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75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与教策略研讨会.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學與教策略研討會,中四及中五歷史課程主題一: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轉變分題乙:中國的現代化與轉變,2007年10月22日黎偉良老師,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教學要點晚清政府的改革辛亥革命的影響及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努力,迷思1現代化是否只包括經濟方面的內容?,破解迷思,個人建議現代化應包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生活模式等)三方面。背後理念課程指引說明指出:學生應了解現代化的概念,以及對中國在二十世紀經歷不同階段的現代化與轉變(包括以和平或是暴力的方式達致的演變)有概略的認識。經濟和社會轉變,通常以和平方式進行,但政治改革,則以暴力(如革命)的方式進行。因此,中國的現代化,應包括政治、經濟

2、及社會三方面)。,學與教策略建議,教師可在教此分題前(其他分題也可如此),與學生討論甚麼是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這對學生判斷中國(或其他地區)的現代化是否成功等議題時,能有較客觀的標準依循。參考工作紙第2課:中國的現代化與轉變-學習大綱),迷思2如何處理19世紀的中國的歷史?,破解迷思,19世紀的中國歷史當然不是本課程的重點。但教晚清改革的背景時,很難完全不去理會這段歷史。建議簡化這部分的內容,指出中國在19世紀不夠現代化的事例,把這些內容配合晚清改革的主要項目,讓學生藉此分析晚清改革在甚麼程度上使中國現代化。對外關係是一個重要環節,因南京政府的外交政策,很多是針對廢除不平等條約而進行的。學

3、生應對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概括的認識。,參考工作紙2A:晚清政府的改革,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教學重點晚清政府的改革辛亥革命的影響及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努力說明學生應能識別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晚清政府及南京政府施行的改革,並評估這些改革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晚清/南京政府的改革,建議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認識改革內容外,可要求學生判斷這些改革如何使中國變得更現代化。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是本科的重要目標。教師亦可讓學生思考中國經歷了這些改革後,在哪些方面仍不夠現代化及這些改革為何未能使中國全面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這樣,學生能作出有理據的結論,以分析這些改革對中國現代化是否具有重大意義。,參考工作紙2A:晚清政府

4、的改革2B:中華民國時期的現代化努力,迷思3應否教辛亥革命的原因及經過?,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教學重點晚清政府的改革辛亥革命的影響及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努力說明學生亦應能評價辛亥革命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破解迷思,答案顯而易見,辛亥革命的原因與經過不是本課程的重點。,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說明學生應對引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主要政治發展有概略的了解。,學與教策略,從概略的了解這一句及內容摘要的副標題(建國首三十年的主要發展)推斷,從共產黨建黨至建立政權(1921-49)這段時期不是課程重點。教師不用花太多課堂時間教這段期間的歷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重點國家的政治體制

5、說明學生應能描述國家的政治體制,並能分析建國首三十年政治方面主要的轉變與延續,包括黨、政、軍三者的關係。,學與教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頗複雜的課題,教師可與學生討論該政治體制如何體現政治現代化。,參考工作紙2C: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三十年的主要發展(1949-1978)第2頁,迷思4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是失敗的群眾運動。能否視之為中國的現代化的努力?,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重點主要的群眾運動土地改革運動;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說明學生應能引用土地改革運動、三面紅旗及文化大革命作為例子,闡釋並評估群眾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正面及負面影響。,破解迷思,課程說明指出學生應能評估該等群眾運動對中國現代

6、化的正面及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學生不應完全抹殺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作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要素,否則就會犯了以今天的角度來評價歷史的毛病。大躍進及文革無疑對中國帶來無窮的災難,但在當時的中國人中,仍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現代化努力的表現。,1978年以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教學重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及地區性經濟的發展說明學生應能追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地區性經濟的源起及發展過程。,學與教策略,教師可與學生討論毛澤東與鄧小平就經濟及社會現代化所採取的策略有何不同。鄧小平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糾正毛澤東左傾錯誤而作出的,透過比較兩人的政策,學生將較易掌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源起及其主要特徵,也會容易理

7、解其發展過程及重要性。,1978年以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教學重點在亞洲地區擔當的角色說明學生亦應能分析這些發展如何影響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以及中國在亞洲地區擔當的角色。,學與教策略,這部分與改革開放的開放有密切的關係。教師在教1978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應取其平衡,不宜只偏重國內的現代化。,新高中課程與現行課程的重要分別(一),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改革與革命新高中課程加入五四運動,要求學生評價五四運動對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意義。現行課程不包括五四運動。,新高中課程與現行課程的重要分別(二),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改革與革命新高中課程要點1第五項加入共產主義革命,為現行課程所無。,新高中課程與現行課

8、程的重要分別(三),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及後毛澤東時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演變新高中課程要點1第一項加入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在說明部分提及五年計畫及在大躍進後加入調整政策,這些都是現行課程沒有的部分。另外,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在現行課程是群眾運動的兩個例子,但在新高中課程則不再是例子,而是毛澤東時代現代化努力的一部分。,總結,課題中國的現代化與轉變討論方向,完成這個課題後,教師可因應學生的能力,與他們討論以下的問題:例:哪些年份是中國現代化的轉捩點?(1911 1949 1978)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化面對甚麼阻力?晚清/南京政府/毛澤東時代/鄧小平統治時期,中國在哪些方面可視為現代化的國家?,謝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