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80826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344 大小:8.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4页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4页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4页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4页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传染病防治 ppt课件.ppt(3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春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林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保周2010年4月23日,2023/7/30,2,培训内容:,第一部分传染病基础知识和管理第二部分春季常见传染病第三部分托幼机构与学校传染病报告 与管理,2023/7/30,3,第一部分,传染病基础知识和管理,2023/7/30,4,自古以来,传染病的流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许多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肆虐人类千百年的天花已被消灭,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已宣布消除,结核病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在发现了抗结核药后,就再也不是可怕的瘟疫了。,2023/7/30,5,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界未及领

2、域的探索和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与生态平衡,客观上为原有传染病的复苏和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如2003年春的SARS的暴发流行,2004年春禽流感疫情的出现,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的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这些迹象表明,传染病仍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事实说明,我们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与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2023/7/30,6,当今世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已经不是某一城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国家的任务,而是一项全球性的共同行动。当前,国内外医学界都在努力研究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规律,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阻断传染病的流行

3、环节。我国卫生防病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使传染病的控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策略。,2023/7/30,7,一、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023/7/30,8,传染病常见症状,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 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2.皮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 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

4、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2023/7/30,9,传染病常见症状,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脑等 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2023/7/30,10,2023/7/30,11,2023/7/30,12,2023/7/30,13,2023/7/30,14,2023/7/30,15,2023/7/30,16,二、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等

5、。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因为其传染性,对广大群众造成危害,如2003年的非典;又因为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所以发热是最常见症状,2023/7/30,17,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

6、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2023/7/30,18,(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2023/7/30,19,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能产生抗体,所以目前部分传染病可使用疫苗来预防。,2023/7/30,20,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7、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某情情况下,外环境有时也可能成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2023/7/30,21,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接触:如通过手、用具、玩具等 虫媒传播:蚊子(乙脑,疟疾)跳蚤等 3、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 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以上三个条件是 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的最基本条件,缺一不可。,2023/7/30,22,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传染过程是流行过程的基础。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

8、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或终止的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必须互相配合,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会发生,流行也不会形成。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一环节,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2023/7/30,23,(一)传染源传染源是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说,传染源就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某情情况下,外环境有时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而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如咳嗽、喷嚏、呕吐

9、、腹泻等,都增加了传播病原体的机会。,2023/7/30,24,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的数量和频率。潜伏期:是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的感染时间,以便追踪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023/7/30,25,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特

10、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此期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恢复期:病情逐渐好转,主要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传染。但有的传染病只是临床上痊愈,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2023/7/30,26,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按其所携带病原体的性质,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原虫或蠕虫)。人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感染量和人的免疫力。携带者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携带时间长短、个人职业、个人卫生、社会活动范

11、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2023/7/30,27,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造成人类感染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如钩断螺旋体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偶然感染,如人型结核。,2023/7/30,28,(二)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病原体以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流行特征:患者多为儿童;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例有关。2.经水传播: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流行特征:发病者无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别;病人

12、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消毒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的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程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饮水卫生管理以及居民的卫生、生活习惯等。,2023/7/30,29,3经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A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和传染源不经外界因素参与而直接接触所引起的传播,如性病、艾滋病、某些被动物咬伤而引起的传染病和一些皮肤病。B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023/7/30,30,4经食物传播:是指因为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食物

13、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所致。流行特征是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病史;5经土壤传播: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可以直接和间接方式污染土壤;其作用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2023/7/30,31,6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即虫媒传播,可分两种:A机械性传播:是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和体内均不繁殖,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而污染食物、食器。B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吸血活动将病原体传-递给易感体,引起感染。,2023/7/30,32,7母婴传播:是指孕期和分娩期病原体可经胎盘血

14、液使胎儿受到感染。8.血液、体液传播:输血、注射、文身等。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引起某种传染病的传播。,2023/7/30,33,(三)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体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2023/7/30,34,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的增加,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2易感人口的迁入;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4免疫力自然消退;,2023/7/30,35,

15、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预防接种;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2023/7/30,36,(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但传染病能否发生以及流行程度,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1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气候、地理、动植物等,2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生产劳动条件、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医疗条件、文化、经济、人口移动、社会动荡、战争、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具有扩大传染病流行,制止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以至消除的双重性。,2023/7/30,37,四、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是指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

16、病的具体方法,主要是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预防性措施和控制性措施。(一)预防性措施预防性措施是指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和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2023/7/30,38,1改善卫生条件:消除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因素或使其无害化,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因此,必须改善城市卫生面貌,保持饮水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实施粪便、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2开展健康教育:面向全社会,动员群众自觉的改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公德,建立起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健康知识对控制和预

17、防传染病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方法。,2023/7/30,39,3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免疫规划是通过预防接种的方法来提高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的先后次序与要求,主要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以及成人或特殊职业人群、特殊地区需要接种程序。,2023/7/30,40,我国现行儿童免疫程序表,2023/7/30,41,(二)控制性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防止疫情扩散,尽快平息疫情的措施。1疫情管理:对所发生的每一例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都应按规定及时报告、登记。疫情报告是

18、传染病的主要来源,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报告种类: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2疫情控制(1)消灭传染源: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要做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病,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2023/7/30,42,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定期随访观察。密切接触者:是指与传染源有过接触且可能已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都应进行检疫。如甲类传染病应进行留验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实施医学观察,可正常工作和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做病原学检测和必要的卫生处理,如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对其接触者可实行预防接种。动物传染源:检疫、屠宰、焚烧、掩埋、消毒等处理,

19、2023/7/30,43,(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则是重点;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从肠道排出,应对粪便、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并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性消毒是针对可能受致病菌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是最常用的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 当发生传染病时,采取被动免疫是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应急接种、锻炼身体等,2023/7/30,44,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2023/7/30,45,切断传播途径,2023/7/30,46,保护易感人群,2023/7/30,47,进入传染病房,穿好隔离

20、服是为了更好的切断传播途径,2023/7/30,48,洗净食物,是一种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2023/7/30,49,给公共设施消毒,2023/7/30,50,焚烧患有传染病的动物,2023/7/30,51,勤洗手可预防病菌传染给自己,2023/7/30,52,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材,增强免疫力,2023/7/30,53,及时的体检,也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个手段,2023/7/30,54,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2023/7/30,55,五、法定管理的传染病,2004年开始实施的传染病防治法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2023/7/30,56,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

22、行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2023/7/30,57,其中手足口病2008年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甲型H1N1流感2009年列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9种法定管理传染病,可实施预防接种的有18种疫苗。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3/7/30,58,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2023/7/30,59,传染病分类,按照主要传播途径可将传染病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流脑、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多发于

23、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戊肝、菌痢、伤寒、手足口病等。多发生在夏秋季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如鼠疫、布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2023/7/30,60,六传染病报告管理2005年卫生部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6年5月19日卫生部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卫生部印发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2023/7/30,61,2006年4月6日卫生部印发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6月12日卫生部印发了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200

24、6年8月22日卫生部印发了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23/7/30,62,“权限”和“口令”由管理员分配,公网网址:中国网通http:/202.106.123.35 中国联通http:/218.247.198.113 中国电信http:/219.142.85.3 VPN网址:http:/10.254.254.229,2023/7/30,63,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3、依据相关法律法

25、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2023/7/30,64,CDC职责,(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2023/7/30,65,(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

26、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7)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8)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2023/7/30,66,医疗机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CDC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2023/7/30,67,采供血机构职责,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

27、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CDC报告。,2023/7/30,68,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CDC、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023/7/30,69,报告病种,报告病种包括:1、法定传染病;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2023/7/30,70,报告时

28、限(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CDC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023/7/30,71,报告时限(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023/7/30,72,报告

29、时限(3),县级CDC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2023/7/30,73,报告数据管理,审核 订正补报查重,2023/7/30,74,报告数据的审核(1),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2023/7/30,75,报告数据的审核(2)县级CDC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2023/7/30,

30、76,报告数据的审核(3),各级CDC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2023/7/30,77,报告数据的审核(4)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CDC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2023/7/30,78,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

31、,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CDC报告。,2023/7/30,79,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2023/7/30,80,补报和查重,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查重CDC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

32、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2023/7/30,81,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2023/7/30,83,卫生行政部门职责: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2023/7/30,8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

33、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023/7/30,85,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023/7/30,86,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

34、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2023/7/30,87,(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2、霍乱:发现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炭疽:发生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2023/7/30,88,6、甲肝/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

35、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7、伤寒(副伤寒):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2023/7/30,89,9、麻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10、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6、: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2023/7/30,90,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2023

37、/7/30,91,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2023/7/30,92,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38、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2023/7/30,93,18、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19、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023/7/30,94,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21、猩红热:1 周

39、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22、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023/7/30,95,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3/7/30,96,(二)食物中毒:,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4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2023/7/30,97,(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 人及以上的。(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2023/7/30,98,(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

41、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 例及以上。,2023/7/30,99,(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7/30,100,报告内容,(一)事件信息(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2023/7/30,101,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

42、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2023/7/30,102,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1、初次报告2、进程报告3、结案报告,2023/7/30,103,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43、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2023/7/30,104,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2023/7/30,105,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

44、事态变化情况。,2023/7/30,10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级。,2023/7/30,107,第二部分春季常见传染病,2023/7/30,108,春季常见传染病种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 风疹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2023/7/30,109,一、手足口病,内容参照卫生部2010年4月21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虽然5-7月份为发病高峰,但往往在春季便开始呈现流行暴发趋势。

45、,2023/7/30,110,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2023/7/30,111,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多由EV71感染引起,,2023/7/30,112,(一)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

46、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23/7/30,113,(一)流行概况,2008年安徽阜阳、2009年河南民权手足口病疫情经媒体报道引起全国关注,2008年列为丙类传染病,成为重点防控传染病之一。,2023/7/30,114,林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概况全市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4957例。其中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83例,

47、报告发病率为86.29/10万。占传染病发病例数的17.81%,占安阳市手足口病例总数的19.98%,发病例数居安阳市第一位。与2008年(23例)相比提高3705.42%。重症病例7例,占手足口病例总数的0.79,占安阳市重症病例总数(21例)的33.33%。无死亡病例报告。,2023/7/30,115,2023/7/30,116,2023/7/30,117,2023/7/30,118,林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分乡镇(街道)发病示意图,2023/7/30,119,林州市手足口病年龄性别分布,2023/7/30,120,林州市手足口病职业分布,2023/7/30,121,2023/7/30,1

48、22,林州市与安阳市实验室检测结果,2023/7/30,123,林州市总体疫情特点,全年除1月外均有发病,疫情增长迅速,以4、5、6、7、8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88.34%。疫情范围非常广,所有乡镇街道均有发病。2岁组发病最多,占总病例的45.30%。5岁以下可以占到97.73%。职业分布上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2.42%,其次为幼托儿童。男多于女,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从全市范围看,优势毒株为EV71。重症病例分布占安阳市33.33%。重症病例均以3岁以下的散居儿童为主。重症病例中EV71感染要远远高于普通病例。,2023/7/30,124,(二)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

49、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以CVA16 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其它肠道病毒、埃可病毒(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2023/7/30,125,(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

50、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2023/7/30,126,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