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5710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致病性》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一、感染的途径二、感染的类型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二、抗病毒免疫,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病毒的感染:指病毒通过粘膜或破损皮肤等途径侵入机体,在局部或全身的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2.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常见途径:1)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6)性传染:

2、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某些病毒可经多种途径感染,如乙肝病毒可经手术、输血、注射、拔芽、共用餐具等。HIV除经性传播外,还可经输血、针刺等感染。,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二、病毒感染的类型,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原因:1、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2、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临床症状。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3、,二)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根据感染部位分: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二、病毒感染的类型,1、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甲肝等。2、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二、病毒感染的类型,二)显性感染:1)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病毒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可被检出,一般在机体免

4、疫功能低下时发病,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肝。2)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增殖产生感染性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发生增殖而引起临床症状,称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能被检出。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一、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2、核酸整合3、形成包涵体4、细胞膜改变(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免疫耐受

5、4、免疫抑制,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释放(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2.核酸整合 整合后病毒核酸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代,一般不复制出病毒颗粒,细胞也不被破坏。整合感染的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与病毒的致肿瘤性常有密切关系,但转化并不一定能致肿瘤。,3.包涵体形成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

6、或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包涵体成分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有破坏作用,也可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同时它又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正常细胞 CPE,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4.细胞膜改变:多见于有包膜病毒。病毒感染细胞后不阻碍细胞的代谢,不使细胞溶解死亡,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再感染邻近细胞。但病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1)细胞膜融合:病毒感染人体可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正常细胞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借此促成病毒的扩散。如麻疹病毒。2)细胞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可引起宿主细胞膜组分的改变,形成自身抗原,或由病毒基因编码的

7、抗原也可表达在宿主细胞膜上,构成新抗原。两者均可诱发免疫应答,致宿主细胞损伤或破坏。,5.免疫抑制: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抑制,如风疹病毒可在淋巴细胞或经激活的淋巴细胞中增殖,从而导致机体免疫低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许多病毒感染后,如流感病毒等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这些抗原与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溶解。有些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机体血循环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可引起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若沉积在关节滑膜部位则形成关节炎。,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可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胞,通过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病变。病毒蛋白也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3.免疫耐受性:当机体在胚胎期或初生期感染某些病毒,可诱导机体对此病毒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即不产生抗体和(或)细胞免疫,使机体终身携带这一病毒,如乙肝病毒等。,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二、抗病毒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巨噬细胞的杀病毒作用NK细胞的杀病毒作用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