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60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9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第七章 社会生活与主观幸福,实验社会心理学家曾用下图来表明他们的困惑和使命。让被试长时间凝视图画中间竖排的4个小点约15-30秒然后闭上眼睛。于是,被试就会看见一个光圈,在这个光圈里可以看到某个人。或者,要求被试长时间凝视图画中间竖排的4个小点约15-30秒,然后眨着眼睛看白色的墙壁。结果,被试还能看到某个人。该实验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心理学家看到的社会生活如同上面不知何物的图画,其错综复杂性令人感到困惑;而社会心理学家的使命则像从光圈中看到某个人或从白色墙壁上看到某个人那样,揭示出社会生活的真实性。,社会心理学家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张力与

2、平衡共存的态势。这种态势的产生既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也有自然生态的和价值观念的原因,其中与下述几个主要因素有关:(1)政治的极权增长。(2)经济方面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3)生态环境和生存资源的破坏。(4)心态异化与道德失范。唯有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学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进步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在空前进步的时代。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已经在交通、能源、通讯、医药、住宅、饮食等方面迈出了骄人的步伐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矛盾,因为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而且要比以往更加突出。,(一)享受技术的进步与丧失拥有的时间,参与休闲活动的比例。据美国人口统计局1997年统计,在男

3、女两性参与的各种休闲活动中花在休闲上的主要时间是观看影视和制定锻炼计划。此外女性花在园艺上的时间超过男性,而男性花在体育运动上的时间超过女性。不过,总体上说,男女两性参与休闲活动的百分比仍不高。,以赚钱为核心的工作。现代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但是仍有许多人还在抱怨没有时间。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正在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以赚钱为核心的工作上,而用于闲暇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时间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商品口若要购得这种商品,人们首先需要解决于赚钱的问题。,(二)生活富裕与不满心态,失业人员的招聘反应。失业、腐败和农民负担过重是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最主要的三个突出问题。其中,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生活

4、不平等,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的增长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全民的,“非零和博弈”模式发展到“零和博弈”模式。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地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零和博弈”的模式导致有些社会群体成为“赢家”,而有些社会群体则成为“输家”。统计表明,尽管我国的收人不平等程度仍然低于大多数拉美国家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但是已经高于大多数东欧转型经济体、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周边的一些邻国。,在任何社会,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满的根源,严重的不平等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1)人们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经济社

5、会地位越高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满意;反之,经济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不满意。(2)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形势稳定程度的主观判断。对自己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人,往往倾向于认为社会形势稳定;反之,对自己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的人,则往往倾向于认为社会形势不稳定。(3)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与否的态度还会影响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对白己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人,往往会选择正常渠道来表达对其他事物的不满;反之,对自己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的人,则更有可能倾向于选择非制度的渠道,并以较为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不满。(4)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对社会形势稳定程度的主观判断,以

6、及表达不满方式的激烈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客观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对形势作出不稳定的主观判断,并且倾向于选择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满,那么势必会造成社会稳定的失衡。,(三)信息爆炸与数据烟雾“数据烟雾”:1997年由戴维申克(David Shenlz)提出。供过于求的信息不但没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促使其变得敏感、紧张、烦躁和混乱,甚至无知。许多人已被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各种泛滥的信息折磨得不知所措有些人因此而患上“信息焦虑症”(information anxiety)。信息焦虑症的主要特征:人们发现已经了解的东西和可以了解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日渐扩大的差距,从们对这种

7、原本无法缩小的差距表现出过分的敏感或关心。例如,沃尔曼(Wurman,1989)曾以纽约时报为例指出:“单日版纽约时报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超过生活在17世纪的一名普通的北美人一生中可能接收到的信息量。”,此外,各种信息内容对社会思想文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以互联网络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络发展极其迅速。1994年,全球的因特网用户加起来不足300万;到1999年,美国的上网用户数已是这个数字的31倍以上,达到11080万有关调查发现,2000年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已达4.5亿,到2005年底有可能达到10亿。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仅62万,200

8、0年为2 250万,2001年为3370万,2002年的上网人数已紧随美国、德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三,达到5000万人各项指标显示,北京、广东、上海位列上网用户前三列。例如,网民的地域分布为:广东10.4,北京9.8,上海,9.2;网站的地域分布为:北京206,广东166,上海10.5。,数据烟雾。人们通常会在如下情境里表现出信息焦虑扛状:当他们抱怨说尚有成堆的材料来不及阅读时,当他们哀叹无力跟上不断涌现的信息步伐时,当他们假装熟悉一本从未听说过的书藉或者一位从未听说过的艺术家时,当他们面对上百个可供选择的收视频道而不知道该看哪个频道时,当他们对电脑的复杂性感到十分困惑时,以及当他们被录像机、手机

9、、传真机和电子呼叫机搞得晕头转向时,都会表现出信息焦虑征。,国际互联网络的信息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它们从下述几个方面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1.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 互联网是没有国界;国内注册的个别网站“网络民主”或“空中大字报”2.威胁国有信息资源的安全3.解构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4.传播黄色信息5.BBS论坛和聊天室的不健康言论,(四)现代城市与拥挤体验,拥挤体验。拥挤体验是当个体处于人口密度较高的环境时产生的一种不悦的或负面的反应。拥挤的环境使人感到身体受到夹迫,与别人贴身相处很不舒服甚至呼吸不畅。长期具有拥挤体验的人,容易产生心理受挫感,包括压抑和焦虑,并且伴有一定的躯体反应和

10、社会反应。躯体反应表现为应激反应的增加,而社会反应则表现为讨厌与人交往.。,1.长期拥挤体验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1)当长期生活在拥挤住所的人突然处于不再拥挤的环境时,他们会对社会暗示的敏感性继续表现出木那纳的反应。(2)与单人牢房或相对宽松的牢房相比,住在拥挤牢房里的囚犯更易产生消极情绪,并且伴有压抑和焦虑等不适感。在囚犯增多而牢房设施未作相应调整的环境中,纪律问题、精神病患病率自杀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与居住在低人口密度环境中的人相比,居住在高人口密度环境中的人讨厌社会交往,邻里相处困难,甚至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也较少。(4)高人口密度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远甚于成人。与生活在低人日密度的家

11、庭中的儿童相比,生活在高人口密度的家庭中的儿童存在较多的学校行为问题,也更多焦虑、分心和冲突,以及较低的成就动机。(5)长期拥挤体验还会导致相应的社会病态行为,表现为犯罪率、死亡率、事故发生率、疾病多发率和离婚率的上升。,2短期拥挤体验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1)心理应激反应的升高和持续。在高人口密度的实验情境里,被试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多种测量来显示,包括排汗量增多、皮肤传导力增强、血压升高等。例如,当乘客处于拥挤的列车车厢中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2)工作能力的下降。研究发现,高人口密度并不影响简单工作的处理,但却削弱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样,处于高人口密度环境中的个体要比处于低人日密度

12、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转移注意力,并对挑战性任务缺乏持续反应。(3)回避行为。正如长期处于人口密集环境的个体会产生回避行为一样,短期处于人口密集环境的个体也会产生回避行为。例如,在拥挤的地铁里阅读报纸和书籍就是一种回避与他人接触的方式。(4)用攻击方式来表示白己与他人保持距离。许多人会在拥挤的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和攻击性。,二、幸福之源:经验主义的理论真正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系统方法来研究幸福体验,并且予以实证的测量,还是近20年的事情。这种研究称作“主观幸福”。以埃德迪埃纳的研究最为著名。主观幸福的三个标志:第一,主观性。主观幸福是依据个体的自律标准而非他律标准来进行评价的。第二,稳定性。只有持

13、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时心境,才能反映个体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的程度。第三,综合性。主观幸福是个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对其幸福体验的评价,而在评价的过程中,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是交互运作的。,(一)主观幸福的范畴主观幸福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指参与主观幸福评价的个体根据自律的标准来对其生活质量予以整体性的评价。主观幸福涉及情感范畴和认知范畴情感范畴:由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不同的维度组成,它们构成了相互关联的变量,决定着主观幸福的质量。认知范畴:认知范畴涉及生活的满意度。生活的满意度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整体生活的满意度(希望改变生活的意向、自己及所属群体的满意度等)和特殊生活的满意度(工作

14、、家庭、休闲、健康状况、经济条件、自我水平等)生活的满意度是主观幸福的关键指标。,测量主观幸福的非言语量表。社会心理学家曾经使用各种方式来估计主观幸福的分布口例如,在妥德鲁和威西(1976)从事的一项研究中,他们要求被试观察图表上的7种脸邵表情,并且挑选出一个在他们看来最接近于反映自己总体生活感受的脸型。结果发现,大多数被试都选择较为愉悦的脸型。,(二)主观幸福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之间在幸福体验上的差异与年龄、教育、性别、民族特性等变量无关,而与人们对社会变化的比较过程有关。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包括个体对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情境的想象由此而影响他或她的幸福体验。社会比较过程包

15、括:(1)获得社会信息,主要来自看到、听到或想到他人的境况;(2)比较社会信息涉及自己与他人的相似或不同;(3)对比较的结果做出反应,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前者指个体根据他人的过去境况、现在水平、期望闭限以及需要和目标等而使比较标准高于现实条件。后者指个体根据他人的过去境况、现在水平、期望阈限以及需要和目标等而使比较标准低于现实条件。如果向上比较,则主观幸福的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向下比较,则主观幸福的水平就会升高。,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而影响他或她的幸福休验。同样是儿童难民的孩子为饥俄而奔命,富家子弟却是丰衣足食。

16、生活质量的强烈反差极其容易引发个体关于幸福或不幸福的体验。,(三)主观幸福的社会适应理论认为,个体对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新的生活事件,最初反应较为强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习惯新的生活情境,致使其反应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生活事件的背景既取决于生活事件的区间(从最佳的生活事件到最差的生活事件),又取决于生活事件的频率分布。个体在特定领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的区间和频率决定了他或她对这些生活事件的评价。因此,社会适应理论认为生活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价值,它们是以其他因素为背景来进行评价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毕业后会遭遇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求职、晋升、恋爱等,由此产生的影响大约只持续3个月左右。过

17、后,他们的积极情感会逐渐超过消极情感。间接数据表明,生活事件的一些变量与主观幸福并不显著相关。例如,埃德迪埃纳(1998)的研究发现,收人与主观幸福的相关只有0.12。在青年中间,财富等物质的诱因与主观幸福的相关并不显著。甚至在老年人中间,客观的健康状况也与主观幸福的相关较为微弱。诸如此类的研究发现,对那些面临各种生活挑战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会逐渐接受现实,是因为他们适应了这些生活的挑战。,社会适应。社会适应理论认为,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这些情绪反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告诉我们,那些面临各种生活挑战的人之所以会逐渐接受现实,是因为他们适应了这些生活

18、的挑战。,(四)主观幸福的生活目标理论认为,幸福体验有赖于人们的生活目标,成功地实现生活目标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关,而目标之间的冲突则与不悦的情绪体验相关。由于人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活目标,因此,主观幸福的成因也会随之不同。里夫(1996)认为,与人类普遍需要相关联的目标是那些能够产生长时的主观幸福的目标。在里夫看来,有些目标为内部的需要服务,有些目标则为外部的需要服务。那些满足内部需要的目标(例如自主、人际关系和能力等),会预示积极的主观幸福。那些反映外部需经济上的独立,赢得社会承认,学业上名列前茅等需要,由于体现的是作为外部需要的父母目标,因而与个体自身的主观幸福呈负相关;而满足个人的阶段性需

19、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甚至建立“哥儿们”般的人际关系,却与主观幸福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该确定哪些人类目标最有可能产生主观幸福。,理想的生活目标。“风韵”网站曾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30岁左右的“风韵”女性读者进行访谈,调查的重点是她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结果发现,当询问她们“如果你的生活像一张馅饼,你是如何切分时间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工作占65,家庭占25休闲占10。然而,当询问她们“你理想中的生活馅饼是如何切分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工作占25,家庭占50,休闲占25。由此可见,许多女性认为她们的现实生活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其中,大多数人对目前的时间分配不满意。,(五)主

20、观幸福的活动成因理论活动成因理论认为,主观幸福产生于活动本身而不是目标的实现。例如,恋爱活动的过程要比恋爱的结果(结合或分手)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愉悦。活动成因理论的倡导者之一迈克尔阿吉尔认为,在诸多的活动之中,兴趣和期望与主观幸福密切相关。期望层次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相关。期望过高,与个体的能力差距过大,会使个体丧失信心,反之则会使个体产生厌烦。具有适度期望的人,尽管当前状态离目标状态相去甚远,也会因为处于趋近目标的过程之中而感到满足。同样,实现内部的期望(诸如个人发展等)与主观幸福呈正相关,而满足外部期望(诸如迎合他人的评价等)则与主观幸福呈负相关。需要指出的是,期望本身并不是主观幸

21、福的预测指标,而期望层次和现实期望的条件与个体的外部资源(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部资源(人格、能力、德性等)是否一致,则可以作为主观幸福的预测指标。,婚姻与主观幸福的关系。迈尔斯和迪埃纳(1995)的研究发现,已婚成人的主观幸福高出未婚成人的主观幸福。数据表明婚姻满意度是构成主观幸福的重要组成成分。,(六)主观幸福的遗传理论遗传理论认为,人类的愉悦或痛苦有其基因的素质,而神经系统的先天差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主观幸福的差异。例如,气质与主观幸福有着显著相关。气质决定了出现在个体生活中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的生物倾向,是神经结构和神经机能决定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由于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基

22、因成分,因此不同气质的人可能体验到不同水平的主观幸福。在此领域,特莱根(1988)关于孪生儿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孪生儿,其主观幸福水平的程度较为接近,要比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孪生儿高得多。他的研究还发现,约40的积极情感变化、55的消极情感变化,以及48的生活满意度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需要指出的是,基因对主观幸福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也就是说,基因因素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使其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而且使其特定的行为反应在某种特定的情境里更有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三、主观幸福的相关研究和若干发现如果说早期的研究大多采用自陈报告、纵向追踪、因果模型、

23、跨文化调查等方法来研究主观幸福与其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那么现在的研究则将重点放在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上,探索人格因素在应对社会环境和生活事件时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人格特质如何使人们在相同的环境里作出不同的反应。此外,有关研究还涉及社会适应的发生机理和运作过程,包括应对策略和目标改变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一)主观幸福与年龄的关系伯特等人(1987)关于年龄一与不同领域的满意度的研究。该研究涉及13个国家的13858名被试,获得如下发现:(1)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收人满意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尤其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收人的增加促进收入的满意度。但是,对大多数退休人员来说,收

24、人满意度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2)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健康满意度随着疾病缠身和疾病增加而下降。年龄愈大,这种情况愈加明显。(3)在社会关系领域,人际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婚姻满意度有两个低谷:一是当家庭有年幼的孩子时,二是当孩子步人青春期时。(4)工作满意度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也就是说,工作满意度在青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偏低,而在成年阶段最高。(5)休闲、锻炼和其他形式的自主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年龄越大,参加聚会和其他休闲形式的社会生活越少。(6)对男女两性来说,身体吸引力与主观幸福之间只具中等相关。不过,这种相关会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7)宗

25、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与主观幸福也只具中等相关。然而,宗教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如此。(8)对衰老的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而且成为主观幸福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依据。,幸福与年龄。研究表明,男性的积极情感要比女性的积极情感递增得更为明显。对男性来说,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对女性来说,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二)主观幸福与性别的关系关于主观幸福的性别差异,已经做过许多研究。昂格尔等人(1992)曾经综合分析过这些研究结果,得出如下两个结论:(1)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差异可以用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来进行解释。女性大多从

26、事情感表达的工作(诸如教师、护士等),而男性角色却很少要求情感表达。由此推断,女性要比男性更多地拥有一种接受的态度,并且相信自己的情感反应会被社会所认可。这些差异会引起男女两性对主观幸福的不同判断,致使女性要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体验。(2)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般的生活满意度方面,男性要比女性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在积极情感方面,女性要比男性高出7个百分点。就消极情感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抑郁是男性的2倍,女性的焦虑是男性的1.5倍。尤其在日常生活领域,她们的消极体验超过男性。男女两性在抑郁心境方面的差异,有关的解释集中在下述几种假说上:(1)女性的移情水平高于男性,面对他人的痛苦,她们要

27、比男性更易作出情感反应;(2)同样遭遇消极的生活事件,女性的反复思考频率高于男性,不能自拔的程度也高于男性;(3)传统习俗对社会角色的期待,使得女性照顾男性的取向远远超过男性照顾女性的取向,这种取向导致女性服从男性的现象成为一种常识。,幸福与性别。研究发现,就消极情感而言,女性的抑郁是男性的2倍,女性的焦虑是男性的1.5倍。尤其在日常生活领域,她们的消极体验超过男性。而且,同样遭遇消极的生活事件,女性的反复思考频率高于男性,不能自拔的程度也高于男性。,(三)主观幸福与经济收入的关系,幸福与收入。研究发现,在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人群中间,积极情感的差异不大。也就是说,对收入处于顶端的人和收入超

28、过平均水平的人来说,两者在积极情感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收入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尤其对那些位于临界线(最低收入线)的人来说,他们由于经济拮据而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仅营养和环境条件较差,而且难以满足教育、住房、休闲等休现生活质量的要求。,经济萧条。比起经济萧条导致的收入下降,经济萧条导致的失业对主观幸福的影响更大。也许,人们难以通过降低生活质量的预期来迅速适应经济萧条导致的失业现实。,(四)主观幸福与职业地位的关系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三种假说:1.职业的象征价值职业象征着成功和社会地位,而成功和社会地位则由住房、轿车、衣着、社交圈和其他物质条件体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属“自我展现”的组成部分,它

29、们的象征价值影响着其他人的看法和反应。2.职业地位与贫富差异在一些贫穷的国家,职业地位的高低确实会给一些人带来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因为有些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依靠职业地位及其相应的收入来帮助完成,包括住房、休闲、家庭的日常开销等。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地位及其相应的收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一些富裕的国家,职业地位已经不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源泉,因为不同的职业地位之间收人差距并不显著。3.职业地位对控制感觉的影响控制能力可以通过资源的多少来进行预测而职业地位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事实上职业地位较高的人和职业地位较低的人在应对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时,他们之间拥有的资源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与职业地位的高

30、低直接相关职业地位较高的人拥有较多的控制资源,他们能够借助这些资源来应付某些特定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感受。,幸福与职业地位。职业地位及其相应的收入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它不完全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源泉。当不同职业地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显著时,其他一些更为高级的需要也许就会成为预测主观幸福的有力因素包括自尊、自由、民主、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环境质量等。,(五)主观幸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目前被较多使用的人格特质模型是考斯塔等人(1993)提出的“五因素模型”,认为乐观、自尊、认真、外倾性格和神经过敏这五种人格特质决定着幸福体验:(1)对生活日标和未来前景抱以乐观态度,有助于增强幸福体

31、验。(2)在充满竟争的社会里,虽然自尊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但是它却有助于增强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起着经验性作用,与幸福体验的强度有关。(3)认真对主观幸福起着工具性作用,它通过创造那些能使个体感到愉悦的环境和生活事件而提高主观幸福体验。况且,认真的人能够受到他人的积极强化和认可,从而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4)外倾性格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要比内倾性格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或幸福资源。(5)神经过敏的人对消极情感的反应较为敏感。虽然神经质个体和非神经质个体对积极情感的反应相同,但是由于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所以神经质个体不如非神经质个体快乐。,幸福与人格特质。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人不论

32、其收入水平如何也不论与强势群体相处还是与弱势群体相处,他们的主观幸福总是处于愉悦水平,或考总是处于不悦水平。比起其他一些因素,主观幸福更多地取决于人格特质,因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六)主观幸福与认知的关系在主观幸福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两种理论:(1)认知归因说该学说认为,感到不幸福的人容易把消极事件看作是由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消极事件很有可能继续在他们身上发生。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通过对事件的想象而将自己的情绪放大或缩小,从而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强烈的情绪。(2)认知应对说该学说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处理生活事件的过程中,愉悦的

33、人通常能够产生适应的、有意义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悦的人则会以消极的方式处理生活事件。例如,愉悦的人倾向于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正视问题,既相信自己也谋求他人的支持。相比之下,不悦的人则往往纠缠于奇怪的念头,责备他人和自己,回避碰到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认知归因说和认知应对说与自尊和心理控制源有关。,幸福与认知。主观幸福水平较高的人倾向于将中性的事件看作是积极的事件,甚至把模棱两可的事件解释为良性的事件。他们在处理生活事件的过程中,通常能够产生适应的、有意义的想法和行为。相比之下,主观幸福水平较低的人则倾向于把消极事件看作是由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并以消极的方式处理生活事件。图为香港艺人怅国荣,

34、他于20以年4月1日跳楼自杀身亡。,四、主观幸福的跨国研究(一)跨国研究:主观幸福的调查,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调查:左图为“世界价值观研究”的象征性标志;中图为“市场观点和国际研究”的象征性标志;右图为“欧洲晴雨表”的象征性标志。,欧洲晴雨表”的调查。“欧洲晴雨表”调查小组曾对一些欧洲国家1974-1983年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荷兰人和丹麦人要比意大利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更加觉得自己幸福。在此期间,比利时恰逢经济萧条,因此比利时人在此期间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下降。英国降至平均值以下,声称自己很幸福的被调查者,从1975年的30下降1983年的25。意大利,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国家之间的神经

35、过敏水平。林恩把神经过敏作为消极情感的一种指标。发现奥地利、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神经过敏水平校高。而比利时、椰威、丹走和苛兰的神经过敏水平则较低。在林恩看来,神经过敏水平的高低既与政治体制是否稳定有关,也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受到冲击有关。,(二)收入和收入平等,收入和基本的生活质量。埃德.迪埃纳曾经研究过美国人在1981年的购买力与基本生活质量,借此探讨收入与主观幸福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月收入低于3OOD美元时,购买力的下降导致基本生活质量的下降,从而使主观幸福水平随之下降。然而,当月收入高于3000美元时,购买力的上升导效基本生活质量的上升,从而使主观幸福水平随之上升。但是,随着月收入

36、继续上升,达到5000美元或5000美元以上时,生活质量却不随之上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主观幸福水平也如此,既有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有可能随之下降。,(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通常运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来描述文化之间的差异。霍夫斯坦德(1980)曾经测量过40个国家的个人主义。发现,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最重视个体的自主,而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则最不重视个体的自主。埃德迪埃纳(1995)也曾对个人主义进行过测量,与霍夫斯坦德不同的是,他从个人主义和经济收入的角度评价主观幸福,发现个人主义与观幸福的相关为0.77。维恩霍文(2000)则从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的角度

37、研究了贫富不同国家的个人主义与主观幸福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对富裕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与主观幸福呈正相关;而对贫穷国家来说,个人主义与主观幸福则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富裕国家为个人主义的独立自主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而贫穷国家则为集休主义的社会支持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还有学者从“文化休克”的角度研究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主观幸福的关系。“文化休克”概念最早是由文化人类学家长尔维罗奥伯格在1958年提出的。他把这一概念界定为个体由于失去自己熟悉的本土文化,面对陌生的异地文化而在心理上产生的焦虑。换言之,当生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进入集体主义文化时,或者当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进人个人主义文化

38、时,都有可能出现暂时的“文化休克”现象。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在异地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上文化中的社会角色,造成情绪失衡;(2)长期形成的本上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异地文化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或抵触,造成行为失衡。,“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过程呈“U”型。在“休克”期间,个体会有各种表现。例如,瞧不起异地文化,对阻碍交流的话语系统感到困惑,嘲笑以此文化为背景的人们的行为,甚至还有可能以损害个人和公有财产来发泄敌意。又如,回避与异地文化的接触,不仅不愿意顺应这种又化,而且也不愿意调节自己的文化。相反,喜欢在自己的“老乡”中间消磨时间。严重的休克”会使有些人退出异地文化而返回本土文化

39、,处在“休克”期间的人是不会感到幸福的。,(四)民族差异与主观幸福社会心理学家关于民族差异与主观幸福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黑人和白人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的比较研究上。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为例:斯托克等人(1980)曾对54项涉及黑人和白人的比较研究进行过后继分析,结果发现,约18的黑人报告说他们感到很幸福。与之相比,认为自己很幸福的白人达32。十多年后,布兰奇弗洛尔和奥斯瓦尔德(1999)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如果依据收入、教育和健康等测量指标,那么从客观上说美国黑人的生活质量较低。到20世纪90年代,黑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所下升,他们与白人之间的主观幸福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总

40、体上说黑人的主观幸福水平仍低于白人。传统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的移民团体并不幸福,而且心理障碍较多。其实,情况并不绝对,南非的研究表明,南非白人最感满意、也最为乐观;其次是南非有色人种和印度人;再次是当地非洲人。然而,将当地非洲人与白人相比,前者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信念强于后者。美国研究表明,华裔美国人和日裔美国人要比本土美国人具有更高的自尊,他们的家庭要比本土美国人的家庭更加稳定,他们的团体凝聚力超过本土美国人的团体凝聚力。,民族差异。有关研究发现,虽然婚姻和人际关系对黑人和白人的主观幸福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但是相比足下,它们对黑人的积极效应大于对白人的积极效应。,五、主观幸福的客观指标和国家之间

41、的幸福差异(一)主观幸福的客观指标,(二)社会标准:表达幸福体验的国家和掩饰幸福体验的国家根据埃德迪埃纳设计的“价值基础指标”,关于7种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的测量结果表明,国家之间的主观幸福得分取决于它们之间不同的社会标准。,掩饰幸福体验。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标准主张掩饰自己的幸福体验。这种文化告诫人们,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十分幸福是社交上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一个人在向别人炫耀自己。因此,即便心里高兴万分,或者对他人不屑一顾,脸上还须装出平静或谦逊的样子;同样,即便心里感到痛苦或不满,仍应面带笑容给人一种洒脱或轻松的感觉。,(三)主观幸福的历史演化,儿童生活质量指标。乔丹曾对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生活质量进行侧量。他根据经济、社会和健康三组变量以及每组变量中的具体项目,来预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生活质量在整个19世纪呈上升趋势。,儿童生活质量指标。乔丹曾对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生活质量进行侧量。他根据经济、社会和健康三组变量以及每组变量中的具体项目,来预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生活质量在整个19世纪呈上升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