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5883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一、有限空间作业特点1.施工现场有限空间作业场所1)密闭设备:贮罐、槽罐、容器、管道、烟道、锅炉、密闭舱室等;2 )建筑工程有限空间:人防工程、人工挖孔桩工程、消防水池、泵站、电梯井、通风井、采光井、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料仓、深基坑肥槽等;3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限空间:地下管廊、隧道、施工竖井、雨污水井、电力井、热力井、电信井、燃气井、集水井、污水池、沼气池、化粪池等。2、施工现场有限空间有害物质建筑材料类:混凝土添加剂、防水涂料、防腐保温材料、挥发性有机溶剂,以及含苯、甲苯、甲苯、氨、聚氨酷等物质的其他施工材料,施工环境中存在

2、或者施工产生的有害物质:煤炭或汽柴油燃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粉尘、瓦斯等。3、施工现场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类型防水施工、暗挖施工、顶管施工、拆模作业、电气焊作业、油漆喷涂作业、防腐保温作业、冬季明火保温施工、人工挖孔桩作业;各类管井保养维修清理及升级改造作业、清淤作业、内燃机(水泵、汽柴油发电机等)作业等。二、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1、作业审批阶段1)制定作业方案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作业方案,并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和批准。2)明确人员职责根据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

3、全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可为同一人。3)作业审批应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作业前对作业方案、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批,并签字确认,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2、作业前准备阶段1)安全交底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并履行签字确认手续。2)设备检查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当有限空间可能为易燃易爆环境时,设备和用具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进出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

4、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3)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占道作业的,应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夜间作业的,应设置警示灯,地面人员应穿着高可视警示服。4)打开进出口作业人员站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打开进出口进行自然通风。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开启时应采取防爆措施。5)安全隔离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时,应采取封闭、封堵、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防止无关人员意外开启或移除隔离设施。6)清除置换有限空间内盛装或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7)气体检测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有限空间内气

5、体进行检测。垂直方向的检测由上至下,至少进行上、中、下三点检测;水平方向的检测由近至远,至少进行进出口近端点和远端点两点检测。应根据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气体种类进行针对性检测,但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当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复杂,作业单位不具备检测能力时,应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单位进行检测。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气体浓度检测合格,方可作业。8)强制通风经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必须对有限空间8)强制通风。进行强制通风。通风时,应输送清洁空气严禁使用纯氧。单开口的有限空间,通风设备出风口应置于作业区底部进行送风,多开口的有限空间,应采用送、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确保

6、有效通风。通风后,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方可作业;检测结果不合格,还应继续进行强制通风,直到检测结果合格为止。9)人员防护检测结果合格后,作业人员在进入前还应根据作业环境选择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与安全防护设备,主要有: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呼吸防护用品、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照明灯和对讲机等。三、作业过程注意事项1.注意事项。作业人员使用踏步、安全梯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前应检查其牢固性和安全性,确保进出安全。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作业方案,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作业过程中与监护人员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传递物料时应稳妥、可靠,防止滑脱,起吊物料所用

7、绳索、吊桶等必须牢固、可靠,避免吊物时突然损坏、物料掉落。应通过轮换作业等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人员长时间在有限空间工作。2、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作业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有限空间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监护人员在有限空间外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监护检测,另一种是作业人员自行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个体检测。除实时监测外,作业过程中还应持续进行通风。当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以及焊接等动火作业时,应持续进行机械通风。3、作业监护。监护人员应在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擅离职守,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跟踪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与

8、其保持信息沟通,发现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发生不良变化、安全防护措施失效和其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采取措施协助作业人员撤离。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4、异常情况紧急撤离有限空间。作业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人员应立即中断作业,撤离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安全防护设备或个体防护用品失效。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监护人员或作业现场负责人下达撤离命令。其他可能危及安全的情况。5、作业完成。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将全部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泪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进出口,解除本次作业前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恢复现场环境后安全撤离

9、作业现场。四、有限空间事故应急救援通过对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盲目施救问题非常突出,近80%的事故由于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增多,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致死人员中超过50%的为救援人员。因此,必须杜绝盲目施救,避免伤亡扩大。1.应急预案。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的要求,结合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2、应急演练。应定期组织有限空作业事故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

10、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每半年组织1次演练。3、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装备是开展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包括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大功率机械通风设备、照明工具、通讯设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高压送风式长管呼吸器、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有限空间进出及救援系统等。发生事故后,作业配置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符合应急救援装备配置要求时,可用于应急救援。4、科学施救: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在分析事发有限空间环境危害控制情况、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情况以及现场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种救援方式。若现场

11、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或进入式救援,并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1)非进入式救援非进入式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一种救援方式。非进入式救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2)进入式救援当受困人员未佩戴全身式安全带,也无安全绳与有限空间外部挂点连接,或因受困人员所处位置无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时,就需要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进入式救援风险很大,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因此,实施进入式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例如,救援人员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全身式安全带、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才能进入救援严禁无防护开展进入式救援!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119和120,借助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决不允许强行施救。受困人员脱离有限空间后,应迅速将其转移至安全、空气新鲜处进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救护,以挽救人员生命,减轻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