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6188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团体标准T/CRHAXXX-XXXX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Clinicalpracticestandardsforgeneticdiagnosisandgeneticcounselingforhearingloss(征求意见稿)XXXX- XX - XX 实施XXXX-XX-XX发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耳聋基因诊断的适用人群35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及方法36家族成员检测67耳聋遗传咨询68遗传性耳聋的治疗89遗传性耳聋的阻断8参考文献10本文件按照GB/TL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2、则的规定起草。考虑到本文件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不负责对任何该类专利的鉴别。本文件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文件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耳聋基因诊断与预防专委会、华西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华大学、郑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永一、戴朴、沈亦平、袁慧军、冯永、汤文学、陈晓巍、刘玉和、杨涛、马旭、曹宗富、黄莎莎、卢宇、王国建、韩明昱、许红恩、高雪、马璐。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2

3、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川。在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在中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达15%以上。另外,还有2.3%。涧的药物性耳聋线粒体DNA遗传易感变异携带者,这些个体对某些特定环境因素,特别是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易感而容易发生耳聋。遗传性耳聋的防控是提高人群听力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耳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对基因诊断的意义及应用范围的认识不足,限制了基因诊断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皆缺少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遗传性耳聋诊断的临床实践标准。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

4、实践标准旨在明确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诊疗中的价值,规范我国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促进多学科整合,为遗传性耳聋的科学管理和三级预防提供专业性指导。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明确耳聋患者的分子病因和疾病的预后,指导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及预防;明确遗传性耳聋高风险个体(药物性耳聋敏感个体/迟发性耳聋),通过用药指导及专业指导预防耳聋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确定遗传性耳聋基因致病性变异携带者,预警下一代遗传性耳聋的风险,为进一步遗传阻断及未来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证据。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适用人群,诊断流程及方法,遗传咨询,治疗及阻断的临床实践应用

5、。本文件适用于遗传性耳聋基因临床诊断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具备临床产前遗传学诊断资质的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或大学诊断实验室等机构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临床实践应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遗传性耳聋hereditaryhearingloss指由遗传变异致聋,或因携带遗传变异而对某种环境因素易感、在暴露于该环境因素后而发生的耳聋。遗传性耳聋按照是否合并其他表型分为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型。非综合征型耳聋可以伴有眩晕、耳鸣症状;综合征型耳聋是指除耳聋外,还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异常遗传性耳聋的表型谱较广,致病基因遗传异质性强。在临

6、床实践中对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定义,推荐参考ClinGen专家组对基因和耳聋表型关联的评级例,等级为ModeraIe及以上的基因称之为遗传性耳聋基因。截至2022年4月1日,ClinGenHearingLOSS专家组审校认定了112个等级为MOderate及以上的基因,其中109个(不包括DSPP、G川3、GJB6)推荐用于耳聋诊断。此外,ClinGen其他疾病专家组审校认定C0L4A3C0L4A4.PTPNlKCOLlAl等四个与综合征型耳聋有关的基因也可用于耳聋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CIinGen数据库是持续更新,但是仍然未能对所有的已知耳聋候选基因进行审校注释,例如ATP6V1B2BT5、

7、LMXlA闻等基因致病性明确但还未被CIinGen专家组审校。在临床诊断中,如果在ClinGen未审校的基因中发现潜在的致病变异,建议临床医生根据ClinGenGene-DiseaseValidity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对未进行或未更新的基因进行审校。耳聋候选基因来源可参考以下数据库:HereditaryHearingLossHomepage(https:/Hereditaryhearingloss.org),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0MIM,https:WwW.omim.org)HumanPhenotypeOntolo

8、gy(HPO,https:/hpo.jax.org/app)llbj,PanelAPP(https:/panelapp.genomicsengland.co.uk)11,GeneticTestingRegistry(GTR,https:/Www.ncbi.nlm.nih.gov/gtr)Orphanet(https:/WW),TheGeneCurationCoalition(https:/thegencc.org)。3.2单基因病monogenicdisease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或病理性状,传递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根据决定该疾病或病理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不同(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

9、,以及该基因不同变异遗传性质的不同(显性或隐性),单基因病中又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及Y连锁遗传病。3.3等位基因alIele位于父源和母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上的一对基因。3.4野生型wiIdtype一般指正常基因,即和参考基因组比对未发现致病性变异的基因。3.5致病性纯合变异pathogenichomozygousvariant一对等位基因的相同位点发生相同的致病性变异。3.6致病性复合杂合变异PathOgeniCcompoundheterozygousvariant一对等位基因上的不同位点发生致病性变异或同一位点发生不同的致病性变异

10、。3.7致病性(单)杂合变异pathogenic(single)heterozygousvariant只有一个等位基因上发生致病性变异。3.8耳聋基因座位表示方法:- DFNA(nonsyndromicdeafness,autosomaIdominant)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座位- DFNB(nonsyndromicdeafness,autosomaIrecessiv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座位- DFNX(nonsyndromicdeafness,X-Iinked)X连锁遗传性耳聋基因座位一DFNY(nonsyndromicdeafness,Y-Iinked)Y连锁遗传性耳聋基因

11、座位- DFNM(nonsyndromicdeafnessmodifier)耳聋修饰基因座位- AUN(auditoryneuropathy)听神经病基因座位- AUNA(auditoryneuropathy,autosomaIdominant)显性遗传的听神经病基因座位AUNX(auditoryneuropathy,X-Iinked)X连锁遗传的听神经病基因座位4耳聋基因诊断的适用人群41先天性耳聋患者。d2迟发性耳聋家系。d3综合征型耳聋患者。针对以上三类人群,耳聋先证者发现携带意义未明的基因变异时,应通过家系检测结合耳聋基因变异评级指南明确变异的致病性加。d4有耳聋家族史的听力正常者,婚

12、前或生育前进行基因诊断明确是否为致病性耳聋基因变异携带者,评估下一代耳聋的风险。4 5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未通过的个体,包括遗传性耳聋高风险者和携带者两大类。1)遗传性耳聋高风险者包括:a)检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致病变异。b)检出线粒体基因m.1555AG或m.1494OT或其他明确的使用氨基糖昔类药物后能致聋的均质或异质性变异。2)携带者为疑似病例或致病变异携带者。5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及方法针对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建议在具备资质的实验室开展,实验室应取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或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书。5 1样本采集对于

13、胚系遗传疾病,首选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采集外周血,也可采用血斑、颊粘膜脱落细胞等,方便核酸提取。52病史收集进行基因诊断前,应完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检查:耳外形检查、听力学检查、颗骨影像学检查、颅脑磁共振;如考虑综合征型耳聋,还应进行其他器官系统检查,如皮肤、毛发、指甲、骨骼发育、体态、步态、眼睛虹膜、巩膜颜色、视力视野、眼底等,必要时结合超声、血液、X线检查等以明确临床诊断。6 3基因诊断方法用于遗传性耳聋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基因芯片(genechip).Sanger测序、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WhOIeexomesequencing,WES)及全基因组测序(WhOl

14、Cgenomesequencing,WGS)等。基因芯片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主要检测已知耳聋基因的热点致病性变异,其优点主要是快速、高效、自动化,但检测范围有限。Sanger测序,即第一代DNA测序技术,被认定为基因检测的金标准,读长较长、准确性高,但其单个碱基的测序成本高、通量低。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WES和WGS以下一代测序技术为基础。下一代测序相比一代测序大幅降低了单个碱基的测序成本和测序时间,保持了较高准确性和检测通量。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MGS)技术检测出的致病、可能致病或意义不明

15、的变异,应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随着测序成本下降和分析的规范化和流程化进展,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和WES逐渐成为遗传性耳聋诊断的重要手段。文献报道中超过100例耳聋患者的基因诊断中:1)包括59781个基因的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能在38.8%-39.3%的散发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分子病因,2力在33.5%-47.6%的散发和家系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分子病因瓜27,在48%-56%的家系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分子病因觊沏。2)排除GJB2或排除GJB2、SLC26A4和m.1555AG后,包括79-213个基因的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能在15.5%-31%的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分子病因所刈。

16、3) WES能在47.3%的散发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分子病因的;而排除GJB2后,WES能在35.5%的散发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遗传性耳聋分子病因加,在56%的家系耳聋患者中明确诊断遗传性耳聋分子病因却。可见,散发耳聋患者与有家族史的耳聋患者相比较,后者应用下一代测序能获得更高的分子诊断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与WES相比较,后者无论在散发还是有家族史的耳聋患者中都具有更高的分子诊断率;遗传性耳聋具有明确的常见致聋基因(如GJB2),优先检测常见致聋基因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策略。54耳聋基因检测方案的选择关于检测基因的选择,遗传性耳聋虽主要为单基因疾病,但遗传异质性强,除少数遗传性耳聋类型对应明确

17、的致病基因外,其他类型难以通过表型判断致病基因。5.4.1针对表型基因型对应性不明确的遗传性耳聋,本标准推荐优先检测明确的耳聋致病基因(CIinGen经过评估认为基因与疾病相关性是“Definitive”或“Strong)网。若检测可能的致病基因(ClinGen经过评估认为基因与疾病相关性是“Moderate)t21,对发现的基因变异致病性评级应遵循下调一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如特异性临床表型、家系共分离证据、功能实验等,并谨慎解释的。考虑到国内同证婚配频发的现象,同一患者可能携带多种基因的致病变异,医学检验实验室及临床医生需对数据谨慎分析及解释。5.4.2对于基因型表型对应性

18、明确的遗传性耳聋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基因检测,比如颍骨CT显示单纯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vestibularaqueduct,EVA)畸形的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检测、耳聋甲发育不全(dominantdeafness-onychodystrophy*DDoD)、内耳畸形IPTn检测POU3F4基因。医生对表型的认识决定了选择基因检测范围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在检测费用相当的情况下,基于NGS的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是首选方法风2714-471o5.4.3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也可以进行梯级遗传检测。梯级遗传分析法是以表型-基因型及家系分析为核心技术,分步骤鉴定遗传性耳聋致病基

19、因的策略加刈具体如下:1)对前来咨询的耳聋先证者首先结合表型进行临床诊断。对于可以从表型推断基因型的耳聋患者可直接检测致病基因并进行家系验证,确定其遗传病因。2)对于无法从表型推断基因型的耳聋患者,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测序,对结果阳性的患者进一步行家系成员验证,明确致病基因。3)对于常见耳聋基因检测阴性的患者,进行已知耳聋基因二代测序PaneI检测,如发现候选变异则进一步在家系中进行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如仍未发现候选变异,则通过WES(必要时结合连锁分析)寻找新的致病基因。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图见图1。耳聋基因诊断流程表堡-.因里分析0好啥浙依*凶豉已知耳聋因二代制用 I 集Re majMM RMn)

20、BttaztWPel1寻找HE因宏宝海因堂耳ISyrWIwts(WMW)fiaasBM三SIMHMBflS-ettt三WVA.RHW三IPO.OOODaa&.BJmnm!因a54,OU3f4.ATP6V1B2坦行”内于WaMdenbwg金含QJR任因多睢劣仔一因大!但可U行已HIH臾二心序PEKA图1.耳聋基因诊断流程图当NGS未检测出致病基因变异或检测出的致病基因变异不足以解释患者表型或家系遗传规律时,应酌情采用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如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基因芯片、WGS、三代测序技术(

21、third-generationsequencing,TGS)等以检测大片段变异等情况2。例如,STRC基因致病变异(主要是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s,CNVS)是导致轻中度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同源的假基因的存在对NGS检测构成挑战,因此临床实践中检测STRC基因CNVS需结合MLPA、微滴式PCR(dropletdigitalPCR,ddPCR)、长片段PCR(long-rangePCR,LR-PCR)或长读长的TGS等有效手段侬。55数据及报告解释下一代测序能否有效服务于耳聋基因诊断不仅依赖于检测技术的更新,还与数据分析及变异解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检测中心开

22、始采用美国分子病理学会(AssociationofMolecularPathology,AMP)和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eneticsandGenomics,ACMG)提出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I但现阶段,上述变异解读指南仍有局限性,耳聋基因诊断过程中仍会有大量变异被判定为临床意义不明(VariantSOfuncertainsignificance,VUS),随着携带相同变异的人群数据的积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指南会被修订以利于变异性质的判定。此外,无论是WES还是WGS,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可解释患者临床表型的致病基因(组)变异,但在部

23、分个体基因组中还可能检测出与受检指征不相关但具有重要临床功效性(主要是指能较好预测未来发病的可能并可进行预防性干预或治疗)的基因(组)变异。当这些变异是无意中被发现时,被称为意外发现.。ACMG建议有意识地分析这些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基因(组)变异,并将其称为次要发现。意外发现和次要发现虽然一方面为检测者提供了有用的遗传信息,但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受检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为遗传咨询带来更多挑战划初。次要发现是否报告,要考虑相关基因致病的严重性、外显率、可及的治疗模式对患者的影响和/或负担、对其筛查的可实施性等。ACMG次要发现工作组目前建议报告的列表里主要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相关

24、基因。基因检测实验室对临床WES或WGS发现的次要发现的报告与否应与临床医生沟通,并做好受检者的检测前咨询。针对检测出的基因变异,应按照AeMG分类标准对其进行致病性判读(11a,A)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方法、检测范围(检测基因及可检出的变异类型),检测质量及最终的检测结果、诊断和建议等触。报告的形式须简明扼要,所列内容定义明确,结果解读依据充分,检测报告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须明确说明。检测报告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1)一般信息:检测单位或实验室信息、受检者信息、送检单位和医师信息、报告出具和签发时间等。2)检测信息及局限性:包括检测技术的范围、方法的说明、局限性等具体描述;应说明分析所包含的

25、变异类型,如是否包含结构变异及线粒体变异等,以及是否采用其他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3)检测结果的报告、解读和结论:检测结果中需列出具体的变异位点信息,包括基因名称、所参考的人类基因组版本号、基因或转录本参考序列(NM-编号)和版本号、核甘酸变异、氨基酸变异、外显子/内含子序号、等位基因杂合性、染色体编号和坐标、变异的来源、变异的人群频率等,提供对该变异致病性的判断及支持该判断的依据和文献。建议报告与临床表型相关的致病、疑似致病及意义不明变异;对于与临床表型无关但有临床意义的次要发现,依受检者意愿决定是否报告;应对检测到的基因变异及其分类进行解读,包括对致病性与否进行具体解释,其所导致的相关疾病应

26、进行简单解释和说明,并给出基于变异分类的报告结论。4)遗传咨询和建议:报告应明确说明由具遗传咨询或临床遗传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应遗传咨询或下一步临床决策。可在必要时对可能的遗传咨询提出建议,如根据获得的临床信息或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明确遗传变异致病相关性的建议叫。S6基因检测的局限性任何基因检测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检测基因的多少、针对的变异类型(SNPs、IndeIs、CNVS或SVs)、涉及检测基因的位置(目前主要检测基因的编码区和剪切区)、假阳性及假阴性,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局限性。例如:NGS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特定变异类型无法检测以及目标区域漏检等问题,此时应该采用

27、Sanger测序及其他相关技术对NGS结果进行补充及验证(I,C)。例如,GJB2基因主要由两个外显子组成,即外显子1(exon1)和外显子2(exon2),编码区存在于exon2,大多数GJB2致病变异也集中于此,但在该基因的非编码区也会检测到致病变异。位于非编码区剪接位点上的c.-23+1GA突变在部分地区被认为是仅次于c.235delC的第二个常见热点突变(由该位点参与的能确诊的GJB2遗传性耳聋比例在俄罗斯聋人群体为11.7%、伊朗聋人群体为7.7乐蒙古聋人群体为6.5%),在212例携带GJB2基因编码区单杂合致病性变异的中国聋人中检测c.-23+1GA,4人(1.89%)因携带该位

28、点而被确诊为GJB2遗传性耳聋患者。因此,该位点虽不在GJB2基因编码区,仍应纳入耳聋基因诊断的范围。6家族成员检测先证者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变异时,推荐其所有一级亲属进行该基因变异的基因检测并辅助临床检查及评估以明确亲属的致病基因变异携带情况及患病风险。如果没有一级亲属或一级亲属不同意进行基因检测,推荐对二级亲属进行该基因变异检测和相应的临床检查。直至该家族中所有存在遗传风险的个体均明确是否携带该基因变异.。7耳聋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一个帮助人们了解遗传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医学、心理和家庭等影响的沟通过程,是基因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事遗传咨询的人员应具备遗传学的专业知识并接受过遗传咨

29、询的专业培训阶,熟悉咨询和交流的技巧。遗传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尊重患者隐私及保密原则,通常包括检测前咨询和检测后咨询。71基因检测前咨询检测前咨询是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基因检测的目的、意义和预期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充分了解检测结果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潜在影响以及相关替代方案,以供患者及其家属选择。关于是否告知检测目的外的意外发现,应在检测前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并获得知情同意胸。检测前咨询的主要内容:D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族史(至少3代),初步做出临床诊断,判断遗传性耳聋的概率及可能的遗传模式。2)告知检测的具体项目、目的和意义,以及检测的机构和费用。3)预期结果及可能的风险,检测结果可能为

30、阳性,即在与受检者耳聋相关的基因中找到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阴性,即未发现与受检者耳聋相关的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或结果不确定,即在与受检者表型相关的基因中找到意义不明的变异,或在与受检者表型可能相关但是不确定的基因中找到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受检者应知悉次要发现的可能及其意义和风险。4)告知检测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检测的可能。5)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是否报道检测目的外的意外基因变异。6)告知检测结果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潜在影响。7)告知替代检测方案。8)数据及样本处理的相关规则。72基因检测后咨询检测后咨询主要是为临床医生及患者就基因检测报告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及咨询,提供相

31、关的医学建议和指导。检测后咨询的主要内容:1)告知基因检测结果,对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和临床判读。2)解释耳聋的病因、自然病史、临床表现、可能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3)分析和确定遗传方式,评估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和再发风险以及提供生育方面的建议。4)结合心理评估,识别患者及其家属在情感、社会、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及接受情况。5)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效的医学、教育、经济以及心理等社会资源,包括权威性的信息源(书籍、文献、网站等)、专家库、互助组织等信息。6)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参与诊断及研究项目,提供知情同意的解释。检测后咨询内容可以以全基因组测序在遗传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的建议为框

32、架,具体包括是否可就检测结果做出明确的基因诊断或明确受检者是否为耳聋基因变异携带者;是否需要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检出变异的致病相关性,尤其是对意义不明的变异;是否需要进一步对受检者或家庭成员进行检测验证或排除诊断;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是否需进行适当的治疗干预,明确药物禁忌等;根据做出的基因诊断对患者的病情预后发展等进行评估,制定治疗及随访观察计划;对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或社会救助资源和渠道等;根据遗传规律对父母的再生育风险的评估及其再生育指导,包括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诊断等;患者或先证者的下一代风险评估及其再生育指导;家族内其他家庭成员的风险评估;疾病的有关研究进展信息等。需注意的是,

33、如受检方要求进行产前诊断或辅助生殖等,则需根据相关共识或指南明确告知风险,进行相应的指导或咨询。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进行遗传咨询时,医生应先针对检测质量、报告中变异评估证据、可疑变异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变异在家系中是否与耳聋表型共分离等做出综合评估。如果检测结果可靠,再为患者进行结合其表型与检测结果的遗传咨询;如果遇到检测报告信息提供不全或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要申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甚至修正结果后再进行遗传咨询。需注意的是,目前已知的多数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突变表现为典型的单基因病,传递方式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具有相对固定的基因型-表型对应关系和较高的临床表型外显率,其基因诊断可为

34、遗传阻断、生育指导和临床干预提供明确依据。另一方面,经近年来系列研究提示和专家共识确认,以GJB2基因p.V37I(c.109GA)隐性突变为代表的部分耳聋遗传易感性基因型虽可导致以轻中度为主的听力障碍,但具有明显的不完全外显性,甚至在相当比例的正常听力人群中也有携带,该类变异导致的表型可能受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最新的一项基于我国3万例以上不同年龄普遍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显示,p.V37I双等位基因(纯合及复合杂合)变异携带者在出生后只有14.63%经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转诊被识别为听力隙碍,但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235dBHL)的外显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在20-40岁间为23.08%,40

35、-60岁间为59.38%,60-85岁间为80%网。鉴于GJB2基因p.V37I变异在我国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携带率(等位基因频率约为0.06),建议相关耳聋遗传咨询与其他案例有所区别。在极少数情况下,同一遗传性耳聋患者可携带多个耳聋基因的致病变异,即由多个致病原因致聋,仅对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可能导致遗传病因分析不全面。因此,检测信息不足可能影响遗传咨询师提供全面的咨询建议8遗传性耳聋的治疗现阶段,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都处于研究阶段,在临床上尚不能应用,遗传性耳聋尚无法通过药物治愈。目前,针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原则是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听觉言语康复手段。轻中度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首选

36、助听器。建议验配年龄在婴儿6个月龄内(早期干预)。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的治疗:首选人工耳蜗植入。先天性听力损失(包括遗传性耳聋)患者是否选人工耳蜗植入,主要根据听力损失程度、耳蜗发育程度以及耳蜗神经发育等进行评估。其中言语频率平均听阈大于80dBHL的患者,助听器不能有效辅助听觉时,常规选择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最早在婴儿6个月龄、体重满8kg即可。对于耳蜗未发育或耳蜗神经未发育的患儿,可选择听觉脑干植入。基因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工耳蜗植入后疗效预测有一定意义须.加。针对确诊先天性传导性听力损失的遗传性耳聋患者,治疗上可以考虑手术或助听器。对于同时合并外耳畸形的传导性耳聋患儿,如不能

37、佩戴常规气导助听器,可以考虑软带骨导助听器。外耳整形手术原则上在6岁后进行。中耳手术一般在67岁后进行,因可能涉及耳道狭窄及再闭锁等问题,建议在外耳手术后进行中耳手术。在达到手术年龄前,建议尽早佩戴助听器辅助听力,以免延误言语发育。9遗传性耳聋的阻断产前或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可从根本上阻断疾病在家系中的传递、避免患儿出生。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携带明确致病基因变异的患者、通过携带者筛查或家族内基因检测明确为携带者的夫妇,若有意愿并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选择性生育获得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变异的患病后代”。91高危人群的孕前阻断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可采取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

38、(PreimPIantatiOngenetictestingformonogenic/singlegenedisorders,PGT-M)OPGT-M是指在胚胎植入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对着床前的胚胎进行致病基因变异诊断,选择没有疾病相关基因型的胚胎移植入子宫,预防和阻止带有遗传缺陷患儿出生,同时,规避了终止妊娠或反复流产的风险。PGJM能帮助有生育遗传性耳聋患儿风险的夫妻生育听力正常的孩子山,近年来,NGS飞速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或PGTTL使PGT-M的诊断更加全面准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成本也不断降低。与连锁分析相结合,基于NGS的PGT-M不仅可以针对有先证者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进

39、行诊断,对于无先证者的情况同样适用。中2高危人群的孕期阻断属于二级预防的范畴,可采取产前诊断,即对妊娠期胎儿出生前进行遗传病或先天畸形的判断、诊断。产前诊断是在妊娠早期或中期,获得胎儿样本进行核型分析、观察染色体情况或直接提取DNA进行后续基因分析,从而作出诊断。这种利用胎儿细胞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有创的羊水穿刺、绒毛膜活检、脐血穿刺等,对母胎而言都有一定的风险,同时要排除母源细胞干扰。9?高危个体的出生后阻断主要针对线粒体遗传方式。携带线粒体DNA敏感突变的高危个体慎用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即可实现阻断耳聋发生的效果出,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新生儿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及诊断可实现耳聋出生缺陷的第三级预防

40、,即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因聋致残的发生。参考文献1 MarresH.CongenitalabnormalitiesoftheinnerearJ.DiseasesoftheEar1998:288-296.DOI:2 AlfordRL,ArnosKS,FoxMetal.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eneticsandGenomicsguidelinefortheclinicalevaluationandetiologicdiagnosisofhearinglossJ.GeneticsinMedicine:Official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

41、fMedicalGenetics2014,16(4):347-355.DOT:10.1038/gim.2014.2.3 VanCampG,WiIlemsPJ,SmithRJ.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unparalleledheterogeneityJ.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1997,60(4):758764.DOI:10.1038/sj.onc.1200981.4 MortonCC,NanceWE.Newbornhearingscreening-asilentrevolutionJ.TheNewEnglandJourna

42、lofMedicine2006,354(20):2151-2164.DOI:10.1056NEJMra050700.5 YuanY,LiQ,SuYetal.ComprehensivegenetictestingofChineseSNHLpatientsandvariantsinterpretationusingACMGguidelinesandethnicallymatchednormalcontrolsJ.Europeanjournalofhumangenetics:EJHG2020,28(2):231-243.DOI:10.1038s41431-019-0510-6.6 DaiP,YuF,

43、HanBetal.GJB2mutationspectrumin2,063Chinesepatientswith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J.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2009,7:26.DOI:10.1186/1479-5876-7-26.7 DaiP,YuF,HanBetal.Theprevalenceofthe235delCGJB2mutationinaChinesedeafpopulationJ.GeneticsinMedicine:Official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

44、enetics2007,9(5):283289.DOI:10. 1097/gim.0b013e31804d2371.8 DaiP,LiQ,HuangDetal.SLC26A4c.919-2AGvariesamongChineseethnicgroupsasacauseofhearinglossJ.GeneticsinMedicine:Official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enetics2008,10(8):586-592.DOI:10. 1097/gim.0b013e31817d2ef1.9 ChaiY,ChenD,SunLetal.Theh

45、omozygousp.V37IvariantofGJB2isassociatedwithdiversehearingphenotypesJ.ClinicalGenetics2015,87(4):350-355.DOI:10.1111/cge.12387.10 DaiP,HuangL-H,WangG-Jetal.ConcurrentHearingandGeneticScreeningof180,469NeonateswithFollow-upinBeijing,ChinaJ.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2019,105(4):803-812.DOI:10.1016

46、/j.ajhg.2019.09.003.11戴朴,袁永一: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2 DiStefanoMT,HemphillSE,OzaAMetal.ClinGenexpertclinicalvaliditycurationof164hearinglossgene-diseasepairsJ.GenetMed2019,21(10):2239-2247.DOI:10.1038s41436-019-0487-0.13 GaoX,DaiP,YuanYY.Geneticarchitectureandphenotypiclandscapeofdeafnessandonyc

47、hodystrophysyndromesJ.HumGenet2022,141(3-4):821-838.DOI:10.1007s00439-021-02310-2.14 Beauregard-LacroixE,Pacheco-CuellarG,AjeawungNFetal.DOORSsyndromeandarecurrenttruncatingATP6V1B2variantJ.GenetMed2021,23(1):149154.DOI:10.1038s41436-020-00950-9.15 YuanY,ZhangJ,ChangQetal.DenovomutationinATP6V1B2imp

48、airslysosomeacidificationandcausesdominantdeafness-onychodystrophysyndromeJ.CellRes2014,24(11):1370-1373.DOI:10.1038/cr.2014.77.16 WesdorpM,deKoningGansPAM,SchradersMetal.HeterozygousmissensevariantsofLMXlAleadto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andvestibulardysfunctionJ.HumGenet2018,137(5):389-400.DOI:10.1007s00439-018-1880-5.17 Amberger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