穴内栖息,如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3)野栖性蚊种,雌蚊吸血后栖息活动于野外,如白纹伊纹、巴拉巴按蚊等。还有的蚊种比较特殊,如海南岛的迷走按蚊,雌蚊夜晚多在村外牛体上叮吸血,黎明前飞入室内栖息。,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1,7、成蚊的活动规律 蚊虫活动与温度,湿度及光线有密切关系。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为活跃,10以下即

42、停止活动。光线较暗的早晚或黑夜较为活跃,光线强烈的白昼多停息不动。但多数伊蚊在白天亦可吸血活动。,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8、成蚊的群舞与交配 雌雄成蚊羽化后1天即可进行交配,时间多在黄昏后或黎明前。此时,大量雌雄成蚊群集飞舞于水面或空旷的草地上,或在屋檐下、草丛、粪堆上。这是捕杀成蚊的有利时机。,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3,9、成蚊的飞行距离 成蚊的飞行距离一般为12km,少数蚊种如刺扰伊蚊可飞行数十千米。如无特殊情况,多局限在吸血、栖息和产卵场所附近,很少远飞迁徙。因此,住区周围的灭蚊范围,以半径1km,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2023/7

43、/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4,10、季节消长与越冬 蚊虫数量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适于蚊虫孳生繁殖,蚊虫密度高。冬季气温过低,不仅不能发育繁殖,而且大批死亡,故密度大减。有些蚊虫虽可不死,但已处于不食不动的蛰伏状态,此种状态称为越冬。各种蚊虫越冬形式常不同,多数蚊种是以雌性成蚊越冬,如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越冬前,雌蚊吸血后消化吸收减慢,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体,不食不动躲藏在温暖、潮湿的阴暗场所进行越冬。越冬期长短以气温和地理纬度而不同。在越冬期间,大部分蚊虫自然死去,只有少数能活到次年春天。故越冬期是蚊虫数量最少、生命最脆弱的一个时期。,2023/7/12

44、,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5,一部分越冬的雌蚊,在早春气温转暖时,开始飞入人房或畜棚吸血,并栖息在就近室内。产卵亦多选在居民点附近的浅水中。故早春第一代幼虫的孳生地,往往就在居民点附近。面积较小、幼虫少而集中,且发育缓慢,因此也是灭蚊的有利时机。,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6,(二)蝇类,1生活史 蝇为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成虫四期。雌蝇多数产卵,麻蝇为直接产出幼虫。,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7,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8,蝇卵产于人、畜粪便、腐败动、植物以及垃圾中。每次产卵数可由几十个至二、三百个,因种而异。卵在

45、夏季约经12天即能孵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成熟的三龄幼虫。幼虫成熟后停止饲食,在孳生物表层或爬到附近疏松而干燥的泥土中化蛹。蛹不食不动,蛹期一般约为5天左右即可羽化为成蝇。成蝇羽化后不久即能交配。雌蝇一次交配可终生产卵。如家蝇一生可产卵46次,每次间隔34天,每次产卵可从数十个至百个左右。,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9,2孳生习性 根据蝇类孳生物的性质,可分为五类,即:(1)人粪类(2)畜、禽粪类(3)腐败动物质类(4)腐败植物质类(5)垃圾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0,3食性 蝇类食性非常复杂,根据口器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吸血蝇类:

46、口器刺吸型,以取食动物及人的血液为主,雌、雄均吸血,因而对传播人畜疾病占重要地位。(2)舐吸蝇类:绝大多数蝇类属此类,其口器为吸吮型,只能舐吸食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3)不食性蝇类:其口器退化,成蝇全靠幼虫期储存的营养,这些蝇类在羽化后即交配、产卵或幼虫,其幼虫寄生,可致蝇蛆病。,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1,4季节分布 各种蝇类对气温的适应性不同,因而其季节分布也有差别。按蝇类繁殖盛期的季节可分四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2,(1)春秋型:春、秋季出现两个高峰,由于不适应高温,故夏季消失。丽蝇和厕蝇是典型代表。(2)夏秋型:这型蝇类基本上

47、适应较高温度,夏季出现,但高峰是在夏秋之交。大头金蝇、多种麻蝇均属此型。(3)夏型:这型蝇类在自然界出现的数量与气温的高低成正比,在夏季出现高峰,温度下降则逐渐消失,如市蝇、厩螫蝇等。(4)秋季型:包括一些嗜寒性蝇种,在秋末冬初为高峰,如小家蝇、狭额腐蝇、广额金蝇等。,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3,5活动、栖息与扩散 蝇的活动受温度和光线的影响。如家蝇,9时仅能爬行,12时能起飞,15时开始取食,3035时最为活跃。蝇活动有趋光性,白天活动,夜间则栖息在天花板、空悬的绳索、电线上。蝇善飞翔,如家蝇一小时内可以飞68公里,但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在孳生地附近觅食。另外家蝇亦可随

48、交通工具携带而被动迁移。,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4,6越冬 低温不利于蝇的发育和生活,而以一定虫期越冬,以幼虫越冬者,多在孳生地的底层;以蛹期越冬者,多数是钻入孳生物中、孳生场所附近土壤化蛹。成蝇越冬者,场所比较复杂,墙缝、屋角、菜窖、枯井、石洞等较温暖处均可供蝇蛰状。一般讲金蝇、丽蝇、麻蝇多以蛹越冬,绿蝇、厕蝇以幼虫越冬,家蝇幼虫、蛹及成虫都可越冬。,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5,(三)蜚蠊,1生活史 不完全变态,有卵、若虫、成虫三期。雄虫一生交配多次,雌虫受配12次。交配后约10天卵成熟,产于胶质囊内,形成卵鞘,产下后间隔数日,又复产鞘,一只

49、雌蠊一生能产卵鞘几个至几十个,每鞘内含卵1044个,繁殖力较强。约经一个月卵期,孵出若虫,若虫蜕皮713次,羽化为成虫。,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6,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7,五种室内蜚蠊生活史,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8,五种蜚蠊一个世代所需时间(天),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9,2孳生和栖息习性 凡阴暗、湿热、食、水、缝隙角落均适于蜚蠊孳生繁殖,昼伏夜出。部分家栖种类有外栖习性,尤其天闷热时。蜚蠊有群居习性,为信息素诱集所致,喜栖缝隙,可躲进1.6mm的缝隙。,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

50、防控制中心,120,常见蜚蠊的栖息场所:德国小蠊:火车、轮船、交通工具、宾馆、大饭店、小饭店、高级商住楼美洲大蠊:酿造厂、医院、浴室、湿热、阴沟、下水道、积聚油腻水沟。黑胸大蠊、日本大蠊:居民住宅、厨房、灶间、水斗下、柜橱、杂物堆。,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1,3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可取食任何有机物质、食品、饲料、垃圾、粪便、痰、血、粘结剂、死动物等,但偏好:香、甜、发酵食品、红糖、面包等,水在其生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蜚蠊还取食非食物性材料,具破坏性,如建筑装潢材料,书报、纺织品、文物等。蜚蠊有同类相残现象,饥饿时更盛。,2023/7/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