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2081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修改》PPT课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千金求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君人:人君,国君。涓人:国君的近侍。,答案1.派遣通“返”,回来从事,做,引申为“买”一周年2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球星苏亚雷斯凭借精湛的射门技术,不仅把乌拉圭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更是让强大的英格兰队黯然神伤。但是,否极

2、泰来,苏亚雷斯因为在意大利与乌拉圭的比赛中咬人事件被国际足联禁赛9场,并且四个月内禁止参加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苏亚雷斯的咬人之举,成为球迷、媒体诟病的对象。A精湛 B黯然神伤 C否极泰来 D诟病答案:C。否极泰来: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咬文嚼字及时指出春晚文字错误,能少让其对观众产生误导,这不光是对全国观众负责,更是对春晚负责。B广东是开放的热土,保护粤语,要遵循广东的文化精神,要顺其自然,不能“硬”保护,不能随意增强学习、使用粤语的范围。C当前正值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市卫计部门要求各区加强宣传和指导,防止

3、手足口病不再大范围复发。D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日渐成为主流话语之一,成为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语。,D,语序不当,应为“这不光是对春晚负责,更是对全国观众负责”,搭配不当,“增强”应为“扩大”,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手足口病大范围复发”,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明华察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1)诗人与友人依依话别,不知不觉山色朦胧,月出幽林,宁静的夜晚却只见空色,诗人几乎忘记了去留,惜别之情在这“不觉”与“忘”中更深一层。,(2)颈联描写景物的

4、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颈联听觉与视觉结合,几下钟声从云外传来,残叶掩映着流动的泉水,似乎都在催促离别,共同营造出离别时的深沉浓郁的氛围。(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

5、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审题立意解析:,一(1)关于题意理解和符合题意,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文字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二段文字陈述边缘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两段文字中“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两段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

6、向往边缘,也有人在边缘找到中心的感觉。,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 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 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从深层含义上看,

7、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考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关于角度选择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向往中心,因为

8、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中心和边缘各有优势。选择中心还是边缘,代表着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文言虚词,高考专题复习之,12,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考纲要求:理

9、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高考文言虚词18个,2006年:以、因、乃、为2007年:而、以、所、于2008年:因、与、以、于2009年:其、之、以、乃2010年:之、为、所、于2011年:其、以、之、且2012年:为、之、所、以2013年:以、为、而、者2014年:且、则、所、于、以、因,历年高考考查情况:,之,1、代词,2、助词,3、动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虚词之一,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卒之东郭墦间,之

10、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三)动词,往,到去。,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9、人称代词,“我”,2、代词,“他”,1、动词,“到、往”,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5、代词,“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定于标志,“的”。,其,1、代词,2、副词,3、连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11、,远指代词,“其中的”,虚词之二,4、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1、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四)用作助词。,其,2、【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副词,表揣测语

12、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不译。,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13、穷也,“他的”,“他们的”,指示代词“那”,“它”,指示代词“那些”;,“它的”,6、其皆出于此乎?7、子其勉之8、国无主,其能久乎?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1、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祈使语气“应当”,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连词,表选择,“是还是”,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13、彼苍天者,曷其有极。1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15、既见君子,云其何忧,表假设,“假如”,助词,强调作用。,无实意,凑足音节,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如果

14、学业不精通,德行不具备的人,(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而,1、连词,2、代词,第二人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目的关系因果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虚词之三,3、复音虚词,“而已”,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三)语气助词,放在句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不久,与“已”组合,罢了,而,【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5、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而”,是“承接”还是“修饰”,遂扫石而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弃甲曳兵而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而”,是“承接”还是“修饰”,遂扫石而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弃甲曳兵而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两个动词没有主次之分,动作有先后承接以一个动词为主修饰,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

16、,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一、找

17、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A、秦军灭滑而还 B、太后盛气而揖之C、吾与而兄善 D、老妇恃辇而行,C,二、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A,C 为代词 其它均为连词,A 表因果 其它表转折,三、解释以下“而”的用法和意义。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3、图穷而匕见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5、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6、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接着”,表递进连词,“并且”,表修饰连词,表因果,“因而”,7、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

18、、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0、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2、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假设,“如果”,表递进,“并且”,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表修饰,表转折,13、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14、某所,而母立于兹。15、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16、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7、既而儿醒,大啼18、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19、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表假设,代词,“你的”,表因果,“因而”,代词,“你的”,语气助词,与“既”构成复音虚

19、词,表因果,“因而”,代词,“你”,语气助词,“啊”,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1、树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22、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23、秦军灭滑而还24、夫差,而忘越王之杀尔父乎?25、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表并列,表因果,表承接,代词,“你”,表转折,“却”,26、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27、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表并列,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以,1、连词,2、介词,并列、递进承接、修饰目的、因果,虚词之四,3、复音虚词,4、动词,5、副词,通“已”,.以,是“连词”,还是“介词”,不赂者以赂者丧至军中,具以

20、沛公言报项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以勇气闻于诸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连名词介词,连句子连词,“以”作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副词,通“已”,1通“已”,已经。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

21、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

22、,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1)名词,原因,(2)动词,原因,(3)介词,凭借。,(4)介词,把,(5)连词”,表并列。,(6)连词,表承接关系。,(7)连词,表修饰,(8)连词,表目的,(9)介词,把,(10)介词,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在,(13)介词,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用,一、下列加

23、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F.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G.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F(A目的连词 BF介词,把 C并列连词 D 顺承连词 E 凭借 G介词,在),BF,二、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3、得全首领以没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介词,“因为”,表目的连词,“来”,表修饰连词,“而”,介词,“因为”,介词,“在”,6、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24、志士之气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9、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介词,“把”,表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介词,“根据”“按照”,表目的连词,“来”,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船以次进 15、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16、背晋以归梁1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介词,“拿”,表修饰连词,不译。,介词,“在”,介词,“按照”,表因果连词,“因为”,表承接连词,“接着”,亦可不译。

25、,通“已”,“已经”,18、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1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2、险以远,则至者少。,动词,任用。,复音虚词,介词,“因为”,表并列连词,“并且”,23、皆以美于徐公。2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2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深).,动词,“认为”,“以(之)为”,“把它们作为”,26、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27、不以一眚掩大德,表修饰连词,可不译或译为“而”,介

26、词,“因为,由于”,以,1、连词,2、介词,并列、递进承接、修饰目的、因果,虚词之四,3、复音虚词,4、动词,5、副词,通“已”,而,连词,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目的、因果,虚词比较,以,连词,并列、递进承接、修饰目的、因果,表因果关系时,“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而”常放在表结果的分句前,可译为“因而”“所以”。,虚词之五,于,介词,一、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AC(AC被 B比 D引进对象),AC,二、下

27、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答案】D,“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不亦乐乎?,(1)助词,不译

28、。,(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到。,(4)介词,表程度的比较,(5)介词,表示被动,被。,(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在。,(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8)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9)介词,在。,三、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设九宾礼于庭。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4、业精于勤、荒于嬉。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在,从中;比,在方面,由于,对,被,7、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宋、卫

29、、中山之君也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1、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跟,同,被,比,在方面,“在”“这个职业上”,“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用法,14、逢蒙学射于羿15、千秋万岁后,传于王。16、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为忠臣也。17、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19、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向,给,对于,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对于,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

30、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表示被动;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 是:代词,可译为这。,则,1、连词,2、副词,承接假设并列转折让步,虚词之六,“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

31、,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并列,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一

32、、判断下列各句“则”的意义和用法。1、唇亡则齿寒2、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3、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4、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5、其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表假设,“那么,就”,表假设,“如果”,表承接,“就”,表并列,“就”,副词,“就是”,6、入则孝,出则悌。7、欲速则不达。8、口耳之间则四寸耳9、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表并列,“就”或不译,表假设,“那么”,副词,“只是”,表假设,“那么”,“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1、介词,2、助词,虚词之七,3、动词,动词(w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孟尝君为相数十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3、霓为衣兮风为马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做,管理治理,作为,是,成为,那,“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34、)?,(1)(2)介词,因为,(3)动词,是,(4)介词,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当,等到,(10)介词,替、给,(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一、判断下列各句“为”的意义和用法。,表被动,介词,“为了”,介词,“是”,助词,“呢”,5、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6、古人以俭为美德。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认为”,动词,“当做”

35、,动词,“替,给”介词,何,1、疑问代词,2、副词,虚词之八,3、复音虚词,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六一,何谓也?4、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5、夫子何哂由也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多么”,副词,“怎么样”,复音虚词,“什么”,疑问代词,“什么原因”,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7)如?,(1)副词,表疑问,怎么

36、,(2)疑问代词,表原因“为什么”,(3)代词,做宾语,什么,(4)程度副词,相当于“多么,(5)代词,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乃,1、副词,2、代词,虚词之九,1、副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 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乃,是“承接”,还是“转折”,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

37、会,十年乃成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今君乃亡赵走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事理相顺 承接事理反差转折,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6)尔,无乃(7)自高耳。,(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

38、“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AD(AD才 B是 C竟然,却 E仅仅,只 F这样 G于是 H你的),AD,虚词之十,也,语气助词,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偶放在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

39、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若,1、代词,2、连词,虚词之十一,第二人称代词,近指代词,假设,选择(“或”“或者),3、复音虚词,4、动词,5、助词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连词 表选择(“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40、高帝纪)动词 1、“好像,如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助词 表示“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以为莫己若者 3、若毒之乎?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如同,比得上,及,你,假设连词,“假如”,选择连词,“或者”,“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41、(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表转换,至于,(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因,1、介词,3、动词,虚词之十二,2、连词,用作动词,可译为“沿袭”,周因于殷礼。(论语)因循守旧。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

42、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表示原因,可译为

43、“因为”,于是,连词,2008年高考:3、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4、弘因阵乱突围而出,2006年高考:1、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过,通过,介词,趁着,趁机,介词,乎,1、语气助词,3、形容词、副词词尾,虚词之十三,2、介词,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气 词尾,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

44、(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所,1、助词,3、复音虚词“所以”,虚词之十四,2、“为所”“为所”,“的原因”,“用来的”,(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

45、语),4、名词,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4、则以兵围所寓舍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名词,“地方”“方位”,“所+动词”名词性短语,“所+动词+名词”作定语,助词,表被动,6、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动词+名词”作定语,的原因,“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

46、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者,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3、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虚词之十五,2、起停顿作用,4、放在数词后,5、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

4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3)马之千里者,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

48、,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与,1、介词,4、动词,虚词之十六,2、连词,3、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常相当于“欤”,“跟,同”,“和”,表并列,“与”,是“介词”还是“连词”,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执其手而与之谋君安与项伯有故?,前后可颠倒连词,前后不可颠倒介词,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 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

49、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且,1、连词,虚词之十七,表递进、表并列,表让步,相当于“况且”,表转折,“然而,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副词,“将要”“将”“暂且”“姑且”,3、复音虚词,“且夫”,“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

50、,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5、且以汝有身也,更恐不胜悲6、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况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