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0069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麦病虫害防治,第一部分 小麦害虫,新疆属西北冬春麦混种虫害区,粮食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大致可分属以下各目:1、直翅目:蝗虫类(亚洲飞蝗、意大利蝗、新疆西伯利亚蝗等)。,2、同翅目:叶蝉类(大青叶蝉、条沙叶蝉、灰蝉等);蚜虫类(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双尾蚜);,第一部分 小麦害虫,3、半翅目:蝽类(牧草盲蝽、苜蓿盲蝽;西伯利亚麦蝽等),、缨翅目:小麦皮蓟马,第一部分 小麦害虫,、鞘翅目:叶甲类(麦颈叶甲)金龟甲类(锚纹麦穗金龟、农田麦穗金龟等),、鳞翅目:螟蛾类(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草地螟等)夜蛾类(冬麦沁夜蛾、棉铃虫),第一部分 小麦害虫,7、叶螨类:麦长腿蜘蛛(麦岩螨)麦园蜘蛛,第一部分

2、 小麦害虫,小麦蚜虫,四、蚜蚁共栖(aphid-ant coexist),蜜露,第一节 麦蚜,一、种类,1、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英文名 greenbug 2、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英文名 English grain aphid,wheat aphid 3、麦双尾蚜 Diuraphis noxio(Morevilko)英文名Russian wheat aphid,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全球性分布种类,全国全疆均有发生。,一、分布,麦二叉蚜集中在苗期为害,主要在植株下部叶片的叶背取食,叶受害后,易产生黄色枯斑,黄斑连片易起全叶黄化枯死。,麦长管

3、蚜主要在小麦穗期为害,多在穗部取食,如在叶片上则在叶正面,不易造成黄化现象。,三、危害,麦蚜主要以成、若虫危害。因蚜虫种类不同,为害时期、部位及为害状也不同。,三、危害,由于受麦蚜危害,小麦常年减产3%,严重可达25%,个别地区达35%以上甚至颗粒无收,一般小麦抽穗后,蚜害造成减产更为严重,据资料如每株有蚜90头,干粒重降低20.8%。此外麦蚜通过传播病毒病(小麦黄矮)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危害更大。据测定,小麦三叶期感病减产达90%以上,植株明显矮化,一般不能抽穗;拔节至孕穗期感病,一般减产2550%,抽穗后感病,一般减产15%。,四、生活史及习性,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一年发生1020代以上,(新

4、疆喀什地区麦二叉蚜一年发生2830代)。,在新疆,包括我国北部、西北部麦区以卵在麦苗枯叶、残茬、杂草上越冬,着卵率达85.8%,其次是当年麦苗,着卵率达11.8%,土缝内着卵率仅2.2%。,四、生活史,卵,有翅迁移蚜,场所,高峰时间,虫态,习性,麦二叉蚜耐寒耐旱性强,一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为0.15、5以上即能繁殖,最适温度为1522,相对湿度为3567。麦长管蚜较喜温暖潮湿、发育起点为3.5、6以上开始活动,最适温度为1220,相对湿度4080。,两种蚜虫都可传播黄矮病毒,以麦二叉蚜能力最强,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吸食2030分钟后,就可使健株感染黄矮病,2025条件下,经2530天即可表现症状。,

5、习性,麦蚜在小麦上的分布不同:麦二叉蚜怕光,拔节期多在植株下部叶背聚集为害,孕穗期多在旗叶下2、3叶背,很少上穗,致害能力最强,为害盛期主要在拔节至孕穗期,抽穗后虫口趋向消退;麦长管蚜喜光,拔节孕穗多在上部叶正面,抽穗后多集中于穗部为害,固此繁殖为害盛期在抽穗至乳熟期,故又称“麦穗蚜”。,习性,迁移习性:麦蚜均可产生有翅蚜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或随气流作较远距离迁飞。,麦蚜繁殖率高,一头蚜虫可活30多天,每天平均产仔25头,条件适宜时,所产若蚜经46天又能繁殖后代。,世代重叠,六、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气候:中温低湿(二)播期:冬麦早播(三)栽培条件:促苗健壮,灌好冬水特别是适当提早灌冬水(四)

6、天敌:天敌单位数与麦蚜数量比达1:150左右,瓢虫,大草蛉,草蛉,食蚜蝇,蚜茧蜂寄生蚜虫,被寄生的蚜虫,(二)预测方法,()根据气象资料预测:,()防治适期预测:,一般应有蚜株(茎)率超过25,百株(茎)蚜量250头以上,气象预报短期内无中到大雨,应立即发出防治预报。三天后调查,如蚜量明显上升,百茎蚜量超过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数比例小于1:150,应立即发出防治警报,迅速开展防治。,八、防治方法,对麦蚜的防治指标,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如是病毒流行发生区,主要是做好苗期治蚜工作,如病毒非流行区,主要是控制穗期的麦长管蚜。,在吐鄯托盆地4月下旬5月上旬,如平均气温达20以上,百株虫口达500头

7、,小麦处于孕穗到抽穗初期,即标志麦蚜将进入大发生,应在短期内全面防治。,第二节 小麦皮蓟马,一、分布 国内最早发生于新疆(南、北疆都有),近年来甘肃也有此虫危害的报道。,二、寄主 小麦皮蓟马寄主范围广泛,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及杂草,还为害豆科、菊科、十字花科、茄科、旋花科等植物的花器。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苜蓿、向日葵、芥菜等,杂草有看麦娘、狗尾草、芦苇、苦豆子、甘草等。,三、为害,小麦皮蓟马以成、若虫的锉吸式口器进行为害,不同生育期及不同部位的为害状如下:(一)为害旗叶及护颖、外颖,吸食汁液造成皱缩、枯萎,被害部位发黄发白,麦芒卷曲。(二)为害花器(扬花期),破坏雌雄蕊,影响授粉,造

8、成白穗。(三)为害籽粒(灌浆期),消耗养份,造成秕籽,同时由于挫伤表皮细胞组织,使表皮增厚,麦粒上留下黄褐色斑痕,从而降低麦类品质及出粉率。,三、为害,由于该虫个体小,且隐蔽为害,往往不易为人所重视,但据国外资料:每小穗有若虫1头,小麦减产3%;每小穗4头以上,减产10%。据新疆农科院研究:每穗有若虫1015头,穗重减少19%,千粒重下降3 6%,而北疆各垦区每穗小麦中的若虫数往往超过此数,因此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四、形态,五、生活史与习性,一年发生1代(一化性昆虫)。以若虫在麦茬、麦根、麦场等地土壤下1015cm处越冬,以15cm处密度最大。,若虫,钻穗,返青,六、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一)

9、与开垦农田的关系:新开垦地或麦田附近有生荒地的则发生量大,为害重。(二)与前茬、邻作的关系:重茬地、邻作是小麦等寄主植物地发生重(三)与品种、生育期的关系 春麦比冬麦虫口密度大、受害重,同时春麦品种中,抽穗晚的虫口密度大、受害重,早熟品种受害轻。(四)与耕作的关系 先浅耕灭茬后,深翻的防效好,虫口减少97.7%。,八、防治,(一)农业防治法:1、实行轮作倒茬,新老麦田尽可能远离。2、麦收后及时伏耕再秋耕,可有效破坏小麦皮蓟马的越冬越夏场所。3、选用早熟品种,春麦适期早播。4、清理麦场麦糠,消灭若虫。(二)化学防治法:防治关键时期:小麦孕穗始期破肚前防治成虫,小麦扬花期防治初孵若虫。,第二部分小

10、麦病害,麦类锈病麦类白粉病小麦黄斑叶枯病小麦线虫子病鼠害,麦类锈病,锈病可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为害:小麦被病菌侵染后,植株营养物质大部分被锈菌消耗,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增加水分蒸发,一般比健株蒸发量增加20%60%,严重的达到200%300%。发病轻时,小麦穗短而小,种子不饱满,千粒重降低;发病比较早而重时,不能正常抽穗。三种锈病以秆锈对产量影响最大,条锈次之,叶锈较小。,症状,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根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的部位、排列的情况和表皮穿透的特点区分三种锈病。诊断要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11、小麦条锈病叶片上夏孢子堆 和 冬孢子堆,小麦叶锈病病叶片上夏孢子,小麦秆锈病叶鞘(左)和叶片(右)上夏孢子堆,发病规律,传播:气流是主要传播媒介。南山飞来的夏孢子。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突破表皮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锈病流行。,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冬小麦幼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适时收割;锈病发生时,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减轻产量损失。,在

12、冬小麦苗期常发病区,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播种后45天仍可保持90%左右的防治效果。冬小麦苗期发病早的地区或地块,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120 g/hm喷洒幼苗。要根据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确定用药量。一般喷药12次,如果流行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又是感病品种,则喷药23次;,防治叶锈病可选用叶锈特1000倍液喷雾;防治条锈病可选用萎锈散1000倍液喷雾;防治三种锈病还可选用粉锈宁,用药量按有效成分123.75 g/hm。在田间初见病叶时进行喷雾。施药间隔期为3周。,麦类白粉病病叶,麦类白粉病病穗,麦类白粉病田间症状,症状,(1)症状

13、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防治,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