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9923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病害防治》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茶树病害防治,第一节 概述我国记载的茶树病害共138种,其中发生普遍、较常见有30多种,而且叶部病害居多,其次是枝干病害,根部病害较少。这些病害中主要是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较少,尚未发现病毒病,此外尚有根结线虫病、寄生性藻类、菟丝子、桑寄生及附生的苔藓和地衣。生产上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炭疽病、白星病、芽枯病、枝梢黑点病、紫纹羽病、根癌病发生普遍,为害也重,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质量及品质。,一、叶部病害,已记载的有近40种.芽叶病害主要有:茶饼病,在西南茶区的高山茶园发生较重;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以华东、西南诸省的高山茶园,低温高湿条件下受害严重;茶芽枯病是浙江、湖南等省常见重要病害

2、之一。,成叶、老叶病害 以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烟病、茶赤叶斑病等在中国各茶区都常有发生。病叶易脱落,致使树势衰退。,二、茎干病害,茎部病害 已发现有30种左右。各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西南茶区还有茶枝癌病。华南等地和安徽、湖南有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三、根部病害,根部病害 已记载的有30种以上。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茶根腐病。常致全株枯死。成龄期根病 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第二节 常见病害防治,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简称茶叶枯病,为茶园中最

3、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国内外均有发生。可致幼龄茶树枯死,成株叶枯及梢枯,树势衰退,茶叶产量明显下降。,云纹叶枯病,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图1),枝梢、果实亦可受害。叶片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半圆形、圆形至不定形,黄褐色,病健分界明晰,后期病斑中部褪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常现云纹状,并生针头状大小的黑点病征,此即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幼芽染病变黑枯死。枝条病斑短条状或梭状,稍下陷,绕茎扩展可致枝段枯死成梢枯。果实受害现黄褐色至灰白色近圆形至不定形斑,有时病斑开裂。茎枝和果实病征与叶斑的相同。,图1 叶片受害状,云纹叶枯病,病 原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的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

4、amelliae Mass.)侵染所引致。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山茶球腔菌Guignardia camelliae(Cooke)Butler,华南茶区不常见。病菌无性态分生孢子盘浅盘状,宽187290微米,盘上周生黑褐色刺状刚毛,刚毛具13个隔膜,基部粗,顶端尖钝而色较淡,大小407035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直或稍弯,内含12个近透明油球,大小142136微米(图2)。病菌生长适温2729。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329,并需要高湿。病菌还可侵染山茶和油茶。,图2 病原真菌,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树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

5、,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天气、茶园生态环境、施肥、虫害、品种等因素有关。温暖多雨的天气和通透不良的生态环境有利本病发生。偏施氮肥,小绿叶蝉和螨害猖獗,茶园周围荫蔽,晨露不易干,或茶园排水不良,皆易诱发本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叶种和持嫩性强的品种(如云南大叶和湖南湘波绿等)较小叶种(如高桥小叶种、龙井等)发病较重。一般认为品种抗病差异与叶片组织结构有关,叶片栅状组织层次少、角质层薄的品种有利病菌入侵而较感病。,防治方法,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茶株为主,辅以药剂保护的综防措施。1.建园时注意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等的选择,创造一个有利茶株生长、不利

6、本病发生的良好生态环境。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高桥小叶种、龙井、福建安溪水仙、广东乐昌白毛茶以及金匙、玉兰等品种发病较轻,常发病区可引种试种。,3.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整治排灌系统,提高茶园防涝抗旱和防冻能力;深耕培土,提高根系活力;坚持冬耕清园;合理修剪,适度采摘。4.喷药防控病虫害。于春茶结束后喷药一次,79月盛病期喷12次,全年至少喷3次。杀菌剂可选用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1500倍液;10%多抗霉素或庆丰霉素1000倍液,或40%多丰农600倍液。兼治小绿叶蝉可加入25%扑虱灵;兼治螨类可加入20%双甲脒100

7、01500倍液等。茶树用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饼病,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国内外均有发生。国外尤以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等产茶国受害重,我国则以云贵川及海南省高山茶园受害较重。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且由病芽叶所制茶易碎,茶味苦涩,品质大降。,茶饼病,症 状 茶饼病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色至红褐色半透明小点,后扩展为直径312毫米不等的圆形疱斑(图1),背面隆起,表面生灰白色至粉红色的粉霉层,此即为本病病菌子实层,后期粉霉层渐消失,凸起部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具一灰白色晕圈,外观似圆饼,故称为茶饼病,重病叶片疱斑数个至十数个,致叶片扭曲畸形。嫩梢

8、、叶柄染病亦呈肿胀扭曲,易折断枯死。,图1 叶片受害状,茶饼病,病 原 茶饼病由担子菌亚门的外担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侵染所致。疱斑表面的粉霉即为病菌有性态担子和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担子棍棒状,单胞,基部细而顶端膨大,大小491503.56微米,顶生24个小柄,每小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近肾形,单胞,无色,大小9163.56微米(图2)。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印度已知有2个生理小种),其发育和入侵适温1520,并要求高湿度。担孢子怕光和热,在直射阳光下经0.51小时就失去发芽力。,图2 病原真菌的子实层(左)担子及担孢子(右),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

9、体在病组织内越夏越冬。在海南省茶区,病菌可终年侵染,无明显越夏或越冬期。病菌以担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远距离传播则主要经苗木调运。病害的发生流行同气候条件、园区生态环境、植株生育阶段、茶园管理和品种等因素有关。其中大量易感病嫩叶的存在和适宜的温湿条件相配合就成为本病流行的决定因素。干旱炎热或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受抑制。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或终年多雾露的山区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或台刈、修剪和施肥不当,致抽生的嫩梢叶多或成熟迟缓,往往发病重。一般茶芽密度大的品种或大叶品种发病较重。,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茶园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苗木检疫以保护无

10、病区和新区。(2)加强茶园管理。通过善管肥水、适时适度台刈或修剪、合理采摘、摘除发病枝叶、勤除杂草以及清理遮荫树和野生茶株等一系列措施改善茶园通透性,促新梢生长壮旺,使新梢抽生期避开病害盛发期,或在病嫩梢叶的子实体尚未长出之前被摘下,从而减少再侵染源,减轻发病。(3)药剂控病。对台刈及修剪后的园圃及时喷药保新梢12次;在春茶开摘前和冬季采茶结束后各施药1次。可选用20%三唑酮+十三吗啉乳油(2.3:1)35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50020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注意药剂的轮用与混

11、用,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炭疽病,茶炭疽病是茶树常见的叶部病害。在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湖南、云南、江西、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一般多为害当年生成叶,尤以春秋两季发病为盛,严重时致茶树大量落叶,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症 状,主要为害叶片(图1)。被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现湿润状褐色小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大斑,常可达半片叶面。后期病班中部褪为灰白色,上生许多小黑点,此为病菌分孢盘,湿度大时小黑点转呈朱红色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病部质脆易破裂,病叶早落。,图1 叶片受害状,茶炭疽病,病 原 茶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长圆盘孢菌(Gloeosporium the

12、ae-sinensis Miyake)。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70150微米,黑褐色,盘上无刚毛。分孢梗丛生在分孢盘上,短丝状,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纺锤形,两端尖钝,单胞,无色,大小361.52.5微米,两端各含1个油球(图2)。病菌生长适温2527,最适酸碱度为pH5.3,病菌还可侵染山茶、油茶等近缘植物。,图2 病原真菌,图2 病原真菌,发病规律,本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茶树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存活越冬。翌春,当气温回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分孢盘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而传播,或借采茶等人为农事活动而传播,从寄主叶表面茸毛处侵入致病。在有水滴存在下

13、,经10个小时就可完成侵入,再经814天潜育期后显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作为再次侵染接种体不断重复侵染,病害得以扩大蔓延。病害的发生流行受气候、菌量、植株生势、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温暖多雨的天气,尤其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常易诱发本病流行。终年雨雾较多的高湿茶区,本病发生尤烈。一般台刈后抽生的新枝以及幼龄茶树,因叶片柔嫩、含水量高,利于病菌侵染而发病较重。冬季遭冻害,或排水不良,或树势衰老,或偏施氮肥、钾肥不足的茶园发病也较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中国种及印度种比日本种茶树抗性较强。一般叶片茸毛短而少、茸毛管腔封得早的品种表现较抗病。中国的龙井43号等较感病。在广东英

14、德茶区,大叶品种比中小叶品种发病为轻。,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和适量钾肥,勿偏施氮肥。注意田园清洁。雨季抓好防涝排渍,高温期注意防旱。重视叶面营养剂施用,促树势壮旺。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掌握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喷药1次,用药除参照茶云纹叶枯病之外,还可选喷25%应得悬浮剂,或50%施保功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粉600800倍液。对非采茶期的植株,还可喷施47%加瑞农可湿粉800倍液。在日本,已发现连续34年喷施苯并咪唑类药剂防治炭疽病的地区,病菌已产生抗药性,故应强调药剂的轮用与混用,以防止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茶根结

15、线虫病,茶根结线虫病是苗圃和幼龄茶园的严重病害,世界各主要产茶国均有发生。被害茶苗根部形成肿瘤,输导机能受阻,严重影响茶苗生长,甚至死苗。,茶根结线虫病,症 状被害茶苗主侧根生出大小不等的肿瘤(见图),乳白色至黄褐色,终致根组织变黑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苗地上部叶片发黄,变小,变薄,植株矮小纤弱,芽梢难展开,甚至全株死亡。,图 根部受害状,病 原 茶根结线虫病由多种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侵染所引起。我国主要以南方根线虫(M.incogn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为优势种。两种根结线虫均雌雄异型。雌虫梨形,大小为4401990260810微米;雄虫线形

16、,大小为100015003040微米。病原线虫发育最适土温2030、土湿为4070%,土壤酸碱度为pH46。,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以幼虫在土中或以成虫和卵在根瘤中越冬。卵孵出的幼虫为2龄侵染期幼虫,借水流或农具传播,从寄主幼嫩根尖侵入,直至发育为成虫,成为定居型内寄生线虫。线虫在口针穿刺取食的同时,由口针注入分泌液,刺激其取食点附近的寄主细胞增殖和增大,形成根瘤。病害发生轻重与土壤温湿度、土壤类型、施肥、茶树年龄和品种等因素有关。土壤温湿适宜、土质疏松有利线虫繁殖侵染。增施有机质肥和复合肥,有助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植株生长状况而减轻受害。一年生实生苗较2年生的感病;实生苗较同龄扦插苗感病;幼龄茶树

17、远较成龄树感病;大叶种较小叶种和水仙种感病。在日本,已发现病原线虫的天敌真菌。,防治方法,鉴于本病主要为害苗圃和定植初期的幼龄茶株,故防治上应采取以保护苗圃和幼株为重点的综防措施。(1)选无病地育苗和定植。宜选生荒地或前作为非寄主作物地建圃育苗或定植。(2)药剂处理土壤和苗木。苗圃和定植地于播前或定植前2030天,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610斤或98%棉隆微粒剂1012斤配毒土沟施。(3)加强苗木检疫。发现病苗立即烧毁或用克线丹1000倍液浸根3060分钟。(4)加强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改善幼苗生长状况,减轻受害。,茶轮斑病,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全国各茶区,常造成大量落叶或

18、引起新梢回枯,使茶叶减产。此病是日本茶树上的重要病害。,茶轮斑病,症 状 茶轮斑病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可为害嫩叶和新梢。在成叶和老叶上,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褐色,后转呈灰白色,其最大特点是斑面同心轮纹特别明显(图1),斑面上的小黑点病征(分生孢子盘)浓黑而较粗,并沿轮纹成环状排列,此有别于茶云纹叶枯病和茶炭疽病。嫩叶染病呈黑褐色焦枯状,斑上无轮纹。嫩梢染病亦变黑,由上而下枯死,扦插苗常成片死亡。,图1 叶片受害状,茶轮斑病,病 原 茶轮纹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拟盘孢属不同的种(Pestalotiopsis spp.)侵染引起的,已知多达9个种。其中,茶拟多毛盘孢菌(P.

19、theae Steyaert,旧称Pestalotia theae Sawada)为中国的优势种。茶拟盘孢菌的分孢盘浅盘状,直径120180微米,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盘上无刚毛,密生近丝状、短小的分生孢子梗,顶部着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多胞(多具4个横隔),中间3个细胞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端部有23根无色的附属丝,基部细胞有小柄(图2)。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孢子发芽适温为25。孢子形成必需有光照,图2 病原真菌的分孢盆(左)分生孢子(右),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致病。本病在茶树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

20、生,而以夏秋季发病为盛。温度在2528、相对湿度在80%85%时适于本病流行。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病害发展迅速。常年荫蔽高湿或排水不良的茶园,或管理粗放树势变弱的茶园,或机采、强采,或虫害严重的茶园,本病发生均重。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凤凰水仙、湘波绿、云南大叶种易发病。,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已知龙井长叶、藤茶、毛蟹、茴香茶等品种较抗病或耐病,可考虑选用。2.加强茶园管理。防止强采或捋采,以减少伤口;机采、修剪或发现害虫后应及时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侵入。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茶株生长壮旺,防旱防涝,增强根系活力,有助减轻发病。3.采茶后或病害初发期,选喷

21、50%苯菌灵可湿粉1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粉1000倍液;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粉1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溴福可湿粉(多丰农)600800倍液,全年喷3次,注意轮喷与混喷。茶树用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树地衣与苔藓,地衣俗称树花,苔藓俗称青苔,国内外茶区均有分布,尤以阴湿衰老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它们附生在茶树枝干上,吸取树体养分,影响植株新芽萌发,加速树势衰退,亦可以成为一些病虫害匿藏和越冬的场所。,症 状 地衣平铺在茶树枝干表面,多为青灰色,外观呈叶状、

22、壳状或枝状,有的紧贴而难于剥离(图1)。苔藓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外观呈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图2)。被害茶树生势衰退,新芽抽生能力差,甚至枝干大部分或全部被其覆盖,致部分枝条枯死乃至全株死亡。,图1 附生于树干上的地衣,图2 附生于树干上的苔藓,病 原 在我国为害茶树的地衣已知有13种,其中以睫毛梅花地衣(Parmelia centrata Ach.)、树发地衣(Alectoria sp.)、Anaptychia leucomela(L.)Mass.和Physcia caesia(Hoff.)Hanp.4种为多见。地衣按其外观可分为叶状、壳状和枝状3类。叶状地衣形似叶片,平铺枝干上,有的

23、边缘反卷,仅以假根附着枝干上,易于剥离;壳状地衣呈皮壳状,有的表面有文字状黑纹,以假根紧贴树皮上,多不易剥离;枝状地衣呈枝状,直立或下垂。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具叶绿素,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部分供真菌繁育所需;真菌无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但可从茶树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部分供给藻类,两者营共生生活。地衣以其本身分裂成碎片行营养繁殖为主,也有以藻类形成的芽孢子或以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等方式繁殖。,茶树上的苔藓已知有22种,在我国江浙与安徽等茶区,以悬藓Barbella pendula(Sull.)Fleisch、中华木衣藓(Drummondia sinensis Mill)为当地优势种。

24、苔藓是苔和藓两类低等植物的统称,多呈黄绿色。形似青苔状物为苔;呈毛发状丝状物为藓。它们无真正的根,以假根依附茶枝干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也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苔藓的有性繁殖体称配子体,呈茎叶状,内有配子囊,配子囊具柄和朔。朔有朔囊、朔盖和朔帽。朔囊产生孢子。,发病规律,地衣、苔藓以营养体附着茶树枝干上越冬。翌春,当气温回升至10以上又开始生长,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繁殖蔓延。一般在5、6月温暖多湿季节生长最盛,夏季酷暑生长缓慢,秋季温湿适宜又复扩展,冬季低温生长停息并转入越冬。其发生跟树龄、树势、茶园地形、土质关系密切。通常10年生以上的衰老茶树受害重,并随着树龄的增加受害越重。凡管理粗放、采摘

25、过度、病虫猖獗、土壤瘠薄、土质粘重、阴湿郁蔽的茶园受害重。,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树势壮旺为主,喷药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茶园管理。对衰老树应及时台刈更新,清除丛脚,随即喷药保护。对幼、壮龄茶树应适当疏除徒长枝、枯老枝,勤除杂草,适度采摘,善管肥水,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壮旺,提高抗性。(2)适时喷药保护。在地衣、苔藓盛发始期和秋冬停止采茶期间选喷50%敌菌丹或克菌丹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12次,隔10天一次。,茶白星病,茶白星病又称白斑病,星点病,国内各茶区均有发生,一般以高山茶园发生较重。受害茶株新梢生长

26、不良,芽叶细小,产量降低,重病茶园通常减产2030%或更多。病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涩,绿茶汤色发红,严重影响成茶品质。,茶白星病,症 状 茶白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和新梢(图1)。本病症状特点是:患部初生针头大的褐色湿润状小点,后渐扩大为直径数毫米的褐色小圆斑,边缘稍隆起,中央略下陷,后期病斑转为灰白色小圆斑,斑面现针头大小黑粒病征(病菌分孢器)。病斑多时,可相互连合成不规则大斑,致芽叶变形或卷曲,新梢生长不良或成枯梢。,图1 叶片受害状,茶白星病,病 原 茶白星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叶点霉(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病菌子实体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6080微

27、米,暗褐色,顶部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病组织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微米,成熟时遇湿常成堆从孔口涌出(图2)。病菌菌丝体生长适温18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5,并要求大气湿度高于90%。,图2 病原真菌,发病规律,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雨水溅射而传播,从气孔或叶背茸毛基部细胞侵入幼嫩芽叶、新梢致病。病害的发生流行同气候条件、树势及土壤肥力等关系密切。发病适温为1624,在适温多雨高湿条件下,特别是冷凉和雾大露重的高山茶园往往发病较重。茶园管理粗放,土壤瘠薄,少施肥料,或采摘过度而树势衰弱发病都较重

28、。此外23年的幼龄茶树,抽发新梢多,生长柔嫩,适于病菌侵染,也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采摘。应分批、及时采茶,避免采摘过度,有助减少病菌侵染,减轻发病。(2)土壤瘠薄的茶园逐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实行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整治茶园排灌系统,提高茶园防涝抗旱能力,促植株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增强抗逆力。(3)持续搞好茶园卫生,收集病残物集中烧毁,对减少菌源、减轻发病的效果明显。,(4)以春梢为重点,抓好喷药保梢工作。在春茶萌芽期,喷施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500倍液1次,对23年生的幼龄茶树隔710天再

29、喷1次。对采摘的茶园,一般应于采摘结束后随即喷药一次,可把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进行病虫兼治。但茶园用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茶雀眼斑病,茶雀眼斑病又称茶圆星赤斑病,在我国各茶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为害严重,一般以高山茶园和幼龄茶园发生较多。茶树感病后,生长不良,芽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涩,影响茶的品质。,茶雀眼斑病,症 状 主要为害成叶和嫩叶(图1)。初呈一至数个红褐色小点,后渐扩展为直径35毫米的圆斑,斑面稍凹陷,灰褐色,中央常现一灰白色小点(原侵染点),边缘暗褐色至紫褐色,略隆起,整个圆斑似雀鸟眼睛,故称雀眼斑病,病班可互相连合为不规则大斑。潮湿时斑面现灰色霉层,此即为本病病菌

30、分孢梗和分生孢子。此有别于茶白星病斑针头状散生的小黑粒病征。,图1 叶片受害状,茶雀眼斑病,病 原 茶雀眼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茶尾孢菌Cercospora theae(Cav.)Breda侵染所引起。病菌分生孢子梗灰色,丝状,无分隔,顶端稍弯曲,常丛生于黑褐色菌丝块上。分生孢子近鞭状,由基部向上渐细且弯曲,无色至灰色,多胞,具横隔46个,大小421062.53.5微米(图2)。,图2 病原真菌,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块在茶树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菌丝块上的分孢梗丛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成叶或幼叶形成新病斑,新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

31、扩大。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在20左右易发病,故年中45月间发病重,秋雨时节也易发病。通常以低洼潮湿的茶园或高山雾大露重的幼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或采摘过度,或肥料不足致茶树生势弱的茶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凤凰水仙、白毛茶、台山大叶种易发病;龙井茶、黄叶早、毛蟹等品种发病较轻。,防治方法,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管理,增强树势为基本,适期喷药保护幼树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抓好下述环节:(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茶园管理。尤应抓好幼龄茶园逐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培育良好树冠等工作,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注意合理采摘,并及时补充营养,促植株茁壮生长。(3)抓好春秋两季梢叶的喷药保护。喷药保护宜采用采前与采后、防病与防虫、轮喷与混喷相结合的施药方式。可选用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采后)1500(采前)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70%代森锰锌(1:1)8001000倍液。加入的杀虫剂可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或0.5%楝素杀虫乳剂10001200倍液,或2.5%鱼藤酮乳油500800倍液。茶树用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