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1869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主体论》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教育主体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主体的内涵及主体与客体的复杂关系,全面理解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发展过程,学会运用哲学主体论的理论考察师生关系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深入把握主体间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对形成和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深入理解主体间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对形成和提高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难点是对主体间哲学理论的准确把握及对主体、对象、客体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主体是?,教育主体是?,主 要 内 容,第一节 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 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第一节 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一、主体

2、、本体和实体 1.“主”或“主体”的根本含义是“中心”“核心”“根本”“本原”。2.本体是世界的本原,创造世界的根源或世界形成的根本 原因。3.实体是过程中的要素。4.主体是过程中的根本要素。5.主体和实体是本体的根本要素。6.实践是过程,人是主体和实体。,第一节 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二、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 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人不仅认识和实践客体对象,而且也进行自我认识和实践。,客体不具有主体性的自然和社会事物,主体具有主体性的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第一节 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在任何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者、行为者的

3、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三、主体和客体,(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永远是主体自 然永远是客体,(二)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近现代哲学认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三)在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物的关系中,人既可能是物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物的客体,(四)人不仅是物的主体,是他人和社会主体间的主体,也是自身的主体,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一、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是认识、实践和追求价值的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的主体化过程。人的主体性具有人类及其个人实践发展的必然性。但人类及其个人如何

4、发展,成为怎样的主体则是人自由选择或自为的建构。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人对主体性的自我认识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二、主体性即人的自为性和为我性,主体和客体都具有潜在发展性的客观存在,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客观存在,客体是不具有主观性的客观存在。,主体性不是人的自在性,而是人的自为性、自由性。,人也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题存在。马克思,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1.自在和自为是黑格尔的用语,指概念发展的两个阶段 2.在自在阶段上,潜藏于概念之中的对立元素,保持着原始的性;3.在自为阶段上,这些潜藏着的元素开始分化、区别,对立也就显现出来。4

5、.同一个东西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是存在到思维的转化,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一)自为是指人为性、自由性、选择性、自觉性,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二)自在是人的自然性、必然性 1.必然是指客观规律的规律,自由是指人们认识了客观 规律并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二者是辩证法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3.必然王国是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境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

6、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恩格斯,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三)自在逻辑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是指事物之间的“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分为“自在的逻辑先在性”和“自为的逻辑先在性”两种。自在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于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四)自为逻辑先在性 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和自己的自觉状态。主体对客体的“优先地位”,只能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而决不是主体的感情、意志、思维等等在“时间

7、”上先于客体而存在。,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三、主体性及其认识的发展(一)“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或非主体人 人是世界的主体、本体和实体,无论人是否有这种意识,人都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追求自由的特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并不是人的自觉自为特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同样认为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必然表现,而不是人自觉自为的结果。,反映了人的主体性要求和特点,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二)“我思故我在”和“人为世界立法”的理性主体,1.理性含义的历史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2.理性的三种含义,(1)从本体论视角,(2)从认识论和人性论视角,(3)从人与动物

8、的根本区别的视角,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3.理性主体的特点。理性主体论认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位一体的主体性都是理性的、有目的的,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1)理性原则。(2)目的论原则。(3)人类中心原则。(4)自我完善原则。,4.理性主体的发展结果。把主体等同于精神实体和世界本体,结果使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世界,结果形成思维和存在在“头足颠倒”和“唯人论”或“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使自然变成任人支配和宰割的对象,使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压迫与反压迫”“征服与反征服”的敌对关系,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三)生命冲动、意志自由、自由选择的非理性人 非理性人的特点。非理性

9、主体论认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位一体的主体性虽然也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但都是非理性、无目的的。1.非理性原则 2.反目的论原则 3.反主体原则 4.反真理原则 5.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原则 6.重视人的自我完善和设计、自我创造和形成、自我实现,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四)主体间的理解主体1.主体间性是主客体的相对统一,消解了主客体对立的主体性;2.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作用,消解了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对立的主体性;3.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制约和促进,消解了个人和社会对立的主体性;4.是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转化,消解了本质和现象对立的主体性;5.是自由和必然的相对统一,消解了自由和必然对立

10、的主体性。6.也是主体间理论的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传统教育坚持“本质先于存在”,因此在教育中教师是“本质先于存在”中规定的人的本质的化身和代表,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培养和创造、塑造、造就的对象和客体。,一、不同时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教师:古代社会的教育主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二)教师:近代社会的教育主体,夸美纽斯、卢梭等人强调教育的自然法则,有其积极意义,但仍然没有把人看做自身实践的产物,而是看做自然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轻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近代“白板说”教育虽然摆脱了

11、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的传统观念,但把人看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坚持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也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三)学生:现代社会的教育主体,杜威提出“儿童为中心”,把儿童看做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但它忽视对人类千万年总结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也很不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四)学生和教师:当代社会的教育主体 形成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观念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

12、师认识和培养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培养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指导学习,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间的关系,不是主客体间的关系。,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二、在主体间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一)指导学习原则(二)平等交往原则(三)自我认识原则(四)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原则(五)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原则(六)充分发挥潜能原则(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三、主体间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一)在教学中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与教师主动、平等地对话、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深入全面理解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自觉灵活和创造性地掌握和应用知识。,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二)在德育中的表现,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与人和谐共处的良好性格、较强的交流和交往能力,有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在德育方面,是有主见,有较强的独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是人云亦云,惟命是从。是自觉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能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在班级和其他团体活动中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