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医学概论》PPT课件.ppt(2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医学概论,阐述生活居住环境、职业环境以及食品卫生质量与健康的关系。,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三、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四、环境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环境:围绕人类的空间以及各种因素和介 质。,环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因素化学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因素社会学环境因素医疗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按照环境是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将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生物群体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形成的有机综合体。,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
2、作用的细菌,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四级消费者:杂食动物,分解者: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和低等原生动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日光、无 机盐类、氨基酸等,三、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一)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环境因素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环境因素的剂量与机体所呈现的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正变)环境因素剂量不同在不同人群中某种效应的发生率不同,这种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二)敏感人群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成为敏感人群。(三)微量元素的健康效应宏量元素:占人体体重99.95%微量元素:小于人体体重0.01%,微量元素:1、参与
3、酶的组成和酶的激活剂2、体内载体和电子传递系统3、参与激素等合成及功能4、调节生理功能 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从外界环境获取。,四、环境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某个或某几个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疾病分布规律、疾病前状态)的影响。环境流行病学的目的:消除污染、改善环境、保护人群健康。,第二节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特点和类型(一)环境污染物的急性危害性环境污染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短时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二)环境污染物的慢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所产生的慢性危害。(三)环境污染物的致癌作用(四)环境污染物的生殖发育
4、毒性和内分泌的干扰作用,二、公害(一)概念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域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损害。(二)公害的历史公害是随着世界范围的燃料动力的变迁、工农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1、公害发生期(18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大规模应用、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等。2、公害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煤的消耗量上升、石油燃料和产品大量应用、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等。,3、公害泛滥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燃料应用剧增,原子能和核动力的发展带来的放射性污染。4、公害转移和扩散期(20世纪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将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危险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节我国环境医学的发展第
5、四节我国环境医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一)环境政策重点突出以人为本,保护人民健康。(二)环境医学的重心系统的环境与健康基础调研。(三)加强基础研究,建立环境健康危险评价体系,预防和控制伏案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第二章环境流行病学第一节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发展一、定义是研究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或事件分布规律、极其与该人群生活环境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并用来控制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学科。,特点:1、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2、研究疾病的分布规律、疾病前变化状态(功能和亚临床),及环境的作用;3、是涉及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学科;4、目的是减少和消除污染、改善环境,保护人群健康。,二、发展简史,第二节环
6、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一、暴露个体接触一定浓度环境物质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过程,称为暴露。(一)分类外暴露、内暴露、局部暴露。(二)暴露的测量与评估,1、测量方法 直接询问、调查者填写调查、调查受访者的亲友或同事、参考有关记录、直接测检(受试者及环境)。2、影响测试方法的因素 研究的类型、所需资料的数量和精确度、暴露对受试者生活的影响、暴露频度等。3、替代暴露测量4、外环境暴露测量5、暴露的生物学测量,二、效应机体功能或健康状态在暴露环境有害物质后所表现出的任何变化。健康效应测量技术:资料来源:原始资料、二次资料;资料收集:死亡和发病率、调查表、体检、生物学监测。,三、混杂因素(一)定义当研究暴露于
7、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这些影响称为混杂,这些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二)分类负混杂:使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连区域无效;正混杂:使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被夸大。(三)混杂的预防和控制限制(制定条件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具有同质可比性)、配比(使两组混杂因素的概率相同)、随机化(将混杂因素均匀分布在两组中)。,第三节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方法,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 究,病例报告系列个案调查现况(横断面)研究疾病监测与筛检,分析性研 究,相关(生态性)研究,病例对
8、照研究,匹配不匹配交互实验,队列研究,前瞻性回顾性前瞻回顾性,临床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现场实验,一、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特征主要是对疾病的分布和频率进行描述,使用最多的是现况研究。现况研究: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收集一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描述疾病的分布以及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现况研究只能对病因分析提供初步资料,而不能得到病因关系的结论。,二、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的设计中就设立可对比的组别,用于监测危险因素的假设或筛选危险因素。主要有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生态学研究用于分析某些疾病的分布于人群中某种环境暴露的相关关系;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病例
9、与对照对各因素的暴露比例,探讨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三)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队列研究的特点是:选定暴露与未暴露人群,追踪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差异,判断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三、实验流行病学特点: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施加可控制的干预措施,实验方向随实验开始向前进行。实验流行病学分为: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和临床实验。,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包括:选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组的构成、伦理审批与知情同意书、研究的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报告。,第四节环境流行病学的应用一、环境卫生监督(一)疾病(卫生事件)爆发的调
10、查内容:现场工作的准备、确认爆发已经发生、核实诊断、病例的确认预计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时间、空间、人间三间分布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假设、评估病因假设并研究、验证病因假设并研究、实行空祝贺调查的发现、通报调查发现。,(二)聚集性疾病的监测聚集性疾病:某种疾病的病例数在人群、或地区、或时间上高于其预期值。1、判断是否聚集性疾病;2、研究这些疾病是否与环境有关。,(三)常规环境卫生监测范围:在特定人群中系统、长期和经常性地收集环境质量和健康的资料。目的:发现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确定范围大小、确认进行预防和干预的目标并评价效果。种类:定期、不定期和应急监测。,二、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健康危险
11、度评价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础:流行病学和毒理学资料;内容:定量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危害鉴定、暴露鉴定、剂量-反应评定和危险度特性分析四个部分。作用:为决策者提出评价环境卫生问题的准则,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卫生效应评价运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来判断、预测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及可能对人群产生的危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环境卫生决策环境流行病学在环境卫生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还可帮助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和行业法规。,第三章环境毒理学第一节概述一、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对象: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特
12、点:研究对象广泛、研究环境毒物的急慢性危害、研究有毒化学物及降解产物的毒性及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二、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环境污染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毒性评定方法、环境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特殊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对新进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关穴血污进行安全评价、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三、主要研究方法体内试验:多在动物体内进行,有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缺点是体内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机理研究。体外试验:有游离动物器官试验、游离细胞试验、细胞器试验;缺点是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和外援化合物的慢性毒作用。人群调查:可以取得在人体
13、直接观察的资料,但易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环境化合物的生物转运(一)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2、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二)化学物的吸收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其他途径。,(三)环境化学物的分布、贮存和排泄分布:全身各组织;影响分布的因素:1、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等载体结合的情况;2、化学物的贮存沉积(脂肪和骨骼);3、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化学物的排泄:肾脏、粪便(肝胆汁分泌)、呼吸、皮 肤。,二、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微粒体酶氧化反应、非微粒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作用、结合反应。
14、(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环境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代谢饱和状态、其他。,第三节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一、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及分类(一)基本概念毒物:进入机体后干扰和破坏正常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环境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或公共场所的毒物。毒性:化学毒物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剂量:接触剂量、摄入剂量、吸收剂量。致死剂量、致死浓度:某物质引起机体积性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量或浓度:引起实验中一组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或浓度、最大耐受量或浓度、阈剂量或与浓度、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二)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分类1、变态反应2、特
15、异体质反应3、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4、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5、局部和全身毒作用6、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环境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一)环境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2、干扰生物膜功能3、影响细胞能量的产生4、与生物大分子结合5、干扰细胞内钙的内稳态6、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二)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2、接触(染毒)条件染毒容积与浓度、溶剂、染毒途径3、机体(宿主)因素4、环境因素,第四节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试验方法一、急性毒性试验二、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三、蓄积试验四、慢性毒性试验,第五节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试验方法一、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作
16、用及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环境化学物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二)致突变作用的类型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2、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三)突变作用的机理1、碱基类似物的取代2、改变碱基化学结构3、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4、碱基嵌入物5、修复抑制剂6、干扰有丝分裂,(四)环境化学物致突变物的检测1、基因突变试验2、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3、微核试验4、程序外DNA合成试验5、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6、SOS显色试验,二、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一)基本概念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生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物的分类依据:按
17、作用类型分类、按作用机理分类、按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癌性分类、按来源分类和按化学结构分类。,(一)致癌作用的机理可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肿瘤的发展分为启动、促生长和进展三个阶段。1、诱发致癌基因,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2、抗癌基因失活,使细胞失去控制发生癌变;,3、调整基因改变肿瘤细胞,使其在肿瘤细胞的群体中产生异质性,造成肿瘤细胞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癌变。,(三)致癌试验方法1、体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3、长期致癌试验,三、环境化学物的生殖毒性及致癌作用(一)概念环境有害因素对亲代生殖功能和子代发育过程产生有害影响的作用。,(二)生殖毒性及评定1、生殖毒性2、生殖毒性表现3、生殖毒性作用的
18、评定生殖毒性试验1)试验原则2)试验方案,3)观察指标:受孕率、正常分娩率、幼仔出生存活率、幼仔哺育存活率等,(三)发育毒性及评定1、发育毒性某一些化合物干扰胚胎及胎儿的发育过程、影响正常发育的作用。2、发育毒性表现生长迟缓、结构异常、功能不全或异常、胚胎或胎儿致死作用。,3、畸形、畸胎和致畸物4、胚胎毒性作用5、母体毒性作用,(四)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1、器官发生其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2、剂量与效应关系复杂3、物种差异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五)环境中常见化学致畸物P48(六)生殖试验三段试验1、一般生殖毒性试验(I段试验)2、致畸试验(段试验)3、围生期毒性试验(段试验),四、遗
19、传毒性短期检测(一)意义的目的对化学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对环境质量和未受染人群健康进行监测,为制定有关法规提供依据。(二)相关试验基因突变试验、染色体效应试验、DNA初级损伤试验、致癌转化试验及其他辅助试验。,第六节新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PCR-SSCP技术、荧光原为杂交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基因差异分析技术、转基因动物试验、基因芯片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第四章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第一节概述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是保护公众免受化学物质的危害、并为危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四步模式: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危险特征分析。,第二节危害鉴定是危害度进行的定性评价。必须提
20、供以下信息:化学物质对暴露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的证据(流行病学研究、病理报告、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等)。,第三节暴露评价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的暴露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暴露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的关键步骤。,第四节剂量反应关系评定通过对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制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某种暴露剂量下的危险度的基础值。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关系评定:采用不确定系数法推导出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致癌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通过数学模型外推低剂量范围内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推算出终身暴于一个单位剂量的化学物质导致的超额危险度。,第五
21、节危险特征分析是定量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步骤,也是危险管理的第一步。一、对前三阶段的结果综合分析对前三阶段的资料进行关联性、矛盾性、不确定性分析。,二、危险度分析多种化学物质综合危险度评价:每种化学物质的危险度相加;多种致癌物质综合危险度评价:各致癌物危险度相加;非致癌物评价:采用危害指数法(同时暴露于阈下浓度的机种化学物质可导致一种由有害效应)。,三、评点结果的书面总结将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交给危险管理者。材料要作详细分析、危险度的表达方法明确清晰、指出评估的不足,为危险管理者制定管理法规提供依据。,第六节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进展一、低剂量暴露的生物效应对环境健康危险度
22、评价结果的影响低剂量的兴奋效应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二、基线剂量法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基线剂量(BMD)取代有害效应的剂量水平(NOAEL),具有结果可靠、准确性好等优点。,三、易感人群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结果的影响环境将康危险度评定的结果应能保护婴幼儿、儿童、老人及其他敏感人群。,第五章 大气与健康第一节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一、大气圈及垂直结构大气圈:包围地球、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垂直结构根据气温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按电离状态分为:电离层、非电离层按化学成分分为:匀质层、非匀质层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排入大气的
23、污染物绝大部分是在对流层;而在平流层的臭氧层由于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具有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射线的损害。,二、大气及其卫生学意义化学组成及卫生学意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红外线有较强的恶吸收能力,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其增加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物理性状及卫生学意义:太阳辐射、气象因素及空气离子化对人体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第二节大气污染及污染物一、大气污染物分类: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存在形式: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一)生产性污染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生活性污染源(三)交通性污染源(四)有其他环境介质转入的二次污染
24、(五)其他,三、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与污染源有关的因素:排放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排放高度等;气象因素:气流、气温、气压、气湿等;地形:山地和谷地、海滨和陆地、城市热岛等,四、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扩散或沉降、化学作用;转移:顺风向、向平流层、向其他环境介质;转化形成二次污染物:硫酸雾、硝酸雾、光化学烟雾等。,第三节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一)急性效应急性中毒:烟雾事件造成的急性中毒和生产性事故造成的急性中毒,其他急性效应:非污染事件期间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急性作用。(二)慢性及远期危害呼吸道炎症及肺功能下降、
25、心血管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中毒及致癌作用等。,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形成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其他(灰尘、恶臭、刺激性气味等),第四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种类:颗粒物、多环芳烃、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铅、二恶因类。来源:人类生产或生活、二次污染,危害: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堵塞局部组织并引起炎症反应、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功能、致癌致突变作用等。,第五节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一、污染源的调查内容: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线源污染;二、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监测,(一)采样点的选择1、点源监测:四周布点、扇形布
26、点、捉烟波布点。2、区域性污染监测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几何状布点、根据污染源和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地形、地貌等因素布点。,(二)采样时间季节、34天、昼夜或4次/天(三)检测指标的选择、采样记录、分析结果的分析评价,第六节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一、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加强绿化、加强居住区内污染源的管理等二、工艺措施控制燃煤污染及加强工艺措施,三、卫生监督和管理,第六章水与健康第一节概述一、水的生理学意义水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营养成分。,世界范围的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缺乏国家之一。,二、水资源的分类及特征水资源分类:降水、地
27、面水和地下水。降水:雨雪水地面水:江河、湖泊、海水等地下水:土壤岩石层内的水,天然水中含有三种物质:1、溶解性物质:溶解性金属、化合物、氧、二氧化碳等;2、胶体物质:腐殖质、硅胶等;3、非溶解性物质:粘土、砂石、细菌、藻类及悬浮物质,三、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水质的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学性状和放射学性状。水质评价指标: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第二节水体污染及其转归概念:自然或人类活动时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及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使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一、水
28、体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医院污水、废物不适当堆放或填埋、其他等。二、水体污染的转归(一)自净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学自净。,(二)迁移、转化迁移:水体污染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或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等。转化:污染的水体中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三)生物蓄积 水中污染物由于生物学作用而浓度增高、毒性增加的过程。分为生物浓缩、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三种。,第三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碘缺乏病危害:死胎、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单纯性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流行病学:地区分布: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形地理分布:山区、丘陵和平原都有分布。人群分
29、布: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可见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在广泛确定地区,正常人群中存在亚临床克汀病患者。流行原因:主要是环境碘缺乏(陆地冰河融化,将地表的碘带入海洋)。,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岩石、土壤、降雨、地下水位等膳食因素:人体需要的碘90%来源于食物(海产品、动物食物),低热量、低蛋白膳食影响碘的吸收及转化,维生素不足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及代谢过程。,碘缺乏的防范措施:碘盐、口服或肌注碘油等。最常见的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二、地方性氟病(一)流行病学:流行与分布:地方性氟病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是届时能够五大洲50多个国家都有流行。亚洲的印度最为严重,某些
30、地区氟骨症患者超过50%。在欧洲主要在前苏联。我国除上海外的省市均有流行。,地方性氟病病区划分依据:1、当地居民摄氟总量3.5mg;2、当地人群尿氟浓度平均1.5mg/L3、其他生物样品含氟量明显高于非病区4、当地出生的815岁儿童恒牙氟斑牙检出率 30%或氟斑牙指数0.45、检出氟骨病患者,病区类型:饮水性病区生活燃煤污染性病区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恒牙生成期的生活在高氟地区,终身存在;氟骨病多见于成年人。,性别差别:氟骨病女性多于男性家庭分布:非病区迁入户发病率高,生活困难户发病高;发病年限:氟斑牙发病率与居住年限无关,氟骨病发病率由于居住年限有关。,流行影响因素:摄氟量营养条件饮水中化学成
31、分地理气候条件,(二)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病(三)氟的毒性作用机理1、破坏钙、磷代谢2、破坏骨组织的正常晶体结构,3、抑制酶的活性4、其他毒性作用(四)氟的卫生标准水:1.0mg/L空气日平均:20g/m3大米等食物:7g/kg,(五)预防和治疗措施1、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2、饮水除氟,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一、化学性污染的危害(一)汞来源于煤、石油燃烧,以汞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汞中毒: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和胎儿型等。,临床表现:主要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与摄入量及时间有关。有:痉挛、麻痹、意识障碍、肢端感觉麻木、中心视野建校、运动失调、语言听力障碍、阵发性抽搐和发笑等。,汞污染的防治对策1、治理污染
32、源2、加强对汞污染的环境监测,(二)铬铬是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污染来源:以铬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存在于土壤、水及空气中。健康危害:刺激腐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脱水、头晕、头痛、呼吸急促、烦躁、缺氧、尿少等中毒症状,(三)酚类化合物、砷、氰化物、卤代烃类等,二、生物性污染的危害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常见的有霍乱、伤寒、痢疾、肝炎、血吸虫病等。,水体富营养化:消耗溶解氧、并黏附在水生生物的腮影响其呼吸,分解产生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体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生物学形状。,第五节水质处理与集中式给水一、水源选择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
33、、技术经济上合理。二、水质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第七章物理因素与健康 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有电磁辐射,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及振动等。,第一节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一、电离辐射来源:宇宙射线、空气、建筑物及其他放射性物品。对机体的损伤:急性效应、迟发效应、低剂量长期的生物学效应,二、非电离辐射(一)紫外线(波长100400nm电磁波)1、A段紫外线(320400nm)色素沉着作用(保护皮肤),过量则引起结缔组织损害。2、B段紫外线(275320nm)促进骨钙吸收,对皮肤的红斑作用。3、C段紫外线(200275nm)杀菌作用(破坏DNA)。,(二)红外线(热射线,76030000nm)
34、来源:太阳、或绝对温度0度以上的物 体。作用:适量有益于健康;过量影响引 起组织损伤。(三)可见光(400760nm),(四)射频辐射来源,高功率辐射源:卫星通讯、气象雷达、FM调频广播和电视,低功率辐射源:有线电视系统、警用测试雷达、移动电话、家用微波炉,作用,致热效应:人体组织内的电子或离子 受电场作用发生移动或振 动。,非致热效应:致热效应以外的特殊生 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自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高强度微波辐射引起微波白内障等。作用强弱:微波超短波短波 中长波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五)激光是一种具有高度方向性、单色性和极大亮度、高能量或高功率密度的光束。是一种人工制造的非特殊类型的非
35、电离辐射。来源:工业、军事、科研、医学等方面。作用:长期过量接触,引起眼睛、皮肤等损害。防护: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裸眼观看激光束。,第二节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直接:大气物理特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多而复杂);间接:通过对病原体生存、活动、繁殖和蔓延的影响来影响人体健康。气候适应:人体在某种气候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对这种气候的适应能力或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有一定限度。,第三节环境噪声噪声: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物理学噪声: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组合,呈不规则、无周期性振动所发出的声音。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听觉系统(爆
36、震性耳聋、慢性耳聋)、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其他。防护:控制噪声或消除噪声。,第四节 环境次声人能感觉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频率低、波长长和穿透力强)。天然次声:地震、台风或火山爆发发出的声音。人工次声:火箭运行、超音速飞机等。对机体的影响:听觉或平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防护:控制次声与低频噪声。,第八章 居室与健康居室内环境各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是呈现长期、慢性的作用,而且是多种因素同时地综合作用与人体。一、居室的卫生要求及居室设计的卫生要求(一)居室的卫生要求适宜的小气候、采光、空气清洁、环境安静整洁和生活设施完备。,(二)居室设计的卫生安全平面
37、配置(各居室之间或主室与辅室之间充分隔离)、卫生规模(居室容积、居室净高、居住面积、居室进深等)、居室的朝向(主要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南朝向、东南朝向和西南朝向)、居室的间距、居室的日照采光和照明等。,第二节居室的小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一、居室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一)居室小气候墙壁、屋顶、地板、门窗及室内空气构成的室内环境,称为居室小气候。组成:气温、气湿、气流及热辐射。,(二)居室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直接作用是影响体温,并由此影响机体其他系统或器官的功能。(三)评价居室小气候的常用指标气温。第一类:根据环境因素测定:湿球温度、黑球温度;第二类:根据主观感觉洁和环境因素测定:有效温度、
38、校正有效温度、逗留当量温度、当量温度、风冷力、不适指数、当量暖指数,第三类:根据生理反应结合环境物理因素:湿黑球温度、预计4小时出汗率等;第四类:根据机体与环境之间热交换情况:热强度指数、热应激指数。,(四)反映居室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生理指标体温、脉搏、皮肤温度、热平衡测定、汗分泌机能、温热感觉等。二、居室小气候的卫生要求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温热平衡。考虑地区、季节及影响因素。,第三节 居室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危害一、居室环境污染来源(一)室外污染物通过多途径进入室内随大气进入、随生活用水进入、随墙壁或地基的缝隙进入、建筑结构的集居化。(二)室内污染源对居室造成的污染人为活动(新程代谢、疾病及吸烟等
39、)、室内生活(燃料燃烧、烹调油等)、室内装饰、室内生物污染及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二、居室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一)化学性污染物二氧化碳(人体呼吸、含碳物质燃烧等),对呼吸中枢有影响;一氧化碳(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抑制呼吸;烹调油烟臭氧(来源于光化学烟雾、室内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对眼、粘膜及肺产生刺激作用。,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对眼、粘膜及肺产生刺激,引起变态反应疾病、致癌作用及其他。(二)生物性污染物军团菌属、尘螨等。(三)物理性污染非电离辐射、噪声等。,三、人工空气调节装置对居室空气的污染及危害对居室空气的污染:室内新鲜空气不足及污染进入室内的空气。危
40、害:空调综合征、军团病。,第四节居室环境污染的防治(一)建筑物的设计合理,充分考虑日照、采光和通风等;(二)保持室内整洁、干燥及通风换气;(三)选用符合标准的建筑装修材料;,第九章 职业与健康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一)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金属毒物、类金属毒物、有机溶剂、刺激气体及农药等)及生产性粉尘(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及混合性粉尘)。,(二)物理因素异常气候条件、异常气压、噪声与振动、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三)生物因素细菌或其它病原体。,二、职业性损害(一)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
41、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1、职业病范围医学范围: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法定职业病: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共有9大类115种。2、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职业史、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临床检查、个人疾病史i、实验室检查等,由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或职业病诊断小组共同做出诊断。,(二)工作有关疾病(三)工伤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治(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对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职业性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做出评价。,(二)职业健康监护(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第二节生产性读物与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职业
42、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一、铅接触:生产中、生活中接触或服用含铅药物。毒理:经呼吸道、消化道及入体内,累及神经、造血、消化、心血管系统及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诊断: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为铅吸收、轻度中毒、中毒中毒、重度中毒四个级别。治疗和处理:对症支持治疗、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二、汞接触:工业生产毒理:经呼吸道(金属汞)或消化道(有机汞)吸收,多为慢性中毒。分布在肾、肝和脑。诊断: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尿)、临床表现,分为汞吸收、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四级。治疗和处理:脱离接触、驱汞治疗(巯基络合剂)和对症治疗。,三、苯接触:生产性接触
43、毒理:经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分布在骨髓、脑及神经系统。抑制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活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接触史、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中毒诊断标准:观察对象神经衰弱表现及造血功能障碍;慢性轻度苯中毒慢性中毒苯中毒慢性重度苯中毒治疗和处理:急性中毒者脱离环境、对症辅助解毒、恢复造血功能。,四、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接触:以粉尘和蒸汽形态存在于空气中,经呼吸道吸收进入机体或皮肤吸收。毒理: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或引起红细胞膜破裂。造成肝脏、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及皮肤损害。诊断:接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造血功能等、眼晶状体);苯中毒分级标准:观察对象、轻
44、度中毒、重度中毒。,五、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是一类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化学物。氯、氨、氮氧化合物、光气、氟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致病作用急性中毒:局部刺激症状、全身中毒、变态反应慢性损害:慢性炎症、过敏性皮炎中毒性肺水肿: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无严重并发症、积极治疗),六、窒息性气体指以气态进入人体后,使血液云氧能力或组织用氧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窒息的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毒理:组织缺氧七、农药有机磷毒覃碱样作用、烟碱样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第三节生产性粉尘和尘肺一、生产性粉尘的分类及来源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及混合性粉
45、尘。来源:生产环境。二、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对健康的影响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浓度、粉尘的分散度、接尘时间、硬度等都影响人体的健康。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气管炎,粉尘的局部刺激作用中毒作用,五、矽肺(吸入二氧化硅)来源:矽肺作业影响发病因素: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量、接尘时间、分散度、防护措施,患者的年龄、健康营养状况等。发病机制:粉尘引起肺组织发生异物反应性变化、纤维化。临床表现:呼吸系统。,矽肺诊断和分级:无尘肺(代号0)一期尘肺(代号I)二期尘肺(代号)三期尘肺(代号)防治:降低粉尘浓度(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湿式作业以及密闭、抽风和除尘
46、等),第四节职业性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噪声和振动等。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气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热适应、中暑(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诊断: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治疗:脱离高温环境、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质紊乱、防治休克和脑水肿。,防暑降温措施:采用技术措施,改善降低高温的工作环境;执行保健措施,注意高温作业人员的补充水分盐分、及佩戴高效的防热装备。,二、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对健康的影响:听觉系统: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神经系统:神经衰弱、
47、记忆力减退等;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心电图改变、血压升高等;消化系统及代谢:胃肠功能紊乱等;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月经不调、妊娠高血压等。,防护措施: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传播、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三、振动振动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围绕平衡位置呈周期性往复震荡或旋转运动。来源:生产性;分类:全身性振动、局部性振动;,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全身振动:神经精神、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病等;局部振动:局部振动病防护措施:改革生产工艺、限制作业时间、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四、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一)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焊接、冶炼、雷达导航、通讯等;紫外辐射:物体温度达1200时均可出现紫外
48、线辐射;防护:射频辐射中的高频电磁场采用场源屏蔽、远距操作;微波防护采用吸收天线或佩戴防护用具等。紫外辐射采用佩戴专用防护用具。,(二)电离辐射来源:放射性矿物开采、加工、建设及运转等;对健康的影响: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诊断和处理: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和出血、全身支持治疗;防护措施:任何照射必须有正当理由、辐射防护实现最优化、遵守个人剂量当量现值的规定。,第十章家用化学品与健康第一节家用化学品一、分类:化妆品(普通化妆品及特殊化妆品)、其它化学品(洗涤剂类、粘合剂和涂料类、家用杀虫剂类)二、主要卫生问题(一)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化妆品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
49、痤疮、化妆品毛发损伤、化妆品家损害等)、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化妆品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二)洗涤剂对健康影响:经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刺激皮肤和消化道粘膜。第二节家用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和卫生要求一、化妆品(一)安全性评价化妆品在生产或销售之前,应对原料和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评价程序(5个阶段17项评价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和过敏试验(6项)2、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3项)3、致突变、致癌短期生物筛选试验(6项)4、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5、人群激发斑贴试验和试用,(二)卫生标准1、一般要求2、对原料的要求3、对产品的要求(微生物质量)4、对容器的要求5、对标识的要求,二、其它家用化学品,第四节化
50、妆品的卫生监督一、化妆品生产的卫生监督原料、产品质量、容器及包装材料、标识、生产人员健康;二、化妆品经营的卫生监督三、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检测,第十一章食物(品)与健康食物污染: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第一节食物的生物性污染一、食物的细菌性污染与腐败变质(一)食品的细菌性污染,1、细菌种类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2、污染的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二)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成分和性质。变质的产物:蛋白质分解、脂肪酸败、碳水化合物分解。食品变质的鉴定指标:感官、物理、化学及微生物。,食品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感官性状改变、营养价值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二、霉菌与霉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