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0191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系统生理》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血液系统生理,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陈刚领,2,大 纲 要 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血液凝固及止血的机制。2、掌握: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链激酶、促凝血药维生素K、氨甲苯酸及抗贫血药铁制剂、叶酸、维生素B12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及用药注意。,3,讲 授 目 录,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复习题,4,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二、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浆,(二)血细胞,(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四)血浆pH值,5,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

2、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理,6,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三、止血栓的溶解,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7,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凝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集。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MNSS、P等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LA)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3、,8,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IgM)。,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9,2、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0,双亲 子女 双亲 子女OO O AB O或A或B或ABOA O或A AAB A或B或ABOB O或B BAB A或B或ABOAB A或B BB O或BAA O或A ABAB A或B或AB,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3、ABO血型的遗传,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11,4、血型的鉴

4、定,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12,(二)Rh血型系统恆河猴(Rhesus monkey)抗原与分型D、E、C、c、e等。Rh+:有D;Rh-:无D特点:中国人99%为Rh阳性,白种人1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2-5血清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二、红细胞血型,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13,在正常情况下,ABO血型系统中,只有相同血型的人才能进行输血。临床上在输血前,即便是已知为同型血液输血,除了严格查对外,还必须常规地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第四节

5、血型与输血原则,二、红细胞血型,(三)血型的应用,14,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则称次侧。两侧均无凝集反应者为最理想,称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发生凝集者,一般不宜进行输血。,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二、红细胞血型,(三)血型的应用,15,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二、红细胞血型,(三)血型的应用,16,复习题,1 试述内源性、外源性凝血过程。2 白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17,水(91%-92%)蛋白质(7%):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 白原等脂质(1

6、%):卵磷脂、胆固醇等糖类(0.1%):葡萄糖等无机盐(0.9%):Na+、Ca2+、Mg2+、K+、HCO3-、Cl-、SO42-、HPO42代谢产物:尿素、肌酐、尿酸等,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液,血浆(55%),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8,血浆:抽出的血液放入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为血清。比积(或压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积(或压积)。,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浆:,

7、19,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浆:,20,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2.参与免疫功能球蛋白、补体;3.运输作用与蛋白结合;4.营养功能营养贮备;5.缓冲作用白蛋白及其钠盐;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因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浆:,21,一次失血,10%,对生命活动没有明显影响,水分、无机盐:组织液渗入血管,12小时恢复,血浆蛋白:肝脏加速合成,一天左右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个月恢复,20%,生命活动受到显著影响,30%,危及生命,需输血抢救,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体重为60 kg

8、的人,血量为4.2-4.8 L。,22,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2.血液的黏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血液:45 血浆:1.62.43.血浆渗透压,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碳酸氢盐缓冲对,磷酸氢盐缓冲对,蛋白质缓冲对,4.PH值(7.357.45),23,等渗溶液:与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5%Glucose。溶血: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成球形,可致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

9、液中,称为溶血。,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24,一、血细胞的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的一般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25,一、血细胞的一般过程,一、血细胞的一般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26,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四)红细胞的破坏,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27,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白细胞所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集落刺激因子(CSF)。,(四)白细胞的破坏种类不同,存活时间差异

10、很大,在组织中死亡或被肝和脾中的巨噬细胞清除;,28,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正常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血小板的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 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平均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29,(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形态:直径78 m,圆盘 形,中间下凹,边 缘较厚;数量:男性()1012/L,女性()1012/L;血红蛋白:男性 120160 g/L,女性 110150 g/L。,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30,

11、(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 红细胞含有多种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31,(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在成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1)铁2)叶酸和维生素B1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性激素 雄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浓度,促进红细胞的生成。,32,(四)红细胞的破坏,正常人的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天。每天约有0.8%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破坏后被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吞

12、噬,肝和脾中的巨噬细胞清除,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回收利用;,33,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 h)内的沉降速率。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 病情变化的参考,如肺结核、风湿病、肿瘤等。特征:RBC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与血浆的摩擦阻碍RBC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3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

13、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正常值:0.45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35,(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中性粒细胞 5070%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35%参与过敏反应、寄生虫免疫 嗜碱性粒细胞 0.51%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2530%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7%吞噬、免疫,二、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白细胞分类及功能,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109/L,36,(

14、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粘附。,2、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分泌)。,3、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称为血小板聚集。,4、收缩 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37,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38,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

15、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2种,即凝血因子。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Inactive(F)被激活为Active a(Fa)。,(一)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39,二、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40,(二)凝血的过程,二、血液凝固,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 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激活物,41,1.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

16、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故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二、血液凝固,(二)凝血的过程,42,Ca2+,Ca2+,K,PK,a,内源性,血管内壁损伤表面胶原接触,a,a,+,Ca2+,磷脂,a,组织损伤时释放,、Ca2+、PL,外源性,Ca2+,磷脂,凝血酶原,凝血酶,Ca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多聚体,a,第1步,第2步,第3步,二、血液凝固,43,二、血液凝固,(三)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合成NO、PGI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2)内皮细胞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血

17、液中的抗凝血酶III与之结合后,可灭活F IIa、F Xa等多种凝血因子。,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度的亲和力。进入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可被血流稀释。,44,3、生理性抗凝物质,二、血液凝固,(三)血液凝固的控制,45,三、止血栓的溶解,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纤溶酶原,血管激活酶,组织激活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促进作用,(),抑制作用,46,(一)纤溶酶原的激活,(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三)纤溶抑制物,1.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三、止血栓的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