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Ⅱ》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1067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需求Ⅱ》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需求Ⅱ》PPT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总需求,本章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以ISLM模 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怎样影响内生变量,以及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各种冲击在短期内怎样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第二,ISLM模型从影响总需求曲线变动方面对总供求模型的意义。第三,以ISLM模型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以ISLM曲线解释经济波动,(1)财政政策对IS曲线以及短期均衡的影响财政政策的变动会影响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移动,进而改变短期均衡点。,政府购买的变动:,政府购买增加在利率水平既定不变时,会使IS曲线等量向右水平移动,国民收入水平增加G/(1MPC)。在实际上,在货币供给不变时,政府购买的增加

2、既会增加收入,也会提高利率。(参见教材P257插图)由于利率上升造成的“挤出效应”,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量小于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的收入增加量。政府购买减少时,引起的变动效应相反。,税收变动:,税收变动会通过消费影响支出。减税会引起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进而引起均衡点的移动。在利率既定条件下,税收变动会使收入水平变动TMPC/(1MPC)。但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减税也会产生使收入增加、利率提高的效果。由于“挤出效应”,在ISLM模型中,收入的改变量也会小于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的收入改变量。(参见教材P258插图),(2)货币政策对LM曲线以及短期均衡的影响,

3、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任何一种既定收入水平下的货币市场均衡利率,从而使LM曲线移动,进而改变短期均衡点。在短期内物价水平可以看作固定不变的,因而,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在收入既定条件下,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于是,会导致利率降低。,在利率不变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人们手中的货币大于他们实际需要持有的货币,多余部分将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从而造成利率下跌。利率将一直下跌到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当局增加的多余货币为止。较低的利率将刺激投资和消费,最终刺激生产,于是,投资、生产的增加最终又造成了实际收入的增加。货币政策对于收入和利

4、率的作用如教材P259图形所示。,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即传递途径):,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发货币(买进债券)企业和居民(通过卖出债券)增加手中货币在原有利率和物价水平上,企业的投资需求不变(尽管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所上升)而货币增加,于是对银行的借贷货币需求减少银行为放出款项被迫降低利率利率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投资贷款成本和居民的消费贷款成本,导致投资和消费贷款增加生产增加实际收入增加。,(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实际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例如,实行增税的财政政策时,它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情况。一般说来,货币政策可以有三种情况: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不变、

5、维持收入水平不变。,在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税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收入减少(因而产出也会减少)和利率下降(因为货币需求减少了)。(参见教材P260图a)在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税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货币当局就必须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上移动适当的幅度,才能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这样会使收入的减少比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减少更多。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较低的利率会刺激投资的增加,从而部分抵消了增税所产生的对经济的紧缩效应。可见,增税时保持利率不变,会使经济的衰退加深。(参见教材P261图b),在维持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就必须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下降到

6、足以抵消增税所引起的IS曲线移动带来的收入下降。因为LM曲线的下降导致利率降低,刺激了投资的增加,经济中增税造成的消费减少和利率下降造成的投资增加效应相抵,收入(产出)不变,但消费和投资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了。(参见教材P261图c)由此可见,一种经济政策的效果也取决于其它不同经济政策的背景配合,不能孤立地只考虑该政策本身。,(5)IS-LM模型中的冲击,凡是能够使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外生因素,我们都称之为“冲击”。政策也会产生冲击,但也能够抵消其它外生冲击。外生冲击可以引起经济波动,而适当运用经济政策也可以抵消冲击稳定经济。,2.作为总需求理论的IS-LM模型,前面讨论的是物价水平不变时的

7、ISLM模型,但总需求要涉及物价水平的变动,所以,现在我们讨论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下的ISLM曲线。,(1)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以前,我们曾经以货币交易方程式推论出,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要维持货币交易方程式成立,较高的物价水平就意味着较低的收入水平,较低的物价水平则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这也就是说明了总需求曲线,即表明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来表示。如果在这条总需求曲线确定后,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而减少货币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下方移动。,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ISLM曲线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参见教材P265插图)这一

8、推导过程同样表明,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条件下,较高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而较低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会使LM曲线向上移动,造成均衡利率上升和均衡收入水平下降。这样,当物价水平频繁变动时,就会在ISLM模型中产生一组均衡点,其轨迹是沿着IS曲线运动的,所以,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就与IS曲线相同,但二者含义不同。,当然,对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也可以在ISLM模型中以另一种方式加以解释。我们可以假定物价水平不变(这是符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原意的),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下降而收入会增加,于是,LM曲线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的右移。(参见教材P266插图a)同样道理,如果在物价水

9、平既定不变时,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则会推动IS曲线右移,造成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同时上升,这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参见教材P266插图b),总结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ISLM模型中收入的变动可以表示为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不变时,ISLM模型中收入的变动可以表示为总需求曲线的移动。,(2)长期中的ISLM模型,由于我们可以考察物价水平变动时ISLM曲线的变动和总需求曲线的变动,当然也可以了解长期中物价水平能够调整经济按照自然率增长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凯恩斯主义收入决定模型与古典模型的差别。(参见教材P267插图),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方法是,

10、假定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也就是说,价格是不变的。因此,决定总需求的各种因素(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能导致产出背离自然率。要使经济调整到与自然率一致的水平,只能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来实现。而古典的方法则假定物价水平完全可变,所以,价格的变动完全可以将经济调整到它总是处于自然率的状态。,假定经济可以由IS和LM方程来描述,即:IS(产品市场):YC(YT)I(r)GLM(货币市场):M/P/L(r,Y)这两个方程中有三个外生变量:Y、P和r。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是将价格固定,相当于又给出一个方程:PP*。于是,r和Y就需要调整。

11、古典方法是假定产出总是处于自然率水平,相当于给出一个方程:YY*。于是,r和P就需要调整。究竟哪种方法更好?完全取决于时期的长短。古典方法适合于长期,凯恩斯主义方法适合于短期。于是,对于经济波动的分析就趋向于凯恩斯主义方法,对于经济增长的分析就趋向于古典方法。,3.对经济大萧条的解释:,(1)支出假说:对IS曲线的冲击 有人依据收入减少与利率下降的一致判断,大萧条是IS曲线的左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和劳务支出的外生减少。其内容包括:其一,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减少了人们的财富并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确定的预期,从而使人们减少了消费,增加了储蓄。于是,消费函数的下移导致了IS曲线左移。其二,2

12、0世纪20年代住房投资过热导致30年代住房投资需求减少。另外,30年代移民减少也减少了对住房的投资需求。其三,大萧条本身也会减少支出。(银行破产导致资金运用障碍,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其四,30年代在平衡预算思想指导下,当时追求财政平衡的财政政策也减少了政府开支。,(2)货币假说:对LM曲线的冲击,1929年1933年,美国的货币供给减少了25%。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货币供给的紧缩引起了最大的经济衰退。货币供给紧缩可以使LM曲线左移,但是,这种观点遇到两个问题:其一,只有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时,货币政策才能引起LM曲线左移。但是,1929年1931年实际货币余额却是略有上升的,因为尽管货币供给减

13、少了,物价水平的下降却更大。货币供给减少只能解释该时期以后的失业增加。其二,如果LM曲线的紧缩性左移引发了大萧条,利率就应该更高,但是,从1929年1933年,名义利率一直在下降。,(3)货币假说:物价下降的影响,在1929年1933年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25%。有人把大萧条的严重性归罪于这种通货紧缩,认为通货紧缩将一次普通的经济衰退变成了空前的高失业和收入下降的大萧条。也就是说,是货币供给的减少引起了物价水平的下降,导致了大萧条。这种观点究竟正确与否?我们来分析一下通货紧缩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在ISLM模型中,在既定的货币供给条件下,物价水平低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高,

14、而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会引起LM曲线的右移,导致更高的收入。阿瑟庇古提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当物价水平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时,消费者会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引起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IS曲线右移。)这就是“庇古效应”。出于上述原因,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下降有助于稳定经济,使经济稳定在自然率的水平上。依据这种机制,显然无法将大萧条的原因归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非稳定效应:,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其一,认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会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重新分配财富。未预期到的通货紧缩将使债务人负担加重,而使债权人更加富有。由于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支出倾向不同,一

15、般而言,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的支出倾向,所以,通货紧缩造成的这种财富再分配会影响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导致社会总支出减少,IS曲线左移,国民收入减少。,其二,可预期的物价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如果i是名义利率,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事前的实际利率就是i。将IS和LM方程重写为:IS方程:YC(YT)I(i)GLM方程:M/P=L(i,Y)由此可以看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将会使IS曲线出现移动。,在没有预期的通货膨胀(即0)条件下,在ISLM模型中,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相同的。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未来的物价水平会下降,就会变成负数。在任何一种既定的名义利率下,实际利率都会提高。实际利率的上升抑制了计划投资支出,IS曲线将左移,收入和名义利率都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冲击教材P272插图)这一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企业不原意在预期的通货紧缩时进行新的投资。投资减少会使其后的收入也减少,而收入减少又会减少货币需求,使名义利率降低。在名义利率下降幅度小于预期通货膨胀情况下,实际利率会升高。,在不稳定的通货紧缩情况下,物价下降会使IS曲线左移,从而降低收入的结果是确定的。所以,大萧条中无法预期的通货紧缩是萧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美联储对大萧条负有责任。现在,人们可能不会重犯20世纪30年代的错误,因此,大萧条似乎不会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