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70938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生物化学》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肝脏生物化学,导言,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体内最大的腺体,有人把肝脏比喻为“人体化工厂”、“物质代谢中枢”。那么肝脏究竟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参与了哪些反应?肝脏又具有怎样的重要功能?本章肝脏生物化学将主要介绍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代谢中的作用,以及肝的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肝脏特点:,占体重的2.5%,为人最大的腺体双重的血液供应:肝动脉、门静脉两条输出通道:肝静脉、胆道含有数百种酶,“人体化工厂”参与代谢,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功能,第1节,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一、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作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肝内进行的糖代谢途径有:饱食 合成肝糖原空腹 分解肝糖原饥饿 糖异生 脂肪动员酮体合成供大脑利用 节省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分泌胆汁,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是胆固醇、磷脂等各种类脂和血浆脂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 肝脏是脂肪酸代谢和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代谢,肝是合成血浆蛋白的重要器官:全部清蛋白、部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载脂蛋白。肝是合成尿素、解除氨毒的主要器官 肝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场所,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储存是Vit A、E、

3、K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维生素的运输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合成,Vit D结合蛋白的合成维生素的转化Vit D3 25-(OH)-Vit D3水溶性维生素辅酶的组成成分,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作用:灭活激素主要方式:生物转化功能障碍:雌激素男性女性化、蜘蛛痣 醛固酮水钠潴留,第2节,胆汁酸代谢,一、胆汁,主要有机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多种酶类等,作用:是脂类物质消化吸收所必需的一类物质,二、胆汁酸的代谢,(一)胆汁酸的分类,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按结构分,按来源分,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二)胆汁酸的功能,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胆汁中胆汁酸

4、、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 101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人体每天有6-12次肠肝循环,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第3节,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一、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定义:各类非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变过程。生物转化的对象,非营养物质,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生物转化的意义: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或解毒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概 述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

5、排出体外。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一)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1)加单氧酶系:存在部位:肝细胞微粒体反应方程式:RH+O2+NADPH+H+ROH+NADP+H2O,(一)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2)脱氢酶系:存在部位:肝细胞微粒体和胞质中 反应方程式:,(一)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3)胺氧化酶系:存在部位:线粒体内反应方程式:,(一)第一相反应,还原反应:存在部位:肝细胞微粒体中反应方程式:,(一)第一相反应,水解反应存在部位:肝细胞微粒体、胞质中反应方程式:,(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的结合

6、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反应方程式:,(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硫酸结合:硫酸的供体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反应方程式:,(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乙酰基结合:,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疾病、诱导物、抑制物等意义:指导用药,第4节,胆色素的代谢,一、胆色素的分解代谢,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一)、胆红素的生成,胆红素来源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胆红素的生成过程,部位

7、: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过程:,(二)、胆红素的转运,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意义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三)、胆红素在肝中转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与葡萄糖醛酸进行结合 肝对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性质比较,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转化过程,(四)、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

8、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红素代谢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二、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3.4mol/L17.1mol/L 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两种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黄疸,定义:各种原因导致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升高,可引起皮肤、黏膜、巩膜的黄染现象称为黄疸。隐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在17.1mol/L34.2mol/L之间时,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的黄染现象,称为隐性黄疸。显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高于34.2mol/L时,肉眼可见皮肤、黏膜和巩膜等组织出现

9、黄染,即为临床上的显性黄疸。,黄疸,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一)溶血性黄疸,恶性疟疾、某些药物、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及输血不当等原因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单核-吞噬细胞生成过多的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排泄能力可引起溶血性黄疸。,(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肝实质病变时导致肝细胞受损,使其摄取、结合、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三)阻塞性黄疸,胆管炎症、肿瘤、结石、胆道蛔虫或先天性胆道闭塞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胆汁中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可引起阻塞性黄疸。,第5节,常用肝

10、功能试验及临床意义,一、血浆蛋白的检测,A/G:正常人血浆清蛋白(A)与球蛋白(G)比值为1.5:12.5: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A/G变小甚至倒置。甲胎蛋白(AFP)是胎儿血清中的一种蛋白成分,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少,血清AFP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二、血清酶类检测,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反映肝细胞膜的改变,协助急性肝病的诊断。急性肝炎时,ALT和AST可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AKP)也可反映肝功能。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骨骼、肠黏膜、肝细胞,由胆管排泄。当胆道有梗阻时或肝功能受损时,AKP可增高。-谷氨酰转肽酶(-GT)作用于谷胱甘肽,它

11、分布在肝、肾等器官。肝占位性病变或肝炎、肝硬化时-GT升高。,三、胆色素的检测,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可帮助了解有无黄疸。测定尿中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水平,可反映肝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还可鉴别黄疸的类型。,小结,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等物质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是肝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得到充分利用。肝是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器官。生物转化作用具有多样性、连续性、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等特点。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任何原因导致的血胆红素浓度升高都可以引起黄疸。临床上常见的黄疸有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