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养方式》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对 幼师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引言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具体进度安排,引 言,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就成为了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幼师生的年龄大多为1618岁,且以女生为主,她们正处于青春期,易激动、兴奋,也易消沉、愤怒,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她们今后将要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她们自身的素质和品行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就显得犹为重要。社会要求她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行为发展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她们道德行为的
2、发展和成熟?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师生道德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全面了解幼师生的道德行为发展状况,就必须对她们的道德行为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众多变量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因素已经别被证明是影响个体道德行为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探究家庭因素及学生自身特点与其道德行为的关系模式是必要的。为此,本研究选取幼师生作为被试,通过考察家庭环境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个体认知因素中的价值观对幼师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做好当前幼儿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1 文献综述,1.1 道德行为的研究综述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1.3 价值观的研究综述,1.1.1 道德行为的概念 幼师生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的实践活动,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亦是衡量她们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准。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言语文明、举止文雅、生活自律、行为自控、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礼貌待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面。,1.1.2 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者从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集体意识、诚实行为等方面研究的道德行为影响因素,归纳一下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个体因素:
4、性别、年龄、道德判断水平、角色采择能力、价值取向、学业成绩等 外部因素:社会文化、情境特点、榜样、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a.个体因素,1.性别 有研究表明,道德行为表现存在性别差异。王蕾(1994)、李丹等人(1996)、彭蕾(2004)、洪丽(2005)的研究结果均发现女生的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但有研究也发现,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满晶、马欣川(1994)、傅根跃(2001、2003)、李幼穗、赵莹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在各年龄组之间,这些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2.年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利他行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等道德行为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傅根跃
5、等人(2002)、胡雁波(2004)、岑国祯、王丽(2004)、杨爱莲(2004)、李幼穗、赵莹等人(2008)的研究均得出相似的结论。,但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行为反而下降 张嘉纬(1993)的研究表明:1216岁儿童的利他行为呈递减趋势。满晶 马欣川(1994)、庞维国、程学超(200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李丹(1996)运用自编问卷,对173名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他态度和利他行为倾向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持既不冷漠也不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者占大多数,利他态度和行为倾向在年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3 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是指运用己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
6、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1)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Eiesnebrg(1991)研究发现道德判断推理相对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比那些处于低水平的同伴更倾向于助人和慷慨表现。彭蕾(2004)用自编的问卷调查了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情况,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水平高的中小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2)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 刘志军(2001)研究了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判断推理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道德判断推理能力不是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因素,中学生同伴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因素。,4
7、角色采择能力,角色采择能力是指理解并推知他人情绪情感反应、思想、观点、动机和意图的能力。国外研究己证明角色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角色采择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UnderwoodPeterson1983)李丹(2001)对210名5一7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捐献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角色采择能力与其捐献行为有一定相关,角色采择能力强的被试有更多的捐献行为。,5.学业成绩,王美芳、陈会昌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
8、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b.外部因素,1.社会文化 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然会受到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类学家米德观察了新几内亚原始部落社会人们的行为,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倾向有着不同的影响。2.情境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在无冲突、非紧急的情境下更易表现出道德行为。张向葵等(1996)研究发现,不同情境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发生产生极大影响,在紧急情况下受能力所限及自我保护心理,儿童助人行为明显减少。廖凤林、廖桂春的研究也发现,幼儿的助人观念和助人行为在无冲突的情境下表现更多。,3.榜样,榜样对儿童的道德行为有促进作用,Rusthon(1975)的实验表明,观察利他
9、榜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明显增加了利他行为,也能够让他们在八周后的活动中比其他儿童更易发生利他行为。陈旭(1995)采用现场情境测验法与教育自然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情境、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结果发现,榜样学习组的儿童助人行为明显增多。,4.同伴关系,大多研究已证实:同伴关系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同伴接纳水平高、同伴关系良好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也较多。,道德行为的测评手段,模拟情境检测法情境故事检测法 问卷调查法,1.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
10、现。,1.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1.三分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1969)根据父母行为的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Hong等人(1997)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策略型。石伟、杨波(1990)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说理;权力维护;撤回爱护。,2.四分法,麦考贝和玛丁在鲍姆令德对教养方式的分类的基础上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忽视型。西蒙兹(P.M.Symonds)将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纵型四种类型。白燕则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溺爱娇纵型、专制型、启发诱导型、放任自流型。,3.多分法,鲍
11、姆令德(1991)在原来分类的基础上将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7类: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指导型、非专制指导型、投入型和一般型。我国学者刘金花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关颖(1994)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陶沙等(1994)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民主型、惩罚型、成就要求型和教育的不一致型。林磊(1995)则以这七个维度进行研究,对母亲在这七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快速聚类”,得出五种教养方式,即: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1.2.3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行为
12、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父母的理解、关心支持会使儿童表现出更多地道德行为。麦金南凯维斯(1992)研究了“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行为影响;我国研究者肖文娥(2002)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牛宙、陈会昌等(2004)通过创设助人情境考察了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均表明:生活在和谐没有冲突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父母充分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出的助人行为、利他倾向等且儿童的道德行为更多地受同性别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1.3.1 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幼师生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这
13、种看法对幼师生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1.3.2 价值观的分类,佩里(1926)最先把价值观分为六类,即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和宗教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卡奇将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两类,工具性价值观包括能力、抱负、自制力、诚实等;终极性价值观包括舒适自在的生活、成就感、自由、幸福等。黄希庭等人(1994)在奥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职业的、人际的、婚恋的、自我的、人生的和幸福的十种类型。,1.3.3 中学生的价值观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的和乐观的,他们比较重视个人品德和自我的发展,但也
14、有少数学生崇尚个人主义、消极退缩。总体来说,中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价值观朝一个更强调个人取向的方向发展,更追求自我的舒适与快乐。文萍(2005)、王新玲(1987)、黄希庭(1989)、寇彧(1998)、徐道稳(2003)、金盛华(2003)等人均对中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进行了探讨,发现中学生的价值系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1.3.4 价值观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价值观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在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下,个体更易作出道德行为。许多研究者,如:孙健敏(1992)对1521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分布类型以及与亲社
15、会行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董婉月(1991)研究了中学生个体集体取向与合作行为的关系;汤志群(1993)研究了高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自我监控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均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体更易表现出合作行为、利他行为等。,2.问题提出与预期结果,2.1 问题提出 第一,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导致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出现不一致的结论,大部分研究得出道德行为发展特点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性别差异。但也有研究指出道德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或没有变化且在性别这一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欲采用自编的道德行为问卷来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状况,以探讨其道德行为变化发展
16、的具体特点。,第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还是集中于亲社会行为方面,而道德行为涉及的内容比亲社会行为更广泛,以往研究未系统探讨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环境变量(如父母教养方式等)和个体差异变量(如价值观等)预测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式,尤其是这些因素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第三,研究对象的选取多集中于儿童、中学生群体,针对幼师生道德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则相对很少,而幼师生是一个特殊的中学生群体,生源以女生为主,其心理和行为发展必会有其独特性。那么现在的幼师生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评价它们,她们是否达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她们的道德发展会受哪
17、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探讨。,2.2 研究假设,幼师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来源维度上存在差异。幼师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在年级、家庭来源维度上存在差异。幼师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与其道德行为得分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对幼师生道德行为会产生影响。即父母教养方式和价值观对道德行为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道德行为的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价值观而得以实现的。,3.研究方法,3.1 被试的选取 随机抽取某幼师中专部一年级至三年级共500人作为被试。3.2 研究工具 3.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由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涉及父亲教
18、养方式 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共计11个因子值。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3.2.2 青少年价值观问卷 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等学校职业指导课的实验研究课题(1993),参照台湾学者黄俊杰、吴素倩编制的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问卷编制而成,共26个项目。将价值观分为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四个类型。3.2.3 自编道德行为问卷 采用自编的道德行为问卷,涉及三个维度:自我修养、利他
19、的道德行为、社会公德。共有40个题项组成,要求被试对这40个题项中每一项目的同意程度进行评价,在Likert5点量表上(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作唯一回答,按15分计分。本问卷的信、效度待测。,3.3 施测程序 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价值观问卷和道德行为问卷装订成册,采用团体施测,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按统一指导语进行,每次一个班,各班施测时间均在40分钟。3.4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全部数据运用SPSS 13.0 for Windows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具体的进度安排,2008年3月访谈学生并整理搜集资料,编写道德行为问卷2008年4、5月查阅资料2008年6月,撰写文献综述2008年9月,搜集数据2008年10-12月,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的第二部分2009年3月,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恳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