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856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chapter 5 enzyme.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五 章 酶,酶的概念,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酶、核酶(脱氧核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学研究简史,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十九世纪初,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果。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词。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1926年,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1995年,Jack W.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DNA连接酶活性DNA片段,称为脱氧核酶

2、(deoxyribozyme)。,Crystals of pyruvate kinase,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一、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目 录,或称活性部位(active site),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底 物,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二、酶的

3、辅助因子三、单纯酶和结合酶,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金属酶(metalloenzyme)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 enzyme)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的结合不甚紧密。,金属离子的作用稳定酶的构象;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辅酶的种类不多,且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催化中的作用,维生素简介,脂溶:A 视

4、黄醛等,感光(夜盲症等)D 麦角钙化醇等,钙吸收(佝偻病等)E 生育酚,抗氧化、生殖、血红素代谢 K 凝血作用水溶:B族(B1,B2,B6,B12,PP,泛酸,生物素,叶酸)硫辛酸 C 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B2,生化作用及缺乏症生化作用: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缺乏症:口角炎,唇炎等。,核黄素(riboflavin),Vit B2,FMN,AMP,FAD,维生素PP,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nicotinic acid)尼克酰胺(nicotinamide),生化作用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酶(如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

5、用。缺乏症癞皮病,尼克酸缺乏患者在早期阶段临床表现可不明显,往往有食欲减退、倦怠乏力、体重下降、腹痛不适、消化不良、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非特异性病征。当病情进展时,可以出现较典型症状表现为夏秋季日光照射时发作,有时也可因辐射及皮肤物理性损伤而诱发。,酵母、米糠中最多。豆类、蔬菜、茶、肝、肉等。不过人体可自色氨酸少量合成之。,Photos of patients with Niacin deficiency,Index,NAD+和NADP+的结构,R=H:NAD+;R=H2PO3:NADP+,叶酸,生化作用: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生化

6、作用及缺乏症,叶酸(folic acid)又称蝶酰谷氨酸,叶酸,二氢叶酸还原酶,NADPH+H+,NADP+,二氢叶酸,二氢叶酸还原酶,NADPH+H+,NADP+,四氢叶酸,5,6,7,8-四氢叶酸,泛酸,泛酸(pantothenic acid)又名遍多酸生化作用 CoA及ACP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的转移作用。,泛酸,泛酰巯基乙胺,CoA的结构式,目 录,辅助因子分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辅基(prosthetic group):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四、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

7、合体和多功能酶,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多酶体系(复合体)(multienzyme system):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五、同工酶,定义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存

8、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这为同工酶用来诊断不同器官的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COO-COO-C=O+NADH+H+H C OH+NAD+CH3 CH3,LDH,丙酮酸 乳酸,LDH,举例:乳酸脱氢酶(LDH1 LDH5),同工酶谱的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第二节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一、酶促反应的特点,1、酶促反应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

9、催化剂高1071013倍。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转换数(turnover number)来表示。酶的转换数是指在酶被底物饱和的条件下,每个酶分子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酶的特异性(specificity),2、酶促反应的特异性,根据酶对其底物结构选择的严格程度不同,酶的特异性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相对特异性

10、(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立体结构特异性(stereo specificity):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COO-COO-C=O+NADH+H+H C OH+NAD+CH3 CH3,LDH,丙酮酸 乳酸,LDH,3、不稳定性4、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结构(催化效力)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调节。,二、酶促反应机制,1、酶促反应高效性的机制,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加速反应的作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

11、n energy)实现的。,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过渡态)所需的能量。,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H2O2,H2O2,2H2O+O2,无催化剂时:活化能为75600J/mol胶体钯:活化能为49000J/mol过氧化氢酶:8400J/mol,反应速度增加百万倍以上。,酶底物复合物,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酶的活性中心多是酶分子内部的疏水“口袋”,酶反应在此疏水环境中进行,使底物分子脱溶剂化(desolvation),排除周围大量水分子对酶和底物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和排斥,防止水化膜的形成,利于底物与

12、酶分子的密切接触和结合。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酶的催化机制呈多元催化作用,1.一般酸-碱催化作用2.共价催化作用3.金属离子催化作用,2、酶促反应特异性的机制,诱导契合作用使酶与底物密切结合,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目 录,羧肽酶的诱导契合模式,目 录,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量的阐述。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影响因素包括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13、,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目 录,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目 录,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目 录,1、单底物反应的米氏方程,中间产物,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max:最大反应速度

14、(maximum velocity)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2、Km值和Vmax值的意义,Km值的推导Km与Vmax的意义,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Km值的推导,KmS,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Km与Vmax的意义,定义:Km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意义: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Km值,一些酶的Km值,定义: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

15、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意义: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酶的转换数(turnover number),例:10-6mol/L的碳酸酐酶溶液在1秒钟内催化生成 0.6mol/L H2CO3,则每秒钟每1分子酶可催化生成6X105个分子的H2CO3 Vmax 0.6mol/LS K3=6X105 S-1 E 10-6mol/L,3、m值和max值的测定,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又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Burk)作图法,1/Vmax,1V,1S,Hanes作图法,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S/V=Km/Vmax+S/V

16、max,Km/Vmax,二、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关系式为:V=K3 E,VmaxK3ESK3E,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四、pH值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酶催化活性最高时反应体系的pH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optimum pH)。,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酶的抑制剂(inhibitor)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 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

17、制剂。,区别于酶的变性,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 使必需基团化学性质改变,不可逆性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可逆性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一)不可逆性抑制(剂),概念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解毒-解磷定(PAM)重金属离子及砷化合物 巯基酶解毒-二巯基丙醇(BA

18、L),举例,有机磷化合物,路易士气,失活的酶,羟基酶,失活的酶,酸,巯基酶,失活的酶,酸,BAL,巯基酶,BAL与砷剂结合物,(二)可逆性抑制作用,概念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作用,反应模式,定义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I与S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动力学特点:Vmax不变,表观Km增大。,No

19、 inhibitor,Competitive inhibitor present,举例,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应模式,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但酶-底物-抑制剂的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特点,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动力学特点:Vmax降低,表观Km不变。,别嘌呤醇对黄嘌呤氧化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而别嘌呤醇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可生成氧

20、嘌呤也即别黄嘌呤对黄嘌呤氧化酶是非竞争性抑制作用。,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别嘌呤醇,别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反应模式,抑制剂仅与酶与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既减少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特点:,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的浓度;,动力学特点:Vmax降低,表观Km降低。,如双底物的反应,任何一个底物的竞争性抑制剂也是另一底物的反竞争性抑制剂。,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激活剂(activator)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21、必需激活剂(essential activator)非必需激活剂(non-essential activator),七、酶活性单位与酶活性的测定,酶活性测定和酶活性单位是定量酶的基础,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其衡量的标准是酶促反应速率。酶促反应速率可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映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s、min或h)内生成一定量(mg、g、mol等)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在特定的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催量(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

22、秒钟使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kat与IU的换算:1 IU=16.6710-9 kat,国际单位(IU),催量单位(katal),第 四 节 酶 的 调 节,调节对象 关键酶,一、酶的结构调节,1、变构调节,变构效应剂(allosteric effector),变构调节,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变构部位(allosteric site),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变构酶常为多个亚基构成的寡聚体,具有协同效应,变构酶的形曲线,变构酶,酶的变构调节是体内代谢途径的重要快速调节方

23、式之一。,R,R,C,C,R,R,R,R,C,C,C,C,酶活性增加/降低,-生理小分子物质:代谢产物、底物等,酶分子,2、化学修饰调节,化学修饰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化学(共价)修饰。,常见类型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乙酰化和脱乙酰化甲基化和脱甲基化腺苷化和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由磷酸化诱发的级联反应,Cascade,3、酶原的激活,酶原(zymoge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的激活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酶

24、原激活的机理,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化作用。,二、酶含量的调节,1、酶蛋白合成诱导作用(induction)阻遏作用(repression)2、酶降解的调控 溶酶体蛋白酶水解途径 非溶酶体蛋白酶水解途径,第五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一、酶可根据其催化的反应类型予以分类,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3.水解酶类(hydrolases)4.裂解酶类(ly

25、ases)5.异构酶类(isomerases)6.合成酶类(ligases,synthetases),二、每一种酶均有其系统名称和推荐名称,系统名称(systematic name)推荐名称(recommended name),一些酶的命名举例,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一、酶和疾病发生的关系,酶的质、量与活性的异常均可引起某些疾病,有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直接或间接和酶的异常或酶活性受到抑制相关。许多疾病也可引起酶的异常,这种异常又使病情加重。激素代谢障碍或维生素缺乏可引起某些酶的异常。酶活性受到抑制多见于中毒性疾病。,二、酶在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1、酶作为诊断指标2、酶作为诊断工具,三、酶在疾病的治

26、疗中的应用,血清酶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价值,酶和某些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许多药物可通过抑制生物体内的某些酶来达到治疗目的。通过阻断相应的酶活性,以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酶还可以直接用于治疗目的。,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酶法分析即酶偶联测定法(enzyme coupled assays),是利用酶作为分析试剂,对一些酶的活性、底物浓度、激活剂、抑制剂等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酶法分析是以酶作为工具对化合物和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小结,酶的定义 酶的分子组成 酶的活性中心的定义;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及各种基团的功能。酶促反应特点酶促反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氏方程式、Km与Vmax的意义 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逆性抑制作用中的: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的定义;对Km和Vmax的影响;酶竞争性抑制在医学上的应用。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变构调节和变构酶;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同工酶 酶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