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9185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9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思想小结》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的精华,1、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2、要求统治者“保民”,爱抚百姓,“与民同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14),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7),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

2、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 惠 王 下 1),3、保障百姓权利,对于残害百姓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 惠 王 下 8),(1)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持肯定态度,但对于采取武力取得这样的结果觉得有点遗憾。B、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是诛杀独夫,而不是诛杀君王。,C、孟

3、子认为国君如果残害百姓,就不配当国君。D、孟子不认为国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答案:,A(没有感到遗憾),(2)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思想?,解析: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君如果残害百姓,就不配当国君;对于暴君,人人得而诛之,这是正义之举。,4、国君不仅要爱护百姓,也要爱护臣下。,5、应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兴起的重要标准。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但对于正义的战争是持肯定的态度。,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

4、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14),二、仁政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1、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要仁义并举。,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11),(2)孔子的仁以人为对象,孟子将它扩大到以万物为对象,提出不但对人民要仁,而且要爱惜万物。,(3)从仁学出发,提出仁政,2、仁政的基本精神:对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3、仁政的具体体现:,(1)养民:

5、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他们无衣食鱼肉之忧和送终厚殓之虞。,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 惠 王 上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 惠

6、 王 上 3),取于民有制。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巧取豪夺,认为取之于民要有一定限度。在形式上,他激烈反对定额制。,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上3),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

7、虽周亦助也。(滕 文 公 上3),要使民以时。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 惠 王 上 3),2、教民: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观点:先富后教,认为教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三、王道思想:相对霸道而言,霸道:凭借实力的强权政治观,王道:重道德教化的非强权政治观,观点:反对霸道,主张王道,认为通

8、过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 孙 丑 上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靠武力征服别人,别人只是表面服从,但心里却不服。,B、孟子认为,小国也可以通过实行王道而称王天下。,C、孟子主张讲德和力的相结合,这样就能够称王天下。,D、孟子认为实行王道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答案:,C(主张德不主张力),四、性善论思想:伦理思

9、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1、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 娄 下19),2、性善论以“四心”为基础,与“四心”相应的即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 子 上6),3、并不是说人已具有完美的道德,因此提倡从人的向善之心出发,加强自我修养,完善道德修养。,(1)强调主观努

10、力。“求其放心”,不使“四心”丧失;“反求诸己”(公孙丑上),不断使之扩充。,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 子 上11),(2)强调道德教化。,(3)注意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尽 心 上36),总之,孟子希望在性善的基础上,经过后

11、天的努力,达到舍生取义的思想境界。,五、天命思想:基本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1、承认天的权威,在不违反天命的前提下,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2、遵循命运的必然趋势行事,尽到自己的努力,有所作为,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得命运之正,即正命;反之,非命。,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 心 上2),六、尽心知性思想: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1、尽心:把人本性中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知性: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尽心才有可能做到知性。,2、要实现尽心知性,要做到三

12、方面:,(1)寡欲:即淡泊物欲,(2)内省:即要求反求诸己,(3)养气:养浩然之气,是与义和道相匹配,的,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 孙 丑 上2),3、目的: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七、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一脉相承,1、同:都主张以名正实,希望通过正名来达到正政的目的,2、异:孔子严格遵守名分,不可僭越;只要能行仁政,甚至只要不嗜杀人,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天子。,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

13、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梁 惠 王 上 6),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 子 下7),八、审美思想:,1、与孔子相同,认为美和善是统一的,善是美的基础,离开善,不成其为美了。,2、人的形体美和服饰美必须与内心的善一致,否则就黯然失色。,3、美以善和信为基础,又高于善和信。,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 心 下

14、25),九、教育思想:,1、重视培养贤才,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之一。,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 心 上 20),2、教育的目的: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使人人相亲相爱,进而稳定国家的统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 文 公 上 3),3、主张存养式的教育方法:即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仁、义、礼、智四德之端),4、学思结合,尤其强调思的重要性。,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3),5、潜移默化,自动自发,不言而教,6、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7、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滕文公下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