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79487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2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迁移》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劳动力迁移理论与政策分析,王美艳2009年12月1日,主要内容,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迁移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劳动力迁移的收益回迁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迁移,各国移民人口在总人口和劳动力中所占比例(1991-1993年),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迁移,中国劳动力迁移数量与城镇就业,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以及在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称为劳动力迁移。,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刘易斯把一个国家区分为两个部门(Lewis,1954),我们这里将其分别称作:“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

2、很长时间内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而经济增长本身是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根本原因。,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刘易斯式的二元经济范式,表面上是指两个部门的划分,实际上,从经济逻辑上更主要的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虽然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迁移,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标志性现象,但是,由于在前一部门存

3、在的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从而劳动边际生产力极其低下和工资的分享特征,以及在现代经济部门工会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刘易斯模型: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城乡之间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图的底线即横轴长度代表全部劳动力,以某种方式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分配。假设在初始状态下,城乡劳动力需求曲线Da和Du相交决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OaLa,城市劳动力数量为LaOu。相应地形成的均衡点决定了一个农村与城市相等的工资水平(Wa=Wu)。,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根据刘易斯模型,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城市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移,即从Du 移动

4、到Du。此时如果农村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城乡劳动力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的新的均衡工资将提高,而不是刘易斯模型所假设的可以在保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市劳动力规模。,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刘易斯只好假设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负数,意味着劳动力继续转移不会影响农业的产量。这就是刘易斯的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但这个理论存在方法论上的问题,一是自身的假设和市场均衡不一致,二是农村制度工资决定城市工资,与城市是一个新古典的劳动市场又是矛盾的。,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费-拉尼斯模型(Ranis and Fei,1964)。他们假设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可以提

5、高的,即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劳动力剩余。农业劳动需求曲线向下移,并且在与城市变化了的劳动需求曲线Du相交后,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Wa=Wu)形成新的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格局。,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在这种改良的刘易斯模型中,规模日益扩大的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吸纳因农业生产率提高所形成的富余劳动力,一直到掏干农村剩余劳动力澡盆。当农村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或者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城市工业扩张的需要,此时会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消失。,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托达罗观察到的现象,即由于某种原因,城市工资比

6、均衡工资高很多或存在城市制度工资的情形,劳动力迁移并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工资差别(Harris and Todaro,1970)。同时,城市吸纳的就业量低于均衡水平的要求(LaOu LaOu),实际就业量和均衡就业量之间就产生一个差额(La La)。这个差额可能是城市的失业,也可能是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也可能是农民因受到阻碍根本就没有向城市迁移。,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的就业岗位不充分,对劳动力的迁移有非常大的影响,并导致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迁移现象。因此,解释为什么会有超过由城乡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的城市制度工资,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城乡迁移和城乡差距的关

7、键。,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按照发展战略范式,城市制度工资首先产生于城市工业部门的投资偏向不利于就业吸收。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有两种可能的情形:第一种情形: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城市经济增长越快,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第二种情形:资本积累水平提高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完成时,经济结构就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按照城乡关系的政治结构范式,制度工资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者政府政策的保障。传统的迁移理论观察到的主要制度安排是城市最低工资制度等。,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托达罗关于迁移决策的表

8、达Mt=h(PWU WR)Mt 时间t内的迁移数量;h潜在迁移者的响应率;P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WU城市工资;WR农村工资。,城乡劳动力迁移理论,伊斯特林(Easterlin)较早地借用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来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弥补托达罗“预期收入假说”解释力的不足。所谓的相对收入,是指一个人根据一个内在化的期望生活标准对收入作出的评价,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决定的生存水平。根据这种假说来解释城乡之间的迁移现象,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否,不仅取决于他们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预期收入之差,还取决于他们在家乡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以及迁移之后按照接收地的期望生活标准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劳动力迁移的决定

9、,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劳动力迁移的决定,迁移者的个人特征的影响:年龄、教育和家庭因素等。(1)年龄 通常来说,年龄越轻的人,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原因有两点:第一,一个人越年轻,其从任何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第二,年龄越轻的人,迁移的心理成本越小。,劳动力迁移的决定,(2)教育 通常来说,受教育水平越高,迁移率越高。,劳动力迁移的决定,(3)家庭因素 通常来说,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迁移的潜在成本也成倍增加。例如,Mincer的研究发现:第一,未婚人员更可能迁移;第二,妻子的工作服从于家庭的迁移;第三,妻子的工作期限越长,家庭越不可能迁移;第四,家庭中学龄孩子的存在降低了迁移

10、的可能性。,劳动力迁移的决定,迁移距离的影响:通常来说,迁移距离越长,迁移的成本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小。原因有两点:第一,迁移距离越长,获取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成本越高;第二,迁移距离越长,迁移本身以及迁移后回去看望亲朋的交通成本和迁移的心理成本越高。,劳动力迁移的收益,技术、工资报酬分配与国际移民(1)工资报酬结构比美国更加平均的国家的移民 技术水平正向选择(2)工资报酬结构比美国更加不平等的国家的移民(如波多黎各)技术水平负向选择,劳动力迁移的收益,国际移民和国内迁移的个人收益(1)国内迁移 迁移后比没有迁移时的工资报酬更高。例:1971-1972年跨州流动家庭 迁移之后的四年中,丈夫的工资报

11、酬现值提高4254美元;没有迁移的家庭中,丈夫的工资报酬现值提高1648美元。(注意:迁移家庭收入比未迁移家庭高,但迁移家庭中的妻子的工资报酬增加额低于未迁移家庭中的妻子。原因:家庭迁移的决策方式;在这个期间(1971-1972年间),丈夫是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迁移的收益,(2)国际迁移,劳动力迁移的收益,(2)国际迁移 A.刚刚进入美国时,其工资远低于美国当地人;B.进入美国后,相对工资在上升;C.进入美国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当地人,但到了第二个十年,工资增长不一定高于当地人;D.后一批移民刚进入美国时的工资报酬不如前一批移民。,回

12、迁,回迁的概念 迁移活动常常都伴随有迁移者后来重新迁回原来所在地区的现象(无论是国内迁移,还是国际迁移),这种现象称为回迁。,回迁,出现回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一些国际迁移者都只是打算在国外呆一段较短的时间。在国外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报酬寄回国内。一点既定目标实现,就会返回国内。第二,回迁还可能是许多移民面对现实冲击的一种反应。,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改革以来,一方面阻碍劳动力迁移的各种制度因素逐步被消除,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劳动力迁移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家庭承包制改革城乡非国有经济发展各种制度障碍的逐渐拆除(1983年

13、长途贩运和自销,1984年鼓励劳动力到临近小城镇打工,1988年农民自带口粮进入城市务工经商,1990年代,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等等)城市福利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中国的劳动力迁移,2000年以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中国的劳动力迁移,第一种模式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为代表,特点是“最低条件,全面放开”。是1958年实行户籍制度以来迈出的最大改革步伐,是比较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第二种模式以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为代表,特点

14、是“取消限额,条件准入”。这种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要求,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推进方式。第三种模式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为代表,特点是“筑高门槛,开大城门”。比较而言,这类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尚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中国的劳动力迁移,本世纪的户籍制度改革(1)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2)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3)试错并等待条件成熟,中国的劳动力迁移,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省市先后开始进行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的改革。到2007年,全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

15、户口”。,中国的劳动力迁移,继1990年代一些省区对落户条件有一些放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省区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一些小城镇的户口附带的公共福利较少,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数量众多的申请落户的人口。加上一些农民在落户城镇后,原来的一些在农村的福利会马上失去,或者能够保留几年,但之后将失去,使得小城镇户口的吸引力更加下降。例如,河南省鹤壁市。与小城镇的状况相反的是,一些大城市由于户口背后附带的公共福利较大,在开大城门后,其财政能力和公共设施不足以负担新增的人口,以致于又不得不把已经开大的城门再关闭一部分,提高准入门槛。例如,郑州市。,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关于户籍制

16、度改革的思考(1)与户籍制度配套的改革(2)建立可携带的社会保障制度(3)消除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文献,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22(May),1954:139-191.Gustav Ranis and J.C.H.Fei,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Richard D.Irwin,1964.J.Harr

17、is and M.Todaro,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0,1970:126-142.O.Stark and J.E.Taylor,“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1,1991:1163-1178.,文献,蔡昉、都阳、王美艳(2003),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18、出版社。Chan,Kam Wing(1994),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Solinger,Dorothy J.(1999),“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o.3,pp.455-478.M.P.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1),1969:105-33.,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