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2962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345 大小:4.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5页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5页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5页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5页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暖通空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暖通空调》PPT课件.ppt(3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绪论,一、一般含义 1、英文及缩写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oning2、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3、学术:如:暖通空调学会、暖通空调方向4、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暖通工程等。二、本课程含义1、供暖:建筑供暖2、通风:本课程以民用建筑通风为主3、空气调节:,xe,1.1 暖通空调含义,1 绪论,一、供暖 1、定义:冬季,为维持房间空气一定的温度,必须向房间提供一定的热量,为向房间提供热量所采取的设施系统,称为供暖或供暖系统。2、一般组成(1)热源:锅炉、市政热网+换热、废热、余热、可再生能源等。(2)输热系统:把热量从热源处

2、输送、分配到供暖房间。(3)散热设备:加热房间空气,维持房间要求的温度。,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3、原理,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4、分类(1)按热源是否集中分:集中式:由一个集中统一的热源向多个供暖房间或建筑提供热量的供暖系统()分散式:热源、散热设备为一个整体,对供暖房间而言,每个房间均需布置要热源,如:烤火炉、电热汀、暖风机等。(2)按热媒种类不同分:热水供暖:输热介质即热媒为热水,有低温水(100)、高温水(100)系统之分。(),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蒸汽供暖:热媒为蒸汽,有低

3、压(小于0.7个表压)、高压(0.7个表压)系统之分。热风供暖:热媒为热风即加热后的空气,如暖风机、空调器等。(3)按加热室内空气方式不同分:散热器供暖:以对流散热为主()。辐射供暖:以辐射散热为主,如: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电热膜供暖、高温辐射供暖等。,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二、通风 1、定义:即通过通风换气,达到控制室内污染物浓度或含量满足卫生标准要求,具体:收集室内污染空气-(净化处理,如除尘、净化等)-室外大气;室外新鲜空气-(净化处理,如过滤)-送入室内。注:(1)污染物:指有害气体、粉尘、高温、高湿等(2)通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与

4、湿度。,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2、方式(1)机械排风+自然进风(2)机械进风+自然排风(3)机械排风+机械进风(4)自然进风+自然排风3、一般组成:以机械排风+机械进风为例,排风系统:室内排风口-风管-风机-(除尘或净化)-室外排风口 送风系统:室外进风口-(过滤或净化)-风机-风管-室内送风口,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机械通风系统示意图,1 绪论,4、分类(1)按用途分工业与民用通风:通风换气,控制有害物浓度或含量低于卫生标准要求(其中民用建筑通风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建筑防排

5、烟:控制烟气流动,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如:正压送风、机械排烟。()事故通风:排除突发事故产生的有害物、可燃、爆炸危险的气体,如燃气泄漏。,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2)按作用范围分:全面通风:作用范围是整个房间,如厨房排气扇排风。()局部通风:作用范围为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如厨房排油烟机一般局部通风效果优于全面通风。(3)按动力分:自然通风:动力为自然作用压力:风压、热压。机械通风:动力为风机,离心式,轴流式等。(),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三、空调1、定义:用人工的方法控制室内空气参数满足人体舒适感要求及工艺要求,其中空气参

6、数为所谓空气“四度”、压力、气味等。所谓“四度”即为:温度、相对湿度、流速、清洁度(洁净度、新鲜程度)。2、一般方法:把一定量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入空调房间,吸收余热、余湿,然后排出或循环使用。,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3、一般组成(1)空气调节系统:待处理空气(进风口)-空气处理空气输送分配(风管+风机+送风口)-空调房间(2)冷、热水(媒)系统:冷、热源(冷水机组、锅炉)冷热量输送分配(水管+水泵或冷媒管路)-空气处理设备4、分类(1)按冷热源、空气处

7、理是否集中分:集中式:冷热源集中、空气处理集中()半集中式:冷热源集中、空气处理集中部分集中、部 分分散(),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分散式:冷热源与空气处理为一个整体,每个空调房间均须布置,如:分体式空调。注:说明解释(1)中央空调;(2)户式中央空调。(2)按用途分 舒适性空调:主要满足人体舒适感要求,对温、湿度精度要求不高。()工艺性空调:主要有:恒温恒湿空调:对温湿度精度有严格控制的要求。净化空调:对室内灰尘、细菌浓度或个数等有严格控制要求。,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除湿空调:对高湿环境湿度有控制要求。人工气候室:用于

8、科学实验,但自然界没有的特殊气候环境。,xe,1.2 HVAC系统一般组成、原理及分类,1 绪论,一、设备、材料、方法 1、高效换热:如何提高制冷机、换热器能能效。如:微尺度换热。2、制冷剂、管材 3、新的方法,如: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二、自控1、HVAC系统自控的现状2、HVAC系统对自控的要求3、智能建筑与楼控系统。,xe,1.3 HVAC的技术发展,1 绪论,2、节能要求与规范(1)要求:住宅50%、70%。;公建50%。(2)节能标准与规范。3、热回收 4、关于低碳与空调。5、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地源、太阳能等。6、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xe,1.3 HVAC的技术发展,1 绪

9、论,一、专业基础及课外阅读1、专业基础2、课外阅读:主要参考资料二、专业素质1、专业素质2、职业敏感三、热爱专业1、专业特点及优势2、发展前景,xe,1.4 如何学好本课程,2 负荷计算,2.1 HVAC负荷的基本概念 1、供暖负荷 2、通风负荷 3、空调负荷: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注意:设计负荷与实际负荷,一般不特指,均为设计负荷2.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与室内设计标准 一、室外空气计算参数(1)变化规律:日变、季变、年变(2)确定原则:不保证原则(3)暖通规范:(GB50736-2012)规定(条),xe,2.1 HVAC负荷的基本概念,2 负荷计算,a 供暖 b 通风:夏、冬 c 空调:夏

10、、冬 注意:参数的用处(4)确定方法 a 计算法:GB50736-2012附录B b 查取法:GB50736-2012附录A,如:合肥市。注意:气象资料的权威性;没有气象资料的地点的处理:地理纬度相近、气候条件相近。,xe,2.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与室内设计标准,2 负荷计算,2 室内设计标准(1)空调区域(2)空调基数与精度:如:tn=251,505%(3)确定依据:满足人体舒适感要求和生产工艺要求。(4)影响因素:温度、相对湿度、流速、表面温度、衣着热 阻等。(5)规范规定:GB50536-3.0 a 供暖:GB50536-3.01 b空调:GB50736-3.023.05,xe,2.2

1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与室内设计标准,2 供暖设计热负荷,研究表明:20比较舒适;18 无冷感;15 是冷感的界限温度;国外标准:16-22。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规 定民用建筑:16-2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规定:严寒地区:18-24 夏热冬冷地区:16-22,2 负荷计算,5)确定方法:主要考虑一下方面因素确定 a 房间(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标准(档次)要求 b 生活水平及习惯 c 各类建筑规范的相应要求 d 节能要求注意:节能与舒适要求;节能设计标准;工艺与舒适要求。,xe,2.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与室内设计标准,2 负荷计算,

12、一、供暖负荷组成 1、得热量(Qd):太阳辐射,人体、照明、设备散热。2、失热量(Qs):围护结构传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冷风侵入耗热量等 3、热负荷:Q=Qs-Qd注意:得热量不大的民用建筑可以忽略,作为安全余量,则:QQs;民用建筑计算热负荷时,主要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二、热负荷计算(一)、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 围护结构传热量由:基本耗热量+附加(或修正)耗热量组成,即:Q1=Q1J+Q1X1、基本耗热量计算(1)计算方法:稳定传热(2)计算公式:Q1J=KF(tn-tw)a式中:tn:供暖室内设计(或计算)温度;tw:供暖室外计算

13、温度;F:传热面积,丈量方法如下:,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墙:高取建筑层高,宽见图;门、窗:取建筑门窗孔洞尺寸;地、顶:见图。,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温差修正系数,=(tn-tl)/(tn-tw),tl:邻室温度。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注意:a、应考虑冷(热)桥作用,取加权平均值;b、应满足节能设计标准限值要求或建筑节能权衡计算要求;c、获取:一般由建筑节能计算给出;d、关于建筑节能与设计标准的有关概念。2、附加耗热量计算(1)朝向修正(对基本耗热量的修正)北、东北、西北:0%10%;东、西:-5%东南、西南、:-10-15%;南:-15-30%,xe,

14、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注:冬季日照率35%时,东南、西南和南向宜取-100%,东西不修正;日照被遮挡时,南向可按东西向、其它方向按北向修正;偏角15度时,按主朝向修正。(2)风力附加:建筑物位于不避风的高低、河边、湖滨、海岸、旷野时,其垂直的外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应附加5%。(3)高度附加:房间高度大于4m时,应在基本耗热量与附加耗热量之和基础上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附加2%,最大不应大于20%。注:住宅一般情况这2项都可以不考虑。,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4)外门开启附加(冷风侵入耗热量,对外门基本耗热量修正)开启一般外门(如住宅、宿舍、幼儿园等)一道门

15、:65n%二道门(有门斗):80n%三道门(二道门斗:60n%开启频繁外门(如办公、学校、门诊部、商店等)一道门:98130n%二道门(有门斗):120160n%三道门(二道门斗):90120n%,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注:a、n为楼层数;外门是指建筑底层入口的门,不是各层入户的门,阳台门不应计算;b、外门最大附加不应大于500%。;c、外门开启附加率仅适用短时间开启的、无热幕的外门;d、仅计算冬季经常开启的外门。(5)技术措施-2009提出的附加:窗墙比过大的附加、两面外墙附加、间歇使用建筑附加。,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二)、冷风渗透耗热量 计算公式

16、:Q2=0.278 Cp L w(tn-tw)(W)Cp:空气定压质量比热,kJ/kg.,一般取1.01 w:空气密度,kg/m3 L:渗入室内的冷空气体积流量m3/h L的确定 1、多层建筑(1)缝隙法(忽略热压作用和风速沿高度变化)L=(lL1n)l:房间某朝向可开启门窗缝隙长度,m,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L1:每m缝隙渗透的冷空气量m3/h.m,查表获取n:朝向修正系数,查表获取。(2)换气次数法:L=NVN:换气次数,V:房间体积m3 居住建筑房间换气次数如下:,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2、高层建筑:考虑热压风压联合作用,以及室外风速沿高度变化,渗

17、的冷空气量计算:L=(lL0mb)(l:缝隙长度)L0:单位长度门窗缝隙深入的理论空气量,m3/h.mm:朝向综合修正系数,m=CrCf(n1/b+C)Ch Cr:热压系数;Cf:风压差系数 n:纯风压下朝向修正系数 C:门窗缝两侧有效热压差与风压差之比 Ch:高度修正系数 b:渗风指数,b=0.56-0.78,无数据时,可取0.67,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技术措施规定:阳台门的冷风渗透量:按相应朝向和级别门窗冷风渗透2倍计算;住宅防盗门:按2级窗计算;普通外门:按1级窗计算;住宅户门:楼梯间不供暖时,按2m3/h计算。3、负荷概算:面积指标法 Q=qsF qs:面积指标,

18、w/;F;建筑面积或供暖面积 注意:建筑面积真对整个建筑,供暖面积针对供暖房间。,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技术措施规定:阳台门的冷风渗透量:按相应朝向和级别门窗冷风渗透2倍计算;住宅防盗门:按2级窗计算;普通外门:按1级窗计算;住宅户门:楼梯间不供暖时,按2m3/h计算。,xe,2.3 供暖负荷计算,2 负荷计算,一、冷负荷 1、冷负荷与得热量关系(1)得热量外扰: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热 内绕:人体、照明、设备(电热、电动、电子)散热(2)得热分类 a、得热:对流、辐射 b、得热:显热(与温度变化有关),潜热(与温度变化无关,与含湿量变化有关)。,xe,2.4 空调冷(热)

19、湿负荷,2 负荷计算,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3)得热形成冷负荷过程:,2 负荷计算,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1)材料蓄热能力越强,冷负荷衰减越大,滞后时间越长。(2)蓄热能力与材料容量有关,热容越大,蓄热能力越强。(3)热容量=材料重量乘比热(建筑比热差距不大)。,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2、冷负荷计算方法(1)稳定传热与不稳定传热(2)得热量与冷负荷是否区分 当量温差法(1946年,美国):逐时计算,得热=冷负荷 谐波分解法(50年代,前苏联):逐时计算,得热=冷负荷 反应系数法(

20、1968年,加拿大):逐时计算,得热冷负荷-改进:传递函数法(1978年)(3)谐波反应法(我国,82年,基础-谐波分解法)(4)冷负荷系数法(我国,82年,基础传递函数法)(5)其它方法,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3、冷负荷系数法计算空调冷负荷(1)围护结构冷负荷 外墙、屋顶温差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a、计算公式:CL=KF(tl.t-tn)K:传热系数,一般由建筑节能计算给出 F:传热面积 tn: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温度 tl.t: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 b、热作用(室外空气温差和太阳辐射热,即综合温度(tz=tw+J/w);,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

21、c、冷负荷计算温度的定义及来源 tl.t=CL/K d、地点、外表面放热系数、吸收系数不同时的修正;e、对于非轻型外墙,可采用平均综合温度代替(tzp=twp+J/w)玻璃窗温差传热形成冷负荷 a、计算公式:CL=KF(tl.t-tn)K:传热系数,一般由建筑节能计算给出 F:传热面积;tn: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温度 tl.t:玻璃窗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b、热作用(室外空气温度);c、冷负荷计算温度的定义及来源:tl.t=CL/K d、地点不同时的修正。日射得热形成冷负荷 a、透过玻璃窗的得热量:q=qt+qqt:透过玻璃窗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

22、热q:玻璃吸收太阳辐射热传入室内的热量,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b、日射得热因素由于窗的类型、遮阳设施、太阳入射角及强度等因素组合太多,无法用数学函数表达,工程上采用所谓对比的计算方法,即采用计算简化、固定条件下的日射得热量。条件:标准玻璃:3mm,普通平板玻璃外侧放热系数:18.6内侧放热系数:8.7,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以夏季7月为代表日射得热因素:Dj=qt+q 经过大量统计、计算、相似分析给出了适合全国各地区(纬度带,带宽5度)的Djmax。对非标准玻璃、不同窗框、遮阳设施,引入综合遮挡系数修正 Cz=CsC i Cs:窗玻璃遮阳系数

23、,Cs=实际玻璃的日射得热量/标准玻璃日射得热量 Ci:窗内遮阳系数,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c、冷负荷计算 CL=CaFCzDjmaxCLQF:窗口面积;Ca:窗有效面积系数CLQ:冷负荷系数,注意 定义:CLQ=CL/Djmax 数据给出以北纬27.5度分南北区。内围护结构冷负荷按稳定传热计算CL=KF(tl-tn)tl:邻室计算温度,tl=twp+tl,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twp:夏季空调室外日平均温度。tl:邻室计算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日平均温度差,可按下表取值:邻室发热量(w)tl 很少(如办公,走廊)0-2 23 3 23-116

24、5 关于地面冷负荷:一般情况地面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可 以不计算。,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2)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电动设备 a 电机工艺设备均在空调区CL=(1000n1n2n3N/)CLQ b 电机在空调区,工艺设备不在空调区CL=(1000n1n2n3N(1-/)CLQ c 电机不在空调区,工艺设备在空调区CL=1000n1n2n3NCLQ N:电动设备安装功率,KW;:电机效率,一般产品样本给出。,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n1:利用系数,电机最大实耗功率与安装功率之比,一般 可取0.7-0.9。n2:电动机负荷系数,电机每小时平均实耗功

25、率与最大功 率之比,一般可取0.4-0.5。n3:同时使用系:电机同时使用的功率与安装功率之比,一般可取0.5-0.9。CLQ:冷负荷系数,详见附录2-20、21。注:当空调系统间歇运行时,则,CLQ=1.0。,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电热设备 对于无保温密闭罩的电热设备:CL=1000n1n2n3n4NCLQ n1、n2、n3:含义同前。n4:考虑排风带走热量的系数,一般取0.5。电子设备CL=(1000n1n2n3N/)CLQ n1、n2、n3:含义同前,其中n3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注:公共建筑电器设备散热量可参照节标 表B.0.7-1。,xe,2.4 空调冷(热)

26、湿负荷,2 负荷计算,(3)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白炽灯(热光源)CL=1000NCLQ N:照明设备功率,KW;CLQ:冷负荷系数。荧光灯(冷光源)CL=1000Nn1n2CLQ N:照明设备功率,KW;CLQ:冷负荷系数,见附录。n1:镇流器消耗功率系数,在空调房间内取1.2,在吊 顶内取1.0。n2:灯罩隔热系数,有通风孔取0.5-0.6,反之取0.6-0.8。,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4)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人体显热冷负荷 CLx=qsnCLQ qs:不同室温、活动强度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w,见 表2-13。n:室内人数:群集系数,以成年男子为计算基础,

27、对不同功能的 建筑不同人群(成年男子、女子、儿童)引入的修 正系数,见表2-12 CLQ:冷负荷系数,见附录2-23,注意计算时刻为人员进 入房间时刻算起。,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人体潜热冷负荷CLq=qlnql:不同室温、活动强度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w,见 表2-13。人体散热冷负荷CL=CLx+CLq(5)食物散热冷负荷,食物包括显热和潜热,可按下列数值 采用:食物全热取17.4W/人;食物显热取 8.7W/人;食物潜热取8.7W人;食物散湿量取11.5g/h。,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二、空调热负荷 1、计算方法:稳定传热 2、注意区别冬

28、季空调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3、一般空调房间为正压,可不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三、湿负荷 1、人体散湿量:W=0.278ng10-6(kg/s)g:人体小时散湿量kg/h,见表2-13,其它参数同前。2、敞开水面散湿量 3、围护结构透湿量,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四、新风负荷Qw=Gw(iw-in)(kw)Gw:新风量(kg/s);in、iw:室内、外空气焓值(KJ/kg干)五、室内冷负荷与制冷系统冷负荷 1、室内冷负荷(1)围护结构传热冷负荷(2)人员、照明、设备散热冷负荷 逐时最大值:各空调区(房间)逐时相加得到的逐时 最大值。最大值累计:各空调区(房间)最大值的累计。,

29、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2、制冷系统冷负荷(1)室内冷负荷:空调系统有自动温控时取逐时最大值;没有温控时取最大值累计。(2)新风冷负荷(3)空气处理附加冷负荷(如再热)(4)水泵、水管温升附加,计算参见措施2009。(5)风机、风道温升附加,计算参见措施2009。(6)送风管道漏风附加,计算参见措施2009。(7)制冷系统冷负荷:选择冷源设备的依据,制冷系统冷负荷=(1)+(2)+(3)+(4)+(5)+(6),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六、负荷概算1、面积指标法:CL=qsF qs:空调冷负荷概算面积指标,w/m2。F:建筑面积或空调面积,m2。

30、2、面积指标(1)建筑面积指标(w/m2):总冷负荷/建筑面积(2)空调面积指标(w/m2):总冷负荷/空调面积 注:建筑面积指空调区域面积与非空调区域面之和;空调面积指空调区域建筑面积;面积指标一般包含新风负荷 在内。,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2 负荷计算,七、负荷计算参考步骤1、熟悉建筑条件图纸及项目地点(地理纬度)2、明确供暖或空调房间3、查阅室外计算参数4、确定室内设计参数5、热工参数确定 实际工程K值由建筑节能计算提供,课程设计按以下方法确定:(1)外墙、外窗、屋顶:主要根据气象区域划分,参照节标限值要求确定。(2)内围护结构:计算确定。,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

31、2 负荷计算,6、人员、照明指标 可参照节标权衡计算指标确定7、阅读规范、节标、措施负荷计算相关规定8、计算房间编号 如204,2-楼层,04计算房间序号9、简化相同房间10、编制负荷计算表11、负荷计算:供暖热负荷、空调(冷)热湿负荷。12、负荷汇总(1)房间负荷汇总;(2)建筑总负荷汇总;(3)面积指标。,xe,2.4 空调冷(热)湿负荷,3 供暖,一、系统的分类1、闭式与开式2、按循环动力分(1)自然循环热水供暖:循环动力,自然作用压力。(2)机械循环热水供暖:循环动力,水泵。3、按水温不同(1)低温热水供暖:水温=100 4、按散热器连接方式不同分(1)单管系统;散热器与立管串联,立管

32、:1根。,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2)双管系统:散热器与立管并联,立管:2根。5、垂直式系统与水平式系统6、垂直式系统按供回水干管位置不同分(1)上供下回单管系统:供水干管在系统上部,回水干管 在系统的下部。(2)上供下回双管系统:供水干管在系统上部,回水干管 在系统的下部。(3)下供下回双管系统:供回水干管均在系统下部。(4)其它:上供上回式、下供上回式、中供式等7、分户计量系统:分户计量,分室控制。,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关于热媒温度:措施09规定:,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1)热源为锅炉房时温差,不得小于20;(2)热源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时,温差宜在1

33、5-20;(3)热源为各类热泵时,温差宜在10以内。民用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计规范报批稿中规定:5.3.1 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宜按60-45连续供暖设计。(关于水温的讨论)目前工程上常用水温 95/70 85/60 80/60(散热器)60/50 45/35(低温地板辐射、热泵),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二、系统组成及原理,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1、热源:热水锅炉、集中供热等2、输热管网:供、回水干管、立管、支管3、散热设备:散热器、暖风机4、附属设备(1)膨胀水箱与系统定压 作用:容纳水受热膨胀体积;定压作用,使系统在正 压下工作;补水。位置:系统最高点(

34、一般高于系统最高点1.5m。)定压点(连接点):系统压力最低点(一般是水泵入 口)其它补水定压方式,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2)循环水泵 位置:a 热源进口;b 热源出口(有什么区别?)流量:L=计算流量x1.1 m3/h 扬程H=(最不利环路阻力+锅炉阻力+散热器阻力)x1.1 kPa 系统工作压力:P=定压点压力+水泵杨程 kPa(3)系统排气 排气方式:沿供干管逆水流设置坡度,最高点设置排 气装置。排气装置:集气罐、自动排气阀、手动放气阀。,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思考题已知条件如图,求:水泵杨程 定压点压力 系统工作压力,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4)阀

35、门附件 立管:供回水立管均应设关断阀门,系统复杂时可设平衡阀。散热器进、出口:设截止阀、温控阀,其中温控阀有三通型(对应定流量),二通型(对应变流量),有手动型和自动型(自励式)膨胀水箱:浮球阀、闸阀等 排气:散热器尾部均设放气阀(一般产品自带);系统 高点(如总立管顶端,供水干管 末端等)泄水:系统低处泄水阀,放空系统,维护检修。,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三、系统的形式及特点 1、双管上供下回系统,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1)系统形式:供水干管在系统上部,回水干管在下部。(2)系统特点 与散热器相连的立管有2根,散热器并联在立管上;水流平行分配给各层散热器,各散热器进、

36、出口水温一致(热负荷相同时,散热面积相同);散热器散热量可以单独调节;存在“垂直失调”现象,楼层越高,现象越严重;排气在供水干管最高点(逆顺水流向上)(3)适用情况 四层及以下建筑。,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下层散热器环路:a-S1-b自然作用压力:P1=h gh1-g gh1=gh1(h-g)上散热器环路:a-S2-b自然作用压力:P2=h gh1+h gh2-(g gh1+g gh2)=P1+gh2(h-g)“垂直失调”是自然作用压力引起的“水力失调”,导致上层散热器分配流量多,下层少导致上热下冷的一种热力失调。,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三、系统的形式及特点2、单管上供

37、下回式系统。,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1)系统形式:供水干管在系统上部,回水干管在下部。(2)系统特点 与散热器相连的立管有1根,散热器串联在立管上;水流顺序分配给各层散热器,各散热器进、出口水温不一致一致(热负荷相同时,越往底层散热面积越大);散热器散热量不能单独调节;不存在“垂直失调”现象;排气在供水干管最高点(逆顺水流向上)(3)适用情况 10层及以下建筑。,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自然作用压力 P=g(h1+h2)(h-g)连续性方程计算水温GL=(Q1+Q2)/(tg-th)=Q2/(tg-t1)=Q1/(t1-th),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3、双管

38、下供下回式系统。,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1)系统形式:见上图。(2)系统特点 供回水干管在系统下部;存在“垂直失调”现象么?(讨论)排气:顶层散热器尾部放气阀;供水立管顶端设自动排气阀;供水立管顶端设空气管+排气阀。(3)适用情况 67层及以下建筑。,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4、水平式,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四、分户计量系统1、分户计量、分室控制2 负荷计算要求:措施09规定:(1)在计算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管道时,应考虑户间传热对供暖负荷的影响,计算负荷可附加=50%的系数。户间传热也可按下式近似计算:q=Aqh A:房间使用面,;qh:通过户间楼板或隔墙的

39、单位面积平均传热量,一般可近似取10W/。,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2)户间传热,仅作为确定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管道直径的依据,不应计入户外供暖干管和立管热负荷和建筑总热负荷。3、热计量方法(1)热量表:流量计+温度传感器+积分仪表,流量计的型式主要有机械式、超声波式、电磁式等。(2)热量分配表:常用于既有项目改造(3)其它方法:详见措施09,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3、分户计量系统组成:公用立管+户内系统(1)共用立管系统 形式:下供下回双管系统:详见cad图。要求 a 每组公用立管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40户,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b 共用立管的比摩阻保持30-60P

40、a/m。c 共用立管顶端设自动排气阀。d 公用立管应设在管道井内,管道井应设在楼梯间或户外公共空间。e 公用立管应采用镀锌钢管或焊接钢管,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2)户内系统 形式:参见cad图 a 水平单管式 b 水平双管式:下供下回、上供上回、上供下回 c 水平放射(章鱼式)式 水平跨越式 要求 a 热计量 b 分室控制:常采用自励式温控阀 c 户内系统压力损失不应大于30kPa,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3)热力入口 单元入口:连接室外管网与公用立管的部分,一般设在地下室、或楼梯间下。,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户内入口:连接公用立管和户内系统的部分,一般设

41、在管道井内。,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问题1:热力入口中热量表、压差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位置及作用。问题2:分户计量系统,共用立管系统是否有垂直失调?,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五、高层建筑供暖特点及系统主要形式1、特点(1)负荷特点:风压、热压作用导致的冷风渗透加大。(2)垂直失调(3)水静压力2、分区:建筑高度大于50m时,宜竖向分区。3、系统主要形式(1)公建:分区式、双线式(水平、垂直,不能解决水静压力过大问题)、单双管混合式(问题同上)(2)住宅:分区式。,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六、供暖管

42、路布置与敷设1、布置原则2、布置与敷设:(1)布置形式:同程式、异程式(2)布置与敷设 干管 上供下回式供水干管:顶层梁下、顶层吊顶内、屋面。上供下回式回水干管:底层沿墙、室内地沟、室内直埋、室外地沟、室外直埋。下供下回供回水干管:同上,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立管:靠近散热器,一般布置在外墙角、窗间墙角。3、分户计量系统(1)公用立管: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应邻近楼梯间或户外公共空间;单元入口位置:(2)户内系统 户内入口:设于管道井内。布置形式:一般尽可能布置同程式。敷设方式:垫层内、吊顶内。,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xe,3.1 热水供

43、暖,3 供暖,七、热水管路计算要点 1、水力计算方法概述 2、水力计算内容 3、水力计算步骤及要求 4、推荐比摩阻 5、阻力平衡要求 6、水力计算结果 7、系统压力损失,xe,3.1 热水供暖,3 供暖,一、散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1、热工性能(1)主要指标:传热系数K。(2)提高K的主要途径: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扰动、辐射强度、减少接触热阻等。2、经济指标:单位散热量成本(元/w)、安装费用、使用寿命、金属热强度。3、安装及工艺要求:机械强度与承压、安装、尺寸、工艺等。4、卫生美观要求:表面光滑、易于清灰、美观。,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二、散热器种类1、铸铁散热器(1)形式

44、:柱式、翼型等;(2)承压:差,一般0.4-0.5MPa。(3)防腐:好;(4)K:低(5)不美观、笨重,价格低廉。(6)分户计量系统,应采用内腔无砂工艺产品。2、钢制散热器(1)形式:柱式、板式、扁管、管式、串片式其它新形式等(2)承压:较好,一般0.8MPa。,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3)防腐:差,外部易解决,内部难度大,造价高。(4)工艺先进、外形美观。(5)K相对大。3、其它材质散热器:铝制、铜铝复合、钢铝复合、不锈钢铝复合、搪瓷等(1)K高;承压好;外形美观。(2)铝制有碱腐蚀。(3)价格高。,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三、散热器的选择与布置1

45、 散热器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散热能力、承压能力、防腐要求、美观及造价。措施09规定(1)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2)承压满足系统工作要求。(3)钢制散热器必须采取防腐措施。(4)铝制散热器内壁应有防腐措施,PH=9.0。(5)铜铝、铝制接口应有防止电化学腐蚀措施。(6)分户计量系统,铸铁散热器应采用无砂工艺产品。(7)高湿环境优先铸铁散热器。应考虑4 散热器。,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2、散热器布置(1)外墙窗台下:供暖效果好,应尽量考虑。(2)内墙侧:供暖效果差。(3)楼梯间:应布置在底层或下面几层。3、散热器安装方式(1)明装:敞开布置,散热好,尽量选择。(2)暗装:

46、加装外罩,美观、防烫伤(幼儿园必须加)撒热不如明装。4、散热器与立管的连接方式(1)单面(立管多);(2)双面;(3)串联。,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2)双面:节省立管,但注意,两侧热负荷应尽量接近,尤其是单管系统热负荷应对称。(3)串联:不提倡,只在个别房间没有办法设置立管时采用。,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四、散热器的计算 1、散热器的基本散热单元(1)片数(2)长度 2、散热器接管方式,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3、散热器散热面积计算 A=(Q/K(tm-tn)123 A:散热器计算面积(m2);Q:供暖设计热负荷(w)K:散热器

47、传热系数,由实验确定,实验条件应符合ISO标准,一般可由样本给出。tm:散热器热媒平均温度,tm=(tg+th)/2,tg、th:散热器进出口温度 1、2、3:片数、连接方式、安装形式修正系数。4、散热器片数或长度计算:n=A/f,f:散热单元面积(m2),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5、关于K(1)实验公式:K=atb=a(tm-tn)b 或:Qr=c tB a、b、c、B:实验系数;Qr:散热器散热量,w。(2)实验条件 实验环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应在 长宽高=(40.2m)(40.2m)(2.80.2m)的恒温封闭小室进行。散热器片数:10;安装方式:常开,明装。

48、连接方式:上进下出同侧。,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6、散热器片数或长度舍取原则(1)双管系统:热量尾数不超过所需散热量5%时可舍去,大于等于5%时应进位。(2)单管系统:上游(1/3)、中游(1/3)、下游(1/3)散热器数量计算尾数分别不超过所需散热量的7.5%、5%及2.5%时舍去,反之进位。(3)铸铁散热器一组片数不宜超过:粗柱型 20片 细柱型 25片 长翼型 7片,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7、措施09相关规定(1)散热器布置 散热器应明装,有防烫伤要求的场合如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等必须安装。门斗内不得布置散热器(2)片数组对散热器的长度底层

49、不应超过1500mm(25片),上层不应超过1200mm(20片);串联接管管径DN25。(3)计算散热器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8、关于暖风机,xe,3.2 散热器及其选型计算,3 供暖,一、蒸汽作热媒的主要特点 1、满足用户对热媒参数不同要求。2、蒸汽靠相变凝结放热,单位质量凝结放热比热水温差放热大许多倍。3、散热器平均热媒温度高,热惰性小。4、管道温度高,热损失大。5、管道易腐蚀。6、凝结水回收困难。7、输送距离小。8、其它。,xe,3.3 蒸汽供暖系统,3 供暖,二、蒸汽供暖系统的分类 1、按蒸汽压力不同分(1)低压蒸汽供暖:压力0.07MPa(表压)(3)真空供暖:压力

50、0.1MPa(绝对压力)2、按凝结水回收方式不同:重力回水、机械回水 3、按凝水是否通大气:开式系统、闭式系统(高压蒸汽)4、根据立管根数分:双管系统、单管系统 5、根据供汽干管的位置:上供式、中供式、下供式,xe,3.3 蒸汽供暖系统,3 供暖,xe,3.3 蒸汽供暖系统,3 供暖,xe,3.3 蒸汽供暖系统,3 供暖,三、低压蒸汽供暖系统设计要点1、供汽:达到散热器入口应满足蒸汽压力要求(入口一般预留2kPa压力),散热器蒸汽流量:G=3.6(Q/r)kg/h,Q:散热器热负荷,r:汽化潜热.2、疏水(1)排出沿途凝水避免水击,尽可能汽水同向流动,一般供汽干管、散热器支管均设坡度。(2)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